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3451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叶片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照相机单元等中使用的叶片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照相机单元等中,在成像光学系统的前段设置有起到遮光(快门)、光量调节、光滤波器等的功能的叶片驱动装置。以往,叶片驱动装置包括:具有开口的底板(基板);在底板上滑动来遮盖开口的一个或多个叶片构件、使叶片构件进行开闭动作的动作机构,并且在动作机构中设置有电磁致动器等驱动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817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的叶片驱动装置中,为了以致动器中的较小位移的驱动行程实现大的叶片构件的动作,使用被轴支撑的摇动构件(摇动臂),在旋转轴的附近设置致动器的受力点,而在远离旋转轴的摇动构件的前端部设置用于使叶片构件动作的作用点。设置有这样的摇动构件的叶片驱动装置需要通过在旋转轴的附近驱动摇动构件来产生大转矩的致动器,存在致动器被大型化,从而叶片驱动装置的薄型化变得困难的问题。

另外,由于借助较长的摇动构件使叶片构件动作,因此构成致动器的磁铁等驱动构件设置于远离叶片构件的位置,因此存在包括驱动构件的叶片驱动装置的设置面积相对于开口不得不变大的问题。

本发明将应对这样的问题作为课题的一个例子。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包括驱动构件的叶片驱动装置的薄型化;能够节省包括驱动构件的叶片驱动装置的设置面积的空间等。

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本发明的叶片驱动装置具有下面的结构。

一种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构件,其具有开口;一个或多个叶片构件,其进行动作而进入所述开口或者从所述开口退避;以及驱动构件,其被支撑于所述底座构件,在与通过所述开口的光轴相交的平面内移动来驱动所述叶片构件;将所述驱动构件配置于在所述开口的周围与所述叶片构件重叠的位置。

发明效果

具有这样的特征的本发明的叶片驱动装置能够实现包括驱动构件的叶片驱动装置的薄型化,并且能够节省包括驱动构件的叶片驱动装置中的设置面积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a)为俯视图,(b)为侧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滚动体的保持结构的说明图((a)俯视图、(b)剖视图、(c)剖视图)。

图7是示出滚动体的保持结构的说明图((a)剖视图、(b)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中的驱动构件的其它实施例的说明图((a)为螺纹式的例子,(b)为凸轮式的例子)。

图17是示出具有图16所示的驱动构件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图17的组装状态俯视图。

图19是示出具有图16所示的驱动构件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具有图16所示的驱动构件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具有图16所示的驱动构件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具有图16所示的驱动构件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照相机单元的说明图。

图24是具有动作杆(连结构件)的例子的说明图(分解立体图)。

图25是具有动作杆(连结构件)的例子的说明图((a)为打开了开口的状态、(b)为关闭了开口的状态)。

图26是具有动作杆(连结构件)的例子的说明图((a)为打开开口的状态、(b)为关闭开口的状态)。

图27是具有动作杆(连结构件)的例子的说明图(分解立体图)。

图28是具有动作杆(连结构件)的例子的说明图(俯视图)。

图29是具有动作杆(连结构件)的例子的说明图(局部扩大图)。

图30是表示在连结部(联动部)设置弹性构件时的效果的曲线图((a)为没有设置弹性构件的情况、(b)为设置有弹性构件的情况)。

图3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具有动作杆(连结构件)的例子的说明图(局部扩大图)。

图3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3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38是示出叶片驱动装置中的驱动源的结构例的说明图((a)为俯视图的说明图、(b)为其x-x剖视图)。

图39是示出叶片驱动装置中的驱动源的结构例的说明图((a)单位磁化部为两个,(b)、(c)单位磁化部为三个,(d)单位磁化部为四个)。

图40是示出叶片驱动装置中的驱动源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41是示出叶片驱动装置中的驱动源的其它的结构例的说明图((a)、(b)所示的例子为图39的(c)、(d)所示例子的变形例)。

图42是示出叶片驱动装置中的驱动源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43是表示叶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构件所具有的磁铁与后磁轭(backyoke)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a)为剖视说明图、(b)为俯视说明图)。

图44是表示叶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构件所具有的磁铁与后磁轭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a)为剖视说明图、(b)为俯视说明图)。

图45是表示叶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构件所具有的磁铁与后磁轭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a)为剖视说明图、(b)为俯视说明图)。

图46是表示叶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构件所具有的磁铁与后磁轭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a)为剖视说明图、(b)为俯视说明图)。

图47是示出叶片驱动装置中通过弹簧力将驱动构件保持在底座构件上的例子的说明图((a)为剖视说明图、(b)为俯视说明图)。

图48是示出叶片驱动装置的检测机构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a)为剖视说明图、(b)为俯视说明图)。

图49是示出叶片驱动装置的检测机构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a)为设置了检测用线圈的例子,(b)为利用驱动用线圈的例子)。

图50是示出动作杆(连结构件)的具体结构例的说明图((a)为俯视图、(b)为x-x剖视图)。

图51是示出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照相机单元的说明图。

图52是示出装载了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照相机单元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不同附图中的同一部位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在各图中,将光轴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光轴正交的面内的一轴向设为x方向,将与光轴正交的面内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平面图和侧视图。

叶片驱动装置1包括底座构件2、叶片构件3、驱动构件4。底座构件2是用于支撑驱动构件4的构件,包括具有开口2a的底座面20和包围底座面20的外周的侧壁21。在图示的例子中,将底座构件2的外廓形状设为矩形,但不限于矩形,也可以是圆形等其它形状。

叶片构件3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是利用驱动构件4进行动作而进入开口2a或者从开口2a退避的构件。在图示的例子中,具有一对叶片构件3a、3b,通过可变地调节在开口2a上的两个叶片构件3a、3b的重叠程度,使开口2a内的透光面积连续地变化。

驱动构件4隔着支撑构件7被支撑于底座构件2,在与通过开口2a的光轴(开口2a的中心轴)相交的在平面(x-y平面)内移动来驱动叶片构件3。驱动构件4以通过夹设支撑构件7来与底座构件2分离的状态在平面(x-y平面)内移动。驱动构件4具有驱动框架40以及保持在该驱动框架40上的磁铁5。在图示的例子中,驱动框架40包括一对驱动框架40a、40b,在各个驱动框架40a、40b上保持有多个磁铁5。

用于驱动驱动构件4的线圈6如图示那样,被保持在线圈保持构件60上或者被直接固定在底座构件2上。在图示的例子中,保持了线圈6的线圈保持构件60具有固定孔60a,通过将固定孔60a嵌合在设置于底座面20的固定凸起20e而将线圈保持构件60固定于底座构件2。

线圈6与驱动构件4的磁铁5对应地配置,通过对线圈6通电而使驱动构件4沿着平面(x-y平面)内的一轴向(例如图示x方向)移动。对线圈6的通电是利用安装于底座构件2的柔性电路基板11来进行的。

