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斗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抽斗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6556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抽斗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抽斗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并且,涉及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收容记录纸等物品的抽斗装置的锁定结构。



背景技术:

在包含打印机、复合机(mfp)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以能够插拔的方式在设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盒收纳部安装收纳用于图像形成的记录纸的供纸盒。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图像形成时依次将收纳于供纸盒的记录纸输送到图像形成部,并在图像形成部进行在记录纸的图像形成。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补充记录纸时从盒收纳部拉出供纸盒。为了在从盒收纳部拉出供纸盒时,供纸盒不从盒收纳部脱落,而设置锁定机构。

在进行图像形成装置的维护等的情况下,从盒收纳部取下供纸盒的情况下作业性更高。因此,锁定机构通过进行预先决定的锁定解除操作而能够从盒收纳部取下供纸盒。例如,提出了在将供纸盒拉出到极限的状态下,进行向上方抬起供纸盒的前端的锁定解除操作(专利文献1)、使在供纸盒的侧面具备的锁定部件向上下摆动(旋转)的锁定解除操作(专利文献2)的锁定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65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01861号公报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供纸盒配置在下部的情况较多。因此,有在操作者进行拉出供纸盒的拉出操作时,除了拉动供纸盒的力之外,还对供纸盒作用向上方抬起前端的力的情况。因此,在使用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锁定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有拉出供纸盒到极限的状态时的拉出操作包含锁定解除操作的情况。因此,有在拉出供纸盒时,使供纸盒掉落的担心。

另外,在使用了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锁定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设在供纸盒的侧面的锁定部件进行操作,在进行锁定解除操作的情况下,操作者几乎不视觉确认锁定部件,而摸索地进行操作。而且,在锁定解除操作是上下方向的摇动的情况下,在操作者进行摸索时,有误执行锁定解除操作的情况,而有使供纸盒掉落的担心。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拉出部件与使用者的意图不符而脱落的抽斗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具备能够对于收纳部向插入方向或者拉出方向移动的拉出部件的抽斗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锁定部件,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上述拉出部件支承;第一限制部件,其配置在上述收纳部且在上述拉出部件位于上述收纳部内的第一位置时与上述锁定部件卡合来限制上述拉出部件的拉出方向的移动;第二限制部件,其配置在上述收纳部且在上述拉出部件位于与上述第一位置相比被拉出的第二位置时与上述锁定部件卡合来限制上述拉出部件的拉出方向的移动;以及操作部,其使上述锁定部件转动,上述操作部接受上述拉出方向的操作亦即第一操作、和上述插入方向的操作亦即第二操作,通过进行上述第一操作,上述锁定部件能够与上述第一限制部件卡合,通过进行上述第二操作,上述锁定部件能够与上述第二限制部件卡合。

在上述的抽斗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锁定部件在处于第一姿势时能够与上述第一限制部件卡合,在处于与上述第一姿势相比向规定方向转动后的第二姿势时能够与上述第二限制部件卡合,在处于与上述第二姿势相比进一步向相同方向转动后的第三姿势时解除与上述第二限制部件的卡合,通过进行上述第一操作,上述锁定部件转动到上述第二姿势,通过进行上述第二操作,上述锁定部件转动到上述第三姿势。

在上述的抽斗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操作部安装于上述拉出部件。

在上述的抽斗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操作部具有在上述第一操作时与上述锁定部件接触并进行推压的第一挡销部、和在上述第二操作时与上述锁定部件接触并进行推压的第二挡销部,上述第一挡销部以及上述第二挡销部隔着上述锁定部件的旋转中心分别配置在相反侧。

在上述的抽斗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锁定部件具备:转动部,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将中间部分支承于上述拉出部件;杆部,其从上述转动部的一个端部延伸;以及钩部,其从上述杆部的前端部向与上述转动部相反的方向延伸,且根据上述锁定部件的姿势能够与上述第一限制部件或者上述第二限制部件卡合,上述第一限制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限制部件是从上述收纳部向上述锁定部件侧突出的凸部。

在上述的抽斗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一挡销部与上述转动部的另一端部侧接触,上述第二挡销部与上述转动部的一个端部侧接触。

在上述的抽斗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操作部是能够向上述拉出部件的插入方向或者拉出方向往复移动的部件,上述操作部具备支承上述第一挡销部以及上述第二挡销部的操作杆。

在上述的抽斗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对于上述操作部来说,与从初始位置到上述第一操作时的移动端为止的移动量相比,从初始位置到上述第二操作时的移动端为止的移动量较大。

在上述的抽斗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一限制部件的突出量比上述第二限制部件的突出量少。

在上述的抽斗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操作部具备与上述锁定部件接触从而限制上述锁定部件从上述第二姿势向上述第三姿势的转动的限位部。

在上述的抽斗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锁定部件与上述限位部接触从而限制上述转动时,上述锁定部件不与上述第一限制部件卡合,而与上述第二限制部件卡合。

在上述的抽斗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在对上述操作部进行上述第一操作时上述限位部与上述锁定部件接触,在对上述操作部进行上述第二操作时上述限位部不与上述锁定部件接触。

在上述的抽斗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一位置是上述拉出部件插入到上述收纳部的最深处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是上述收纳部能够支承上述拉出部件,并且上述拉出部件被拉出到极致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抑制拉出部件违反使用者的意图而脱落的抽斗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右侧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抽斗装置的供纸盒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抽斗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供纸盒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6是放大图5所示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

图7是锁定部件成为第二姿势时的抽斗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放大图7所示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

