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655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已知有具备供给连续纸的供纸部、卷取连续纸的卷取部以及对从供纸部输送到卷取部的一系列的连续纸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部的结构的装置。

一般而言,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每一个作业进行输入装置的停止动作,实施为了更换劣化的显影剂而喷出调色剂的调整处理。

然而,由于在该调整处理期间,连续纸保持白纸的状态被输送,所以在作业间必定会出现空白。因调整处理而在作业间出现的空白通常具有4~5m左右的长度,而成为废纸。

对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以减少作业间的废纸的产生为目的,提出了根据接着第一作业的第二作业的模式来决定是否在作业间加入留白(空白)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12051号公报

如上述那样,由于因调整处理而在作业间出现的空白过长而成为废纸的部分较多,但另一方面,对于形成有图像的连续纸,例如在后续的处理中利用卷对卷方式输送的情况下等,存在加入一定量的空白的需求。

然而,专利文献1的结构即使在作业间加入留白的情况下,也不能够调节留白的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由不同的作业间的空白引起的废纸的产生,并插入任意的空白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图像形成部,其对连续纸形成图像;

作业选择部,其通过用户操作选择连续执行的多个作业;

空白量设定部,其通过用户操作对插入至由上述作业选择部选择出的上述多个作业的作业间的空白量进行设定;以及

控制部,其以由上述空白量设定部设定的上述空白量的空白被插入至上述多个作业的作业间的方式,使上述图像形成部形成图像。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由不同的作业间的空白引起的废纸的产生,并插入任意的空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简要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3是表示设定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设定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设定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作为图像形成处理的结果输出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图6的图像形成处理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系统;30…图像形成装置;31…纸张输送部;32…图像形成部;32a…分离单元;y、m、c、k…感光鼓;b…中间转印带;t…转印辊;33…定影部;34…控制部;35…存储部;36…操作显示部;36a…显示部;36b…操作部;g1…设定画面;a1…操作键组;a2…数值显示部;a3…确定部;g2…设定画面;b1…操作按钮组;b11…连续输出按钮;b12…输出指示按钮;b2…第一显示部;b3…第二显示部;b31…标记;b4…消息显示部;b41…消息;g3…设定画面;c1…中止指示按钮;c2…全部输出指示按钮;c3…上限输出指示按钮;g2…设定画面;p…连续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图示例。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1的简要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是将连续纸(卷纸)p作为记录介质来使用,并在该连续纸p上形成图像的系统。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沿着连续纸p的输送方向从上游侧开始连接供纸装置10、供纸调整装置20、图像形成装置30、卷取调整装置40、卷取装置50而构成。

供纸装置10是将连续纸p供给至图像形成装置30的装置。在供纸装置10的框体内,例如,如图1所示,将辊状的连续纸p卷绕于支承轴并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在供纸装置10中,被卷绕于支承轴的连续纸p经由多个辊(例如,抽出辊、供纸辊),以一定的速度被输送到外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仅示有一个连续纸p,但也可以保持有多个连续纸。

供纸调整装置20在连续纸p的输送方向上,设置于供纸装置10的下游侧且图像形成装置30的上游侧处。供纸调整装置20是将从供纸装置10输送出的连续纸p输送至图像形成装置30的装置,为了吸收供纸装置10中的连续纸p的输送速度与图像形成装置30中的连续纸p的输送速度的速度差,如图1所示松弛地保持连续纸p,并对朝向图像形成装置30的连续纸p的供给进行调整。

图像形成装置30是具有在连续纸p形成图像的功能的装置。图像形成装置30在连续纸p的输送方向上,设置于供纸调整装置20的下游侧且卷取调整装置40的上游侧处。

卷取调整装置40在连续纸p的输送方向上,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30的下游侧且卷取装置50的上游侧处。卷取调整装置40是将从图像形成装置30输送出的连续纸p输送至卷取装置50的装置,为了吸收图像形成装置30中的连续纸p的输送速度与卷取装置50中的连续纸p的输送速度的速度差,如图1所示松弛地保持连续纸p,并对来自图像形成装置30的连续纸p的排出进行调整。

