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6186发布日期:2018-08-29 00:0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是关于一种用于显示器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中主要包括有背光模块、显示面板、外框等组件。按照光源方向的不同,背光模块又可以分为侧光式背光模块与直下式背光模块。以侧光式背光模块为例,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反射片、光学膜片以及背板,其中导光板包括入光面以及出光面,光源由电路板、配置于电路板上的发光二极体组合而成,而光源的发光二极体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旁,发光二极体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入光面进入到导光板内,藉由导光板的全反射原理将光线由出光面导出,藉以使光线均分化。

习知的背光模块结构中,为了维持导光板与光源之间的间距会在光源的电路板与导光板之间配置粘性材料(例如是胶带),藉以将导光板与光源的电路板粘合于彼此,但是由于粘性材料具有厚度,使得导光板的入光面与发光二极体发光面之间产生错位,导致入光量减少,造成背光模块的整体辉度下降。再者,除了导光板与光源的电路板之间需要配置粘性材料外,光源的电路板与背板之间也需要配置另一粘性材料来粘合于彼此,如此导致制作成本的增加,且整体工序以及工时也相对增加。此外,位于光源的电路板与导光板之间的粘性材料非常靠近导光板的入光面,造成贴合加工的困难度提高,且粘性材料过于靠近发光二极体的出光面,导致发光二极体发出的部分光线无法有效进入到导光板的入光面,造成背光模块的光学效率降低。因此,如何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改善,实为本领域相关人员所关注的焦点。

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习知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结构简单并具有良好的光学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一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第一粘性材料。导光板包括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邻接于出光面与底面之间的入光面以及至少一从出光面或底面延伸而出的定位结构。光源包括电路板以及至少一发光元件。电路板具有至少一贯穿孔。发光元件配置于电路板且位于导光板的入光面,导光板的定位结构穿设于贯穿孔,且定位结构从电路板露出。电路板位于第一粘性材料与发光元件之间,且贯穿孔位于导光板与第一粘性材料之间。第一粘性材料粘合于电路板与从电路板露出的定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模块,藉由从导光板的出光面或底面延伸而出的定位结构穿设于电路板的贯穿孔,以达到导光板与电路板定位于彼此的功效,再藉由第一粘性材料粘合于电路板与从电路板露出的定位结构,以达到导光板与电路板固定于彼此的功效。在本实施例背光模块的结构设计下,由于导光板与光源的电路板之间不具有粘性材料,因此导光板的入光面与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之间不会产生彼此错位的情况,使得导光板的入光面能够贴近发光元件的发光面,提升由发光元件的发光面所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的入光面的耦合效率,且由于导光板底面邻近入光面处没有粘性材料,因此可减少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的光线被粘性材料所吸收,进而提升整体的光学效率。另外,由于导光板与光源的电路板之间藉由定位结构定位,使得背光模块的组装难度降低,有效降低组装工时以及制作成本。

为让本实用新型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沿图1所示的AA线段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3是沿图1所示的BB线段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沿图1所示的AA线段的剖面侧视示意图。图3是沿图1所示的BB线段的剖面侧视示意图。图4是图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 包括导光板11、光源12以及第一黏性材料13。导光板11包括出光面111、与出光面111相对的底面112、邻接于出光面111与底面112之间的入光面113以及至少一从导光板11的底面112延伸而出的定位结构114,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114的数量例如是多个,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定定位结构114 的数量。光源12包括电路板121以及至少一发光元件122,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22的数量例如是多个,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定发光元件122 的数量。光源12的电路板121具有至少一贯穿孔123,发光元件122配置于电路板121且位于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1,在本实施例中,贯穿孔123的数量例如是多个,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定贯穿孔123的数量,贯穿孔123的数量取决于定位结构114的数量,也就是贯穿孔123的配置数量对应于定位结构114的配置数量。导光板11的这些定位结构114分别由电路板121的一侧穿设于对应的贯穿孔123,且这些定位结构114分别从电路板121的另一侧露出。光源12的电路板121位于第一粘性材料13与发光元件122之间,且电路板121的这些贯穿孔123位于导光板11与第一粘性材料13之间,第一粘性材料13粘合于电路板121与从电路板121露出的这些定位结构114。

