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971343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例如,复印机或打印机。

背景技术:
包括中间转印构件的图像形成设备传统地已知为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第一电压源(即,电源电路),所述第一电压源可以将电压施加到初次转印构件,所述初次转印构件布置成经由中间转印构件与感光鼓成面对关系。中间转印构件包括初次转印部分,在所述初次转印部分处中间转印构件可以接触感光鼓。初次转印部分的电势维持在预定水平(其称为“初次转印电势”)下。然后,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在感光鼓与中间转印构件之间形成预定电势差的状态下执行初次转印处理,用于将形成在感光鼓(其用作图像载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对于多种颜色中的每种颜色重复地执行上述初次转印处理以在中间转印构件的表面上形成多个彩色调色剂图像。然后,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在第二电压源将预定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构件的状态下执行二次转印处理,用于将形成在中间转印构件的表面上的多个彩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例如,纸张)的表面。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定影单元,所述定影单元随后对转印在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1-175092中说明,环形带传统地用作中间转印构件(以下称为“中间转印带”)。专用于初次转印的转印电源(即,电源电路)连接到张紧构件或初次转印构件,所述张紧构件张紧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电源电路供给沿着中间转印带的周向方向流动的电流以执行初次转印操作。中间转印带沿着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周向方向对应的方向转动和运动。根据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1-175092中说明的构造,在当从与转印电源连接的供电构件(即,张紧构件或初次转印构件)供给的电流沿着中间转印带的周向方向流动时,产生分压的状态下,在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形成初次转印电势。然而,根据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1-175092中说明的构造,在所述构造中在电流沿着中间转印带的周向方向流动的同时执行初次转印操作,在每个图像形成站的初次转印部分处的初次转印电势明显地受到中间转印带的电阻值和离供电构件的距离的影响。更具体地,如果图像形成站定位成离供电构件较远,则初次转印电势变得较低。换言之,可能导致在定位成离供电构件较近的图像形成站与定位成离供电构件较远的图像形成站之间初次转印电势较大的差异。如果在每个图像形成站处不能适当地维持初次转印电势,则难以将需要的调色剂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会具有转印缺陷(例如,密度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当电流从供电构件流到中间转印带时防止初次转印电势在初次转印部分处变化并且可以确保令人满意的初次转印特性。根据本发明的方面,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多个图像载体,每个所述图像载体都运载调色剂图像;可运动的导电中间转印带,其从多个图像载体初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多个张紧构件,其张紧中间转印带;供电构件,其接触中间转印带和将电流供给到中间转印带;接触构件,其布置在张紧构件之间,使得接触从多个图像载体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的初次转印表面侧;和电压维持元件,其连接到所述张紧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和接触构件。在电流从供电构件流到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下,与电压维持元件连接的张紧构件和接触构件维持预定电势或比所述预定电势高的电势。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多个图像载体,每个所述图像载体都运载调色剂图像;可运动的导电中间转印带,其从多个图像载体初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供电构件,其接触中间转印带和将电流供给到中间转印带;接触构件,其接触从多个图像载体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的初次转印表面侧;对立构件,其经由中间转印带而与供电构件相对;和电压维持元件,其连接到接触构件。在电流从供电构件流到对立构件的情况下,与电压维持元件连接的接触构件维持预定电势或比所述预定电势高的电势。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多个图像载体,每个所述图像载体都运载调色剂图像;可运动的导电中间转印带,其从多个图像载体初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多个张紧构件,其张紧中间转印带;供电构件,其接触中间转印带和将电流供给到中间转印带;多个接触构件,其布置在张紧构件之间,使得接触从多个图像载体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的初次转印表面侧;和电压维持元件,其连接到多个接触构件。在电流从供电构件流到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下,与电压维持元件连接的多个接触构件维持预定电势或比所述预定电势高的电势。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从以下参照附图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明显。附图说明包含在本说明书中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连同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图1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各种控制单元的框图;图3A和3B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初次转印部分的构造;图4A和4B示出测量系统,所述测量系统测量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沿着周向方向的中间转印带电阻;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初次转印电势与初次转印效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6示出在记录材料冲向二次转印部分之前和之后在第一图像形成站的初次转印部分处的中间转印带电势的随时间的变化;图7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比较示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图8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比较示例2的图像形成设备;图9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另一个构造;图10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又一个构造;图11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带电势与转印电源电压之间的关系;图12示出曝光控制单元和曝光单元;图13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图14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初次转印部分的构造;图15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另一个构造;图16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又一个构造;图17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又一个构造;图18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图19是示出二次转印电压与中间转印带电势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20示出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另一个构造;图21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图22示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构造;图23是示出在转印电流与二次转印效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24是示出在转印电流与带电势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25是示出在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操作中的转印处理的时间图;图26示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另一个构造;图27示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修改的图像形成设备;和图28示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修改的图像形成设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法。在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说明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和相对定位可依据应用本发明的设备的实际构造和各种条件而适当地改变。因此,除非具体地提及,本发明不狭隘地限于这些实施例,并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允许有各种修改方案。以下参照图1说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机械构造和操作。