图9是在锁定部件处于第二姿势的状态下拉出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10是锁定部件成为第三姿势时的抽斗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放大图10所示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

图1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抽斗装置的其它的例子的供纸盒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13是放大图12所示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

图14是放大锁定部件成为第二姿势时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

图15是在锁定部件处于第二姿势的状态下拉出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16是放大锁定部件成为第三姿势时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

图17是放大本发明所涉及的抽斗装置的其它的例子的供纸盒位于第一位置时的锁定部件的图。

图18是放大第一栓销与转动部接触时的锁定部件的图。

图19是放大锁定部件成为第二姿势时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

图20是放大锁定部件成为第三姿势时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2…装置主体,3…图像读取部,4…抽斗装置,41…供纸盒,411…前盖,412…记录纸收纳部,413…底板,414…推压板,417…旋转轴,42…盒收纳部,43…锁定部件,431…转动部,432…杆部,433…钩部,434…转动限制凸部,435…转动限制凹部,441…第一凸部,442…第二凸部,45…操作部,450…操作杆,451…第一栓销,452…第二栓销,453…把持部,454…限制部,455、455b…限位部,456…第一抵接部,457…第二抵接部,458…滑动操作部件,459…支承部,46…导轨,47…弹簧,5…图像形成部,6…排纸托盘,7…操作面板,8…供纸机构,81…抽出辊,82…供纸辊,83…整理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申请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位置的用语(例如“左右”“上下”等)的情况下,在图3中将与纸面正交的方向视为正面,并以该方向为基准。这些用语为了方便说明而使用,并不对本申请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

参照附图对以下的各实施方式所共同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右侧侧视图。另外,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示意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读取部3、抽斗装置4、图像形成部5、排纸托盘6、以及操作面板7。

图像读取部3从原稿p1读取图像。抽斗装置4收纳形成图像的记录纸p2。图像形成部5在从抽斗装置4供给的记录纸p2形成图像。在排纸托盘6排出在图像形成部5形成了图像的记录纸p2。操作面板7接受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装置主体2上部设置图像读取部3,并且在该图像读取部3的下侧设置图像形成部5。

而且,排纸托盘6为了接受在图像形成部5进行图像记录并排出的记录纸p2,而设在装置主体2中的图像形成部5的上侧。抽斗装置4在装置主体2中的图像形成部5的下侧构成为能够插拔。通过具有以上的构成,如后述那样,图像形成装置1在记录纸p2形成(打印)图像。即,收纳于抽斗装置4的记录纸p2供给到装置主体2内部,之后被上升输送,并供给到配置在抽斗装置4的上部的图像形成部5。然后,记录纸p2在图像形成部5形成了图像之后,排出到设在图像读取部3与图像形成部5之间的空间(凹陷空间)的排纸托盘6。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进行详细说明。

操作面板7设在装置主体2的正面侧(前面侧)。使用者通过观察操作面板7的显示画面等并且进行按键操作,能够针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种功能中选择的功能进行设定操作,或者对图像形成装置1指示作业执行。

图像读取部3设在装置主体2上部,从原稿p1读取图像。图像读取部3具备扫描仪部31、和自动原稿输送部(adf:autodocumentfeeder)32。扫描仪部31读取来自原稿p1的图像。自动原稿输送部32设在扫描仪部31的上部并且将原稿p1一张一张地输送到扫描仪部31。

另外,如图3所示,图像读取部3的扫描仪部31具备原稿台33、光源装置34、图像传感器35、成像透镜36、以及反射镜组37。原稿台33在上表面侧具有稿台玻璃(未图示)。光源装置34对原稿p1照射光。图像传感器35将来自原稿p1的反射光光电转换为图像数据。成像透镜36是使反射光在图像传感器35上成像的透镜。反射镜组37使来自原稿p1的反射光依次反射并使其射入到成像透镜36,包含多个反射镜。光源装置34、图像传感器35、成像透镜36以及反射镜组37设在原稿台33的内部,并且光源装置34以及反射镜组37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原稿台33向左右方向移动。

在扫描仪部31的上表面侧以能够相对于原稿台33开合的方式设有adf32。adf32也具有通过覆盖原稿台33的稿台玻璃(未图示)上的原稿p1使原稿p1与稿台玻璃(未图示)紧贴的功能。adf32具备原稿载置托盘38、和原稿排出托盘39。

在图像读取部3中,在读取原稿台33的稿台玻璃(未图示)上的原稿p1的情况下,从向右方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光源装置34向原稿p1照射光。被原稿p1反射的反射光被与光源装置34相同地向右方向移动的反射镜组37依次反射并射入成像透镜36,在图像传感器35上成像。图像传感器35根据射入光的强度对每个像素执行光电转换,生成与原稿p1的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rgb信号)。

另一方面,在读取载置于原稿载置托盘38的原稿p1的情况下,原稿p1通过包含多个辊等的原稿输送机构40输送到读取位置。此时,扫描仪部31的光源装置34以及反射镜组37固定在原稿台33内部的规定位置。因此,通过光源装置34对原稿p1的读取位置部分照射光,其反射光经由扫描仪部31的反射镜组37以及成像透镜36成像在图像传感器35上。图像传感器35根据射入光的强度对每个像素执行光电转换,生成与原稿p1的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rgb信号)。其后,原稿p1排出到原稿排出托盘39。