在这样的叶片驱动装置1中,将驱动构件4配置于在底座构件2的开口2a的周围与叶片构件3重叠的位置。由此,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在远离叶片构件的位置设置驱动构件,因此能够节省设置面积的空间。另外,与在被轴支撑的摇动构件的旋转轴附近驱动摇动构件的现有例相比,以小的驱动力驱动驱动构件4,来能够使叶片构件3动作。由此,能够使驱动构件4的磁铁5实现薄型化,并且能够实现叶片驱动装置1整体的薄型化。尤其,在开口2a的周围,通过较宽地配置驱动构件4来分散配置磁铁5,从而能够实现每个磁铁5的小型化,并且能够进一步实现叶片驱动装置1整体的薄型化。

对图1所示的例子更详细地说明。底座构件2在底座面20的多处具有支撑槽20a。支撑槽20a是沿x方向延伸的截面呈三角形或梯形的槽,在该各个支撑槽中支撑有作为支撑构件7的滚动体(球体)7a。另外,在底座面20设置有支撑凸起20b,该支撑凸起20b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支撑为移动自如。

在底座构件2的底座面20上直接或借助线圈保持构件60支撑有连接了柔性电路基板11的线圈6。驱动构件4在板状的驱动框架40上保持有磁铁5,在驱动框架40的与前述支撑槽20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支撑槽40a。而且,在支撑槽20a内支撑有支撑构件7(滚动体7a)的状态下支撑驱动构件4以使所述驱动构件4面对底座面20时,在支撑槽20a与支撑槽40a之间夹持有支撑构件7(滚动体7a),在底座构件2上以分离的状态滑动支撑驱动构件4。

此时,在底座构件2的背面侧,在与被驱动框架40支撑的磁铁5对应的位置配置有后磁轭12。利用该后磁轭12和磁铁5的磁吸附力,驱动构件4被吸引至底座构件2侧。在由磁铁5和后磁轭12形成的磁路内配置有线圈6。由于支撑构件7(滚动体7a)的存在,在磁铁5与底座构件2之间形成有恒定间隔的磁隙,在该磁隙内配置有线圈6。

线圈6具有一对直线部分,该一对直线部分在图示y方向彼此向反方向配置。与此相对,磁铁5被磁化成,形成朝z方向通过线圈6的直线部分的磁通。由此,在用于保持磁铁5的驱动构件4或驱动框架40上提供与沿x方向的驱动力。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示出了驱动构件4保持磁铁5且底座构件2保持线圈6的例子,但与之相反,也可以驱动构件4保持线圈6且底座构件2保持线圈6。该磁铁5与线圈6的配置关系在下面示出的其它结构例中也是一样的。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设置有一对叶片构件3(3a、3b),驱动构件4(4a、4b)的驱动框架40与叶片构件3a、3b对应地设置有一对。而且,在驱动构件4a的驱动框架40上一体地安装有叶片构件3a,在驱动构件4b的驱动框架40上一体地安装有叶片构件3b。在对线圈6通电时,利用在线圈6与磁铁5之间产生的洛伦兹力,驱动构件4沿着支撑槽20a(或支撑槽40a)朝x方向移动,通过该移动,一对叶片构件3a、3b沿x方向彼此向反方向动作。此时,驱动构件4隔着支撑构件7被吸引到底座构件2侧,因此驱动构件4在一平面内被稳定地驱动,并且以小的阻力顺畅地移动。

底座构件2构成为能够在其侧壁21的前端安装遮盖构件8。具有开口8a的遮盖构件8遮盖底座构件2的前面,在底座构件2与遮盖构件8之间形成有内部空间s。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通过容纳在紧凑的内部空间s内并且平面上进行动作,从而连续地可变地调节开口2a的透光面积。

在图1中,示出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一体地动作的例子,但通过叶片构件3本身保持磁铁5而能够省略驱动框架40。另外,也可以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分体地设置,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用动作机构进行连结,并借助动作机构将驱动构件4平面内的移动传递到叶片构件3。

图3示出了叶片驱动装置1的其它实施例。在该例子中,驱动构件4具有单体的驱动框架40,并且在该驱动框架40上保持有多个磁铁5。该驱动框架40是如包围开口2a那样的环状构件,在开口2a的周围分散配置有多个磁铁5。在对线圈6通电时,该驱动框架40沿着x方向进行一轴向往复移动。与此相对,在设置于底座构件2的底座面20的支撑轴20c上轴支撑有成为动作机构的动作杆10的中央的轴支撑部10a。其它结构与图1所示的例子相同。

在该例子中,设置有一对叶片构件3(3a、3b),驱动框架40为单体,并且具有动作机构(动作杆10),该动作机构(动作杆10)通过驱动框架40的一方向的动作,使一对叶片构件3a、3b彼此向反方向动作。即,驱动框架40沿x方向移动时,安装在驱动框架40上的一叶片构件3a朝向相同方向动作,同时动作杆10的一端10x朝向与其相同方向移动。与此相对,动作杆10的另一端10y因动作杆10绕支撑轴20c进行旋转而向与一端10x相反的方向移动。在该另一端10y上连结有另一叶片构件3b,使叶片构件3b朝向与叶片构件3a反方向动作。

图4和图5示出了叶片驱动装置1的其它实施例。在该例子中,驱动构件4(驱动框架40)具有保持槽40b,该保持槽40b将作为支撑构件7的滚动体(球体)7a在恒定位置保持为旋转自如。在该例子中,被保持槽40b保持的滚动体7a在底座面20上的支撑面20d上滚动,在平面(x-y平面)内滑动支撑驱动构件4(驱动框架40)。在图4和图5所示例子中的其它结构与图1所示的例子相同。另外,可以将图3所示例子的支撑槽40a替换为图4所示例子的保持槽40b,并且将图3所示例子的支撑槽20a替换为图4所示例子的支撑面20d。

在图4和图5所示的例子中,与图1所示的例子同样地示出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一体地动作的例子,但通过叶片构件3本身保持磁铁5而能够省略驱动框架40。另外,也可以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分体,并且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用动作机构连结,并借助动作机构将驱动构件4平面内的移动传递到叶片构件3。

图6和图7示出了滚动体7a的保持结构。如图6(b)所示,也可以在驱动构件4侧的驱动框架40上设置具有凹部7p的保持部40b,使滚动体7a滚动自如地保持在该凹部7p内(参照图4和图5),也可以如图6(c)所示,在底座构件2侧设置具有凹部7p的保持部20a1,使滚动体7a滚动自如地保持在该凹部7p内。被保持部40b、20a1保持的滚动体7a在与其相对的支撑面(平面)20d、40a1上移动。

如图7所示,滚动体7a的保持也可以利用滑动性良好的板构件7s来进行。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如图7(a)所示,在驱动构件4侧的驱动框架4上设置保持部40b,也可以如图7(b)所示,在底座构件2侧设置保持部20a1。