图1示意性地示出彩色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是串联式打印机,其包括顺序布置的四个图像形成站“a”至“d”。第一图像形成站“a”可以形成黄色(Y)图像。第二图像形成站“b”可以形成品红色(M)图像。第三图像形成站“c”可以形成青色(C)图像。第四图像形成站“d”可以形成黑色(Bk)图像。除了在每个图像形成站中待处理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各图像形成站的构造彼此类似。作为代表性的站,以下详细地说明第一图像形成站“a”。第一图像形成站“a”包括: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其具有鼓状本体(以下称为“感光鼓”)1a;充电辊2a;显影单元4a;和清洁单元5a。感光鼓1a是运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载体,所述感光鼓1a可以沿着由箭头指示的方向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即,处理速度)转动。另外,显影单元4a是储存黄色调色剂颗粒以对感光鼓1a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显影的设备。清洁单元5a是可以收集残留在感光鼓1a上的调色剂颗粒的构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清洁单元5a包括用作清洁构件的清洁刮刀和调色剂收集箱,所述清洁刮刀可以接触感光鼓1a,所述调色剂收集箱储存由清洁刮刀所收集的调色剂颗粒。当控制器100(即,控制单元)接收图像信号时,第一图像形成站“a”通过使感光鼓1a沿着预定方向转动而开始图像形成操作。感光鼓1a在其转动过程中通过充电辊2a被均匀地充电以具有预定极性(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负极性)的预定电势,并且感光鼓1a基于图像信号而通过曝光单元3a曝光。通过上述操作,可以形成与黄色图像(即,预期颜色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接下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单元(即,黄色显影单元)4a显影,并且显现为黄色调色剂图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容纳在显影单元中的调色剂颗粒的正常充电极性是负极性。静电潜像用调色剂颗粒可逆地显影,所述调色剂颗粒已经充电成具有与由充电辊充电的感光鼓的充电极性相同的极性。然而,本发明可应用于这样的电子照相设备,即,所述电子照相设备用调色剂颗粒对静电潜像显影,所述调色剂颗粒已经充电成具有与感光鼓的充电极性相反的极性。中间转印带10通过多个张紧构件11、12和13张紧。在中间转印带10与感光鼓1a接触的对立区域中,中间转印带10沿着预定方向以基本等于感光鼓1a转动的圆周速度的行进速度运动。当图像穿过感光鼓1a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邻接部分(以下称为“初次转印部分”)时,形成在感光鼓1a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供电构件接触中间转印带的状态下,电流在初次转印操作中从供电构件流到中间转印带。所施加的电流在中间转印带10的与每个图像形成站对应的初次转印部分处实现初次转印电势的形成。以下说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初次转印电势形成方法。清洁器件5a清洁和去除残留在感光鼓1a的表面上而没有初次转印的的调色剂颗粒。清洁过的感光鼓1a可以用于接下来的充电处理和图像形成处理。类似地,第二图像形成站“b”形成品红色(即,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第三图像形成站“c”形成青色(即,第三颜色)调色剂图像。第四图像形成站“d”形成黑色(即,第四颜色)调色剂图像。相应的调色剂图像在相应的图像形成站的初次转印部分处以重叠的方式被相继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上。可以通过上述处理获得与预期颜色的图像对应的全色图像。随后,当中间转印带10上的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穿过由中间转印带10和二次转印辊20所形成的二次转印部分时,所述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成批转印(即,二次转印)到由给纸单元50供给的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二次转印辊20可操作为二次转印构件。二次转印辊20包括具有8mm的外径的镀镍钢棒,所述镀镍钢棒由膨胀的海绵构件覆盖以具有18mm的外径。膨胀的海绵构件具有108Ω·cm的体积电阻率和5mm的厚度。膨胀的海绵构件的主要成分是NBR和表氯醇橡胶。二次转印辊20在施加50N的加压力下接触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表面,以形成二次转印部分。当二次转印辊20被中间转印带10驱动时,二次转印辊20转动。当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颗粒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例如,纸张)时,转印电源21(即,电源电路)将2500[V]的二次转印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20。转印电源21包括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可以将二次转印电压供给到二次转印辊20。控制器100控制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使得从转印电源21供给的二次转印电压可以维持在基本恒定的水平下。转印电源21的输出电压是在从100[V]到4000[V]的范围内。随后,其上运载有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传送到定影器件30中,在所述定影器件30中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加热和加压处理被熔融成混合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并且继而被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0上而没有二次转印的调色剂颗粒通过包括清洁刮刀的清洁单元16清洁和去除。全色打印图像的形成在完成上述操作时结束。以下参照图2说明控制器100的详细构造,所述控制器100执行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各种控制。如图2中所示,控制器1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电路单元150。控制器100包括只读存储器(ROM)151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52,所述只读存储器(ROM)151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52是两个内置存储器。CPU电路单元150可以根据存储在ROM151中的控制程序而控制转印控制单元201、显影控制单元202、曝光控制单元203和充电控制单元204。CPU电路单元150可以参照从ROM151加载的环境数据表和纸张厚度对应表而执行处理。当CPU电路单元150执行各种控制处理时,RAM152可以临时地存储控制数据并且可以用作工作区。转印控制单元201可以控制转印电源21,使得基于由电流检测电路(未示出)检测到的电流值而调节待从转印电源21输出的电压。如果控制器100从主机(未示出)接收到图像信息和打印命令,则CPU电路单元150控制相应的控制单元(即,转印控制单元201、显影控制单元202、曝光控制单元203和充电控制单元204),所述相应的控制单元执行图像形成操作以实现打印操作。中间转印带10、张紧构件11、12和13和接触构件14具有以下构造。中间转印带10可操作为中间转印构件,所述中间转印构件沿着直线延伸,以面对顺序布置的各图像形成站“a”至“d”。中间转印带10是环形带,所述环形带由导电树脂材料制成,所述导电树脂材料包括导电剂添加剂。中间转印带10围绕三个张紧构件被拖拽,所述三个张紧构件即驱动辊11、张力辊12和二次转印对立辊(即,二次转印对立构件)13。张力辊12将60N的张力施加到带10。中间转印带10可以根据被驱动源(未示出)驱动的驱动辊11的转动而沿着预定方向转动,使得在中间转印带10与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接触的对立区域中,中间转印带10以与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的圆周速度基本相同的行进速度运动。在两个张紧构件(即,二次转印对立辊13与驱动辊11)之间的中间转印带10的、从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初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直线延伸表面,称为初次转印表面M。金属辊14可操作为与中间转印带10接触的接触构件。如图3A中所示,金属辊14布置在感光鼓1b与感光鼓1c之间的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运动方向的中间位置处。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接触构件在二次转印对立辊13与驱动辊11之间接触中间转印带10的初次转印表面侧,在所述中间转印带10的初次转印表面侧处从多个感光鼓转印调色剂图像。金属辊14在第二图像形成站“b”与第三图像形成站“c”之间的中间位置处确保足够长度的中间转印带10卷绕在相应的感光鼓1b和1c上。为此,金属辊14的两个端部相对于在相应的感光鼓1b和1c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延伸的水平面沿着其纵向方向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处。金属辊14由镀镍SUS棒制成,所述镀镍SUS棒具有6mm的外径并且直线地延伸。金属辊14可以被中间转印带10驱动,使得该金属辊14围绕其转动轴线沿着与中间转印带10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金属辊14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表面侧上。金属辊14沿着与中间转印带10的运动方向垂直的纵向方向接触中间转印带10的预定区域。在图3A中,W表示第二图像形成站“b”的感光鼓1b与第三图像形成站“c”的感光鼓1c之间的距离,T表示金属辊14与相应的感光鼓1b和1c之间的距离,H1表示金属辊14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0的提升高度。距离W是在两个相邻轴中心之间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运动方向的距离。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实际尺寸是W=60mm,T=30mm,并且H1=2mm。