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430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现今薄型笔记型计算机多采用侧入式背光模块搭配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器。公知的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了上偏光片、下偏光片、彩色滤光片、主动组件数组基板以及液晶层。液晶显示面板主要的厚度来自于用以制作彩色滤光层以及主动组件的素玻璃基板。然而,目前素玻璃基板的厚度多已降至0.3厘米以下,其再继续薄化的空间有限。 因此,设计者多将笔记型计算机薄化的主力放在侧入式背光模块的薄化上。公知的侧入式背光模块包括了发光二极管灯条(LED light bar)、外框(bezel)、 胶框(mold frame)、反射片(reflector)、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扩散片(diffuser) 以及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等部材。在公知技术中,液晶显示器与系统端(例如笔记型计算机的外壳)组装的方式是利用在外框及胶框侧边所预留的多个同轴心锁附孔,以螺丝贯穿外框锁附至胶框上,而确保液晶显示器的位置以及整体的结构强度。但在液晶显示器与系统端的组装上往往衍生出搭配性的问题,例如外框及胶框设计尺寸精度偏差等,而导致组装困难。此外,由开发薄型笔记型计算机的角度来看,为了固定液晶显示器而保留外框及胶框来锁附整体结构会造成笔记型计算机薄化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可实现优良的薄形化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外壳以及液晶显示器。外壳形成容置空间。液晶显示器配置于容置空间内。液晶显示器包括多个光学零组件以及液晶显示面板。光学零组件至少其中之一卡合于外壳中。液晶显示面板位于光学零组件上且卡合于外壳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外壳包括底板、侧壁以及前框。光学零组件位于底板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侧壁环绕底板且与底板连接。前框相对于底板且与侧壁连接。 前框具有卡合结构。光学零组件以及液晶显示面板系卡合于所述的卡合结构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卡合结构具有第一凹槽。液晶显示面板卡合于第一凹槽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卡合结构更具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位于第一凹槽与底板之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零组件包括发光组件。发光组件卡合于第二凹槽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灯条。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卡合结构更具有延伸部。延伸部与第二凹槽连接且朝向远离侧壁的方向延伸。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零组件更包括一反射片。反射片承靠于延伸部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零组件更包括导光板以及多个光学膜片。反射片位于延伸部与导光板之间,而光学膜片位于液晶显示面板与导光板之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片与底板直接接触。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可由其外壳取代公知液晶显示器的胶框、外框等构件,而使得电子装置可实现优异的薄形化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中1000 电子装置;1000a 显示面;100 外壳;110 底板;120 侧壁;130 前框;130a 前框之外表面;132 卡合结构;132a 第一凹槽;132b 第二凹槽;132c 延伸部; 200 液晶显示器;210 光学零组件;211 发光组件;212 反射片;213 导光板;214^216 光学膜片;220 液晶显示面板;222 下偏光片;2M 主动组件数组基板;2 彩色滤光片; 228 上偏光片;300 触控面板;400 光学胶;N 非显示区;R 容置空间;x、y、ζ 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0包括外壳100以及液晶显示器200。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0中,液晶显示器200是采无胶框 (mold frame)、无外框(bezel)的设计,而改用电子装置1000的外壳100来取代公知液晶显示器中的胶框以及外框的功能。如此一来,除了电子装置1000的材料成本可降低之外, 更重要的是,电子装置1000可获得进一步的薄形化。以下将配合图示详细说明。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0包括外壳100以及液晶显示器200。外壳100形成容置空间R,而液晶显示器200配置于容置空间R中。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200包括多个光学零组件210以及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220。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光学零组件210包括发光组件211、反射片212、导光板213 以及光学膜片214、215、216,其中光学膜片214例如为下扩散片(down diffuser)、光学膜片215例如为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 ilm,BEF),而光学膜片216例如为上扩散片(upper diffuser)。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220包括下偏光片222,主动组件数组基板224、彩色滤光片226、位于主动组件数组基板2M与彩色滤光片2 之间的液晶层(未绘示)以及上偏光片228。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光学零组件210的至少其中之一卡合于外壳100中。液晶显示面板220位于光学零组件210之上,且亦卡合于外壳100中。详细的说,本实施例的外壳 100包括底板110、侧壁120以及前框130。光学零组件210位于底板110与液晶显示面板 220之间。侧壁120环绕底板110且与底板110连接。前框130相对于底板110且与侧壁 120连接。