这样的叶片驱动装置1在相对于底座构件2将驱动构件4分离的状态下隔着滚动体7a支撑该驱动构件4,驱动构件4能够相对于底座构件2不受到大的摩擦阻力而进行移动。由此,能够使叶片驱动装置1的可动构件顺畅地移动,并且能够减小驱动力,能够实现驱动构件4的小型化、轻量化,并且能够实现叶片驱动装置1本身的小型化、薄型化。另外,在实现了叶片驱动装置1的小型化、薄型化的情况下,通过可动构件顺畅地移动,也能够以高分辨率、精确地进行连续的叶片构件3的动作控制。

图8示出叶片驱动装置1的其它实施例。在该例子中,驱动构件4(驱动框架40)具有轴承40c,在该轴承40c轴支撑有作为支撑构件7的辊7b。为了使驱动构件4沿x方向移动,辊7b具有沿y方向的轴7b1,该轴7b1被轴承40c轴支撑。被轴承40c轴支撑的辊7b在底座面20的支撑面20d上滚动,在平面(x-y平面)内滑动支撑驱动构件4(驱动框架40)。图8所示例子中的其它结构与图1所示的例子相同。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图3所示例子的支撑槽40a和滚动体7a分别替换为图8所示例子的轴承40c和辊7b,并且将图3所示例子的支撑槽20a替换为图8所示例子的支撑面20d。另外,可以将图4所示例子的保持槽40b和滚动体7a替换为图8所示例子的轴承40c和辊7b。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与图1和图4所示的例子同样地示出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一体地动作的例子,但通过叶片构件3本身保持磁铁5而能够省略驱动框架40。另外,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分体,并且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用动作机构连结,并借助动作机构将驱动构件4平面内的移动传递到叶片构件3。

图9和图10示出了叶片驱动装置1的其它实施例。在该例子中,在平面(x-y平面)内沿x方向延伸设置的轴7c作为支撑构件7设置于底座构件2,驱动构件4(驱动框架40)具有滑动部40d,该滑动部40d滑动自如地安装在轴7c上。轴7c通过插入设置于底座构件2的嵌合孔20g而被安装于底座构件2。此处,在底座构件2上设置有轴7c,但也可以在驱动构件4侧设置轴7c,并且在底座构件2侧设置滑动部40d。

设置于底座构件2的轴7c具有引导驱动构件4的方向性,驱动构件4沿轴7c移动。轴7c在图示的例子中被设置为呈线性,用于使驱动构件4直行移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轴7c设置为呈曲线,并且沿曲线轨道使驱动构件4旋转移动。

由于驱动构件4沿着设置于底座构件2的轴7c移动,因此被轴7c引导的驱动构件4能够稳定地动作。另外,能够任意地设定轴7c的方向性(直线或曲线),从而能够将驱动构件4的动作设定为任意方向。

在该例子中,驱动构件4也隔着支撑构件7(轴7c)滑动支撑在底座构件2上。通过驱动构件4的滑动部40d沿轴7c进行滑动,驱动构件4以从底座构件2分离的状态被支撑为在平面(x-y平面)内沿x方向移动自如。图9和图10所示例子中的其它结构与图1所示的例子相同。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图3所示例子的支撑槽40a、滚动体7a和支撑槽20a替换为图9和图10所示例子的滑动部40d和轴7c,并且图3所示例子的单体的驱动框架40隔着轴7c滑动支撑在底座构件2上。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例子中,与图1、图4及图8所示的例子同样地示出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一体地动作的例子,但通过叶片构件3本身保持磁铁5而能够省略驱动框架40。另外,也可以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分体,并且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用动作机构连结,并借助动作机构将驱动构件4平面内的移动传递到叶片构件3。

图11为图9和图10所示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变形例。在该例子中,与图3所示的例子同样地,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隔着其它构件(动作杆10)被安装,叶片构件3通过驱动构件4的直行移动来进行旋转移动。其它结构与图9和图10所示的例子相同。关于动作杆10与叶片构件3的连结,将在后面叙述(参照图24~图26)。

另外,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底座构件2的开口2a的前面设置有开口限制构件13,利用开口限制构件13的开口13a精确地限制叶片构件3全开时的开口面积(曝光量)。而且,通过前述的叶片构件3的移动,叶片构件3a、3b进入开口13a或从开口13a退避,能够精确可变地调节开口13a的开口面积(曝光量)。可在前述的所有结构例和后述的所有结构例中采用该开口限制构件13。

图12示出了叶片驱动装置1的其它实施例。在该例子中,在底座构件2与驱动构件4(驱动框架40)之间夹设有作为支撑构件7的弹性构件(弹簧)7d,由此,驱动构件4以与底座构件2分离的状态被弹性支撑于底座构件2。此处,示出了一个驱动构件4a(4b)被三个弹性构件7d弹性支撑的例子,弹性构件7d的一端被驱动构件4(驱动框架40)中的支撑部40e支撑,并且弹性构件7d的另一端被底座构件2的支撑部20f支撑。

在图12中,示出了作为弹性构件7d的弹簧的例子,但也可以如图13和图14所示,替换弹簧而使用具有弯曲弹性且在轴向上具有支撑反作用力的金属丝等。图12~图14所示例子中的其它结构与图1所示的例子相同。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图3所示例子的支撑槽40a、滚动体7a及支撑槽20a替换为图12~图14所示例子的支撑部40e、弹性构件7d及支撑部20f,并且图3所示例子的单体的驱动框架40隔着弹性构件7d被底座构件2弹性支撑。

在该例子中,对线圈6通电时,利用在线圈6与磁铁5之间产生的洛伦兹力,驱动构件4借助被施加的磁力沿x方向直行移动,通过该移动,一对叶片构件3a、3b沿x方向彼此向反方向直行移动。此时,驱动构件4由于在与光轴相交的平面内被弹性支撑,因此能够在磁力的施加方向上移动。而且,在停止通电时,弹性构件7d的弹性恢复力与在磁铁5与后磁轭12之间作用的磁力平衡,由此驱动构件4的位置恢复到合适的位置。

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一体地动作的例子,但通过叶片构件3本身保持磁铁5而能够省略驱动框架40。另外,在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分体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也可以将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用动作杆10(动作机构)进行连结,并借助动作机构将驱动构件4平面内的移动传递到叶片构件3。在此情况下,隔着动作杆10来安装叶片构件3和驱动构件4,叶片构件3通过驱动构件4的直行移动来进行旋转移动。

在前述的各个结构例的叶片驱动装置1中,驱动构件4隔着支撑构件7被支撑于底座构件2,驱动构件4以与底座构件2分离的状态被滑动支撑或弹性支撑,因此,驱动构件4能够以较小的驱动力顺畅地移动。由此,能够以高分辨率连续地调节叶片构件3(3a、3b)的开闭动作的位置。