另外,为了确保足够长度的中间转印带10卷绕在相应的感光鼓1a和1d上,张紧辊11和13中的每个都相对于在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延伸的水平面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处,如图3B中所示。确保上述长度的中间转印带10卷绕在相应的感光鼓1a和1d上,带来了抑制当相应的感光鼓1a和1d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接触不稳定时会出现的转印缺陷的效果。在图3B中,D1表示张紧辊13与感光鼓1a之间的距离,D2表示张紧辊11与感光鼓1d之间的距离,H2表示张紧辊13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0的提升高度,并且H3表示张紧辊11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0的提升高度。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实际尺寸是D1=D2=50mm,并且H2=H3=2mm。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中间转印带10具有700mm的周长和90μm的厚度。中间转印带10是由与导电碳剂混合的聚酰亚胺树脂所制成的环形带。中间转印带10具有电子导电性特征,其特征在于,当环境温度/湿度变化时电阻值的变化是较小的。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0的材料不限于聚酰亚胺树脂。可使用任何其它热塑性树脂材料,例如,聚酯、聚碳酸酯、聚芳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苯硫醚(PPS)、聚偏二氟乙烯(PVDF)或它们的混合树脂。另外,导电剂不限于碳。例如,可使用导电金属氧化物颗粒。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10的体积电阻率是1×109Ω·cm。由日本三菱化工所提供的Hiresta-UP(MCP-HT450)和环探头类型的UR(MCP-HTP12型号)的组合可用作用于体积电阻率测量的仪器组。在测量体积电阻率时,室内温度设定到23°C并且室内湿度设定到50%。所施加的电压是100[V],并且测量时间是10秒。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使用的中间转印带10的体积电阻率是在从1×107Ω·cm到1×1010Ω·cm的范围内。体积电阻率是中间转印带的电导率的指标。沿着周向方向的电阻值对确定当电流实际上沿着周向方向流动时中间转印带是否可以形成期望的初次转印电势(以下称为“导电带”)有重要作用。图4A示出周向电阻测量装置,其可用于测量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周向方向的电阻。在图4A中所示的测量装置包括内部辊101和驱动辊102,所述内部辊101和驱动辊102在没有导致任何松弛的情况下共同操作地张紧待测量的中间转印带10。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内部辊101连接到高压电源103(例如,由TREK日本有限公司所提供的高压电源型号_610E)。驱动辊102接地。驱动辊102的表面用导电橡胶涂覆,所述导电橡胶的电阻值充分地低于中间转印带10的电阻值。驱动辊102围绕其转动轴线转动,从而使中间转印带10以100mm/s的行进速度运动。接下来,在下文中说明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中间转印带10被驱动辊102驱动而以100mm/s的行进速度运动的状态下将恒流IL供给到内部辊101。该方法还包括借助高压电源103监测电压[VL],所述高压电源103连接到内部辊101。图4B示出在图4A中所示的测量系统的等效电路。在图4B中,RL(=2[VL]/IL)表示与在内部辊101与驱动辊102之间的距离L(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300mm)对应的区域中的沿着中间转印带的周向方向10的电阻。该方法还包括将计算出的电阻RL转化成与中间转印带周长对应的值,所述周长与100mm的中间转印带10相当,以获得沿着周向方向的电阻。期望的是沿着周向方向的电阻等于或小于1×109Ω以使电流从供电构件经由中间转印带10流到每个感光鼓1。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中间转印带10具有可以通过上述测量方法获得的1×108Ω的沿着周向方向的电阻。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10的测量中所使用的恒流IL是5μA。在测量中所获得的监测电压[VL]是750[V]。监测电压[VL]是可在中间转印带10的整个周长中得到的测量值的平均值。另外,由于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周向方向的电阻RL可以由公式RL=2[VL]/IL定义,因此电阻RL等于2×750/(5×10-6)=3×108Ω。因而,沿着周向方向的电阻等于1×108Ω,其可以通过将所得到的电阻RL转化成与100mm的中间转印带10对应的值而得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中间转印带10是如上所述导致电流沿着周向方向流动的导电带。以下详细地说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执行初次转印操作的初次转印电势形成方法。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将预定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构件的二次转印电源21可用作用于执行初次转印操作的转印电源。更具体地,二次转印电源21可共用地用于初次转印和二次转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二次转印辊20可操作为供电构件。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二次转印对立辊13可操作为对立构件。当二次转印电源21可以用作如上所述的共用转印电源时,因为不必提供专用于初次转印的转印电源而可以降低图像形成设备的成本。当二次转印电源21将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20时,电流从二次转印辊20流到中间转印带10。在流过中间转印带10的电流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周向方向流动的同时,所述电流对中间转印带10充电,从而在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形成初次转印电势。当在初次转印电势与感光鼓电势之间产生电势差时,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的调色剂运动到中间转印带10以实现初次转印操作。图5是示出中间转印带电势与初次转印效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在图5中,纵坐标指的是转印效率值,所述转印效率值是用麦克白传输反射密度计(由GretagMacbeth提供)测量到的初次转印残余密度的测量结果。当纵坐标值越大时,初次转印残余密度越高。因此,转印效率降低。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中,如从图5中所示的图表显而易见,其中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初次转印效率的区域(例如,其中可以获得95%或更高的转印效率的区域)具有150[V]至450[V]的初次转印电势。然而,在初次转印操作中,电流从中间转印带10在相应的初次转印部分处流到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因此,会难以将初次转印电势维持在期望的电势。例如,布置在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运动方向的下游侧上的图像形成站“c”和“d”离二次转印辊20(即,供电构件)较远。另外,达到下游侧图像形成站“c”和“d”的中间转印带10的区域是已经使电流流到上游侧图像形成站“a”和“b”的感光鼓的区域。因此,在下游侧转印部分处的初次转印电势趋向于低于在上游侧转印部分处的初次转印电势。另外,当电流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周向方向流动时,由于中间转印带10的电阻,出现电压降。因此,在下游侧转印部分处的初次转印电势趋向于低于在上游侧转印部分处的初次转印电势。如果从二次转印辊20供给的电流能够使下游侧图像形成站满足初次转印电势,则上游侧图像形成站的初次转印电势增大,并且不会得到期望的转印效率。因此,不能在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维持期望的初次转印电势,并且会出现转印缺陷。因此,共同操作地形成中间转印带10的初次转印表面M的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驱动辊11经由电压维持元件15接地。当电流从二次转印辊20(即,供电构件)经由中间转印带10流到电压维持元件15时,连接到电压维持元件15的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驱动辊11被维持在预定电势或比所述预定电势高的电势。预定电势已经被事先设定,从而维持在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获得期望的转印效率所需要的初次转印电势。另外,与中间转印带10接触的接触构件布置在在二次转印对立辊13与驱动辊11之间形成中间转印带10的初次转印表面M的一侧上。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接触构件是金属辊14。金属辊14经由电压维持元件15电接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电压维持元件15是齐纳二极管(即,恒压元件)。在以下说明中,齐纳电压指的是当相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到齐纳二极管15时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电压。当电压维持元件15是齐纳二极管时,有用的是将齐纳二极管的齐纳电压的绝对值设定成预定电势(例如,150[V])或比所述预定电势高的电势。因此,齐纳电压设定到300[V]以维持预定电压或比所述预定电压高的电压。当电压从二次转印电源21施加到二次转印辊20时,电流从二次转印辊20经由中间转印带10和二次转印对立辊13流到齐纳二极管15,所述齐纳二极管15接地。在该情况下,因为电流从阴极侧流到阳极侧,所以相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到齐纳二极管15。齐纳二极管15的阳极侧接地。因此,齐纳二极管15的阴极侧维持在齐纳电压。因此,连接到齐纳二极管15的阴极侧的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驱动辊11维持在300[V]。金属辊14连接到齐纳二极管15。因此,与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驱动辊11类似地,金属辊14可以维持在300[V]。