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系统以及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18312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系统以及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形成系统以及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具有图像形成部以及装订处理部的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部在片材上形成图像。装订处理部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实施装订处理。图像形成系统将实施了装订处理的片材排出至排出托盘。但是,如果将实施了装订处理的片材连续排出至排出托盘来装载片材,则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可能会突出。为此,装载的片材可能坍塌。



技术实现要素: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部,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装订(留め)处理部,对形成有所述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实施装订处理;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图像形成部以及所述装订处理部,使得对于第一记录介质和接着所述第一记录介质之后的第二记录介质的装订位置在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或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分散。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图像形成步骤,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装订处理步骤,对形成有所述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实施装订处理;以及分散步骤,使对于第一记录介质和接着所述第一记录介质之后的第二记录介质的装订位置在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或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分散。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为示出图像形成系统的功能块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3为示出实施方式的装订处理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偏移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6为示出常规印刷动作时的片材的装载状态的主视图。

图7为示出常规印刷动作时的片材的装载状态的侧视图。

图8为示出装载状态优先模式时的片材摞的装载状态的主视图。

图9为示出装载状态优先模式时的片材摞的装载状态的侧视图。

图10为示出偏移排出时的片材摞的层叠状态的主视图。

图11为正反交替印刷中的正面印刷片材摞的平面图。

图12为正反交替印刷中的反面印刷片材摞的平面图。

图13为示出正反交替印刷时的装订位置的分散状态的图。

图14为示出正反交替印刷时的片材摞的装载状态的主视图。

图15为纵横交替印刷中的纵向印刷片材摞的平面图。

图16为纵横交替印刷中的横向印刷片材摞的平面图。

图17为示出纵横交替印刷时的装订位置的分散状态的图。

图18为示出纵横交替印刷时的片材摞的层叠状态的主视图。

图19为示出并用纵横交替印刷和偏移排出时的片材摞的层叠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在各个图中,对同一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图1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图像形成装置2以及后处理装置3。

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2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2在纸张等片状的记录介质(下文中称为“片材”)上形成图像。例如,图像形成装置2为多功能复合一体机(multifunctionperipheral)。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控制面板11、扫描仪部12、打印机部13(图像形成部)、供纸部14(供给部)、排纸部15以及图像形成控制部16(控制部)。

控制面板11具有接收用户的操作的各种键。控制面板11具有能够选择各种模式的模式选择部11a(参照图2)。例如,控制面板11接收关于片材的后处理的种类的输入。例如,控制面板11接收分页模式、装订模式或不分页模式的选择。在此,“分页(ソート)模式”意指进行分页处理的模式。“装订模式”意指进行装订处理的模式。“不分页(ノンソート)模式”意指既不进行分页处理也不进行装订处理的模式。进而,控制面板11在选择了不分页模式时,接收将片材s排出至排出托盘23a或将片材排出至排出托盘23b的选择。控制面板11将输入的关于后处理的种类的信息送至后处理装置3。

扫描仪部12具有读取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的读取部。扫描仪部12将读取的图像信息送至打印机部13。

打印机部13基于从扫描仪部12或外部设备传来的图像信息,用色调剂等显影剂形成输出图像(下文中称为“色调剂像”)。打印机部13将色调剂像转印至片材的表面上。打印机部13向转印至了片材上的色调剂像施加热和压力,将色调剂像定影在片材上。

供纸部14配合打印机部13形成色调剂像的时机,向打印机部13一张一张地供给片材。

排纸部15将从打印机部13排出的片材传送至后处理装置3。

图2为示出图像形成系统1的功能块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控制部16控制图像形成装置2的整体的动作。即,图像形成控制部16控制控制面板11、扫描仪部12、打印机部13、供纸部14以及排纸部15。图像形成控制部16由包括cpu、rom以及ram的控制电路形成。

接着,对后处理装置3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后处理装置3与图像形成装置2邻接。后处理装置3对从图像形成装置2传送来的片材执行通过控制面板11指定的后处理。例如,后处理为装订处理或分页处理。后处理装置3包括:待机部21、处理部22、排出部23以及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部)。