抽斗装置4收纳形成图像的记录纸p2,设在装置主体2的下部。抽斗装置4具备供纸盒41、和盒收纳部42。供纸盒4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拉出部件”,盒收纳部42相当于“收纳部”。供纸盒41相对于装置主体2的盒收纳部42向前后方向滑动来进行插拔。供纸盒41具备前盖411、和记录纸收纳部412。前盖411是构成装置主体2的前表面的一部分的板状的部件。

记录纸收纳部412构成为以侧板包围载置记录纸p2的底板413的前后左右的筐状。而且,在底板413的右侧,在底板413的上表面具备通过使右侧的端边向上下转动而将记录纸p2推压到上侧的推压板414。另外,在底板413的左部以能够向左右滑动的方式构成从底板413突出的记录纸限制部415。而且,通过记录纸限制部415限制记录纸p2的左侧端边位置,以使记录纸p2的右侧端边与右侧的内壁抵接。另外,在底板413以相对于底板413突起并向前后滑动的方式设有限制载置在推压板414上的记录纸p2的纸宽的纸宽限制板416(参照图4)。

在供纸盒41插入盒收纳部42时,记录纸收纳部412收容在装置主体2内部,并且前盖411覆盖装置主体2前表面。此外,后述抽斗装置4的详细。另外,在收纳在盒收纳部42的记录纸收纳部412的右侧配置有后述的供纸机构8(参照图3)。通过供纸机构8,记录纸p2从记录纸收纳部412拉出,并输送到图像形成部5。

供纸机构8具备抽出辊81、供纸辊82、以及整理辊83。抽出辊81从最上层抽出收纳于记录纸收纳部412的记录纸p2。供纸辊82以及整理辊83是将由抽出辊81抽出的记录纸p2一张一张地分离的分离辊对。各抽斗装置4的记录纸收纳部412内的记录纸p2通过对应的抽出辊81、供纸辊82以及整理辊83的旋转驱动,从最上层开始一张一张地经由供纸路r1朝向主输送路r0送出。主输送路r0是经过图像形成(打印)的工序的记录纸p2的主要的通道。另外,供纸路r1按照每个抽斗装置4设置,并且各供纸路r1与主输送路r0合流。

在装置主体2中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部(在实施方式中是右侧部)设有能够从外部供给规定尺寸的记录纸p2的手动托盘93。手动托盘93是与位于装置主体2内的通常的抽斗装置4独立地辅助地设置的装置,以能够开合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部。手动托盘93上的记录纸p2通过抽出辊等的旋转驱动,从最上层开始一张一张地经由手动供纸路r2朝向主输送路r0送出。

送至主输送路r0的记录纸p2在图像形成部5,形成(打印)图像。图像形成部5具备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2的转印部、和使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纸p2的定影部。图像形成部5的转印部具备成像部51、曝光部52、中间转印带53、一次转印辊54、驱动辊55、从动辊56、二次转印辊57、以及清洁部58。如图3所示,成像部51生成y(yellow)、m(magenta)、c(cyan)、k(keytone)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生成y、m、c、k各颜色的调色剂像的成像部51除了使用调色剂不同以外,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在图3中,仅对y的成像部51的构成部件附加符号,在以下的说明中,对y的成像部51进行说明,但m、c、k的成像部51也是相同的构成。

成像部51具备感光鼓511、带电器512、显影器513、以及清洁部514。感光鼓511与中间转印带53的外周面抵接。带电器62通过电晕放电使感光鼓511的外周面带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电晕放电使感光鼓带电的非接触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使其与辊、电刷接触使其带电的接触式。显影器513使进行搅拌使其带电的调色剂附着于感光鼓511的外周面。清洁部514除去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3之后残留于感光鼓511的外周面的调色剂。

感光鼓511设置在隔着中间转印带53,与一次转印辊54对置的位置,且向图3中的顺时针的方向旋转。而且,在感光鼓511的周围沿感光鼓511的旋转方向依次配置一次转印辊54、清洁部514、带电器512、曝光部52以及显影器513。

曝光部52设在各颜色的成像部51各自的下方。曝光部52例如,向感光鼓511照射激光等,在感光鼓511生成静电潜像。

中间转印带53与在水平方向排列的各颜色的成像部51抵接,并转印在成像部51生成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53例如由具有导电性的环状的带部件构成。一次转印辊54以与成像部51夹持中间转印带53的方式设于在上侧与各颜色的成像部51各个对置的位置。

中间转印带53以没有松弛的状态缠绕于驱动辊55以及从动辊56。在该状态下通过利用未图示的马达等驱动装置旋转驱动驱动辊55,而中间转印带53转动。此外,旋转方向在图3中是逆时针方向。驱动辊55的旋转传递给中间转印带53,从而与中间转印带53接触的一次转印辊54以及从动辊56也旋转。在中间转印带53的周围,沿中间转印带53的旋转方向依次配置二次转印辊57、清洁部58、ymck各颜色的成像部51。

二次转印辊57配置在隔着中间转印带53与驱动辊55对置的位置。清洁部58设置在隔着中间转印带53与从动辊56对置的位置。

图像形成部5具备加热辊59、和加压辊50,作为定影部。加热辊59具备为了使记录纸p2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而进行加热的卤素灯等。加压辊50与加热辊59一起夹持记录纸p2并对记录纸p2进行加压。另外,加热辊59也可以通过电磁感应使其表面产生涡流,从而对加热辊59表面进行加热。

主输送路r0中,在与加热辊59以及加压辊50构成的定影部相比下游侧配置有排出打印完成的记录纸p2的排纸辊对91。打印完成的记录纸p2通过排纸辊对91的旋转驱动排出到排纸托盘6。