因此,维持在300[V]的齐纳电压的金属辊14导致中间转印带10的初次转印表面M的至少部分区域待维持在300[V]的电势。另外,当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驱动辊11维持在300[V]时,中间转印带10可以在初次转印表面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运动方向的上游端部位置和下游端部位置两个位置处维持在300[V]的电势。如上所述,中间转印带在中间转印带10的多个位置处维持在预定电势或比所述预定电势高的电势。因此,即使难以通过经由在二次转印辊20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接触部分所供给的电流来维持初次转印电势,也可以从二次转印对立辊13、驱动辊11或金属辊14的接触部分供给足够的电流。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张力施加到中间转印带10的张力辊12连接到电压维持元件(即,齐纳二极管15)。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构造可以防止电流从张力辊12流到地。张力辊12不是与中间转印带10的初次转印表面M接触的构件。因此,有用的是使张力辊12电绝缘。电压维持元件与如上所述的每个构件的连接带来以下效果。首先,齐纳二极管15与二次转印对立辊13的连接带来以下效果。图6示出在记录材料P冲到二次转印部分之前和之后在第一图像形成站的初次转印部分处测量到的随时间变化的电势。在图6中,纵坐标指的是在第一图像形成站的初次转印部分处的电势,并且横坐标指的是经过的时间。图6中所示的测量结果是施加到中间转印带10的随时间变化的电压,所述测量结果是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二次转印处理期间测量到的。测量中所使用的仪器包括由TREK日本有限公司提供的表面电势测量设备(型号370)和专用探头(型号3800S-2)。在齐纳二极管15连接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的状态下所执行的测量包括监测布置在与二次转印对立辊13经由中间转印带10间隔开的位置处的金属辊(未示出)的电势以测量中间转印带10的表面电势。图6中的虚线指示在齐纳二极管15不连接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的条件下所得到的参考测量结果。图6中的实线指示在齐纳二极管15连接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的条件下所得到的测量结果。如果当记录材料P冲到二次转印部分时正在进行恒流控制,则从二次转印辊20供给的电流量瞬间地增加。在该情况下,过大的电流(即,从二次转印辊20所施加的电流的一部分)可以经由中间转印带10和二次转印对立辊13流过齐纳二极管15。中间转印带10的表面电势可以稳定在期望的水平(例如,200[V])。然而,在齐纳二极管15不连接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的比较情况下,不能得到上述效果。因此,在记录材料冲到二次转印部分之后,在第一图像形成站的初次转印部分处的中间转印带电势产生显著的变化。如上所述,即使当记录材料已经到达二次转印部分时二次转印电流突然变化,齐纳二极管15与二次转印对立辊13的连接也可带来稳定地维持第一图像形成站的初次转印部分处的中间转印带电势的效果。接下来,齐纳二极管15与金属辊14(即,布置在与初次转印表面对应的区域中的构件)的连接带来以下效果。比较示例用于验证这些效果。与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中间转印带10类似,在每个比较示例中所使用的中间转印带是具有1×108Ω的沿着周向方向的电阻的导电带。在每个比较示例中所使用的图像形成设备具有100mm/s的处理速度。为了确认这些效果,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和在以下两个比较示例中的每个中测量在初次转印操作期间的每个图像形成站处的中间转印带电势。在中间转印带电势测量中所使用的仪器包括由TREK日本有限公司提供的表面电势测量设备(型号370)和专用探头(型号3800S-2)。在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在中间转印带10的背面上测量中间转印带电势。图7和8示出相应的比较示例的构造。以下参照表1详细地说明比较示例的评定结果。【比较示例1】根据在图7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二次转印对立辊13(即,形成初次转印表面的构件)电接地,并且专用于初次转印的转印电源连接到驱动辊11。因而,电流从连接到驱动辊11的转印电源经由中间转印带10流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使得在用于初次转印的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产生初次转印电势。辊构件17a、17b、17c和17d布置在对立区域处,在所述对立区域处中间转印带10面对相应的站的感光鼓1a、1b、1c和1d。每个辊构件都使中间转印带10与对应的感光鼓接触以形成初次转印部分。保持在电浮状态下的相应的辊构件17a、17b、17c和17d包括具有5mm的直径的金属辊和具有2mm的厚度的弹性海绵,所述弹性海绵覆盖金属辊。相应的辊构件17a、17b、17c和17d被中间转印带10驱动,使得围绕其转动轴线与中间转印带10的转动同步地转动。在图7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的其余部分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参见图1)中所述的那些类似。【比较示例2】根据在图8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齐纳二极管19(其具有300[V]的齐纳电压)连接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即,形成初次转印表面的构件),并且驱动辊11电接地。因而,电流从二次转印电源21经由中间转印带10流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连接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的齐纳二极管可以维持在300[V]。另外,电流从二次转印辊20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周向方向流动,使得在用于初次转印的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产生初次转印电势。此时,张紧辊13具有与齐纳二极管19对应的电势(即,300[V])。以上述电势开始,图像形成设备根据中间转印带电势在每个图像形成站处执行初次转印操作。与比较示例1类似,辊构件17a、17b、17c和17d布置在与相应的站的感光鼓1a、1b、1c和1d对应的对立区域处。在图8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的其余部分与比较示例1中所述的那些类似。接下来,以下说明评定结果。表1示出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例和两个比较示例的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的中间转印带电势的测量结果。根据比较示例1的构造,当电流从驱动辊11流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时,由于中间转印带10的电阻,出现电压降。另外,当电流经由每个感光鼓泄漏时,出现电压降。因此,图像形成站“a”(即,定位在二次转印对立辊13附近的图像形成站)的初次转印电势变得低于图像形成站“d”(即,定位在驱动辊11附近的图像形成站)的初次转印电势。例如,在比较示例1的构造中,如果从转印电源施加600[V]的电压以将图像形成站“a”的初次转印电势设定到150[V]或更高,则因为第四图像形成站“d”(黑色)定位在转印电源附近而使第四图像形成站“d”处的中间转印带电势成为非常高的值(例如,500[V])。如图5中所示,如果中间转印带电势从期望的电势区域偏离,则转印效率恶化。在该情况下所形成的转印场是如此强大而使得在初次转印部分中出现放电。该放电改变了待转印的调色剂的极性。结果,待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的调色剂颗粒的量减少,并且在第四图像形成站“d”(黑色)中出现密度缺陷。根据比较示例2的构造,电流从二次转印辊20经由中间转印带10流到连接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的齐纳二极管19。当流动的电流大于或等于恒定的量时,齐纳二极管19维持在300[V]的齐纳电压,并且也将二次转印对立辊13维持300[V]的电压。因此,第一站“a”(即,上游站)可以维持200[V]的中间转印带电势。然而,在每个下游站处的中间转印带电势降低到低于预定电势(150[V])的水平。结果,因为转印场变弱而在第三图像形成站“c”(青色)和第四图像形成站“d”(黑色)处出现转印缺陷。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参见图1)的构造的不同之处在于,金属辊14布置在第二图像形成站“b”与第三图像形成站“c”之间,并且共同操作地张紧中间转印带10的辊11、12和13经由齐纳二极管15接地。因而,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可以在每个辊部分处维持300[V]的齐纳电压。表1列举出根据比较示例1、比较示例2和本示例性实施例在第一至第四初次转印部分处的电势。如在表1中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的极好的方面在于,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的变化可以被抑制成使得所有初次转印电势可以维持在预定电势(150[V])或比所述预定电势高的电势(即,获得期望的转印效率所需要的电势)。表1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比较实例1200[V]200[V]400[V]500[V]比较实例2200[V]150[V]100[V]50[V]示例性实施例180[V]220[V]220[V]150[V]如上所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连接到齐纳二极管15的金属辊14,其在第二图像形成站“b”与第三图像形成站“c”之间的中间位置处,所述金属辊14通过使电流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周向方向流动而作为用于形成初次转印电势的主要构造的部分元件。因而,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防止初次转印电势在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变化,并且可以导致电流从供电构件流到中间转印带,从而确保令人满意的初次转印特性。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金属辊14由镀镍SUS棒制成。然而,金属辊14不限于上述示例。例如,金属辊14可以由其它金属(例如,铝或铁)制成或可以是导电树脂辊。另外,因为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所以金属辊14可以用弹性构件涂覆。