待机部21使从图像形成装置2传送来的片材暂时停留(缓冲)。例如,待机部21在处理部22进行前面的片材的后处理的期间使后续的多张片材待机。待机部21设置于处理部22的上方。待机部21在处理部22空闲时,使停留的片材朝着处理部22落下。

处理部22对片材进行后处理。例如,处理部22对齐多张片材。处理部22包括装订处理(留め処理)部30(参照图3)以及偏移(オフセット)部40(参照图4)。

图3为示出实施方式的装订处理部30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3所示,装订处理部30具有订书机31以及导轨32。订书机31用钉对多张片材s进行装订处理。在俯视观察时,导轨32呈沿长方形的片材s的三条边的u字形。导轨32包括第一轨道部32a、第二轨道部32b以及第三轨道部32c。在俯视观察时,第一轨道部32a沿片材s的长边直线状延伸。在俯视观察时,第二轨道部32b沿片材s的短边直线状延伸。在俯视观察时,第三轨道部32c在与第一轨道部32a以及第二轨道部32b交叉的方向(斜向)上延伸。订书机31通过驱动部(未图示)而可以沿导轨32移动。订书机31可以在导轨32上的任意位置对片材s进行装订处理。

通过上述构成,装订处理部30对对齐的多张片材s进行装订处理。由此,多张片材s被装订在一起,得到片材摞。

图4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偏移部40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4所示,偏移部40包括第一滑块41以及第二滑块42。

在下文中将平行于片材s的传送方向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图中的箭头v1)。而且,将与片材s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图中的箭头v2)。在实施方式中,“片材s的传送方向”意指向排出托盘23a、23b传送片材s(包括片材摞)的传送方向。在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设为与片材s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为了方便,在图4中,使第一方向v1和片材s的长边方向一致、且使第二方向v2和片材s的短边方向一致。

在俯视观察时,第一滑块41在第一方向v1上延伸。第一滑块41通过驱动部(未图示)而可以在第二方向v2上移动。在俯视观察时,第二滑块42在第二方向v2上延伸。第二滑块42通过驱动部(未图示)而可以在第一方向v1上移动。

通过上述构成,偏移部40将实施了装订处理的片材s(在下文中有时称为“片材摞”)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错开。由此,向排出托盘23a、23b排出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错开了的片材摞。

如图1所示,处理部22向排出部23排出进行了后处理的片材s。

排出部23具有供片材s排出的排出托盘23a、23b。排出托盘23a设置于后处理装置3的上部。例如,排出托盘23a为固定托盘。排出托盘23b设置于后处理装置3的侧部。例如,排出托盘23b为可动托盘。

如图2所示,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后处理装置3的整体的动作。即,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待机部21、处理部22以及排出部23。后处理控制部24由包括cpu、rom以及ram的控制电路形成。

在下文中将图像形成控制部16以及后处理控制部24统称为“控制部”。控制部控制打印机部13以及装订处理部30,使得对于第一片材s(第一记录介质)和接着第一片材s之后的第二片材s(第二记录介质)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在此,第一片材s意指排出至排出部23的任意片材。第二片材s意指与第一片材s不同的片材、且是接着第一片材s排出至排出部23的片材。即,控制部使图像形成装置2和后处理装置3协作来进行装订位置的分散控制。控制部根据装载模式或印刷模式对打印机部13、供纸部14、装订处理部30和偏移部40中至少之一进行控制。

模式选择部11a可供选择装载张数优先模式(第一模式)和装载状态优先模式(第二模式)。在此,“装载张数优先模式”意指使对于第一片材s及第二片材s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的模式。即,“装载张数优先模式”是抑制装载于排出托盘23a、23b的片材s坍塌而优先片材s的装载张数的增加的模式。“装载状态优先模式”意指不使对于第一片材s及第二片材s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而是使其为固定位置的模式。即,“装载状态优先模式”是保留装载的片材s坍塌的可能性而优先片材s的层叠状态的提高的模式。

下面对装载张数优先模式时的控制部的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例如,控制部控制打印机部13,使其交替进行正面印刷和反面印刷。而且,控制部控制装订处理部30,使得对于进行了正面印刷的片材s的装订位置和对于进行了反面印刷的片材s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在此,“正面印刷”意指在片材s的第一面(正面)形成图像。“反面印刷”意指在片材s的与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反面)形成图像。