另外,通过设置用于直接或间接地检测叶片构件3的动作的检测部(检测机构)9以及利用该检测部9的检测输出来控制驱动构件4(尤其是线圈6的通电电流)的控制部(省略图示),能够可变地控制没有被叶片构件3遮盖的开口2a内的透光面积。在此情况下,如前述那样,驱动构件4顺畅地进行移动,因此能够实现高分辨率的控制。

此时的检测部9的一例是用于检测驱动构件4中的磁铁5的位置的霍尔元件。检测部9的例子不限于该霍尔元件,例如可以是用于检测向叶片构件提供的位置信息(线性编码器等)的传感器,也可以是用于检测通过了开口2a的光的光量的传感器(摄像元件的输出)等。

另外,对于驱动构件4的驱动控制,不仅可以采用前述的基于检测部9的控制,还可以采用基于对线圈6的通电状态(电流/电压/脉冲等)的检测的反馈控制、检测出针对磁铁5设置的制动线圈所产生的反电动势等的反馈控制等在电磁致动器中通常采用的公知的控制方式。

为了以更高的精度进行前述的控制,优选将驱动构件4的移动限制在一轴向(图示x方向)上。在图1和图3所示的例子中,通过由支撑槽20a和支撑槽40a将支撑构件7(滚动体7a)的动作限制在一轴向(图示x方向)上,从而能够将驱动构件4的移动限制在一轴向上。另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通过使辊7b的轴7b1的方向与一轴向(图示x方向)正交,从而将驱动构件4的移动限制在一轴向上。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通过使轴7c的方向朝向一轴向(图示x方向),从而能够将驱动构件4的移动限制在一轴向上。

与此相对,在图4、图12~图14所示的例子中,为了将驱动构件4的移动限制在一轴向上,需要另行设置用于限制驱动构件4的移动的引导机构。在驱动构件4的一部分与底座构件2的一部分(例如侧壁21)之间设置沿一轴向滑动自如的引导部来能够形成前述的引导机构。

另外,在前述的说明中示出了在驱动构件4侧设置磁铁5且在底座构件2侧设置线圈6的可动磁铁型的驱动例,但也可以是在底座构件2侧设置磁铁5且在驱动构件4侧设置线圈6的可动线圈型的驱动。在此情况下,通过在驱动构件4侧设置后磁轭12,能够获得在驱动构件4与底座构件2之间作用的磁吸附力。

图16示出了驱动构件4的其它实施例。在该例子中,驱动构件4具有:沿着与通过开口2a的光轴相交的平面移动自如的驱动框架40和使驱动框架40沿一轴向直行移动的驱动源(线性驱动源)50,在驱动框架40的连结部40t上连结有驱动源50。

驱动源50具有马达51和将马达51的旋转转换为直行移动的旋转直行转换部53。马达51的旋转轴52的前端被轴支撑在安装构件(托架)54的轴承54a上,驱动源50隔着安装构件54安装在底座构件2上。

在图16(a)所示的例子中,旋转直行转换部53具有沿着马达51的旋转轴52形成的阳螺纹部53a和与阳螺纹部53a螺纹结合的阴螺纹移动体53b。在该例子中,马达51将旋转轴52旋转驱动时,阴螺纹移动体53b沿着旋转轴52直行移动,经由连结部40t连结在该阴螺纹移动体53b上的驱动框架40沿着旋转轴52直行移动。

在图16(b)所示的例子中,旋转直行转换部53具有在马达51的旋转轴52周围形成为螺旋状的凸轮部53c。在马达51旋转驱动旋转轴52时,因旋转轴52的旋转而凸轮部53c进行动作,经由连结部40t连结在凸轮部53c上的驱动框架40沿着旋转轴52直行移动。

作为驱动源50中的马达51,可以使用步进马达或者dc马达。在使用步进马达的情况下,能够逐级地(间歇地)进行驱动框架40的直行移动。由此,能够使利用驱动构件40驱动的叶片构件3迅速地移动到已设定的开闭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稳定地进行保持。驱动源50不限于具有旋转轴52的马达51,也可以将压电元件等作为驱动源使用。

在使用这样的驱动源50时,能够将叶片构件3的开闭状态在无通电状态下保持为任意的状态。在将叶片驱动装置1作为光圈装置使用情况下,为了保持期望的曝光量,需要将叶片驱动装置1中的叶片构件3的开闭状态在各个阶段保持为恒定。在使用驱动源50时,能够使叶片构件3移动到能够得到期望的曝光量的位置之后,在无通电状态下保持该状态,因此能够保持期望的曝光量而不消耗电池电源。

在图17~图22中示出叶片驱动装置1的结构例,该叶片驱动装置1具有驱动构件4,该驱动构件4具有驱动源50。图17和图18所示的例子是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采用具有驱动源50的驱动构件4的例子。图19所示的例子是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采用图4所示结构作为滚动体7a的保持结构的例子。图20所示的例子是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采用具有驱动源50的驱动构件4的例子。图21所示的例子是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采用具有驱动源50的驱动构件4的例子。

在这些例子中,一对驱动框架40、40中的一驱动框架利用驱动源50沿x方向直行移动。驱动框架40在连结部(凸起部)40p与动作杆10的连结孔10p连结,该动作杆10的中央的轴支撑部10a轴支撑在底座构件2的轴20c上。由此,在一驱动框架40朝x方向的一侧移动时,另一驱动框架40朝x方向的另一侧移动。

叶片构件3(3a、3b)中的一叶片构件3a在旋转孔3q被轴支撑于贯通驱动框架40的通孔40q的轴20p,另一叶片构件3b在长孔3r沿x方向被滑动自如地支撑于贯通驱动框架40的通孔40q的支撑凸起20b。另外,叶片构件3a、3b在连结孔3p分别连结在动作杆10的端部10x、10y上。由此,在驱动框架40被驱动源50驱动并沿着x方向移动时,一叶片构件3b沿x方向的相同方向移动,另一叶片构件3a绕轴20p旋转并且沿x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在底座构件2的开口2a的前面设置有开口限制构件13,利用该开口限制构件13的开口13a能够精确地限制叶片构件3全开时的开口面积(曝光量)。而且,通过前述的叶片构件3的移动,叶片构件3a、3b进入开口13a或从开口13a退避,能够精确可变地调节开口13a的开口面积(曝光量)。需要说明的是,在遮盖构件8上形成有长孔8p,该长孔8p沿动作杆10的端部10x、10y的旋转轨迹形成。

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在驱动框架40设置有位置检测用磁铁5,并在与该磁铁5对置的位置设置有位置检测用线圈6。由此,在驱动框架40通过驱动源50的驱动进行移动时,与此相伴,磁铁5进行移动,通过因磁铁5的移动而产生的电磁感应,在线圈6中流动电流。由此,基于在线圈6中流动的电流能够检测驱动框架40的位置,并且基于该位置检测,对驱动源50进行反馈控制,从而能够精确地控制叶片构件3的移动。

