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纤双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40258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单纤双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纤双向光器件。



背景技术:

单纤双向光器件是集收、发为一体的光电转换器件,采用光复用技术,在同一根光纤中完成光的发射和接收,使用一根光纤就可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由于与双纤具有相同功能,从而可以节省光纤,降低成本,目前在光通信传输中已被广泛使用。目前业内的单纤双向光器件的光发射器在轴向上固定,在进行Z方向调节时,单纤双向光器件是通过调节适配器的轴向位置来实现,适配器的外侧相应地套设有调节环,调节环通过镭射固定在适配器外侧。虽然该方式实现了Z方向的调节,但是在做光接收器的耦合时,光接收器就需要相对的调整Z方向位置,可能会到导致光接收器在Z方向调节空间不够等问题,而且该调节方式需要额外的调节环,增加了物料的使用及加工工序,造成了额外的生产费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单纤双向光器件,具有改善的Z方向调节方式,无需对适配器进行调节,亦无需使用额外的调节环,能够有效避免光接收器在Z方向的不确定性,进而达到改善工艺、增加产品可靠性、方便操作、节省成本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纤双向光器件,无需对适配器进行调节,亦无需使用额外的调节环,能够有效避免光接收器在Z方向的不确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单纤双向光器件包括所述单纤双向光器件包括金属材质的壳体、适配器、光发射器及光接收器,所述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插接口、第二插接口以及与所述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二插接口垂直的第三插接口,所述适配器通过所述第一插接口安装至所述壳体内,所述光发射器通过所述第二插接口安装至所述壳体内,所述光接收器通过所述第三插接口安装至所述壳体内,所述光发射器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插接口的主体部及若干管脚,所述主体部轴向位置可调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插接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单纤双向光器件通过将所述光发射器的主体部轴向位置可调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插接口,从而使得在进行Z方向调节时,只需对所述主体部进行轴向位置的调节即可找到最佳位置,无需对所述适配器进行Z方向调节,亦无需使用额外的调节环,而不需要调节所述适配器对于所述光接收器来说相当于固定了焦点位置,从而避免了所述光接收器在Z方向的不确定性,达到了改善工艺、方便操作、增加产品可靠性及节省成本的目的。

较佳地,所述第二插接口的轴向长度与所述光发射器的主体部的轴向长度大致相当或者大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长度,以提供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可调空间同时有效保证所述主体部可以稳固地定位在多个位置。

较佳地,所述第二插接口的轴向长度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长度大致相当。

较佳地,所述光发射器的主体部通过穿透焊安装在所述第二插接口。

较佳地,所述壳体的一侧壁的中部连接有环状的对接部,所述第二插接口的至少部分由所述对接部围设形成,进而有利于所述单纤双向光器件整体的小型化。

较佳地,所述适配器紧贴固定在所述第一插接口内,在对单纤双向光器件进行Z方向的调节时,所述适配器始终固定保持在所述第一插接口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单纤双向光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单纤双向光器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单纤双向光器件的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壳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所述单纤双向光器件100包括金属材质的壳体10、适配器20、光发射器30及光接收器40,所述壳体10包括相对的第一插接口11、第二插接口12以及与所述第一插接口11、所述第二插接口12垂直的第三插接口13,所述适配器20通过所述第一插接口11安装至所述壳体10内,所述光发射器30通过所述第二插接口12安装至所述壳体10内,所述光接收器40通过所述第三插接口13安装至所述壳体10内。

请参阅图1及图2,所述光发射器30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插接口12的主体部31及若干管脚32,所述主体部31轴向位置可调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插接口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单纤双向光器件100通过将所述光发射器30的主体部31轴向位置可调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插接口12,从而使得在进行Z方向调节时,只需对所述主体部31进行轴向位置的调节即可找到最佳位置,无需对所述适配器20进行Z方向调节,亦无需使用额外的调节环,而不需要调节所述适配器20对于所述光接收器40来说相当于固定了焦点位置,从而避免了所述光接收器40在Z方向的不确定性,达到了改善工艺、方便操作、增加产品可靠性及节省成本的目的。

续请参阅图1及图2,较佳地,所述第二插接口12的轴向长度与所述光发射器30的主体部31的轴向长度大致相当或者大于所述主体部31的轴向长度,以提供所述主体部31的轴向可调空间同时有效保证所述主体部31可以稳固地定位在多个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接口12的轴向长度与所述主体部31的轴向长度大致相当。较佳地,所述光发射器30的主体部31通过穿透焊安装在所述第二插接口12。所述壳体10的一侧壁的中部连接有环状的对接部14,所述第二插接口12的至少部分由所述对接部14围设形成,进而有利于所述单纤双向光器件100整体的小型化。较佳地,所述适配器20紧贴固定在所述第一插接口11内,在对单纤双向光器件100进行Z方向的调节时,所述适配器20始终固定保持在所述第一插接口11内。

请参阅图3及图4,所述单纤双向光器件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0度滤波片及45度滤波片(图未示),所述0度滤波片用于过滤波长,所述45度滤波片可以分离入射光线与出射光线。所述壳体10具有连通所述第一插接口11、第二插接口12及第三插接口13的腔体15,所述腔体15的侧壁于邻近所述第三插接口13的位置向内伸出支撑结构16,所述支撑结构16的中间位置形成有第一通槽161,所述0度滤波片贴设在所述支撑结构16上并与所述第一通槽161对应,所述腔体15的侧壁于所述支撑结构16的下方向内伸出固定结构17,所述固定结构17的中间位置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插接口11与所述第二插接口12的第二通槽171,所述固定结构17于所述第二通槽171的两侧形成有呈大致45度倾斜的贴合面172,所述45度滤波片贴设在所述贴合面172上并与所述0度滤波片相对应。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腔体15的侧壁于邻近所述第三插接口13的位置向内伸出支撑结构16,所述支撑结构16的中间位置形成有第一通槽161,所述0度滤波片贴设在所述支撑结构16上并与所述第一通槽161对应,从而使得所述0度滤波片及45度滤波片均贴设在所述壳体10内部,统一了光路设计,有效避免了所述0度滤波片与所述光接收器40之间的不同心现象的发生,而且,藉由上述设计有效简化了产品结构,减少了工序,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请参阅图3,所述支撑结构16包括分别自所述腔体15的侧壁相对两侧向内伸出的两支撑部162,两所述支撑部162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通槽161;两所述支撑部162于邻接所述第一通槽161处凹陷形成用于支撑所述0度滤波片的两支撑面163以及便于放置所述0度滤波片的两第一放置缺口164,藉由两所述支撑面163的设计,一方面能够对所述0度滤波片起到更好的定位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所述光接收器40与所述0度滤波片之间触碰,有效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4,所述固定结构17于靠近所述第一插接口11的一侧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二通槽171两侧的大致呈45度倾斜的两倾斜坡面173,两所述倾斜坡面173于邻接所述第二通槽171处凹陷形成两所述贴合面172以及便于放置所述45度滤波片的两第二放置缺口174,藉由所述贴合面172的凹陷形成设计,一方面能够对所述45度滤波片起到更好的定位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所述适配器20与所述45度滤波片之间触碰,有效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较佳地,所述壳体10通过粉末冶金制成,以便于成型所述壳体10的固定结构17及支撑结构16。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