前框130的外表面130a实值上与电子装置1000的显示面1000a共平面。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前框130具有卡合结构132,卡合结构132大致上从前框130的外表面130a往接近底板110的方向延伸。而且,本实施例的光学零组件210的至少其中之一以及液晶显示面板210系卡合于卡合结构132中。更进一步地说,本实施例的卡合结构130可具有第一凹槽132a,第一凹槽13 的开口朝向远离侧壁120的方向。液晶显示面板220系卡合于第一凹槽13 中。本实施例的卡合结构132更可具有第二凹槽132b。第二凹槽132b位于第一凹槽13 与底板110之间,且第二凹槽132b的开口亦朝向远离侧壁120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零组件210的至少其中之一(例如发光组件211)可卡合于第二凹槽132b中。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211 例如为发光二极管灯条,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0由其外壳100的卡合结构132固定了液晶显示器200 的光学零组件210以及液晶显示面板200。这样一来,便可省去公知电子装置中的锁附孔以锁附件的设计,而有效地缩减电子装置1000的非显示区N在方向χ上的宽度,进而使得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的外型更具美感。另一方面,由于液晶显示器200的光学零组件210 以及液晶显示面板200是直接组装至电子装置的外壳100上,而无需使用公知电子装置中的锁附孔以锁附件,故其所需的组装公差较低。此外,由卡合结构132的第一凹槽13 即可将液晶显示面板220固定于电子装置 1000中,而省去了公知液晶显示器的外框(bezel)。如此一来,不但电子装置1000的材料成本可降低,电子装置1000在方向y上的厚度亦可大幅减少,进而使得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0可实现薄形化。本实施例的卡合结构132可进一步具有延伸部132c。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32c 与第二凹槽132b连接且朝向远离侧壁120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的光学零组件210可直接或间接地靠在延伸部132c上并获得支撑。详细的说,本实施例的反射片212承靠于延伸部132c上,且反射片212可选择性地与底板110直接接触。位于延伸部132c与液晶显示面板220之间的导光板213透过反射片212靠在延伸部132c上。位于导光板213与液晶显示面板220之间的光学膜片214、215、216透过导光板213以及反射片212靠在延伸部132c 上。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0可透过外壳100的延伸部132c以及底板110 容置并支撑液晶显示器200的光学零组件210。如此一来,便可省去公知电子装置的液晶显示器的胶框(mold frame)及背板的设计,而有效地缩减电子装置100的在方向y上之厚度,进而使得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可更进一步地薄形化。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0还可包括触控面板300 (touch panel)。触控面板300 透过光学胶400可贴附于液晶显示面板200,而使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具有触控的功能。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可由其外壳取代公知液晶显示器的胶框、外框等构件,而使得电子装置可实现薄形化及窄边框(即减少非显示区所占之比例)的设计。此外,由于液晶显示器的光学零组件以及液晶显示面板是直接组装至电子装置的外壳上,而无需使用公知电子装置中的锁附孔以锁附件,故其所需的组装公差较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外壳,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及一液晶显示器,配置于该容置空间内,该液晶显示器包括 多个光学零组件,该些光学零组件至少其中之一卡合于该外壳中;以及一液晶显示面板,位于该些光学零组件上且卡合于该外壳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外壳包括 一底板,该光学零组件位于该底板与该液晶显示面板之间;一侧壁,环绕该底板且与该底板连接;以及一前框,相对于该底板且与该侧壁连接,该前框具有一卡合结构,其中该光学零组件以及该液晶显示面板是卡合于该卡合结构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卡合结构具有一第一凹槽,该液晶显示面板卡合于该第一凹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卡合结构更具有一第二凹槽, 该第二凹槽位于该第一凹槽与该底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光学零组件包括一发光组件,该发光组件卡合于该第二凹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发光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灯^^ 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卡合结构更具有一延伸部,该延伸部与该第二凹槽连接且朝向远离该侧壁的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光学零组件更包括一反射片,该反射片承靠于该延伸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光学零组件更包括一导光板以及多个光学膜片,该反射片位于该延伸部与该导光板之间,而该些光学膜片位于该液晶显示面板与该导光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反射片与该底板直接接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外壳以及液晶显示器。外壳形成容置空间。液晶显示器配置于容置空间内。液晶显示器包括多个光学零组件以及液晶显示面板。光学零组件至少其中之一卡合于外壳中。液晶显示面板位于光学零组件上且卡合于外壳中,该装置可实现优良的薄形化效果。
文档编号G02F1/1335GK202230269SQ20112031357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6日
发明者叶朝文, 张庆龙, 黄绍庚 申请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华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