图23示出了具有叶片驱动装置1的照相机单元100,该叶片驱动装置1中隔着支撑构件7在底座构件2上支撑有驱动构件4。照相机单元100在叶片驱动装置1的后方具有透镜驱动装置101,并且在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后方具有摄像元件102,该摄像元件102用于拍摄由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透镜成像的图像。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安装有摄像元件102的电路基板103上设置有控制部104,控制部104基于由摄像元件102检测出的光量,输出用于控制驱动构件4的控制信号。这样的照相机单元100由于具有薄型且设置面积小的叶片驱动装置1,因此能够节省安装空间,并且能够使照相机单元100本身实现小型化。

另外,在将叶片驱动装置1用作快门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因驱动构件4的顺畅的移动而响应速度快且能够实现高快门速度的快门装置。在将叶片驱动装置1用作光圈装置或者光滤波器的情况下,因驱动构件4的顺畅的移动而能够实现高分辨率的光量控制。

参照图24~图26,对具有动作杆(连结构件)的例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驱动构件4隔着滚动体7a(支撑构件7)被滑动自如支撑于底座构件2,一对驱动构件4a、4b利用被底座构件2轴支撑的动作杆10进行联动,由此一对叶片构件3a、3b进行联动。

在图示的例子中,驱动构件4是进行直行的驱动源,是包括磁铁5和线圈6的线性驱动的电磁致动器的可动元件。该驱动构件4具有驱动框架40和被该驱动框架40保持的磁铁5,驱动框架40为一对,各个驱动框架40上分别保持有多个磁铁5。此处,示出了具有包括多个磁铁5和多个线圈6的多个驱动源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具有一个驱动源的驱动构件。驱动构件4的驱动源不限于前述的电磁致动器,可以采用压电致动器、电磁柱塞等各种驱动源。

如图25所示,在动作杆10中,轴支撑部10a被在底座构件2上设置的轴2p轴支撑,左右的端部10b、10c分别与叶片构件3a、3b的连结部3a1、3b1连结。另外,在动作杆10的左右连结部10d、10e上连结有驱动构件4a、4b中的连结部4a1、4b1。叶片构件3b具有沿驱动构件4的直行移动方向形成的引导孔3b2,叶片构件3a具有引导孔3a2。引导孔3b2与底座部件的轴20b卡合,该轴20b贯穿设置于驱动构件4b的退让孔4b2,引导孔3a2与底座构件的轴20p卡合,该轴20p贯穿设置于驱动构件4a的退让孔4a2。轴20b、20p沿着光轴从底座构件2凸出。

在驱动构件4a、4b沿着x方向彼此向反方向直行移动时,从图25(a)所示的叶片构件3a、3b的敞开状态(不是全开状态)过渡到图25(b)所示的叶片构件3a、3b的遮蔽状态。此时,动作杆10利用驱动构件4a、4b的连结部4a1、4b1进行旋转,叶片构件3a朝与驱动构件4a相同的方向直行移动,与此相对,叶片构件3b绕轴20p旋转移动,能够通过对驱动构件4a、4b的直行移动量进行放大来进行叶片构件3a、3b的开闭动作。

底座构件2的开口2a被具有设定的口径形状13a的口径板13遮盖。由此,在叶片构件3全开时,口径板13的口径形状13a敞开,能够利用口径形状13a来精确地确定叶片构件3全开时的透射光量。另外,能够通过口径形状13a与叶片构件3(3a、3b)的重叠来精确地调节透射光量。

图26所示的例子是图25所示例子的变形。在该例子中,叶片构件3a、3b均具有沿x方向延伸的引导孔3a2、3b2,在该引导孔3a2、3b2中卡合有从底座构件2朝向光轴方向凸出的轴20p、20b。由此,通过驱动构件4(4a、4b)沿x方向的动作,经由动作杆10使叶片构件3a、3b沿x方向直线移动。

图27~图35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1的更具体的结构例。在图27所示的例子中,驱动构件4隔着滚动体7a(支撑构件7)被滑动自如地支撑在底座构件2上,利用被底座构件2轴支撑的动作杆10,一对驱动构件4a、4b联动,由此,一对叶片构件3a、3b联动。滚动体7a被驱动框架40的支撑槽40a和底座构件2的支撑槽20a限制方向且被支撑。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连结驱动构件4和动作杆10的连结部(联动部)10d、10e上设置有弹性构件30。弹性构件30具有抑制连结松动的功能,该连结松动是因在嵌合的连结部10d、10e的孔部与在驱动构件4侧设置的连结部(凸起部)4a1、4b1之间设置的游隙而产生的。通过在连结部10d、10e的孔部(长孔)与设置于驱动构件4的连结部(凸起部)4a1、4b1的嵌合处设置游隙,能够使驱动构件4的动作和动作杆10的动作顺畅地联动。然而,因该游隙而产生连结松动,该连结松动在重力的作用方向因姿态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或者手的抖动等时,使叶片构件3发生松动,这将成为精确地控制叶片构件3的开闭状态时的阻碍。

弹性构件30安装成使嵌合于连结部(联动部)10d、10e的孔部的连结部(凸起部)4a1、4b1在孔部内靠向一侧。在该状态下,驱动力施加在连结部(凸起部)4a1、4b1上时,连结部(凸起部)4a1、4b1能够克服弹性构件30的弹性力,在连结部10d、10e的孔部内移动,但在没有施加驱动力的状态下,连结部(凸起部)4a1、4b1被施加弹性构件30的弹性力而被按压,从而连结松动得到抑制,在连结部10d、10e的孔部内处于静止的状态。

在图示的例子中,弹性构件30是被悬臂支撑的线材(棒材),弹性构件30的一端侧被设置于连结部10d、10e周围的卡止部10f卡止。在卡止部10f内根据需要填充有粘接剂。作为粘接剂,可以适宜地选择使用光固化性粘接剂、热固性粘接剂等。在图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将弹性构件30作为线材(棒材)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板状的构件(板材)。弹性构件30的材质可以使用具有弹性的金属、树脂等。

而且,在叶片驱动装置1中,通过在驱动构件4与动作杆(连结构件)10的连结部10d、10e上设置弹性构件30,能够一边将驱动构件4的移动顺畅地传递到动作杆(连结构件)10,一边能够抑制两者的连结松动。由此,能够抑制重力的作用方向因姿态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或者手抖动等时产生的叶片构件3的松动,并且能够精确地控制叶片构件3的开闭状态。

图30示出了弹性构件30的设置效果。此处,示出在连结部10d、10e上设置有弹性构件30的情况(图30(b))下和没有设置弹性构件30的情况(图30(a))下的光量变化(av=log2n2,n为光圈值)相对于叶片移动量的偏差。此处的光量变化是基于随叶片构件3a、3b的移动而变化的开口2a的透射光量算出的。