卷取装置50是对经由卷取调整装置40而从图像形成装置30输送过来的连续纸p进行卷取的装置。在卷取装置50的框体内,例如,如图1所示,将连续纸p卷绕于支承轴51并保持辊状。因此,在卷取装置50中,从卷取调整装置40输送过来的连续纸p经由多个辊(例如,抽出辊、排纸辊),以一定的速度卷取于支承轴51。

接下来,对图像形成装置3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30的控制结构的功能框图。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30例如具备纸张输送部31、图像形成部32、定影部33、作为作业选择部及空白量设定部的操作显示部36、控制部34以及存储部35。

纸张输送部31是图像形成装置30内部的连续纸p的输送单元,例如,通过多个辊将从供纸调整装置20输送出的连续纸p向图像形成部32输送,并将经过了图像形成部32以及定影部33的连续纸p向卷取调整装置40输送。

图像形成部32通过电子照片工序形成调色剂像,并转印至连续纸p。

例如,在图像形成部32中,使用感光鼓(y、m、c、k)以及中间转印带b(参照图1)。中间转印带b是环状带,被多个辊卷绕,并以能够前进的方式被支承。形成于感光鼓(y、m、c、k)的各色的调色剂像被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b上,并且重叠各色(y、m、c、k)的层而成的调色剂像(彩色图像)被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而且,通过对转印辊t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偏压,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连续纸p上。

另外,图像形成部32具备使感光鼓(y、m、c、k)以及中间转印带b的夹持部分离的分离单元32a。

定影部33使被转印至连续纸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

例如,定影部33具备用于夹持连续纸p的由加热辊331以及加压辊332构成的一对辊(参照图1)。

加热辊331被作为加热源的加热器加热至规定的温度。加压辊332通过未图示的弹性部件朝向加热辊331施力。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连续纸p通过经过加热辊331与加压辊332的夹持部而被加热和加压,而使调色剂像熔融定影。

控制部34例如由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储器)等构成。控制部34的cpu读出存储于存储部35的系统程序、处理程序等各种程序并在ram中加载,并按照所加载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

例如,控制部34能够根据用户的指示,进行连续执行多个图像形成作业(以下,称为作业)的图像形成处理。此时,控制部34能够根据用户的指示,设定作业间的空白量。

另外,控制部34根据所设定的空白量,对分离单元32a进行控制而在多个作业的作业间执行图像形成部32的夹持部的分离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34当然能够单独地执行一个作业。

存储部35例如由hdd(harddiskdrive:硬盘驱动器)、半导体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等构成。

存储部35中存储有以由控制部34执行的系统程序、处理程序为代表的各种程序、执行这些程序所需要的数据。例如,存储部35中存储有执行图像形成处理所需要的设定信息。设定信息中例如包含作业间空白量、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分离动作距离。

作业间空白量(以下,称为“空白量”)是指在连续执行多个作业的情况下插入至作业间的空白部分的长度,由用户任意设定。

另外,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是规定了即使连续形成图像,画质也没有问题的长度的长度。

另外,分离动作距离是指为了防止由于保持使图像形成部32的夹持部(感光鼓与中间转印带的接触部)接触的状态而产生的画质降低等不良状况,而执行使该夹持部分离的动作(分离动作)所需要的规定的长度。由于在分离动作中,不进行图像形成而以白纸状态输送连续纸p,所以若执行分离动作,则必然在连续纸p上形成规定量(例如,3m)的空白。

操作显示部36具备在显示画面上进行各种信息的显示的显示部36a以及在由用户进行的各种指示的输入中使用的操作部36b。

操作显示部36例如在连续地执行多个作业时,在设定作业间的空白量的情况、进行连续执行的作业的选择的情况下等使用。

图3是用于设定空白量的设定画面g1的一个例子。

如图3所示,设定画面g1具备操作键组a1、显示所输入的数值的数值显示部a2以及用于确定(设置)所输入的内容的确定部a3。

若用户操作操作键组a1输入任意的数值,则将所输入的数值显示于数值显示部a2。若在该状态下用户操作确定部a3,则将该数值作为空白量的设定信息存储于存储部35。

图4是用于选择连续执行的多个作业的设定画面g2的一个例子。

如图4所示,设定画面g2具备操作按钮组b1、以列表显示所投入的作业的第一显示部b2、显示由第一显示部b2选择出的作业的第二显示部b3以及显示针对用户的消息的消息显示部b4。