另外,在像这样构成各部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2内还设有用于使单面打印后的记录纸p2表里反转进行两面打印的循环输送部92。循环输送部92具备使单面打印后的记录纸p2表里反转的反转辊对、和多组的两面输送辊对。在循环输送部92中,使单面打印后的记录纸p2表里反转,并经由循环输送路r3使其再次输送到主输送路r0。该情况下,通过将排纸辊对91构成为能够正反旋转,使排纸辊对91兼有反转辊对的功能。通过排纸辊对91的正反旋转,能够向图像形成装置1外排出记录纸p2,或者对记录纸进行回转(反送)返回到图像形成装置1内。循环输送路r3的上游侧从主输送路r0中图像形成部5的定影部与排纸辊对91之间分支。循环输送路r3的下游侧与图像形成部5的转印部的上游侧合流。

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打印动作进行简单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接收开始信号、图像信号等开始打印动作。若打印动作开始,则通过供纸机构8从抽斗装置4抽出的记录纸p2沿着主输送路r0输送到图像形成部5。图像形成部5进行基于彩色电子照片方式的对记录纸p2的图像的转印以及定影,并且作为对记录纸p2的图像转印方式,采用利用了中间转印带53的中间转印方式。

在该图像形成部5的转印部中,在y、m、c、k各颜色的成像部51中,从曝光部52对通过带电器512而带电的感光鼓511的表面照射激光,形成与y、m、c、k各颜色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利用显影器513,带电的调色剂移至形成了该静电潜像的感光鼓511的表面,在感光鼓51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然后,感光鼓511的表面所担载的调色剂图像在与中间转印带53接触时,通过一次转印辊54的静电力,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3。在中间转印带53的表面形成有y、m、c、k各颜色重合的调色剂图像。另一方面,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3后的感光鼓511所残留的未转印调色剂被清洁部514刮除,从感光鼓511上除去。

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3的调色剂图像由于中间转印带53通过驱动辊55以及从动辊56旋转,而移动到与二次转印辊57抵接的转印位置,并转印到输送到主输送路r0上的转印位置的记录纸p2。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2后的中间转印带53所残留的未转印调色剂被清洁部58刮除,从中间转印带53上除去。另外,在与二次转印辊57的抵接位置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p2输送到加热辊59以及加压辊50构成的定影部。

在单面担载了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2在通过定影部的定影位置时,实施通过加热辊59的加热以及通过加压辊50的加压,而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到纸面。然后,在单面打印的情况下,调色剂像定影后(单面打印后)的记录纸p2通过排纸辊对91排出到排纸托盘6。另一方面,在两面打印的情况下,将单面打印后的记录纸p2输送到两面打印用的循环输送路r3进行翻转,并再次返回到主输送路r0,从而在图像形成部5使调色剂像转印以及定影到记录纸p2的另一面,之后排出到排纸托盘6。

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共同地具备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构成,并使供纸盒及其周边的构成不同。因此,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供纸盒及其周边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抽斗装置4的详细进行说明。图4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抽斗装置的供纸盒的俯视图。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抽斗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供纸盒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图6是放大图5所示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图7是锁定部件成为第二姿势时的抽斗装置的示意图。图8是放大图7所示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图9是在锁定部件处于第二姿势的状态下拉出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图10是锁定部件成为第三姿势时的抽斗装置的示意图。图11是放大图10所示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在抽斗装置4中,通过使供纸盒41向前方移动,从盒收纳部42拉出该供纸盒,另外,通过使其向后方移动插入盒收纳部42。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抽斗装置4除了供纸盒41以及盒收纳部42之外,还具备锁定部件43、第一凸部441、第二凸部442、操作部45、导轨46、以及弹簧47。如图4所示,这些部件虽然设在供纸盒41的左右两方,但除了相互为镜像以外是相同的构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不特别说明,则以右侧面为例进行说明。

锁定部件43被从供纸盒41的记录纸收纳部412的左右的侧壁的外表面突出的旋转轴41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锁定部件43具备转动部431、杆部432、以及钩部433。转动部431具有梁形,在设在中间部分的贯通孔被旋转轴41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杆部432从转动部431的一个端部(在图6中,是上侧的端部),向转动方向(在图6中,是绕旋转轴417顺时针的方向)正交。此外,也可以杆部432与转动部431并不一定正交,只要具有一定的角度即可。杆部432与转动部431相同,是梁形。从杆部432观察时,钩部433从杆部432的前端向与转动部431相反的一侧突出。钩部433的与转动部431相反的一侧(后侧)具有接近杆部432的倾斜面。钩部433的转动部431侧(前侧)的端部具有与杆部432正交的面。即,钩部433是朝向前端变细的楔型。

锁定部件43通过弹簧47,而被施压。弹簧47是扭簧,缠绕于旋转轴417,并且一端固定于旋转轴417,并且另一端与锁定部件43的转动部431和杆部432的交叉的部分卡合。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弹簧47采用扭簧,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盘簧对锁定部件43施压,也可以使用橡胶等。能够广泛地采用能够施加使锁定部件43转动的力的弹性部件。另外,也可以是使用砝码等进行施压的构成,施压机构并不限定于使用弹性部件。如图6等所示,弹簧47在图6中逆时针地对锁定部件43进行施压。锁定部件43通过被弹簧47施压,而成为转动部431向垂直方向直立的姿势。将该姿势设为第一姿势s1。