在利用叶片移动量要将光量变化控制在用实线表示的设计值时,在没有设置弹性构件30的情况(参照图30(a))下,相对于叶片移动量的光量变化在虚线与点划线之间发生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在增加叶片移动量的情况下,其偏差变得显著。与此相对,在设置有弹性构件30的情况(参照图30(b))下,相对于叶片移动量的光量变化在虚线与点划线之间显示的偏差被抑制为较小,在叶片移动量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叶片移动量将光量变化控制为与设计值大致同样的值。

图31和图32示出了叶片驱动装置1的其它的实施方式。在该例子中,在驱动构件4上设置有具有孔部的连结部4a3、4b3,在动作杆10上设置有嵌合于连结部4a3、4b3的孔部的凸起部10l、10m。

动作杆(连结构件)10的凸起部10l、10m设置于该轴支撑部10a与端部10b、10c的中间位置,该凸起部10l、10m所嵌合的连结部4a3、4b3设置于驱动构件4a、4b的臂部。另外,弹性构件30以悬臂状安装于驱动构件4a、4b的连结部4a3、4b3的孔部周围。这样,设置有弹性构件30的连结部4a3、4b3能够设置于驱动构件4侧。

图33~图35示出了其它的结构例。图示的叶片驱动装置1具有用于连结驱动构件4与叶片构件3(3a、3b)的动作杆10。具有驱动框架40的驱动构件4隔着滚动体7a被支撑在底座构件2的底座面20上,从而以与底座构件2分离的状态被支撑为移动自如。而且,在驱动构件4与动作杆10之间设置有抑制了连结松动的联动部10x1。

联动部10x1利用磁力(磁吸引力或磁排斥力)使驱动构件4和动作杆10联动。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在联动部10x1设置有磁铁5x,该磁铁5x对设置于驱动构件4的磁铁5进行吸引或排斥。

设置于联动部10x1的磁铁(联动用磁铁)5x与设置于驱动构件4的磁铁(驱动用磁铁)5对置地靠近配置,相对于驱动构件4的线性动作(沿图示x方向的动作),磁铁5x因磁力(磁吸引力或磁排斥力)而联动,从而使动作杆10进行旋转动作。设置于联动部10x1的磁铁5x相对于设置在驱动构件4上的磁铁5是被吸引还是被排斥,取决于是将与磁铁5和磁铁5x对置的磁极配置成反极还是同极。在图示的例子中,相对于设置在驱动构件4上的驱动用磁铁5,使联动部10x1的磁铁5x联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驱动构件4上另行设置联动用磁铁。

在该例子中,动作杆10在一端侧设置有联动部10x1,而另一端侧与叶片构件3b(3)连结,且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的中间位置被轴支撑。更具体而言,动作杆(连结构件)10的轴支撑部10a轴支撑在底座构件2的轴2p上,在动作杆(连结构件)10的一端侧的端部设置有联动部10x1,另一端侧的端部10y与叶片构件3b的连结部3b1连结。

由此,驱动构件4(驱动框架40)通过对线圈6的通电而被驱动,沿图示x方向移动时,动作杆10与此联动而绕轴2p旋转,通过该旋转,一叶片构件3b进入开口2a或从开口2a退避。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另一叶片构件3a一体地安装于驱动构件4(驱动框架40),并且通过驱动构件4向图示x方向的移动,进入开口2a或从开口2a退避。此处的动作杆(连结构件)10具有使两个叶片构件3a、3b的动作联动的功能。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动作杆10的一端侧上连结一叶片构件3b,在驱动构件4上一体地安装另一叶片构件3a,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动作杆10与叶片构件形成一体。

在图33~图35所示的叶片驱动装置1中,由于利用磁力使驱动构件4和动作杆10联动,因此能够排除在驱动构件4与动作杆10机械地联动时所需的连结松动。因此,在使相对于线性移动的驱动构件4进行圆弧动作的动作杆10的端部联动的情况下,也不产生连结松动,能够实现两者顺畅的联动。

这样的叶片驱动装置1能够使可动构件顺畅地移动,在实现了叶片驱动装置1的小型化、薄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高分辨率、精确地进行连续的叶片构件3(3a、3b)的动作控制。另外,由于能够抑制构件间的联动部的松动,因此能够精确地控制叶片构件3(3a、3b)的开闭状态。

例如,在便携式电话用照相机中,各个部件的大小受到限制,并且透镜等的口径小,因此恐怕驱动时松动的影响程度大,不能进行期望的曝光控制。与此相对,在将本实施例的叶片驱动装置1适用于便携式电话用照相机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更精确地控制叶片构件3的开闭状态,因此能够更合适地进行期望的曝光控制。

另外,图33~图35所示的叶片驱动装置1利用磁力使驱动构件4和动作杆10联动,因此无需以高精度组装联动部10x1与驱动构件4的位置关系,只要在磁力波及范围内配置联动部10x1即可。由此,能够简易地组装叶片驱动构件1,并且能够提高叶片驱动装置1的生产率。

图36~图42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1中与驱动源有关的其它的结构例。图36和图37所示的叶片驱动装置1具有底座构件2、叶片构件3、驱动构件4,并且具有用于驱动驱动构件4的驱动源50,在驱动源50包括磁铁5和线圈6这方面上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但此处通过对磁铁5和线圈6的配置进行特定来提高驱动力。

图38示出了驱动源50的结构例((a)为俯视说明图、(b)为其x-x剖视图)。驱动源50的磁铁5具有沿着光轴方向(图示z方向)被磁化的单位磁化部5u。在图38所示的例子中,用一个二极磁铁形成一个单位磁化部5u。另外,驱动源50的线圈6包括具有一对直线部分6l的卷绕部6u,该卷绕部6u因通电而产生驱动力,在图38所示的例子中,两个卷绕部6u配置于磁铁5中的一个单位磁化部5u。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处,所谓直线部分6l,无需形成为完全是直线,可以包括曲率半径大于其它部的弯曲部分。

而且,驱动源50沿驱动方向(驱动构件4的移动方向)xa排列有两个卷绕部6u,并且针对一个单位磁化部5u,配置有用虚线箭头表示的通电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两个直线部分6l。为了使一个单位磁化部5u上的两个直线部分6l的通电方向成为相同方向而将相邻的两个卷绕部6u串联连接的情况下,彼此的卷绕方向相反,但也可以向两个卷绕部6u个别(并联)地通电,以使一个单位磁化部5u上的两个直线部分6l的通电方向相同。

利用这样的驱动源50,由于从单位磁化部5u的n极引出而到达s极的磁力线沿相同方向横切沿相同方向通电的两个直线部分6l,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单位磁化部5u的设置面积,能够通过对两个卷绕部6u通电而获得高驱动力。由此,能够抑制驱动源50的设置空间的同时得到较高的驱动力,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同时能够得到实现高速且高精密的叶片构件的控制等的足够的驱动力。