操作按钮组b1具备用于进行连续执行多个作业的处理的设定的连续输出按钮b11、用于进行输出指示的输出指示按钮b12等。

另外,第一显示部b2按照投入的顺序以列表显示所投入的作业的作业信息。作业信息包含文件名、用户名、最终更新时间、页数、份数等。

另外,第二显示部b3对第一显示部b2上列表显示出的作业信息中的用户选择出的作业信息的文件名进行列表显示。

另外,若在第二显示部b3中连续执行选择出的作业,则在超过预先设定的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的情况下,显示用于使用户识别超过该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的作业的标记(这里是“×”)b31。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标记b31也可以是任意的标记。

另外,在第二显示部b3中,按照从上方开始执行的顺序显示作业信息的文件名,并能够更换作业的执行的顺序。

另外,在消息显示部b4显示例如用于催促用户进行设定变更等各种操作的消息b41。

在这样的设定画面g2上,若用户操作操作按钮组b1的连续输出按钮b11,则能够选择以列表显示于第一显示部b2的作业信息。

而且,若用户选择以列表显示于第一显示部b2的作业信息中的几个作业信息,则将该选择出的作业信息的文件名显示于第二显示部b3。

在图4的例子中,在第一显示部b2中从上方开始选择3个作业信息,并将其文件名(job1、job2、job3)显示于第二显示部b3。

另外,在图4的例子中,在第三个作业中,判断为超过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并显示有标记b31。

另外,在图4的例子中,在消息显示部b4显示有“超过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请减少作业数或者减少作业间留白量。”这样的消息b41。需要说明的是,消息b41的内容当然并不限于此。

在鉴于第二显示部b3的标记b31、消息显示部b4的消息b41,用户变更了设定的情况下(即,在减少作业数或者减少作业间留白量的情况下),与此相应地,第二显示部b3的标记b31、消息显示部b4的消息b41发生变化。

而且,若连续执行的多个作业的选择设定结束,且用户操作操作按钮组b1的输出指示按钮b12,则开始基于作业的图像形成。

另外,操作显示部36在非连续地一个一个地执行作业时,在该作业比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长时,由用户设定该作业的处理(作业的继续进行、中止等)的情况下使用。

图5是用于设定作业的处理的设定画面g3的一个例子。

在上述的设定画面g2中选择了一个作业并操作了输出指示按钮b12时,该作业比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长的情况下,设定画面g3弹出显示在设定画面g2上。

如图5所示,设定画面g3具备中止指示按钮c1、全部输出指示按钮c2、上限输出指示按钮c3。

中止指示按钮c1是用于指示中止该作业的按钮。

另外,全部输出指示按钮c2是用于指示即使该作业超过了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也将该作业全部输出的按钮。该情况下,在达到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的时刻使装置停止,在执行了为了更换劣化的显影剂而喷出调色剂的调整处理之后,输出剩余作业。

另外,上限输出指示按钮c3是用于指示将该作业输出到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的按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控制部34对图像形成系统1整体进行统一控制,但也可以为供纸装置10、供纸调整装置20、卷取调整装置40、卷取装置50各装置分别具备控制部的结构。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30也可以是除了图像形成功能以外,还具有复印功能、扫描功能、传真功能等的mfp(multi-functionperipheral:多功能外围设备)。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图像形成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作为该处理的前提,用户使用设定画面g1,任意地设定连续执行的多个作业的作业间的空白量,并将所设定的空白量存储于存储部35。

而且,以用户使用设定画面g2,开始图像形成处理的设定为触发,开始该处理。

首先,控制部34判断是否进行了连续执行多个作业的设定(步骤s101)。

具体而言,控制部34判断是否被用户操作了设定画面g2的连续输出按钮b11,选择了以列表显示于第一显示部b2的作业信息。

然后,在判断为连续执行多个作业的情况下(步骤s101:是),控制部34判断所设定的空白量是否比规定的分离动作距离短(步骤s102)。

该步骤s102是用于选择是否进行图像形成部32的夹持部的分离动作的判断。即,控制部34在空白量比分离动作距离短的情况下,不执行分离动作,在空白量为分离动作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在作业间执行分离动作。