供纸部14供给纵向印刷片材(纵向印刷介质)和横向印刷片材(横向印刷介质)。在此,“纵向印刷片材”意指在第一方向v1具有长边的片材s。“横向印刷片材”意指在第一方向v1具有短边(即,在第二方向v2具有长边)的片材s。

例如,控制部控制供纸部14,使其交替供给纵向印刷片材和横向印刷片材。而且,控制部对装订处理部30进行控制,使得对于纵向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和对于横向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

例如,控制部对偏移部40进行控制,使排出至排出托盘23a、23b的片材s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上错开。

下面,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图像形成步骤、装订处理步骤和分散步骤。在图像形成步骤中,在片材s上形成图像。在装订处理步骤中,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实施装订处理。在分散步骤中,使对于第一片材s以及第二片材s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

在图像形成步骤中,交替地进行正面印刷和反面印刷。然后,在装订处理步骤中,使对于正面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和对于反面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

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具有供给纵向印刷片材和横向印刷片材的供给步骤。在供给步骤中,交替地供给纵向印刷片材和横向印刷片材。在分散步骤中,使对于纵向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和对于横向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

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具有使排出至排出托盘23a、23b的片材s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错开的偏移步骤。

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具有可以选择装载张数优先模式和装载状态优先模式的模式选择步骤。

图5为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首先选择各种模式(act101)。例如,用户按下控制面板11上的模式选择部11a的各种按钮而选择各种模式。

接着,控制部判断是否是“装订模式”(act102)。例如,控制部判断用户所选择的按钮是否为“装订按钮”。控制部在用户选择的按钮为“装订按钮”时,判断为是“装订模式”(act102:是),使处理进入act103。另一方面,控制部在用户选择的按钮为“分页按钮”或“不分页按钮”时,判断为不是“装订模式”(act102:否),使处理进入act104。

在act104中,控制部开始常规印刷动作。即,装订处理部30不对片材s进行装订处理。而且,控制部在执行了常规印刷动作之后结束处理。

图6为示出常规印刷动作时的片材的装载状态的主视图。为了方便,在图6中示出排出至排出托盘23b的片材s的层叠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排出至排出托盘23a的片材s的层叠状态,由于与排出托盘23b同样,故省略图示。前述图示的省略在图7至图10、图14、图18至图19中也是同样。为了方便,在下面的图中以一条线图示了一张片材s以及片材摞。

如图6所示,在主视图中,在排出托盘23b中,多张片材s在第二方向v2上未错开地整齐地层叠。

图7为示出常规印刷动作时的片材的装载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7所示,在侧视观察时,在排出托盘23b中,多张片材s在第一方向v1上未错开地整齐地层叠。

回到图5,在act103中选择装载模式(模式选择步骤)。例如,用户按下控制面板11上的模式选择部11a的各种按钮来选择装载模式。

接着,控制部判断是否为“装载张数优先模式”(act105)。例如,控制部判断用户所选择的按钮是否为“装载张数优先按钮”。控制部在用户选择的按钮为“装载张数优先按钮”时,判断为是“装载张数优先模式”(act105:是),并使处理进入act106。另一方面,控制部在用户选择的按钮为“装载状态优先按钮”时,判断为不是“装载张数优先模式”(act105:否),并使处理进入act107。

在act107中,控制部进行装载状态优先的动作。即,不使对于第一片材s及第二片材s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而是使其为固定位置。然后,控制部在执行了装载状态优先的动作之后结束处理。

图8为示出装载状态优先模式时的片材摞的装载状态的主视图。

如图8所示,在主视观察时,在排出托盘23b中,多个片材摞在第二方向v2上未错开地整齐地层叠。但是,片材摞中的第二方向v2上的局部(即,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向上方突出。

图9为示出装载状态优先模式时的片材摞的装载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9所示,在侧视观察时,在排出托盘23b中,片材摞在第一方向v1上未错开地整齐地层叠。但是,片材摞中的第一方向v1上的局部(即,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向上方突出。