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用于稳定中间转印带电势的电压维持元件是齐纳二极管15(即,恒压元件)。然而,可以带来类似效果的其它恒压元件(例如,变阻器)是可用的。另外,可以将初次转印电势维持在预定电势或比所述预定电势高的电势的电阻元件是可用的。例如,有用的是使用100MΩ的电阻元件。然而,在电压维持元件是电阻元件的情况下,电势依据流过电阻元件的电流量而变化。因此,与上述恒压元件相比,管理电势变得困难。另外,可使用多个电压维持元件。使用共用的电压维持元件(参见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压维持元件15)的有用之处在于,所有连接的构件(例如,驱动辊11、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金属辊14)可以维持在相同的电势。此外,可以通过将电阻元件设置在任意连接的构件与电压维持元件15之间而在设有电阻元件的连接的构件与没有电阻元件的连接的构件之间施加电势差。另外,如上所述,仅一个金属辊(即,金属辊14)布置在第二图像形成站“b”与第三图像形成站“c”之间。然而,金属辊14可以布置在第一图像形成站“a”与第四图像形成站之间的任何位置处。另外,如图9中所示,多个金属辊可以布置在第一图像形成站“a”与第四图像形成站“d”之间。更具体地,金属辊14a布置在第一图像形成站“a”与第二图像形成站“b”之间。金属辊14b布置在第二图像形成站“b”与第三图像形成站“c”之间。另外,金属辊14c布置在第三图像形成站“c”与第四图像形成站“d”之间。如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当仅一个金属辊14布置在第二图像形成站“b”与第三图像形成站“c”之间时,可以在初次转印表面M的基本中心处形成维持预定电势或比所述预定电势高的电势的区域。换言之,甚至当金属辊的数量较小时也可以防止初次转印电势变化。另外,接触构件可以布置在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驱动辊11之间,所述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驱动辊11共同操作地形成中间转印带10的初次转印表面M,使得接触构件接触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表面。例如,作为用于使接触构件与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表面接触的方法,接触构件可以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0沿着纵向方向的端部处。另外,作为可采用的布置,供电构件可以布置成不面对形成初次转印表面M的张紧构件。例如,有用的是采用图10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即使供电构件是二次转印辊20并且对立构件是二次转印对立辊13,二次转印对立辊13也不与初次转印表面M接触。甚至在图10中所示的构造中,电流可以从二次转印辊20经由中间转印带10和二次转印对立辊13直接供给到齐纳二极管15。因此,与初次转印表面M接触的金属辊14可以维持在预定电势或比所述预定电势高的电势。以下参照在图11中所示的时间图详细地说明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操作中的在初次和二次转印操作中的带电势与由转印电源所产生的二次转印电压之间的关系。响应于从控制器100供给的图像信号,图像形成设备开始图像形成操作。转印控制单元201控制转印电源21以在开始初次转印操作之前在定时S1开始施加电压V2。因而,在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形成电势V1。电势V1大于或等于对于获得期望的转印效率所需要的初次转印电势。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用于形成电势V1的设定,转印电压V2设定到2000V。随后,在定时S2,第一图像形成站开始初次转印操作(即,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被相继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在定时S3,由中间转印带10运载的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部分。此刻,转印控制单元201使转印电源21将转印电压改变成对于执行二次转印操作所需要的电压V3。因而,调色剂图像可以转印到记录材料。例如,此刻,转印电压V3设定成2500V。接下来,在定时S4,图像形成设备终止初次转印操作。随后,在定时S5,图像形成设备终止二次转印操作(即,终止图像形成操作)。甚至当转印控制单元201控制转印电源以根据如图1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每个阶段改变其输出电压时,也可以通过电压维持元件维持中间转印带的电势。根据图11中所示的示例,转印控制单元201执行用于转印电源21的恒压控制。或者,转印控制单元201可以执行恒流控制,以便使恒定电流流动。另外,如果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较长时间重复地受到充电辊2的放电,则每个感光鼓表面都劣化。另外,感光鼓表面的膜厚度由于感光鼓表面与清洁器件5摩擦接合而逐渐地减小。如果使用状态(例如,累积的转动圈数)相互不同的感光鼓被组合为鼓组,则这些感光鼓的膜厚度不相同。如果在该状态下恒定的充电电压Vcdc施加到相应的感光鼓,则感光鼓表面的充电电势Vd通常因为在充电辊2与感光鼓1之间的气隙中所导致的电势差差异而变化。如果每个感光鼓表面的充电电势Vd变化,则转印对比度(即,在初次转印部分处在感光鼓1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电势差)对应地变化。作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根据充电电势Vd的变化而改变每个初次转印部分的电势。然而,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中,难以在每个图像形成站处任意地设定初次转印部分的电势。因此,作为另一种可行的方法,控制器100可以依据操作环境或使用状态改变相应的充电辊2a、2b、2c和2d的充电电压,使得感光鼓表面的充电电势Vd均衡。在该情况下,可以在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适当地维持初次转印对比度。另外,作为用于减少成本的方法,可以设置共用的充电电源以将充电电压输出到每个充电辊。在该情况下,有用的是控制器100控制相应的曝光单元3a、3b、3c和3d。当曝光单元3a、3b、3c和3d根据图像信号形成静电潜像时,可以通过使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的非图像表面区域均匀地暴露于弱光而稳定感光鼓电势。作为非图像表面区域的弱曝光的示例,以下参照图12详细地说明可以由第一图像形成站“a”的曝光单元3a执行的操作。在图12中从控制器100发送的图像信号是沿着深度方向具有8位(=256)分级的多值信号(0至255)。当图像信号值是0时,激光束关闭。当图像信号值是255时,激光束完全打开。如果图像信号具有中间值(即,1至254中的任一个),则激光束具有与图像信号值对应的中间功率。可以依据多值信号的水平任意地设定在非图像部分处的曝光水平。在以下说明中,推测出,当非图像部分曝光时,多值信号的水平设定到32。如果信号值是0(其指示非图像部分),则从控制器100发送的图像信号通过设置在曝光控制单元203中的图像信号转换电路68a而转化成32。如果其值是1至255中的任一个,则图像信号被压缩转化成33至255中的对应一个。随后,信号转换电路68a的输出通过频率调制电路61a转化成串行时间轴方向信号。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频率调制电路61a转化的信号可以用在具有600点/英寸的分辨率的每个点脉冲的脉冲宽度调制中。激光器驱动器62a响应于频率调制电路61a的输出信号而被驱动。激光器驱动器62a导致激光二极管63a发射激光束6a。激光束6a穿过校正光学系统67a并且作为扫描光到达感光鼓1a。校正光学系统67a包括多面镜64a、透镜65a和弯曲镜66a。作为修改的示例,频率调制电路61a可以设置在控制器(即,与激光器驱动器62a独立的器件)中。如上所述,使非图像部分曝光对于稳定感光鼓电势是有效的。因而,即使当每个感光鼓的膜厚度变化时,也可以适当地执行初次转印操作。在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压维持元件连接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驱动辊11和金属辊14,以便可以防止电势在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变化。相反地,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有多个接触构件。待设置的接触构件的总数与图像载体(即,感光鼓1a、1b、1c和1d)的数量对应。电压维持元件连接到这些接触构件。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的其余部分与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那些类似。因此,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类似的构件。以下参照图13和14详细地说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硬件构造。图13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如图13中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包括金属辊23a、23b、23c和23d,其布置在对应的初次转印部分的下游侧上,从而使金属辊23a、23b、23c和23d经由中间转印带10面对对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共同操作地张紧中间转印带10的三个张紧辊11、12和13和上述金属辊23a、23b、23c和23d经由可操作为电压维持元件的齐纳二极管15(即,恒压元件)接地。以下参照图14说明上述金属辊的详细构造。图14是在图13中所示的第一图像形成站“a”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图。在图14中,金属辊23a布置在感光鼓1a的下游侧上并且从感光鼓1a的中心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运动方向偏移了8mm。另外,金属辊23a的辊轴承保持在相对于在感光鼓1a和1b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延伸的水平面升高了1mm的位置处,以便确保足够长度的中间转印带10卷绕在感光鼓1a上。金属辊23a、23b、23c和23d定位在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附近,但是与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充分地间隔,从而稳定中间转印带电势,并且防止金属辊23a、23b、23c和23d损坏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运动方向,金属辊23a、23b和23c定位在它们的对应的初次转印部分的下游侧上。