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粉运送装置及具有该墨粉运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3741发布日期:2018-10-09 20:5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墨粉运送装置及具有该墨粉运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等中安装有用于将墨粉沿规定方向运送的墨粉运送装置。墨粉运送装置例如用于运送提供给图像形成部的墨粉,或运送由清洁装置回收的中间转印带上的墨粉。

上述墨粉运送装置包括:在内部形成墨粉运送路径的壳体;以及在上述墨粉运送路径内通过旋转将墨粉向预定方向进行运送的运送螺杆。

上述运送螺杆具有轴部和从该轴部的外周面突出的螺旋状叶片部。运送螺杆的轴部的两端部由一对轴承支承。运送螺杆的轴部形成有防止墨粉侵入轴承的凸缘部。凸缘部设置于轴承与叶片部之间。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现有的墨粉运送装置中,无法完全防止上述墨粉越过上述凸缘部而侵入轴承侧。

此外,若墨粉长期滞留在凸缘部与轴承之间的死角(无墨粉运送能力的空间),则滞留的墨粉可能会因摩擦热而熔融于运送螺杆的轴部、凸缘部或壳体的内壁面。

为了解决该问题,考虑例如利用海绵等密封构件填充墨粉发生滞留的凸缘部与轴承之间的死角。但是在该情况下,尽管能抑制墨粉侵入上述死角内,但是墨粉仍然滞留于凸缘部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壁面的间隙。其结果是,滞留的墨粉可能会因摩擦热而熔融于凸缘部的外周面或壳体的内壁面。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因墨粉滞留而导致墨粉熔融于运送螺杆或壳体的内壁面的墨粉运送装置及具有该墨粉运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墨粉运送装置包括壳体、一对轴承、以及运送螺杆。壳体在其内部形成有墨粉运送路径。壳体在墨粉运送路径的终端部附近的位置具有向下方开口的墨粉排出口。运送螺杆包括轴部及螺旋状叶片部。轴部由上述一对轴承支承两端部。螺旋状叶片部从该轴部的周面起呈螺旋状突出。运送螺杆向规定方向旋转从而使墨粉运送路径内的墨粉从其起始端部向着终端部运送。

螺旋状叶片部包括起始端侧叶片部、终端侧叶片部、以及中间叶片部。起始端侧叶片部在墨粉运送路径内与起始端部侧的轴承相邻接。终端侧叶片部在墨粉运送路径内与终端部侧的轴承相邻接。中间叶片部形成于上述起始端侧叶片部及终端侧叶片部之间。

墨粉排出口设置于上述中间叶片部与上述终端侧叶片部之间。终端侧叶片部的螺旋卷绕方向与中间叶片部的螺旋卷绕方向相反。起始端侧叶片部的螺旋卷绕方向与中间叶片部的螺旋卷绕方向相同。起始端侧叶片部与终端侧叶片部的叶片直径小于中间叶片部的叶片直径。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墨粉运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的墨粉运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包含墨粉运送装置的带清洁装置的截面图。

图3a是墨粉运送装置的纵向截面图,是放大表示墨粉运送路径的起始端部侧的图。

图3b是墨粉运送装置的纵向截面图,是放大表示墨粉运送路径的终端部侧的图。

图4是表示墨粉运送螺杆的立体图。

图5是放大表示墨粉运送螺杆的终端部侧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的墨粉运送装置100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像形成装置1是例如四色直列式(tandem)的彩色打印机,包括:显影单元a;配置于显影单元a的上方的中间转印单元b;以及配置于中间转印单元b的上方的多个(4个)墨粉盒c。墨粉盒c内的墨粉设为例如融点是140°以下的低融点墨粉。图像形成装置1还进一步包括一次转印部6、二次转印部9、定影部11以及光扫描装置15。显影单元a具有配置于光扫描装置15的上方的多个(4个)图像形成部16。中间转印单元b具有环状的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体)7,中间转印带7配置为在4个图像形成部16的上方沿着图像形成部16的排列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2的内部下方配置有供纸盒3。供纸盒3在其内部加载收纳有印刷前的用纸(省略图式)。供纸盒3的侧面设置有第1用纸运送部21。第1用纸运送部21获取供纸盒3送出的用纸,将该用纸运送至上方的二次转印部9。