这样,在装载状态优先模式中,片材摞的局部(即,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向上方突出。为此,当大量的片材摞排出并装载于排出托盘23b上时,装载的片材摞可能会坍塌。

回到图5,在act106中,控制部判断是否执行“印刷模式设定”。例如,控制部判断用户所选择的按钮是否为“印刷模式按钮”。控制部在用户选择的按钮为“印刷模式按钮”时,判断为执行“印刷模式设定”(act106:是),并使处理进入act108。另一方面,控制部在用户选择的按钮为“偏移按钮”时,判断为不执行“印刷模式设定”(act106:否),并使处理进入act109。

在act109中,控制部执行偏移排出。即,控制部将排出至排出托盘23a、23b的片材摞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错开(偏移步骤)。偏移量设为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不重叠的距离。在此,“片材摞的层叠方向”意指片材摞层叠于排出托盘23b的方向(即,排出托盘23b的上表面的法线方向)。

例如,控制部控制偏移部40,使第一滑块41在第二方向v2上移动,使片材摞在第二方向v2上错开(参照图4)。此外,控制部控制偏移部40,使第二滑块42在第一方向v1上移动,使片材摞在第一方向v1上错开(参照图4)。然后,控制部在执行了偏移排出之后结束处理。

图10为示出偏移排出时的片材摞的层叠状态的主视图。

如图10所示,在主视观察时,在排出托盘23b中,多个片材摞在第二方向v2上错开而层叠。即,虽然对于片材摞的装订位置为固定位置,但各片材摞在第二方向v2上错开。换言之,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未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重叠。

回到图5,在act108中,控制部选择印刷模式。例如,印刷模式作为用于控制部进行动作的控制程序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的rom中。rom存储“正反交替印刷”或“纵横交替印刷”任一作为印刷模式。

控制部在存储于rom的印刷模式为“正反交替印刷”时,执行“正反交替印刷”的印刷模式(图像形成步骤,act110)。即,控制部控制打印机部13,交替进行正面印刷和反面印刷(图像形成步骤)。例如,控制部控制打印机部13,交替进行多次正面印刷和多次反面印刷。需要注意的是,在反面印刷中,在单面印刷时将正面设为空白印刷(白紙印刷)。

接着,在act112中,执行装订位置的分散。即,控制部控制装订处理部30,使对于正面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和对于反面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在第二方向v2上分散(分散步骤)。在下文中,将实施了装订处理的正面印刷片材称为“正面印刷片材摞”,将实施了装订处理的反面印刷片材称为“反面印刷片材摞”。

图11为正反交替印刷中的正面印刷片材摞的平面图。

如图11所示,在分散步骤中,在第二方向v2上的正面印刷片材的一个角部(下文中称为“第一角部”)实施装订处理。例如,控制部控制装订处理部30,使订书机31停在导轨32的一个第三轨道部32c,从而对正面印刷片材的第一角部进行装订处理(参照图3)。由此,得到正面印刷片材摞。

图12为正反交替印刷中的反面印刷片材摞的平面图。

如图12所示,在分散步骤中,在第二方向v2上的反面印刷片材的与第一角部相反一侧的角部(下文中称为“第二角部”)实施装订处理。例如,控制部控制装订处理部30,使订书机31停在导轨32的另一个第三轨道部32c,从而对反面印刷片材的第二角部进行装订处理(参照图3)。由此,得到反面印刷片材摞。

这样,使对于正面印刷片材摞的装订位置和对于反面印刷片材摞的装订位置在第二方向v2上分散。

图13为示出正反交替印刷时的装订位置的分散状态的图。为了方便,在图13中,使各片材摞在第一方向v1和第二方向v2上错开,以便能看到装订位置。

如图13所示,交替排出正面印刷片材摞和反面印刷片材摞,使正面印刷片材摞上的装订位置和反面印刷片材摞上的装订位置在第二方向v2上分散。

图14为示出正反交替印刷时的片材摞的装载状态的主视图。

如图14所示,在主视观察时,在排出托盘23b中,正面印刷片材摞和反面印刷片材摞交替地层叠。即,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第二方向v2上交替地错开。换言之,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未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连续地重叠。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对于正面印刷片材摞的装订位置和对于反面印刷片材摞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上分散。例如,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控制装订处理部30,使订书机31停在导轨32的第一轨道部32a的一端,对正面印刷片材进行装订处理(参照图3)。而且,控制部控制装订处理部30,使订书机31停在导轨32的第一轨道部32a的另一端,从而对反面印刷片材进行装订处理(参照图3)。