第一凸部441以及第二凸部442是从盒收纳部42的内面向下方突出的凸部。第一凸部44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限制部件”,第二凸部442相当于“第二限制部件”。第一凸部441以及第二凸部442从前方朝向后方,具有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并且后方侧的端部具有垂直面。第一凸部441以及第二凸部442设置为能够与锁定部件43的钩部433卡合。而且,第一凸部441设在盒收纳部42的里面(后侧),第二凸部442设在盒收纳部42的开口的附近(前侧)。而且,如图5所示,第一凸部441与第二凸部442相比,从盒收纳部42的内面的突出长度较短。

操作部45是使锁定部件43转动的部件。操作部45具备操作杆450、第一栓销451、第二栓销452、把持部453、限制部454、限位部455、第一抵接部456、以及第二抵接部457。

操作杆450沿记录纸收纳部412的左右的侧板的外表面,相对于供纸盒41向前后移动。操作杆450是向前后延伸的梁状的部件,后部具有分开为上下的形状。而且,操作杆450的前部贯通前盖411,前端部从前盖411向外部突出。

第一栓销451是圆柱状,设在操作杆450的后部的分开为上下的部分中的下部。第一栓销45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挡销部”。第一栓销451通过操作杆450的滑动,而与锁定部件43的转动部431的比旋转轴417靠下部抵接。第一栓销451与转动部431的后侧抵接。

第二栓销452是圆柱状,设在操作杆450的后部的分开为上下的部分中的上部。第二栓销45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挡销部”。第二栓销452由于操作杆450的滑动,而与锁定部件43的转动部431的比旋转轴417靠上部抵接。第二栓销452以能够与转动部431的前侧抵接的方式配置。

在进行操作部45,即、操作杆45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时,把持部453由操作者的手进行操作。如图4所示,把持部453连结配设在供纸盒41的左右的各操作杆450的前端部分。把持部453向抽斗装置4的外部露出。把持部453也作为将供纸盒41从盒收纳部42拉出时的把手使用。另外,在前盖411也具备用于从盒收纳部42取下供纸盒41的把手。

限制部454向与操作杆45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限制部454通过与第一抵接部456或者第二抵接部457抵接,来限制操作部45,即、操作杆45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第一抵接部456以及第二抵接部557竖立设置在记录纸收纳部412的侧板的外表面。第一抵接部456与限制部454相比设在前侧,并通过与限制部454接触,来限制操作部45的前方向的移动。另外,第二抵接部457与限制部454相比设在后侧,并通过与限制部454接触,来限制操作部45的后方向的移动。若进行还原,则第一抵接部456与限制部454抵接,从而规定操作杆450的向前方向的移动量。另外,第二抵接部457与限制部454抵接,从而规定操作杆450的向后方向的移动量。

导轨46设在盒收纳部42的内部,向供纸盒41的移动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导轨46引导供纸盒41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如图5所示,导轨46与供纸盒41的记录纸收纳部412的底板413接触并引导供纸盒41的滑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供纸盒41的底板413接触进行引导,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也与记录纸收纳部412的侧板的上部接触进行引导。并且,也可以是与设于记录纸收纳部412的侧板的防护部件连结进行引导的构成。另外,为了降低移动时的摩擦,也可以使用车轮状的部件。

限位部455设在操作杆450的后端部。操作杆450的后部的上侧具有朝向后方向下方倾斜,且该倾斜的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形状。而且,操作杆450的后端的限位部455在锁定部件43转动时,与锁定部件43的杆部432的前端接触。由此,限制锁定部件43的进一步的转动。

<拉出操作>

接下来,利用图5~图11对抽斗装置4中的供纸盒41的锁定以及锁定的解除进行说明。图5表示供纸盒41收纳于盒收纳部42的状态。将此时的供纸盒41的位置设为第一位置ps1。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供纸盒41处于第一位置ps1,操作部45未被操作的状态时,锁定部件43通过弹簧47,与旋转轴417相比上部向前方,即、在图6中,向逆时针方向被施压。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锁定部件43的上部向前方转动的方向作为逆时针方向,将向后方转动的方向作为顺时针方向进行说明。由此,锁定部件43维持为第一姿势s1。而且,钩部433通过弹簧47,推压至第一凸部441,而钩部433与第一凸部441卡合,限制供纸盒41的向前侧的移动。即,通过锁定部件43,供纸盒41锁定在第一位置ps1。基于弹簧47的推压锁定部件43的力在不对操作部45进行操作时,是能够限制供纸盒41的移动的程度的力。

例如,有时为了向供纸盒41的记录纸收纳部412补充记录纸等,而从盒收纳部42向外部拉出供纸盒41。接下来,对供纸盒41从收纳于盒收纳部42的第一位置ps1进行拉出的动作进行说明。若由操作者向前方拉动把持部453,则操作部45,即、操作杆450向前方移动(将该操作设为第一操作op1)。此外,锁定部件43通过弹簧47,而向逆时针方向施压。因此,即使在操作者不经意地接触操作部45的情况下,也不容易拉出供纸盒41。

若操作部45被进行第一操作op1,则第一栓销451向前推压锁定部件43的转动部431的下部。若第一栓销451向前推压锁定部件43的转动部431的下部的力比弹簧47的力大,则锁定部件43以旋转轴417为中心,顺时针旋转。