然后,在空白量比分离动作距离短的情况下(步骤s102:是),控制部34计算连续执行的所有作业的长度与作业间的空白量相加所得的距离(输送距离1),并判断该输送距离1是否在规定的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可连续打印距离)以下(步骤s103)。

这里,对于步骤s103,以连续执行的作业是作业1(长度100m)、作业2(长度100m)、作业3(长度96m),所设定的空白量为2m,规定的分离动作距离为3m,规定的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为300m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该例子中,由于空白量比分离动作距离短,所以对100m(作业1)、2m(空白量)、100m(作业2)、2m(空白量)、96m(作业3)相加所得的值即300m为输送距离1。另外,在该例子中,判断为输送距离1在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以下。

另一方面,在空白量为分离动作距离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02:否),控制部34计算对连续执行的所有作业的长度和与在作业间执行的分离动作的次数相应的分离动作距离相加所得的距离(输送距离2),并判断该输送距离2是否在规定的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以下(步骤s104)。

即,在空白量为分离动作距离以上的情况下,代替空白量加上分离动作距离来计算输送距离,并与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进行比较。

需要说明的是,在输送距离2的计算中使用了分离动作距离的情况下,由于在图像形成部32的夹持部分离的状态下输送连续纸p,所以就从所设定的空白量减去分离动作距离所得的差量的距离而言,无需对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计算该差量。

这里,对于步骤s104,以连续执行的作业为作业1(长度100m)、作业2(长度100m)、作业3(长度94m),所设定的空白量为10m,规定的分离动作距离为3m,规定的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为300m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该例中,由于空白量在分离动作距离以上,所以对100m(作业1)、3m(分离动作距离)、100m(作业2)、3m(分离动作距离)、94m(作业3)相加所得的值即300m为输送距离2。另外,在该例中,判断为输送距离2在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以下。

然后,在输送距离1在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03:是)以及输送距离2在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04:是),控制部34基于多个作业对连续纸p形成图像(步骤s105),并结束本处理。

此时,控制部34基于多个作业连续形成图像,并在基于该作业的图像间插入所设定的量的空白。

具体而言,控制部34在所设定的空白量比分离动作距离短的情况下,将连续纸p输送在作业间设定的量,并插入所设定的量的空白。此时,图像形成部32的夹持部保持压接的状态。

另外,控制部34在所设定的空白量在分离动作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对分离单元32a进行控制而在作业间执行分离动作。随着分离动作输送连续纸p,并在作业间形成规定量(例如,3m)的空白。然后,控制部34在进行了该分离动作之后,将连续纸p输送用于形成所设定的量的空白的剩余的距离,并在作业间插入所设定的量的空白。

图7(a)是表示在步骤s102为“是”且步骤s103为“是”的情况下作为结果输出的图像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7(b)是表示在步骤s102为“否”且步骤s104为“是”的情况下作为结果输出的图像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在图7(a)中,在基于各作业的图像之间插入有2m的空白。

在图7(b)中,在基于各作业的图像之间插入有10m的空白。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在图7(b)的图像形成中,在进行了分离动作之后,进行剩余的距离(7m)的量的连续纸p的输送,并在作业间插入所设定的量(10m)的空白。

另一方面,在输送距离1比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长的情况下(步骤s103:否)以及输送距离2比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长的情况下(步骤s104:否),控制部34在执行所选择的作业的情况下,进行将比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长的情况警告给用户的消息的显示(步骤s106)。

具体而言,在图4的设定画面g2上,在第二显示部b3显示标记b31,在消息显示部b4显示消息b41。

接下来,控制部34判断是否有由用户进行的设定变更操作(步骤s107),在没有设定变更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07:否),重复该步骤s107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有设定变更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07:是),控制部34返回到上述步骤s101重复以下的处理。

另外,在上述步骤s101中,在判断为未连续执行多个作业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即,判断为执行一个作业的情况下,控制部34判断该作业的长度是否比规定的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长(步骤s108)。

然后,在作业的长度在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08:否),控制部34移至后述的步骤s111。

另一方面,在作业的长度比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长的情况下(步骤s108:是),控制部34进行将作业的长度比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长的情况警告给用户的消息的显示(步骤s109)。