回到图5,控制部在存储于rom的印刷模式为“纵横交替印刷”时,执行“纵横交替印刷”的印刷模式(图像形成步骤,act111)。即,控制部控制供纸部14,使其交替供给纵向印刷片材和横向印刷片材(供给步骤)。例如,控制部控制供纸部14,使其交替地供给多张纵向印刷片材和多张横向印刷片材。

接着,在act112中,执行装订位置的分散。即,控制部控制装订处理部30,使对于纵向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和对于横向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在第二方向v2上分散(分散步骤)。在下文中,将实施了装订处理的纵向印刷片材称为“纵向印刷片材摞”,将实施了装订处理的横向印刷片材称为“横向印刷片材摞”。

图15为纵横交替印刷中的纵向印刷片材摞的平面图。

如图15所示,在分散步骤中,在第二方向v2上的纵向印刷片材的第一角部实施装订处理。例如,控制部控制装订处理部30,使订书机31停在导轨32的一个第三轨道部32c,从而对纵向印刷片材的第一角部进行装订处理(参照图3)。由此,得到纵向印刷片材摞。

图16为纵横交替印刷中的横向印刷片材摞的平面图。

如图16所示,在分散步骤中,在第二方向v2上的横向印刷片材的第二角部实施装订处理。例如,控制部控制装订处理部30,使订书机31停在导轨32的另一个第三轨道部32c,从而对横向印刷片材的第二角部进行装订处理(参照图3)。由此,得到横向印刷片材摞。

这样,使对于纵向印刷片材摞的装订位置和对于横向印刷片材摞的装订位置在第二方向v2上分散。

图17为示出纵横交替印刷时的装订位置的分散状态的图。为了方便,在图17中,使各片材摞在第一方向v1和第二方向v2上错开,以便能看到装订位置。

如图17所示,交替排出纵向印刷片材摞和横向印刷片材摞,使纵向印刷片材摞上的装订位置和横向印刷片材摞上的装订位置在第二方向v2上分散。

图18为示出纵横交替印刷时的片材摞的装载状态的主视图。

如图18所示,在主视观察时,在排出托盘23b中,纵向印刷片材摞和横向印刷片材摞交替地层叠。即,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第二方向v2上交替地错开。而且,在第二方向v2上的一侧,纵向印刷片材摞的一端和横向印刷片材摞的一端彼此对齐。在第二方向v2上的一侧,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未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连续地重叠。另一方面,在第二方向v2上的另一侧,横向印刷片材摞的另一端比纵向印刷片材摞更向侧方突出。在第二方向v2上的另一侧,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连续地重叠。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对于纵向印刷片材摞的装订位置和对于横向印刷片材摞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上分散。例如,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控制装订处理部30,使订书机31停在导轨32的第一轨道部32a的一端,从而对纵向印刷片材进行装订处理(参照图3)。此外,控制部控制装订处理部30,使订书机31停在导轨32的第一轨道部32a的另一端,从而对横向印刷片材进行装订处理(参照图3)。

回到图5,在act113中,控制部选择是否执行“偏移排出”。例如,“偏移排出”作为用于控制部进行动作的控制程序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的rom中。rom存储是否执行“偏移排出”。

控制部在rom中存储有执行“偏移排出”时(act113:是),使处理进入act109。另一方面,控制部在rom中未存储执行“偏移排出”时(act113:否),结束处理。

在act109中,控制部执行“偏移排出”。即,控制部使排出至排出托盘23a、23b的片材摞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错开(偏移步骤)。然后,控制部在执行了纵横交替印刷及偏移排出后结束处理。

图19为示出并用纵横交替印刷和偏移排出时的片材摞的层叠状态的主视图。

如图19所示,在主视观察时,在排出托盘23b中,纵向印刷片材摞和横向印刷片材摞交替地层叠。而且,纵向印刷片材摞和横向印刷片材摞在第二方向v2上错开地层叠。即,在片材s的层叠方向上,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第二方向v2上交替地错开。而且,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未在片材s的层叠方向上重叠。