供纸盒3的第1用纸运送部21的相反侧的侧面设置有手动供纸部5。手动供纸部5与第1用纸运送部21之间设置有第2用纸运送部22。第2用纸运送部22获取手动供纸部5送出的用纸并运送至第1用纸运送部21。

光扫描装置15配置于第2用纸运送部22的上方,基于图像形成装置1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将激光照射到图像形成部16。中间转印带7卷绕于驱动辊12和从动辊13,由未图示的驱动装置进行旋转驱动。14是张力辊。

中间转印带7构成为与多个感光鼓(像担持体)25的外周面相接从而从该多个感光鼓25的外周面转印墨粉像。

四个图像形成部16沿着中间转印带7配置为一列,分别形成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的墨粉像。各图像形成部16分别具有感光鼓25、配置于感光鼓25周围的带电器31、显影部33、以及感光体清洁装置32。

带电体31使感光鼓25的表面带电。由于带电体31的作用而带电的感光鼓25会因从光扫描装置15照射来的激光而形成静电潜像。显影部33通过显影静电潜像而在感光鼓25的表面形成墨粉像。

一次转印部6分别配置于各图像形成部16的上方。一次转印部6具有将由图像形成部16形成于感光鼓25的墨粉像进行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的转印辊8。

在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7的同时,利用施加到转印辊8的与墨粉为相反极性的电压,在规定的定时将各感光鼓25上的墨粉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7。由此,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形成相互重合有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这4色的墨粉像。此外,对于将墨粉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7的感光鼓25的表面,利用感光体清洁装置32来清扫。

二次转印部9具有配置于中间转印带7的侧面的二次转印辊17。二次转印部9利用施加于二次转印辊17的与墨粉为相反极性的电压,将中间转印带7上的墨粉像转印至由第1用纸运送部21输送来的用纸。

在中间转印带7的二次转印部9的相反侧的从动辊13的侧面,配置有用于清扫中间转印带7表面的清洁装置34。

定影部11设置于二次转印部9的上方。二次转印部9与定影部11之间形成有第3用纸运送部23,该第3用纸运送部23将对墨粉像进行了二次转印后获得的用纸向定影部11进行运送。定影部11包括加压辊18、定影辊19、加热辊20。定影部11通过对第3用纸运送部23运送来的用纸进行加热及加压,从而使墨粉像定影于该用纸。

在该定影部11的上方设置有分叉部27。对于从定影部11排出的用纸,在不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将其从分叉部27排出至形成于图像形成装置1上部的用纸排出部28。在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将其从分叉部27经由用纸运送部24再次向二次转印部9进行运送。

在中间转印单元b的前表面侧,内部单元d配置为覆盖中间转印单元b的前表面(参照点划线),从墨粉盒c经由内部单元d向显影单元a的显影部33提供墨粉。

上述清洁装置34将由清洁辊36擦落的中间转印带7表面的墨粉通过墨粉运送装置100沿规定方向进行运送。墨粉运送装置100如图2、图3a、以及图3b所示,包括壳体35、清洁辊36、运送螺杆37以及一对轴承38a、38b。

壳体35是在内部具有墨粉运送路径50、齿轮收纳空间51以及辊收纳空间52的树脂构件。在墨粉运送路径50内收纳有运送螺杆37。在壳体35的墨粉运送路径50的终端部附近的部位,形成有向下侧开口的墨粉排出口35a(参照图3b)。齿轮收纳空间51与墨粉运送路径50的起始端部侧相连接。齿轮收纳空间51内收纳有用于驱动运送螺杆37的齿轮42。辊收纳空间52内收纳有清洁辊36。