具体而言,弹出显示图5的设定画面g3。

接下来,控制部34判断是否被用户进行了指示作业的中止的操作(步骤s110)。

然后,在进行了指示作业的中止的操作的情况下,即,在图5的设定画面g3上,中止指示按钮c1被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10:是),控制部34结束本处理。

另一方面,在未进行指示作业的中止的操作的情况下,即,在图5的设定画面g3上,全部输出指示按钮c2或者上限输出指示按钮c3被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10:否),控制部34移至后述的步骤s111。

接下来,控制部34基于一个作业,对连续纸p形成图像(步骤s111),并结束本处理。

这里,在步骤s108为“否”的情况下,由于作业的长度在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以下,所以中途不出现留白地形成图像。

另外,在步骤s110为“否”,全部输出指示按钮c2被操作的情况下,在达到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的时刻停止装置,在实施了调整处理之后,形成剩余的图像。调整处理是指为了更换劣化的显影剂而喷出调色剂,即,在中间转印带上写出补丁描绘(patchdrawing)的处理。需要说明的是,该情况下,如图7(c)所示,在作业的中途,形成因装置的停止而插入的空白。

另外,在步骤s110为“否”且上限输出指示按钮c3被操作的情况下,在达到了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的时刻停止图像形成。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图像形成部32,其对连续纸p形成图像;操作显示部36,其通过用户操作选择连续执行的多个作业,并且通过用户操作设定插入至所选择的多个作业的作业间的空白量;以及控制部34,其以将所设定的空白量的空白插入至多个作业的作业间的方式,使图像形成部32形成图像。

因此,在针对连续纸p的图像形成处理中,能够任意地设定作业间的空白量。因此,能够减少由不同的作业间的留白引起的废纸的产生,并插入将后续的处理也考虑在内的适当的留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进行图像形成部32的夹持部的分离动作的分离单元32a,控制部34在空白量为分离动作所需要的规定的分离动作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对分离单元32a进行控制而在多个作业的作业间执行分离动作。

因此,由于在空白量为分离动作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在作业之间执行分离动作,所以能够将因保持使夹持部接触的状态而产生的图像形成部32的劣化的进行停止,防止画质降低等不良状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显示规定的消息的显示部36a,控制部34在空白量比分离动作距离短的情况下,计算将多个作业的长度和被插入至多个作业之间的空白量相加所得的输送距离1,并在输送距离1比预先设定的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长的情况下,使显示部36a显示警告消息。

因此,能够催促所选择的作业的数量、空白量等的设定变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显示规定的消息的显示部36a,控制部34在空白量为分离动作距离以上的情况下,计算将多个作业的长度和与在多个作业之间执行的分离动作的次数相应的分离动作距离相加所得的输送距离2,并在输送距离2比预先设定的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长的情况下,使显示部36a显示警告消息。

因此,能够催促所选择的作业的数量、空白量等的设定变更。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为在空白量是分离动作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图6的步骤s102:否),确认各作业的长度是否在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以上来催促变更,并且在作业间进行调整处理的结构。

图8是表示该变形例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8的图像形成处理由于到步骤s102为止与图6相同,所以从步骤s102以下的步骤开始进行说明。

在空白量为分离动作距离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02:否),控制部34判断多个作业中是否存在其长度为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以上的作业(步骤s201)。

然后,在存在长度为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以上的作业的情况下(步骤s201:是),控制部34移至图6的步骤s106。

另一方面,在不存在长度为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以上的作业的情况下(步骤s201:否),控制部34基于连续执行的作业的第n个作业,进行图像形成(步骤s202)。

接下来,控制部34判断是否执行了所有的作业(步骤s203),在执行了所有的作业的情况下(步骤s203:是),结束本处理。

另一方面,在未执行所有的作业的情况下(步骤s203:否),将机械停止,执行调整处理(步骤s204),之后,返回上述步骤s202重复以下的处理。

在步骤s204中,在作业间插入所设定的空白量的空白。

如以上那样,根据该变形例,控制部34在空白量为分离动作所需要的规定的分离动作距离以上且多个作业中不存在预先设定的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以上的作业的情况下,在多个作业间执行调整动作。

因此,在执行多个作业的情况下,能够每当执行各作业时将可连续形成图像距离复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