另外,在针对一个单位磁化部5u配置沿相同方向通电的两个直线部分6l的情况下,与针对每个单位磁化部5u配置一个卷绕部的直线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驱动力而不改变通电的电流值(即不改变功耗)。由此,驱动源50能够兼顾驱动力的提高与节能。利用这样的驱动源50进行驱动的叶片驱动装置装备于电池驱动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情况下,不仅抑制电池的消耗,并且能够使照相机单元等的拍摄动作实现高功能化。

在这样的叶片驱动装置1中,将以相对于底座构件2隔着滚动体7分离的状态被支撑的驱动构件4,利用相对于磁铁5的设置空间能够获得较高的驱动力的驱动源50来进行驱动,因此能够以高分辨率、精确地进行连续的叶片构件3的动作控制。另外,由于在平面上移动的驱动构件4与平面的底座构件2之间配置有驱动源50,因此能够实现叶片驱动装置1整体的薄型化。进而,由于针对一个单位磁化部5u高效地配置线圈6的卷绕部6u,因此能够获得高驱动力并且能够实现叶片驱动装置1的小型化。

在图36和图37所示的例子中,通过在底座构件2与驱动构件4之间设置支撑构件7(滚动体7a),驱动构件4滑动支撑在底座构件2上,但此处的支撑构件7不仅是如图示那样的滚动体(轴承)7a,当然也可以是限制了滚动方向的前述的辊7b、轴7c、弹性构件(弹簧、金属丝)7d等。

图39和图40示出了驱动源50的其它的结构例。图39中的(a)、(b)、(c)、(d)均将磁铁5中的多个单位磁化部5u沿驱动方向xa排列。单位磁化部5u是如前述那样沿着光轴方向(图示z方向)被磁化的一个磁化单位,在排列多个单位磁化部5u的情况下,通过紧贴排列多个沿着光轴方向磁化的二极的磁铁来能够形成磁铁5,并且还通过在一个磁铁内进行部分磁化,排列多个单位磁化部5u来能够获得磁铁5。此时,多个单位磁化部5u以使相邻的磁极彼此成为反极的方式沿驱动方向xa排列。

在图39(a)所示的例子中,磁铁5沿驱动方向xa排列有两个单位磁化部5u。与此相对,线圈6在磁铁5上排列有三个卷绕部6u。而且,针对一个单位磁化部5u,配置有通电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两个直线部分6l。

在图39(b)所示的例子中,磁铁5沿驱动方向xa排列有三个单位磁化部5u。与此相对,线圈6在磁铁5上排列有四个卷绕部6u。而且,针对一个单位磁化部5u,配置有通电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两个直线部分6l。

在图39(a)、(b)所示的例子中,在磁铁5中将单位磁化部5u的个数设为n时,线圈6中卷绕部的个数变成n+1。对于磁铁5中的单位磁化部5u的个数n,可根据沿驱动方向xa的驱动构件4的移动量或者设定的驱动力配置合适的个数。在这些例子中,可相对于线圈6的排列宽度节省磁铁5的排列宽度的空间而获得期望的驱动力。

在图39(c)所示的例子中,磁铁5沿驱动方向xa排列有三个单位磁化部5u。与此相对,线圈6在磁铁5上排列有两个卷绕部6u。而且,针对配置于中央的一个单位磁化部5u,配置有通电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两个直线部分6l。

在图39(d)所示的例子中,磁铁5沿驱动方向xa排列有四个单位磁化部5u。与此相对,线圈6在磁铁5上排列有三个卷绕部6u。而且,针对两端部以外的一个单位磁化部5u,配置有通电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两个直线部分6l。

在图39(c)、(d)所示的例子中,在磁铁5中将单位磁化部5u的个数设为n时,线圈6中的卷绕部的个数变成n-1。对于磁铁5中的单位磁化部5u的个数n,可根据沿驱动方向xa的驱动构件4的移动量或者设定的驱动力配置合适的个数。在这些例子中,可相对于磁铁5的排列宽度节省线圈6的排列宽度的空间而获得期望的驱动力。

图40示出了图39所示的驱动源50的装备例。如图39所示那样的驱动源50能够相对于底座构件2装备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将驱动源50配置于开口2a的左右两侧且配置成使一对驱动构件4a、4b朝彼此不同的方向驱动,但不限于此,能够适当地进行配置。

图41和图42示出了驱动源50的其它的结构例。图41(a)、(b)所示的例子是图39(c)、(d)所示例子的变形例(单位磁化部5u的个数n,而卷绕部的个数为n-1的例子)。图41(a)所示的例子是磁铁5沿驱动方向xa排列有三个单位磁化部5u,线圈6在磁铁5上排列有两个卷绕部6u,在磁铁5的除了两端部的单位磁化部5u,针对一个单位磁化部5u,配置有通电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两个直线部分6l。图41(b)所示的例子是磁铁5沿驱动方向xa排列有四个单位磁化部5u,线圈6在磁铁5上排列有三个卷绕部6u,在磁铁5的除了两端部的单位磁化部5u,针对一个单位磁化部5u,配置有通电方向为相同方向的两个直线部分6l。

而且,在图41(a)、(b)所示的例子中,单位磁化部5u中的与线圈6对置的面的面积在磁铁5的两端部减小,磁铁5两端部中的面积小于其它部中的面积。在图示的例子中,将磁铁5的除了两端部以外的单位磁化部5u的面积设为a时,磁铁5两端部中的单位磁化部5u的面积是a/2。在这些例子中,在磁铁5的与线圈6对置的面的面积中,单位磁化部5u中的s极的总面积和单位磁化部5u中的n极的总面积相等。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对驱动源50中的磁铁5的排列宽度与线圈6的排列宽度均节省空间,并且针对磁铁5中的单位磁化部5u高效地配置线圈6中的直线部6l,因此能够得到足够的驱动力。

图42示出了图41所示的驱动源50的装备例。如图41所示那样的驱动源50能够针对底座构件2装备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将驱动源50配置于开口2a的左右两侧且配置成使一对驱动构件4a、4b朝彼此不同的方向驱动,但不限于此,能够适当地进行配置。

前述的所有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1具有后磁轭12,利用磁铁5对该后磁轭12作用的磁力,能够保持驱动构件4的驱动时(通电时)或非驱动时(无通电时)的位置。图43~图46示出了驱动构件4所具有的磁铁5与后磁轭12的位置关系((a)为剖视说明图、(b)为俯视说明图)。

如图43所示,相对于非驱动时的驱动构件4的位置,在开口2a的一侧设置后磁轭12,从而在驱动构件4驱动时,能够利用后磁轭12和磁铁5的磁力,使驱动构件4移动并保持在开口2a的一侧。与之相反,在驱动构件4非驱动时,能够利用后磁轭12和磁铁5的磁力,使驱动构件4移动并保持在开口2a的一侧。

另外,如图44所示,相对于非驱动时的驱动构件4的位置,在开口2a的两侧设置后磁轭12,从而在驱动构件4驱动时,能够利用后磁轭12和磁铁5的磁力,使驱动构件4保持在开口2a的两侧(一侧或另一侧)。另外,与之相反,在驱动构件4非驱动时,能够利用后磁轭12和磁铁5的磁力,使驱动构件4保持在开口2a的两侧(一侧或另一侧)。