清洁辊36由沿中间转运带7的转轴方向延伸的辊构件构成。清洁辊36从形成于壳体35的中间转印带7侧的侧面的开口部露出而与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相接触。清洁辊36一边与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相接触一边进行旋转,从而从该表面擦掉墨粉。由清洁辊36擦掉的墨粉会从辊收纳空间52下落至其下侧的墨粉运送路径50内。

墨粉运送路径50内,运送螺杆37与清洁辊36平行配置。运送螺杆37将由清洁辊36擦落的墨粉从墨粉运送路径50的起始端部侧向着终端部侧(本实施方式中从图2中纸面的前面侧向着背面侧)进行运送,并从墨粉排出口35a向下侧排出。

如图3a及图3b所示,运送螺杆37的轴向上的两端部由上述一对轴承38a、38b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一对轴承38a、38b例如由滑动轴承构成。在运送螺杆37的由轴承38a、38b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位,外嵌有圆筒状的低摩擦构件39。

一对轴承38a、38b分别保持于油封(密封构件)40和密封支架41。密封支架41包括:圆筒部41a、从圆筒部41a的前端边缘起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限制板部41c、以及从圆筒部41a的基端边缘起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41d。对于一对轴承38a、38b,在其锷部与密封支架41的圆筒部41a的端面相抵接的状态下内插于该圆筒部41a。

油封40具有阻止墨粉侵入轴承38a、38b的功能。在整体观察的情况下,油封40呈圆环状,运送螺杆37的轴部371贯通油封40的中心孔。油封40的外周面紧密贴合密封支架41的圆筒部41a的内周面并与之嵌合。油封40的止口(lip)部与运送螺杆37的上述低摩擦构件39的外周面相接触。

保持油封40的上述密封支架41安装于圆筒状的支架安装部35b。支架安装部35b设置于壳体35内的墨粉搬运路径50的两端部。支架安装部35b一体形成于壳体35的底壁部。在密封支架41的安装状态下,密封支架41的圆筒部41a内嵌于支架安装部35b的基端部侧,密封支架41的凸缘部41d与支架安装部35b的端面相抵接。支架安装部35b内的与密封支架41相邻接的空间(相比密封支架41位于轴向内侧的空间)构成起始端侧空洞部53(参照图3a)以及终端侧空洞部54(参照图3b)。

运送螺杆37包括圆柱状的轴部371、以及从轴部371的周面突出的螺旋状叶片部372。螺旋状叶片部372围绕运送螺杆37的轴线呈螺旋状。

螺旋状叶片部372包括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终端侧叶片部372b以及中间叶片部372c。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在墨粉运送路径50内与起始端部侧的轴承38a(参照图3a)相邻接。终端侧叶片部372b在墨粉运送路径50内与终端部侧的轴承38b(参照图3b)相邻接。中间叶片部372c形成在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及终端侧叶片部372b之间。

对于中间叶片部372c的螺旋轴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其在螺旋轴方向上与中间转印带7的两端位置(由清洁辊36擦落的墨粉所掉落的范围的两端位置)相一致。中间叶片部372c形成为在螺旋轴方向上叶片直径(从螺旋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叶片的直径)为固定。

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与中间叶片部372c连续地连接。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与中间叶片部372c的螺旋卷绕方向相同。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的螺旋卷绕数为1卷。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的叶片直径在螺旋轴方向上从中间叶片部372c侧起向着轴承38a侧逐渐减少并最终成为0。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的叶片直径小于中间叶片部372c的叶片直径。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在上述支架安装部35b内位于与密封支架41相邻接的起始端侧空洞部53内。

终端侧叶片部372b相对于中间叶片部372c隔开规定间隔而形成。即,终端侧叶片部372b和中间叶片部372c之间设有仅由轴部371构成的区域ro。该区域ro位于墨粉排出口35a的正上方。终端侧叶片部372b的螺旋卷绕方向与中间叶片部372c的螺旋卷绕方向相反。终端侧叶片部372c的螺旋卷绕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卷。终端侧叶片部372b的叶片直径在螺旋轴方向上从中间叶片部372c侧起向着轴承38b侧逐渐减少并最终成为0。终端侧叶片部372b的叶片直径小于中间叶片部372c的叶片直径。