然后,如图7所示,操作杆450由于限制部454与第一抵接部456接触,而限制向前方的移动。由此,锁定部件43转动到从第一姿势s1向顺时针方向(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规定方向”)转动后的第二姿势s2。如图7、图8所示,锁定部件43转动到第二姿势s2时,锁定部件43的钩部433的上端部与第一凸部441的下端部相比向下方移动。由此,解除钩部433与第一凸部441的卡合,即,解除供纸盒41的第一位置ps1上的锁定。另外,锁定部件43的杆部432的前端与设在操作杆450的后端的限位部455接触。由此,限制锁定部件43的进一步的顺时针的转动。

由于锁定部件43成为第二姿势s2,而供纸盒41能够从第一位置ps1向前方移动。在供纸盒41的前盖411设有未图示的把手,在锁定部件43为第二姿势s2时,操作者能够抓住把手,使供纸盒41向前方移动。即,操作者通过对操作部45进行第一操作op1,并且拉动把手从盒收纳部42拉出供纸盒41。此外,第一操作op1是向供纸盒41的拔出方向拉动操作部45的操作,操作部45与供纸盒41通过限制部454与第一抵接部456的接触而连结。因此,操作者通过进行第一操作op1,也能够使供纸盒41向前方移动。

在锁定部件43处于第二姿势s2时,锁定部件43的钩部433的上端部与突出长度和第一凸部441相比较长的第二凸部442的下端相比在上。因此,在锁定部件43处于第二姿势s2的状态下,若拉出供纸盒41,则钩部433与第二凸部442接触。杆部432的前端与限位部455接触,限制锁定部件43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因此,供纸盒41在钩部433与第二凸部442接触的位置限制向前方的移动,即,锁定移动(参照图9)。

此外,将第二姿势s2的锁定部件43的钩部433与第二凸部442卡合时的供纸盒41的位置设为第二位置ps2。第二位置ps2是在供纸盒41收纳规定的张数的记录纸时,供纸盒41不脱落的位置。换句话说,也可以说是以停止在供纸盒41收纳规定的张数的记录纸时,供纸盒41不脱落的位置的方式,决定第二凸部442的位置。

在供纸盒41处于第二位置ps2时,有操作者为了进行供纸等,而放开把持部453的情况。由此,锁定部件43通过弹簧47的施压力,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返回到第一姿势s1。由于第二凸部442与第一凸部441相比突出长度较长,所以在锁定部件43处于第一姿势s1时,与钩部433卡合。在锁定部件43返回到第一姿势s1时,转动部431向后方推压第一栓销451,从而操作部45也向后方移动。此外,由于锁定部件4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所以供纸盒41稍微向后方移动,但是是不影响记录纸的补给操作的程度的移动量。另外,也可以使弹簧47的强度为即使在供纸盒41未收纳记录纸的状态(空的状态)下,也能够仅通过供纸盒41的重量将锁定部件43维持在第二姿势s2。

在仅进行通常的供纸的情况下,若在供纸盒41记录纸的收纳结束,则将供纸盒41收纳到盒收纳部42。即,供纸盒41通过操作者的操作而向后方移动。此时,锁定部件43利用弹簧47的力返回到第一姿势s1。

而且,若供纸盒41接近第一位置ps1,则锁定部件43的钩部433与第一凸部441接触。钩部433的倾斜面与第一凸部441的倾斜面接触。在该状态下,若供纸盒41向后方移动,则钩部433的倾斜面被第一凸部441的倾斜面向下方推压。由第一凸部441推压钩部433的力作为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锁定部件43的力作用给锁定部件43。然后,锁定部件43转动到钩部433的上端部与第一凸部441的下端部相比在下为止,从而钩部433向第一凸部441的后方移动。

而且,在钩部433向第一凸部441的后方移动时,钩部433不被第一凸部441推压,而作用给锁定部件43的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被释放。锁定部件43通过弹簧47的力,向逆时针转动。然后,在供纸盒41移动到第一位置ps1时,锁定部件43成为第一姿势s1,钩部433与第一凸部441卡合,从而供纸盒41锁定在第一位置ps1。

另一方面,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的维护、除去在输送中途卡纸的记录纸时,有从盒收纳部42取下供纸盒41的情况。对从盒收纳部42取下供纸盒41的顺序进行说明。将供纸盒41从第一位置ps1拉出到第二位置ps2的顺序如上述那样。

如图10、图11所示,在供纸盒41处于第二位置ps2时,若通过操作者向后方推压把持部453,则操作部45,即、操作杆450向后方移动。此外,将该操作设为第二操作op2。通过对操作部45进行第二操作op2,操作杆450的第二栓销452从前方与转动部431的与旋转轴417相比上方接触。而且,通过第二操作op2,第二栓销452推压转动部431,使锁定部件43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操作杆450向后方移动直至限制部454与第二抵接部457抵接为止。在限制部454与第二抵接部457抵接时,被第二栓销452推压的锁定部件43与第二姿势s2相比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将此时的锁定部件43设为第三姿势s3。锁定部件43在处于第三姿势s3时,钩部433的上端与第二凸部442的下端相比处于下部。在该状态下,通过使供纸盒41向前方移动,能够从盒收纳部42取下供纸盒41。

这里,对锁定部件43的转动、和操作杆450的移动量进行说明。锁定部件43以操作杆45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来决定转动的量(姿势)。在不对操作杆450进行操作的状态,即、锁定部件43为第一姿势s1时,操作杆450为中立位置。在使操作杆450向前方移动使限制部454与第一抵接部456抵接时锁定部件43成为第二姿势s2。另一方面,在使操作杆450向后方移动使限制部454与第二抵接部457抵接时锁定部件43成为第三姿势s3。据此,可知通过操作杆450的锁定部件43的旋转操作是从第一姿势s1移动到第二姿势s2、从第一姿势s1移动到第三姿势s3的操作。另外,与第二姿势s2相比第三姿势s3的情况下锁定部件43的转动量较多。从中立位置到限制部454与第一抵接部456抵接为止的操作杆450的向前方的移动量比从中立位置到限制部454与第二抵接部457抵接为止的移动量少。