另外,每个金属辊定位成离对应的初次转印部分较近,并且离布置在下游侧上的相邻感光鼓1较远。另外,金属辊23d定位在其对应的初次转印部分的下游侧上。金属辊23d定位成离对应的初次转印部分较近,并且离布置在下游侧上的相邻驱动辊11较远。在图14中,W表示第一图像形成站“a”的感光鼓1a与第二图像形成站“b”的感光鼓1b之间的距离,K表示金属辊23a相对于感光鼓1a的中心的偏移距离,并且H4表示金属辊23a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0的提升高度。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实际尺寸是W=60mm,K=8mm,并且H4=1mm。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金属辊23a由镀镍SUS棒制成,所述镀镍SUS棒具有6mm的外径并且直线地延伸。金属辊23a可以被中间转印带10驱动,使得该金属辊23a围绕其转动轴线沿着与中间转印带10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金属辊23a沿着与中间转印带10的运动方向垂直的纵向方向接触中间转印带10的预定区域。布置在第二图像形成站“b”上的金属辊23b、布置在第三图像形成站“c”上的金属辊23c和布置在第四图像形成站“d”上的金属辊23d具有与金属辊23a的构造类似的构造。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的其余部分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那些类似。因此,将避免其冗余的说明。当转印电源21将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20时,电流经由中间转印带10流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即,二次转印对立构件)。在电流流动的同时,齐纳二极管15可以维持齐纳电压。当齐纳二极管15维持齐纳电压时,连接到齐纳二极管15的相应的金属辊23a、23b、23c和23d可以维持齐纳电压。电压维持元件(即,齐纳二极管15)将如上所述布置在对应的初次转印部分附近的金属辊23a、23b、23c和23d维持在预定电压或比所述预定电压高的电压(即,300[V]或更高)。因此,在中间转印带10的每个初次转印部分附近的区域可以维持在期望的电势(例如,150[V])或更高的电势。因而,可以使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的初次转印电势的变化最小化并且可以确保令人满意的初次转印特性。另外,根据上述构造,可以形成用于每个初次转印部分的电势。因此,具有较大的沿着周向方向的电阻值的导电带(即,在相应的初次转印部分处电势明显变化的带)可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中间转印带10。如果中间转印带10具有较小的电阻值,则流过带的电流可以增大成使得初次转印调色剂图像从带飞脱。另一方面,如果中间转印带10具有较大的电阻值以解决调色剂飞脱,则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周向方向流动的电流显著地减小,但是也可以抑制上述现象。在该方面中,增加数量的接触构件用于实现令人满意的初次转印。根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构造,每个金属辊都布置在对应的初次转印部分的下游侧上。换言之,每个金属辊都定位在较低的带电势侧上,这是因为电流部分地流入每个感光鼓1中。因此,可以增大在初次转印部分与金属辊之间待形成的电势差,并且可以令人满意地供给电流。在该方面中,每个金属辊布置在对应的初次转印部分的下游侧上比每个金属辊布置在上游侧上更加有用。可应用于每个初次转印部分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构造包括接触构件,所述接触构件定位在与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的对立位置相距预定量的下游侧上。然而,可采用其它构造。例如,如图15中所示,每个接触构件可以布置在对应的感光鼓的下面。在该情况下,必要的是使对立构件22a、22b、22c和22d与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接触以固定初次转印部分。因此,可在该情况下采用的接触构件例如是用弹性导电层涂覆其表面的辊。作为另一个可采用的构造,如图16中所示,在感光鼓1a附近没有设置金属辊,但是三个金属辊23b、23c和23d布置成与其对应的感光鼓1b、1c和1d成相对关系并且从其对应的感光鼓1b、1c和1d偏移了预定的量。金属辊23b、23c和23d以及张紧辊11、12和13经由齐纳二极管15接地。图像形成站“a”(黄色)定位在供电构件20附近,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因此,与其它图像形成站相比,当电流从二次转印辊20供给时,图像形成站“a”容易将初次转印电势维持在令人满意的水平下。换言之,可以去除与图像形成站“a”(黄色)对应的上述接触构件(即,金属辊23a)以减少图像形成设备的成本。另外,作为其它可采用的构造,图3中所示的构造可以被修改成使得驱动辊11(即,形成初次转印表面M的辊)与如图17中所示的齐纳二极管15绝缘(以便使驱动辊11可以是电绝缘的)。在该情况下,金属辊23d(即,定位在初次转印部分附近的辊)供给补偿电流,使得维持定位在驱动辊11附近的图像形成站“d”的初次转印电势。如图17中所示,每个金属辊23和二次转印对立构件13(即,经由中间转印带10而与二次转印辊20相对的构件)连接到齐纳二极管15(即,电压维持元件)。因此,图17中所示的构造可以带来与图13中所示的构造类似的效果。另外,如果中间转印带10的电导率是较低的,则有用的是将仅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金属辊23d连接到齐纳二极管15。另外,接触构件可以布置在共同操作地形成中间转印带10的初次转印表面M的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驱动辊11之间,使得接触构件接触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表面。例如,作为用于使接触构件与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表面接触的方法,接触构件可以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0沿着纵向方向的端部处。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用于稳定中间转印带电势的电压维持元件是齐纳二极管15(即,恒压元件)。然而,可以带来类似效果的其它恒压元件(例如,变阻器)是可用的。另外,可以将初次转印电势维持在预定电势或比所述预定电势高的电势的电阻元件是可用的。例如,有用的是使用100MΩ的电阻元件。然而,在电压维持元件是电阻元件的情况下,电势依据流过电阻元件的电流量而变化。因此,与上述恒压元件相比,管理电势变得困难。另外,多个电压维持元件是可用的。使用共用的电压维持元件(参见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压维持元件15)的有用之处在于,所有连接的构件(例如,驱动辊11、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金属辊24)可以维持在相同的电势。根据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构造,用作电压维持元件的齐纳二极管将每个连接的构件(即,张紧构件和接触构件)的电势维持在正电水平下。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张紧构件和接触构件连接到齐纳二极管的阳极侧,以便使连接到齐纳二极管的每个构件的电势可以维持在负电水平下。图18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除了用多个齐纳二极管15f和15e代替图13中示出的齐纳二极管15(即,电压维持元件)以外,图18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类似。因此,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类似的构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齐纳二极管15e(即,具有200[V]的齐纳电压的电压维持元件15)的阳极侧接地。另外,齐纳二极管15e的阴极侧连接到齐纳二极管15f的阴极侧,并且齐纳二极管15f的阳极侧连接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驱动辊11。齐纳二极管15f具有400[V]的齐纳电压。当第一齐纳二极管指的是齐纳二极管15e并且第二齐纳二极管指的是齐纳二极管15f时,第一和第二齐纳二极管被反向连接。另外,当第一预定电势指的是齐纳二极管15e的齐纳电压200[V]并且第二预定电势指的是齐纳二极管15f的齐纳电压400[V]时,第一和第二预定电势的绝对值彼此不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0的电势被维持在负值,如以下说明。例如,在通过促使负电调色剂颗粒粘附到中间转印带10以运动到相应的感光鼓1a至1d而清洁中间转印带10的情况下,必须将中间转印带10维持在负电势。当二次转印电源21将负电压(-1000[V])施加到二次转印辊20时,电流从接地的齐纳二极管15e经由中间转印带10和二次转印对立辊13流到二次转印辊20。此刻,因为电流从阴极侧流到阳极侧,所以相反极性的电压施加到齐纳二极管15f。因为齐纳二极管15f的阴极侧经由齐纳二极管15e接地,所以齐纳二极管15f的阳极侧可以维持在齐纳电压。因此,二次转印对立辊13、驱动辊11和金属辊23a、23b、23c和23d的电势因为这些构件连接到齐纳二极管15f的阳极侧而可以维持在-400[V]下。不管所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如何,如果中间转印带10的电势可以在初次转印表面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处维持在基本相同的水平下,则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的电势沿着整个初次转印表面变化并且将每个初次转印部分的电势维持在期望的电势(-400[V])下。将每个初次转印部分的电势维持在期望的负电势,确保了粘附到中间转印带10的负电调色剂颗粒可以运动到相应的感光鼓1a至1d。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采用多个齐纳二极管,每个所述齐纳二极管都用作电压维持元件,所述多个齐纳二极管串联地连接。以下说明上述构造的原因。图19示出在二次转印电压与中间转印带电势之间的关系。在图19中,横坐标指的是二次转印电压[V],并且纵坐标指的是带电压[V]。用于评定二次转印电压与带电势之间的关系的电压维持元件的示例是具有较大的电阻值(例如,100[MΩ]的电阻元件)的电阻元件、变阻器(具有200[V]的变阻器电压)和齐纳二极管。如从图19理解,在变阻器用作电压维持元件的情况下,不管二次转印电压的极性如何,带电势的绝对值都维持在基本相同的水平(即,变阻器电压)下。更具体地,如果施加到变阻器的两个端部的电压超过变阻器电压,则电流突然流过变阻器,并且变阻器的两个端部维持在变阻器电压。