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部并不局限于并用地执行纵横交替印刷和偏移排出。例如,控制部也可以并用地执行正反交替印刷和偏移排出。

但是,如果将片材摞连续地排出至排出托盘来装载片材摞时,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有可能突出。为此,装载的片材摞可能会坍塌。特别是,为了实现节电而进行睡眠动作时,装载的片材摞坍塌的可能性增大。为此,需要将排出托盘上的片材的满载条件设定为装载的片材摞不会坍塌程度的张数。

下面,对其理由进行说明。后处理装置具有检测排出托盘上的片材的装载信息的检测部。例如,检测部具有3个传感器(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以及第三传感器)。第一传感器检测排出托盘上的片材的有无。第二传感器检测排出托盘的下限位置。第三传感器检测排出托盘上的片材的装载高度。例如,第三传感器检测排出托盘的中央部等特定部位。或者,第三传感器用杆检测层叠的片材的最高位置。排出托盘可以根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下降至某程度的高度位置。后处理装置具有存储排出托盘上的片材的装载信息的存储部。例如,存储部为eep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部与mfp上的hdd那样的存储装置相比,改写次数以及存储容量少。一般而言,为了低功耗,会在睡眠动作时(mfp的待机时)切断后处理装置的电源。在切断了后处理装置的电源的期间,片材的装载信息由于没有进行检测,所以并不清楚。而且,在睡眠动作后接通后处理装置的电源之后(下文中称为“睡眠回归后”),排出托盘上的片材的装载状态被清空。为此,检测部处于没有装载在排出托盘上的片材的信息的状态而判断为满载。其结果,即使排出托盘有装载能力,在睡眠回归后,也必须在有片材时立即判断为满载、或必须设定最小张数的满载条件。即,需要将排出托盘上的片材的满载条件设定为所装载的片材摞不会坍塌的程度的张数。

为了避免这样,考虑在后处理装置中设置与mfp同样的hdd、有备用电池的存储器。但是,光是睡眠回归后的满载判断就需要设置昂贵的存储装置。另一方面,还考虑将后处理装置的装载信息通知给系统,系统在睡眠动作时也对排出托盘上的片材的装载信息进行存储及管理。但是,系统不得不一直持续管理与自身动作无关的后处理装置的装载信息。

根据实施方式,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打印机部13、装订处理部30以及控制部。打印机部13在片材s上形成图像。装订处理部30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实施装订处理。控制部控制打印机部13以及装订处理部30,使得对于第一片材s和第二片材s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通过上述构成可起到以下效果。通过使对于第一片材s和第二片材s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从而即使将片材摞连续地排出至排出托盘23a、23b来装载片材摞,也可以抑制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突出。因此,可以抑制层叠的片材摞坍塌。而且,可以实现伴随mfp的睡眠动作的省电化。而且,由于不需要在后处理装置中设置昂贵的存储装置,从而可实现低成本化。而且,也不需要系统对后处理装置的装载信息进行管理。

控制部控制打印机部13,使其交替地进行正面印刷和反面印刷。而且,控制部控制装订处理部30,使得对于正面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和对于反面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在第二方向v2上分散。通过上述构成可起到以下效果。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交替地错开。为此,可以避免正面印刷片材摞和反面印刷片材摞中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连续地重叠。因此,可以更可靠地抑制层叠的片材摞坍塌。

控制部控制供纸部14,使其交替地供给纵向印刷片材和横向印刷片材。而且,控制部控制装订处理部30,使得对于纵向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和对于横向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通过上述构成可起到以下效果。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交替地错开。为此,可以局部地避免纵向印刷片材摞和横向印刷片材摞中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连续地重叠。因此,可以更可靠地抑制层叠的片材摞坍塌。