根据采用上述结构的墨粉运送装置100,对于由清洁辊36擦拭而落入墨粉运送路径50内的墨粉,其会由旋转的运送螺杆37从墨粉运送路径50的起始端部向着终端部进行运送,并从墨粉排出口35a向下侧排出。

此处,运送螺杆37的螺旋状叶片部372包括:与起始端部侧的轴承38a相邻接的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以及与终端部侧的轴承38b相邻接的终端侧叶片部372b,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的螺旋卷绕方向与中间叶片部372c的螺旋卷绕方向相同,终端侧叶片部372b的螺旋卷绕方向与中间叶片部372c的螺旋卷绕方向相反。由此,入侵到与起始端部侧的轴承38a相邻接的部分的墨粉会由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沿前进方向(远离轴承38a的一侧)进行运送,入侵到与终端部侧的轴承38b相邻接的部分的墨粉会由终端侧叶片部372b沿前进方向的相反方向(远离轴承38b的一侧)进行运送。因而,能防止墨粉入侵到各轴承38a、38b内,并且能防止墨粉堆积在与各轴承38a、38b相邻接的空间内(即,起始端侧空洞部53及终端侧空洞部54内)。另外,能避免堆积的墨粉因伴随着运送螺杆37的旋转所产生的摩擦热而发生熔融。

另外,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的叶片直径及终端侧叶片部372b的叶片直径小于中间叶片部372c的叶片直径。由此,能使得起始端侧空洞部53的内周面与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的径向外侧端之间的间隙、以及外端侧空洞部54的内周面与外端侧叶片部372b的径向外侧端之间的间隙都大于墨粉运送路径50的内周面与中间叶片部372c的径向外侧端之间的间隙。因而,能抑制墨粉滞留在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的前端与起始侧空洞部53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以及终端侧叶片部372b的前端与终端侧空洞部54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

此外,在各轴承38a、38b与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以及终端侧叶片部372b之间分别设置有阻止墨粉入侵到各轴承38a、38b的环状的油封(密封构件)40。由此,无需在运送螺杆37的轴部371设置凸缘部等,就能利用油封40防止墨粉入侵到各轴承38a、38b内。

油封40由密封支架41保持,使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以及终端侧叶片部372b的叶片的最大直径小于密封支架41的限制板部41c的贯通孔41b的孔径。

由此,即使在使运送螺杆37以相对于一对轴承38a、38b在轴向上具有间隙的方式被支承的情况下,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以及终端侧叶片部372b也不会干扰密封支架41的限制板部41c。因而,能使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以及终端侧叶片部372b接近轴承38a、38b,因此能避免在轴承38a、38b附近产生不具有墨粉运送能力的死角。而且,能尽可能抑制墨粉滞留在轴承38a、38b附近。

此外,运送螺杆37的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及终端侧叶片部372b位于墨粉运送路径50内的墨粉掉落范围(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中间转印带7的两端位置的位置)的外侧。

由此,能极力避免在墨粉运送路径50内在轴承38a、38b附近产生不具有墨粉运送能力的死角。

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墨粉是低融点墨粉。在使用低融点墨粉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上述因墨粉滞留而引起墨粉熔融于运送螺杆37或墨粉运送路径50的内周面的问题,因而采用本发明的结构特别有助于解决该问题。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一示例说明了搭载于中间转印带7的清洁装置34的墨粉运送装置100,但是并不限于此。即,本发明的结构也能适用于例如安装于显影部33的墨粉运送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起始端侧叶片部372a及终端侧叶片部372b的螺旋卷绕数为1卷,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2卷以上,也可以是1卷以下(例如1/2卷)。

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低融点墨粉作为一示例,但也可以使用具有通常融点的墨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