在电阻元件用作电压维持元件的情况下,带电势随着二次转印电压增大而成比例地变大。如从图19理解,如果变阻器用作电压维持元件,则不管二次转印电压的极性如何,带电势的绝对值都被唯一地固定在预定水平(变阻器电压)。因此,对于正极性和负极性中的每个,难以独立地优化带电势值。例如,如果对于初次转印需要将每个初次转印部分的电势设定到200[V],或如果需要将每个初次转印部分的电势维持在-400[V]下以使负电调色剂颗粒从中间转印带10运动到每个感光鼓,则这些要求不能满足。如果一个端部接地的电阻元件用作电压维持元件,则正电(或负电)带电势与二次转印电压成比例地增大(或降低)。二次转印电压的合适值依据各种条件(例如,记录材料和环境)而明显地改变。另一方面,用于初次转印部分处的初次转印的电势的合适值依据上述条件而改变得没有那么多。因此,通常难以适当地设定二次转印电压和初次转印电势二者。相反地,如果齐纳二极管用作电压维持元件,则带电势对于正极性和负极性中的每个都可以维持在预定齐纳电压,而同时抑制中间转印带的电势沿着整个初次转印表面变化。因此,在图像形成设备构造成通过促使电流从供电构件流到中间转印带而形成每个初次转印部分的电势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每个初次转印部分的电势响应于由电源所施加的正电压或负电压而变化,并且可以独立地形成用于每个初次转印部分的期望的初次转印电势。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电压维持元件是仅一个齐纳二极管15e,其输出正齐纳电压。然而,可采用其它构造。例如,图20中所示的电压维持元件是串联连接的三个齐纳二极管的组合。更具体地,齐纳二极管15f的阴极侧接地。齐纳二极管15f的阳极侧连接到齐纳二极管15e的阳极侧。齐纳二极管15e的阴极侧连接到金属辊23a并且连接到齐纳二极管15g的阳极侧。另外,齐纳二极管15g的阴极侧连接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金属辊23b、23c和23d以及驱动辊11。作为共同操作地用作恒压元件的一套齐纳二极管,齐纳二极管15e具有200[V]的齐纳电压,齐纳二极管15f具有400[V]的齐纳电压,并且齐纳二极管15g具有50[V]的齐纳电压。当转印电源21将正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20时,恒定电流从二次转印辊20经由中间转印带10和二次转印对立辊13流到齐纳二极管15g和齐纳二极管15e。在该情况下,相应的齐纳二极管可以维持它们的齐纳电压。连接到齐纳二极管15e的阴极侧的金属辊23a可以维持在200[V]下。其它金属辊23b、23c和23d连接到齐纳二极管15g的阴极侧。因此,可以维持250[V]的电压,该电压是齐纳二极管15e的齐纳电压和齐纳二极管15g的齐纳电压的总和。另外,当负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20时,相应的金属辊23a、23b、23c和23d可以维持在-400[V]下。例如,作为其它可采用的构造,有用的是将第二、第三和第四图像形成站的初次转印电势设定成高于第一图像形成站的初次转印电势以改进第二至第四图像形成站的转印特性。另外,有用的是改变待连接的齐纳二极管的数量并且改变用于第二、第三和第四图像形成站中的每个的初次转印电势。另外,当施加负电压时,为了改变每个站的初次转印电势,有用的是增加其阳极侧接地的齐纳二极管的数量。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用于将电流供给到中间转印带10的供电构件是二次转印辊20。然而,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供电构件不限于二次转印辊20。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可以将电流供给到中间转印带10的额外的导电构件。更具体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使用的导电构件是一对充电构件18和17,它们可以清洁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颗粒。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的其余部分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的那些类似。因此,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类似的构件。图2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剖视图。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不同之处在于,用导电刷构件18和充电辊构件17(即,充电构件)代替清洁单元16,所述导电刷构件18和充电辊构件17收集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颗粒。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二次转印调色剂颗粒通过导电刷构件18和充电辊构件17(即,充电构件)充电。导电刷构件18由导电纤维18a构成。刷充电电源60将预定电压施加到导电刷构件18以对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充电。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容纳在显影单元中的调色剂颗粒的正常充电极性是负极性。因此,刷充电电源60(即,第一充电电源)将正电压施加到导电刷构件18,以便使残留的调色剂颗粒具有正极性。导电辊17是弹性辊,其包括作为主要成分的聚氨酯橡胶,所述聚氨酯橡胶具有1×109Ω·cm的体积电阻率。导电辊17经由中间转印带10而与二次转印对立辊13相对,而同时通过弹簧(未示出)给出9.8N的总压力。导电辊17被中间转印带10驱动,使得导电辊17围绕其转动轴线以与中间转印带10的行进速度相同的圆周速度转动。辊充电电源70(即,第二充电电源)将+1500[V]的电压施加到导电辊17,以便使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具有正极性。导电刷构件18由导电纤维构成。刷充电电源60将预定电压施加到导电刷构件18以对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充电。构成导电刷构件18的导电纤维18a包括尼龙成分并且具有100kF/平方英寸的密度。导电纤维18a包括碳导电剂添加剂。导电纤维18a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是1×108Ω/cm。导电纤维18a的细度是300T/60F。以下参照图22详细地说明用于清洁可应用于上述构造的中间转印带10的方法。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当调色剂颗粒通过显影单元4a至4d充电时,调色剂颗粒具有负极性。调色剂颗粒通过相应的感光鼓1a至1d显影并且在相应的初次转印部分处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随后,在转印电源21将正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20的状态下,调色剂颗粒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例如,纸张)以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如图22中所示,由于施加到二次转印辊20的正电压的影响,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0上而没有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的调色剂颗粒趋向于具有正极性。结果,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是正极性调色剂颗粒和负极性调色剂颗粒的混合物。另外,由于记录材料P上的表面起伏的影响,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在中间转印带10上局部地形成多个层(参见图22中的区域“A”)。导电刷构件18定位在导电辊17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运动方向的上游侧上。导电刷构件18相对于运动的中间转印带10被静止地布置成使得导电纤维18a的远侧部分接触中间转印带10。导电刷构件18在中间转印带10运动时不导致任何转动的情况下由设备本体构件支撑。因此,当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穿过由导电刷构件18和中间转印带10所形成的充电部分时,导电刷构件18使用圆周速度差将中间转印带10上的多层调色剂颗粒机械地刮擦成单层(参见图22中的区域“B”)。另外,因为刷充电电源60执行恒流控制以用于将正电压施加到导电刷构件18,所以当调色剂颗粒穿过充电部分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的极性被改变成正极性(与显影处理中的调色剂极性相反)。持续地维持负极性的调色剂颗粒由导电刷构件18收集。随后,已经穿过导电刷构件18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运动方向运动并且到达导电辊构件17。辊充电电源70将正电压(即,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1500V)施加到导电辊构件17。因此,当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穿过导电辊构件17(参见图22中的区域“C”)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在已经穿过导电刷构件18之后被进一步充电以增强正极性。然后,充分充电的、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颗粒在初次转印部分处运动到带负电的感光鼓1a。然后,转移到感光鼓1a的调色剂颗粒由布置在感光鼓1a附近的清洁单元5a收集。当带正电的调色剂颗粒从中间转印带10运动到感光鼓1a时的定时和当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a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时的定时可以是相同的或彼此独立的。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导电辊构件17定位在导电刷构件18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运动方向的下游侧上。该布置对于当调色剂颗粒已经穿过充电部分时使调色剂颗粒的充电量统一是有效的。因此,甚至当没有设置导电辊构件17时,如果调色剂颗粒的充电量在预定范围内,则也可以仅使用导电刷构件18对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充电。如上所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除了包括二次转印辊20(即,供电构件)以外,还包括导电刷构件18和充电辊17(即,充电构件)。以下说明采用上述构造的原因。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二次转印辊20具有以下作用。