在从盒收纳部42取下供纸盒41的情况下,对操作部45进行第一操作op1,使锁定部件43转动到第二姿势s2,之后进行第二操作op2,使锁定部件43转动到第三姿势s3。第一操作op1是使操作杆450向前方移动的操作,第二操作op2是使其向后方移动的操作。因此,在第一操作op1之后,进行第二操作op2时,锁定部件43从第二姿势s2暂时返回到第一姿势s1,并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移动到第三姿势s3。在锁定部件43处于第二姿势s2时,杆部432的前端与限位部455接触,限制进一步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但此时的操作杆450是处于最前方时。而且,在对操作部45进行第二操作op2时,锁定部件43成为与第二姿势s2相同的角度,但此时,由于限位部455向后方移动,所以锁定部件43能够成为与第二姿势s2相比进一步转动的第三姿势s3。

如以上所示,通过对操作部45进行第一操作op1,解除供纸盒41的在第一位置ps1的锁定。第一操作op1是向与向供纸盒41的拉出方向的操作(向前方向拉动的操作)相同的方向操作把持部453的操作。因此,对于操作者来说在感觉上容易理解从第一位置ps1的拉出。

另一方面,在从第二位置ps2向盒收纳部42的外部取出供纸盒41的情况下,需要对操作部45进行第二操作op2。如上述那样,第二操作op2是使操作部45向与拉出供纸盒41的方向亦即前方相反的方向移动的动作。因此,在拉出供纸盒41时,即使对操作部45进行第一操作op1以外的操作(例如,向上方抬起的方向施压的操作),也不会与第二操作op2重合。对于操作者,能够使其意识到从第一操作op1向第二操作op2的切换。由此,能够抑制虽然操作者没有意图,但从盒收纳部42取下供纸盒41的情况。

即,根据本发明的抽斗装置4,操作者能够直观地拉出供纸盒41,并且在从盒收纳部42取下时,通过使使用者意识到取下,能够抑制不经意地向外部取下供纸盒41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抽斗装置的其它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抽斗装置的其它的例子的供纸盒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图13是放大图12所示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图14是放大锁定部件成为第二姿势时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图15是在锁定部件处于第二姿势的状态下拉出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图16是放大锁定部件成为第三姿势时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抽斗装置4a除了操作部45a的操作杆450a不同,设置了滑动操作部件458以及支承部459以外,具有与抽斗装置4相同的构成。因此,在抽斗装置4a中,对与抽斗装置4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相同的部分的详细的说明。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抽斗装置4a的操作部45a的操作杆450a的后部向下方弯曲,设置推压锁定部件43的转动部431的与旋转轴417相比下部的第一栓销451,并且在后端设置限位部455。

而且,操作部45a具备滑动操作部件458、和支承部459。支承部459是设在记录纸收纳部412的侧板的外表面的凸部。支承部459对滑动操作部件458的滑动进行引导,并且限制滑动操作部件458的移动。另外,在支承部459包含有将滑动操作部件458返回到规定的位置的弹簧。

滑动操作部件458以能够沿记录纸收纳部412的侧板的外表面向前后移动的方式被支承部459支承。滑动操作部件458在后侧的端部设置第二栓销452。此外,第二栓销452具有与抽斗装置4的第二栓销452相同的构成,能够与锁定部件43的转动部431的与旋转轴417相比上部的前侧接触并进行推压。另外,滑动操作部件458具备沿记录纸收纳部412的侧板的外表面并且与滑动方向正交的凸部。凸部通过与支承部459接触,限制滑动操作部件458的移动。滑动操作部件458通过支承部459所包含的弹簧,被向前方推压。在不进行操作者的操作的情况下,滑动操作部件458处于该位置。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锁定部件43是第一姿势s1时,第一栓销451与转动部431的与旋转轴417相比下部的后侧抵接,第二栓销452与转动部431的与旋转轴417相比上部的前侧抵接。此外,也可以第一栓销451以及第二栓销452的至少一方在锁定部件43处于第一姿势s1时与转动部431分离。

若对操作部45,即、对把持部453进行第一操作op1,则操作杆450a向前方移动,第一栓销451推压转动部431。由此,锁定部件43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成为第二姿势s2(参照图14)。此时,设于滑动操作部件458的第二栓销452与转动部431分离。

在锁定部件43处于第二姿势s2时,供纸盒41能够向前方移动,钩部433移动到与第二凸部442卡合的第二位置ps2(参照图15)。在从盒收纳部42取下供纸盒41的情况下,操作者暂时从把持部453放开手,并操作设在记录纸收纳部412的左右的侧面的外侧的滑动操作部件458。此时,在操作杆450a不作用基于操作者的操作力,所以由于弹簧47的弹力而锁定部件43返回到第一姿势s1。此时,第一栓销451推压转动部431,操作杆450a也向后方移动。