另外,如图45所示,在驱动时或非驱动时,利用后磁轭12和磁铁5的磁力,能够沿着与光轴o垂直的方向保持驱动构件4,如图46所示,在驱动时或非驱动时,利用后磁轭12和磁铁5的磁力,能够沿着光轴o的方向保持驱动构件4。在沿着光轴o方向保持驱动构件4的情况下,通过保持在包括叶片构件3的大致重心位置,来能够无倾斜地稳定地保持驱动构件4。

除了前述的利用磁力保持以外,或者也可以代替利用磁力的保持而利用弹簧力也能够保持前述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1的驱动构件4。尤其,在利用弹簧力的保持中,能够将驱动构件4非驱动时的位置保持在中立位置。在图47中示出了利用弹簧力将驱动构件4保持在底座构件2的例子((a)为剖视说明图、(b)为俯视说明图)。在该例子中,通过将弹簧14相对于光轴o倾斜地配置,能够沿着与光轴o垂直的方向和光轴o方向这两个方向弹性保持驱动构件4。另外,不限于图示的例子,通过沿着光轴o配置弹簧14,能够沿着光轴o方向弹性保持驱动构件4,通过沿着与光轴o垂直的方向配置弹簧14,能够沿着与光轴o垂直的方向弹性保持驱动构件4。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1中,利用检测驱动构件4或叶片构件3的动作的检测机构来控制驱动构件4的驱动,作为检测机构,示出了具有霍尔元件9等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下面示出的检测机构。

图48((a)为剖视说明图、(b)为俯视说明图)所示的检测机构是对驱动构件4或叶片构件3的动作进行光学检测的光学传感器15。该光学传感器15例如具有接受从发光部15a发射的光的受光部15b,在遮住该光的位置配置有驱动构件4的端部,在驱动构件4中的与光轴o相交的移动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一对光学传感器15,利用一对光学传感器15的输出差,对驱动构件4的动作位置进行检测。

图49所示的检测机构均使用线圈。在图49(a)所示的例子中,将驱动用线圈6以外的检测用线圈16与设置于驱动构件4的磁铁5对置地配置。由此,能够利用检测用线圈16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来检测驱动构件4的动作位置。在图49(b)所示的例子中,将驱动用线圈6以外的制动线圈17与设置于驱动构件4的磁铁5对置地配置。由此,通过对制动线圈17进行通电,能够检测驱动构件4的动作位置。另外,根据对成为驱动源的驱动用线圈6进行通电的状态,也能够检测驱动构件4或叶片构件3的动作位置。

图50示出了叶片驱动装置1的更具体的结构例。图50所示结构例的一部分和全部能够适用于具有前述动作杆(连结构件)10的所有结构例。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动作杆(连结构件)10的轴支撑部10a设置有用于抑制支撑松动的弹性构件31

动作杆10的轴支撑部10a轴支撑在底座构件2的轴2p(20c)上,动作杆10因驱动构件4的驱动而绕轴2p(20c)转动。轴支撑部10a的轴孔与轴2p(20c)以动作杆10能够顺畅地旋转的配合公差进行配合,但该公差所产生的微小的间隙有时在动作杆10的动作中产生松动。另外,即使以将松动抑制为最小的配合公差将轴2p配合于轴支撑部10a的轴孔,有时也因反复动作带来的经时变化而导致松动量超过容许范围。这样的动作杆10的松动不仅成为阻碍叶片构件3的顺畅动作的重要原因,而且成为阻碍高精度地控制(开口的透射光量的控制)叶片动作的重要原因。

设置于动作杆10的轴支撑部10a的弹性构件31使轴2p(20c)弹性地靠向轴支撑部10a的轴孔的一侧,从而保持动作杆10的顺畅的转动的同时抑制动作杆10的松动。通过设置这样的弹性构件31,能够缩短组装加工工序的时间,而且能够防止松动因伴随反复动作的经时变化而超过当初设定的容许范围。

弹性构件31例如能够由被悬臂支撑的金属丝构成,如图所示,将弹性构件31的一端31a固定于轴支撑部10a的周边,并且使弹性构件31抵接于被轴支撑部10a轴支撑的轴2p(20c)的侧面,以使弹性构件31的靠压力朝向轴支撑部10a的轴孔的中心施加。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轴支撑部10a设置台阶部而使轴2p(20c)的一部分露出,使弹性构件31抵接于该露出的轴2p(20c)的侧面。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轴支撑部10a设置弹性构件31,并且在驱动构件4的连结部40p(4a1、4b1)所连结的动作杆10的连结部10d、10e,也与图29所示的结构例同样地设置用于抑止连结松动的弹性构件30。如此地,通过同时设置用于抑制支撑松动的弹性构件31以及用于抑止连结松动的弹性构件30,能够精确地控制借助动作杆10进行动作的叶片构件3的动作。通过采用图50所示的结构例,叶片驱动装置1能够对叶片构件3进行精致控制,能够以高精度调节光圈等的光学特性。

图51示出具有前述叶片驱动装置1的照相机单元100。装备在照相机单元100中的叶片驱动装置1能够起到光圈单元、快门单元、滤光器切换单元等的作用。照相机单元100具有透镜驱动装置101、摄像元件102等。摄像元件102还起到前述检测机构的作用。此时,利用摄像元件102能够以开口2a的透射光量检测驱动构件4或叶片构件3的动作,并且以该检测输出控制驱动构件4的动作。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安装有摄像元件102的电路基板103设置有控制部104,控制部104基于由摄像元件102检测出的光量,输出用于控制驱动构件4的控制信号。这样的照相机单元100具有薄型且设置面积小的叶片驱动装置1,从而能够节省安装空间,能够使照相机单元100本身实现小型化。

在将叶片驱动装置1作为快门单元使用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构件4的顺畅的移动,能够实现快速的响应性和高快门速度。在将叶片驱动装置1作为光圈单元或者滤光器切换单元使用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构件4的顺畅的移动,能够实现高分辨率的光量控制。

图52示出了装载有前述照相机单元100的便携式电子设备200。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照相机单元100由于能够减小便携式电子设备200的设置占有空间,因此能够有助于便携式电子设备200进一步的小型化、薄型化。近年来,照相机单元100趋于使用灵敏度高的摄像元件,但为了在屋外拍摄等明亮的拍摄条件下获得清晰的图像,利用光圈装置调节曝光量是必不可少的。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1的照相机单元100由于装载于便携式电子设备200,因此虽然是小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200所装载的照相机单元100,但也能够获得适当地调节了曝光量的清晰的图像。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范围内,即使做出了设计变更等,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只要其目的和结构等中不存在特别的矛盾和问题,就可以沿用各自的技术且进行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