图像形成系统1还包括使排出至排出托盘23a、23b的片材s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错开的偏移部40,从而将获得以下效果。由于各片材摞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错开,所以可避免各片材摞中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重叠。因此,可以简单地抑制片材摞坍塌。而且,在并用了纵横交替印刷和偏移排出时,可以与纵横交替印刷所带来的装订位置的分散效果相得益彰地更为可靠地抑制片材摞坍塌。需要注意的是,在并用了正反交替印刷和偏移排出时,也可以与正反交替印刷所带来的装订位置的分散效果相得益彰地更为可靠地抑制片材摞坍塌。上述并用特别是在片材摞中装订部的厚度比片材部的厚度薄时有用。

图像形成系统1还包括可供选择“装载张数优先模式”和“装载状态优先模式”的模式选择部11a,从而将获得以下效果。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选择排出托盘23a、23b的装载模式。

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图像形成步骤、装订处理步骤和分散步骤。在图像形成步骤中,在片材s上形成图像。在装订处理步骤中,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实施装订处理。在分散步骤中,使对于第一片材s和第二片材s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通过上述步骤,将获得以下效果。通过使对于第一片材s和第二片材s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从而即使将片材摞连续地排出至排出托盘23a、23b来装载片材摞,也可以抑制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突出。因此,可以抑制层叠的片材摞坍塌。而且,可以实现伴随mfp的睡眠动作的省电化。而且,由于不需要在后处理装置中设置昂贵的存储装置,从而可实现低成本化。而且,也不需要系统对后处理装置的装载信息进行管理。

在图像形成步骤中,交替地进行正面印刷和反面印刷。然后,在装订处理步骤中,使对于正面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和对于反面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通过上述步骤可起到以下效果。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交替地错开。为此,可以避免正面印刷片材摞和反面印刷片材摞中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连续地重叠。因此,可以更可靠地抑制层叠的片材摞坍塌。

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供给纵向印刷片材和横向印刷片材的供给步骤。在供给步骤中,交替供给纵向印刷片材和横向印刷片材。在分散步骤中,使对于纵向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和对于横向印刷片材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通过上述步骤可起到以下效果。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交替地错开。为此,可以局部地避免纵向印刷片材摞和横向印刷片材摞中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连续地重叠。因此,可以更可靠地抑制层叠的片材摞坍塌。

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使排出至排出托盘23a、23b的片材s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错开的偏移步骤,从而将获得以下效果。由于各片材摞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错开,所以可避免各片材摞中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在片材摞的层叠方向上重叠。因此,可以简单地抑制片材摞坍塌。而且,在并用了纵横交替印刷和偏移排出时,可以与纵横交替印刷所带来的装订位置的分散效果相得益彰地更为可靠地抑制片材摞坍塌。需要注意的是,在并用了正反交替印刷和偏移排出时,也可以与正反交替印刷所带来的装订位置的分散效果相得益彰地更为可靠地抑制片材摞坍塌。上述并用特别是在片材摞中装订部的厚度比片材部的厚度薄时有用。

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可以选择装载张数优先模式和装载状态优先模式的模式选择步骤,从而将获得以下效果。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选择排出托盘23a、23b的装载模式。

下面对变形例进行说明。

不限于处理部22具有偏移部40。例如,排出部23也可以具有偏移部40。

装订处理部30不限于用钉进行装订处理。例如,装订处理部30也可以通过纸张进行装订处理(所谓的无钉装订处理)。

不限于控制部控制打印机部13而使其交替地进行正面印刷和反面印刷。例如,后处理装置3也可以具有可以使片材s的正反面翻转的翻转装置。

不限于控制部使图像形成装置2和后处理装置3协作地进行装订位置的分散控制。例如,也可以是后处理装置3独立地进行装订位置的分散控制。例如,后处理装置3也可以具有与图像形成装置2同样的cpu、hdd。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打印机部13、装订处理部30和控制部。打印机部13在片材s上形成图像。装订处理部30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实施装订处理。控制部控制打印机部13和装订处理部30,使得对于第一片材s和第二片材s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通过上述构成将起到以下效果。通过使对于第一片材s和第二片材s的装订位置在第一方向v1或第二方向v2上分散,从而即使将片材摞连续地排出至排出托盘23a、23b来装载片材摞,也可以抑制实施了装订处理的部分突出。因此,可以抑制层叠的片材摞坍塌。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