而且,若通过操作者而滑动操作部件458向后方移动,则设于滑动操作部件458的第二栓销452向后方推压转动部431的与旋转轴417相比上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抽斗装置4中,向后方推压滑动操作部件458的操作是第二操作op21。通过第二操作op21,锁定部件43顺时针地转动,成为第三姿势s3。此外,根据滑动操作部件458的移动量,决定锁定部件43的转动量。因此,滑动操作部件458具有能够使锁定部件43转动到第三姿势s3的移动量。而且,操作者推压滑动操作部件458,并抓着记录纸收纳部412的侧板,将供纸盒41从盒收纳部42取下。

如以上那样,操作部45a具备操作杆450a、和滑动操作部件458,从而操作者能够利用直观的第一操作op1执行将供纸盒41从第一位置ps1移至第二位置ps2。另外,在从盒收纳部42取下供纸盒41时,需要与第一操作op1不同的第二操作op21,所以对于操作者,能够使其意识到供纸盒41的从盒收纳部42的取出。因此,能够抑制由操作者不经意地取下供纸盒41的情况。

这以外的特征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抽斗装置的其它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7是放大本发明所涉及的抽斗装置的其它的例子的供纸盒位于第一位置时的锁定部件的图。图18是放大第一栓销与转动部接触时的锁定部件的图。图19是放大锁定部件成为第二姿势时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图20是放大锁定部件成为第三姿势时的抽斗装置的锁定部件的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抽斗装置4b在操作部45b的限位部455b不同,并且在锁定部件43b设置转动限制凸部434以及转动限制凹部435这一点与抽斗装置4不同。其以外的点是与抽斗装置4相同的构成,对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相同的部分的详细的说明。

如图17所示,限位部455b从操作杆450b的后端向上方延伸。锁定部件43b的转动限制凸部434从杆部432的前端,向与钩部433相反的一侧延伸。转动限制凹部435与杆部432的转动限制凸部434邻接地设置,一部分具有倾斜的斜面。

抽斗装置4b在供纸盒41处于第一位置ps1时(参照图5等),锁定部件43为第一姿势s1。如图17所示,在抽斗装置4b中,在锁定部件43处于第一姿势s1时,转动限制凸部434与限位部455b接触。由此,限制锁定部件43b的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与在供纸盒41处于第一位置ps1时,仅利用弹簧47的力限制锁定部43b的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稳固地进行锁定。例如,即使在不对操作部45进行操作,而操作了前盖411的未图示的把手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拉出供纸盒41的情况。

如图17所示,在锁定部件43b处于第一姿势s1时,第一栓销451配置在向后方远离转动部431的位置。而且,如图18所示,若进行第一操作op1,而操作杆450b向前方移动,则第一栓销451与转动部431的旋转轴417的下部的后侧接触。此时,限位部455b也向前方移动。由此,锁定部件43b的转动限制凸部434与限位部455b分离,没有锁定部件43b的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的限制。通过操作杆450b从该状态开始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第一栓销451向前方推压转动部431的旋转轴417的下部的后侧,而锁定部件43b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此外,虽然使第一栓销451与转动部431的接触、和限位部455b与转动限制凸部434分离的时刻相同,但并不限定于此。为了确保安全性,也可以在限位部455b与转动限制凸部434分离之后,通过使操作杆450b进一步向前方滑动,使第一栓销451与转动部431接触。

而且,在锁定部件43处于第二姿势s2时,限位部455b与转动限制凹部435抵接。由此,锁定部件43被限制顺时针方向的转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部455b是长方体形状,为了使上表面抵接,而使转动限制凹部435为具有倾斜面的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若仅使其接触即可,则也可以仅设置抵接部,而不成为凹形状。另外,即使在凹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倾斜面。

另外,在锁定部件43处于第一姿势s1时,第二栓销452配置在与转动部431的与旋转轴417相比上部的前方分离的位置。操作杆450b向后方移动,限位部455b与转动限制凸部434分离,第二栓销452与转动部431的与旋转轴417相比上部的前方接触。此外,第二栓销452也与第一栓销451相同,既可以与限位部455b和转动限制凸部434分离同时地与转动部431接触,也可以在操作杆450b的向后方的移动之后接触。

这样,通过使锁定部件43b为在处于第一姿势s1以及第二姿势s2时,限制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的构成,与仅利用弹簧47的施压力进行锁定的情况相比,能够进行更可靠的锁定。

这以外的特征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供纸盒的侧板的外表面(供纸盒的侧面)双方设置锁定部件43以及操作部45,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仅设在一方。另外,也可以是在底板的下表面设置锁定部件43以及操作部45的构成。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抽斗装置,为了在盒收纳部收纳了作为拉出部件的供纸盒的第一位置处的锁定的解除,进行向与拉出方向相同的方向对操作部进行操作的第一操作。由此,操作者能够直观地从盒收纳部拉出供纸盒。另外,在从拉出供纸盒的第二位置取下时,进行向插入方向(与拉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操作部进行操作的第二操作。通过该第二操作,能够使使用者意识到取下供纸盒,能够抑制无意地取下供纸盒的情况。另外,由于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是相反的操作,所以第二操作不容易与操作者作为第一操作对操作部进行的动作弄混。据此,也能够抑制操作者不经意地取下供纸盒的情况。

此外,作为本申请发明中的抽斗装置,例举设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盒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应用于具有上述那样的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结构,且具有滑动并拉出的拉出部件的构成的家具等。另外作为本发明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例举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具备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抽斗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则并不限定于电子照片方式,也可以是喷墨方式等其它的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作为本申请发明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只要具备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抽斗装置,则也可以是具有复印功能、扫描功能、打印功能、传真功能的mfp(multifunctionperipheral:多功能数码复合一体机),也可以是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另外,各部的构成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