第一作用是供给足以获得令人满意的二次转印特性的量的二次转印电流。第二作用是在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将足以维持中间转印带10的电势的量的初次转印电流供给到每个感光鼓1。因此,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二次转印辊20需要操作为供电构件,其可以供给期望的量的二次转印电流和期望的量的初次转印电流。以下说明期望的量的二次转印电流与期望的量的初次转印电流之间的关系。有用的是将二次转印电流设定到可以优化在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的二次转印部分处的转印效率的电流值。在图23中示出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电流转变。图23是示出转印电流与二次转印效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在该图表中纵坐标指的是转印效率,即,用麦克白传输反射密度计(由Gretagmacbeth提供)测量到的二次转印残余密度的测量结果。应理解,当纵坐标值减小时,转印效率变高。测量中所使用的记录材料P是由施乐公司提供的、名为Business4200(每平方米克重:75g/m2)的崭新纸张。应理解,从图23中所示的结果已知,因为转印效率可以被最大化,所以对于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最佳的电流量是10μA。接下来,以下说明用于稳定初次转印电势的期望的量的初次转印电流。图24示出在电压维持元件(齐纳二极管)15连接到二次转印对立辊13、驱动辊11和金属辊14的状态下,当电流从二次转印辊20供给时得到的中间转印带10的电势的测量结果。在图24中,纵坐标指的是在连接到电压维持元件的每个构件接触中间转印带的区域中的电势,并且横坐标指的是电流值。在图24中,虚线指示可以实现使初次转印满意的电势的电流值。如果电流值超过由虚线指示的所需要的水平,则可以在每个初次转印部分处形成足够的电势。应理解,从图24中所示的结果已知,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于维持用于初次转印的电势所需要的二次转印电流是大于或等于20μA的。如果假设从二次转印辊20供给的电流经由中间转印带10均匀地流入每个图像形成站的初次转印部分中,则分配到每个图像形成站的感光鼓1的电流是5μA。过大的电流流入齐纳二极管15中。因此,当TA表示使初次转印满意的电流量并且TB表示供给到中间转印带10的电流量时,当TB大于或等于TA时可以实现期望的初次转印性能。如果供给电流量TB的器件限于二次转印辊,则所需要的供电量大于或等于20μA(其大于优化二次转印性能的电流量(10μA))。因此,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如果仅二次转印辊供给电流,则需要在对于二次转印性能可接受的范围内增大供电量,从而获得期望的初次转印性能。鉴于上述内容,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采用充电构件18和17作为供电构件。因而,从二次转印辊20供给的电流量可以针对期望的二次转印电流量而被优化,并且可以确保令人满意的初次转印特性。更具体地,控制器100控制刷充电电源60和辊充电电源70以将电流经由导电刷构件18和导电辊17供给到中间转印带10。如上所述,对于初次转印所需要的电流量是20μA。因此,如果导电刷构件18、导电辊17和二次转印辊20的总电流大于或等于20μA,则可以维持用于初次转印的足够的电势。因此,即使当从二次转印辊20供给的电流是10μA时,如果从充电构件18和17供给的电流大于或等于10μA,则总电流也会变成大于或等于20μA。因此,可以适当地执行二次转印和初次转印二者。以下参照图25说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处理电压施加定时。图25是示出顺序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时间图,所述顺序的图像形成操作包括:在开始操作之后执行初次转印处理和二次转印处理;以及,在输出两张记录材料P之后停止主马达。如果主马达响应于图像形成操作的指令开始操作,则在定时S1下,控制器100控制每个电源以将调色剂保持电流供给到导电刷构件18和导电辊17而防止调色剂颗粒从导电刷构件18和导电辊17掉落。此刻,等于流过导电刷构件18和导电辊17的总电流的充电电流值(即,调色剂保持电流值)设定为5μA。此后,从充电构件(即,导电刷构件18和导电辊17)流到中间转印带10的电流称为充电电流。在开始用于图像形成的初次转印处理之前,控制器100促使二次转印辊20开始将电流供给到中间转印带10(在该情况下,从二次转印辊20供给的电流以下称为“二次转印电流”)。同时(在定时S2下),控制器100增大充电电流以使导电刷18和导电辊17将电流(即,初次转印补偿电流)供给到中间转印带10。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二次转印电流值是10μA,并且初次转印补偿电流值是15μA,但是电流设定值也不限于上述示例。例如,当目前执行的转印处理仅是初次转印处理时,有用的是仅二次转印辊20供给所需要的电流。在定时S3下,控制器100在预定电流供给到中间转印带10的状态下开始初次转印处理,以便使调色剂图像可以从相应的感光鼓1被相继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如果已经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的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部分,则控制器100将充电电流改变成对于二次转印处理所期望的电流值。更具体地,在定时S4下,控制器100将充电电流增大到调色剂充电电流值(即,20μA),而同时以固定在10μA的二次转印电流值执行恒流控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二次转印电流具有已经为二次转印处理优化的值(10μA)。因此,当图像形成设备执行初次转印处理和二次转印处理时,可以持续地供给最佳的电流。随后,在定时S5下,图像形成设备在继续进行二次转印处理的同时终止初次转印处理。如果图像形成设备终止二次转印处理,则在定时S6下,控制器100停止供给二次转印电流。然后,控制器100将流过导电刷18和导电辊17的总电流维持在20μA以对调色剂颗粒充电,直到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即,在二次转印处理中产生的调色剂颗粒)的后端部穿过导电刷18和导电辊17(参见定时S7)为止。在定时S7后,控制器100可以将充电电流改变到调色剂保持电流值。如果中间转印带10的清洁终止,则在定时S8下,控制器100停止将电压施加到导电刷18和导电辊17并且终止顺序的图像形成操作。如上所述,在二次转印执行定时处,从二次转印辊20供给的电流具有对于二次转印处理最佳的电流量(10μA)。充电构件18和17供给额外的充电电流以满足对于初次转印处理所需要的电流量。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在改进二次转印性能的同时适当地执行初次转印处理。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供电构件是充电构件18和17,但也可以使用其它构件。例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清洁单元16的清洁刮刀可用作导电构件。更具体地,有用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将电压施加到清洁刮刀的装置,以便使清洁刮刀可以用作导电构件。上述充电电流不限于流过导电刷构件18和导电辊构件17的总电流。例如,如果省略掉导电辊构件17,则仅导电刷构件18供给充电电流。另外,上述布置可应用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所示的构造,其中设置有待与每个初次转印部分相对的构件。例如,如图26中所示,甚至当用导电刷构件18代替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参照图17所述的清洁单元16时,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另外,当中间转印带10具有较低的沿着周向方向的电阻值时,充电电流可以增大待供给到中间转印带10的电流的量并且可以增大流入初次转印部分中的电流。如果在不增大二次转印电流量的情况下增大待供给到每个初次转印部分的电流量是可行的,则可以获得防止每个初次转印部分的电势在图像形成操作中变化的效果。图27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个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多个图像载体,每个所述图像载体都运载调色剂图像;可运动的导电的环形中间转印带,其可以从多个图像载体初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和多个张紧构件,其共同操作地张紧中间转印带。图27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二次转印构件,其与中间转印带一起形成二次转印部分以将来自中间转印带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转印电源,其将足够的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构件;电压维持元件,其连接到多个张紧构件;和导电构件,其接触中间转印带以将电流供给到中间转印带。图27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与图21中所示的设备的类似之处在于,齐纳二极管15(即,电压维持元件)连接到共同操作地形成初次转印表面的两个张紧构件(即,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驱动辊11),并且图27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与图21中所示的设备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设置金属辊14(即,接触构件)。图27中所示的构造用于增大流入每个初次转印部分中的电流,这是因为可以在二次转印对立辊13和驱动辊11(即,共同操作地形成初次转印表面的构件)维持在预定电势或比所述预定电势高的电势的状态下从除了二次转印辊20以外的构件额外地供给电流。图27中所示的构造可以在没有增大从二次转印辊20供给的电流的情况下增大流入每个初次转印部分中的电流。另外,如图28中所示,在清洁刮刀连接到辅助电源80的情况下,可以用清洁单元16代替充电构件18和17。图28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可获得与在图27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类似的效果。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受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限制。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将与最广泛的解释一致,从而包含所有修改、等同结构以及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