以下再针对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的详细构造做更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还包括背板14以及反射片15。反射片15位于背板14与导光板11的底面112之间,且反射片15亦位于光源12 与背板14之间,也就是反射片15位于光源12的发光元件122与背板14之间。在本实例中,光源12的电路板121位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2与第一粘性材料 13之间,且第一粘性材料13位于电路板121与背板14之间,也就是说,第一粘性材料13粘合于光源12的电路板121、从电路板121露出的这些定位结构 114以及背板14,换言之,光源12的电路板121与导光板11的这些定位结构 114藉由第一粘性材料13而粘合于背板14上。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黏性材料13亦位于反射片15与背板14之间,也就是说,第一粘性材料13粘合于反射片15与背板14,换言之,反射片15藉由第一粘性材料13而粘合于背板14上。但需特别说明的是,第一粘性材料13粘合于反射片15与背板14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反射片15亦可藉由其它的粘性材料而粘合于背板14上。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122的数量以六个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电路板121的贯穿孔123的数量以七个为例进行说明,且本实施例导光板11的定位结构114的数量对应贯穿孔123的数量同样以七个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定发光元件122、贯穿孔123以及定位结构114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发光元件122沿着导光板11的入光面 113的延伸方向排列,且任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之间具有间隙G,而这些贯穿孔123分别对应这些间隙G配置,也就是说,当这些定位结构114分别穿设于对应的贯穿孔123后,这些定位结构114亦分别对应这些间隙G配置。详细而言,这些发光元件122沿着与入光面113平行的第一线段L1排列,这些贯穿孔123沿着与第一线段L1平行且不与第一线段L1重迭的第二线线段L2排列。这些贯穿孔123分别对应这些间隙G配置的功效在于,让导光板11的这些定位结构114分别位于对应的间隙G,藉以使这些定位结构114不会影响这些发光元件122所发出的光线于导光板11中的传递,进而提升光学效率。

但需特别说明的是,上述电路板121的这些贯穿孔123分别对应这些间隙G配置仅为本发明的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的背光模块1a,电路板121a的这些贯穿孔123a分别对应这些发光元件122配置。

经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藉由从导光板11底面112延伸而出的这些定位结构114分别穿设于对应的贯穿孔123,以达到导光板11与电路板121定位于彼此的功效。再藉由第一粘性材料13粘合于电路板121与从电路板121露出的这些定位结构114,以达到导光板11与电路板121固定于彼此的功效,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由于导光板11与光源12的电路板121之间不具有粘性材料,因此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3与发光元件122的发光面之间不会产生彼此错位的情况,使得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3能够贴近发光元件 122的发光面,提升由发光元件的发光面所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的入光面的耦合效率,且由于导光板底面邻近入光面处没有粘性材料,因此可减少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的光线被粘性材料所吸收,进而提升整体的光学效率。另外,由于导光板11与光源12的电路板121之间藉由这些定位结构114定位,使得背光模块1的组装难度降低,有效降低组装工时以及制作成本。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b的剖面侧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b与图1至图4所示的背光模块1类似,差异处在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b还包括第二粘性材料1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粘性材料16配置于反射片15与背板14之间,第二粘性材料16粘合于反射片15与背板14,也就是说,反射片15藉由第二粘性材料16而粘合于背板14上。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c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c与图1至图4所示的背光模块1类似,差异处在于,本实施例的这些定位结构114c是从导光板11c的出光面111延伸而出,光源12的电路板 121位于导光板11的出光面111与第一粘性材料13之间,且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c还包括胶框17,导光板11c位于胶框17与反射片15之间,第一粘性材料13位于胶框17与电路板121之间,在本实例中,第一粘性材料13粘合于电路板121、从电路板121露出的这些定位结构114c以及胶框17,也就是说,光源12的电路板121、导光板11c的这些定位结构114c以及胶框17藉由第一粘性材料13粘合于彼此。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胶框17具有朝向背板14延伸的第一延伸结构 171,且第一延伸结构171具有卡合部1710,本实施例的背板14具有朝向胶框17延伸的第二延伸结构141,且第二延伸结构141具有卡槽1410,第二延伸结构141位于光源12与第一延伸结构171之间,第一延伸结构171的卡合部 1710卡合于第二延伸结构141的卡槽1410内,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c、光源12以及反射片15能够被夹置于胶框17与背板1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卡合部1710例如是从第一延伸结构171的端缘延伸而出,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定卡合部1710于第一延伸结构171上的位置,卡合部 1710于第一延伸结构171上的位置可依实际情况需求而有所改变。在本实例中,卡槽1410开设的位置对应于第一延伸结构171的卡合部1710,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加限定卡槽1410于第二延伸结构141上的位置,卡槽1410的位置可依卡合部1710配置位置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此外,在一实施例中,导光板 11与反射片15之间例如是可以藉由粘性材料来粘合于彼此,进而加强背光模块的结构强度。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d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d与图7所示的背光模块1c类似,差异处在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d的胶框17d具有朝向背板14d延伸的延伸结构171d,且延伸结构171d抵顶于背板14d。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4d例如是平板结构,胶框17d的延伸结构171d具有第一延伸部P1与第二延伸部P2,第一延伸部P1朝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延伸部P2朝与第一方向D1彼此不平行的第二方向D2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例如是彼此垂直,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胶框17d藉由延伸结构171d的第二延伸部P2抵顶于背板14d,进而使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c、光源12以及反射片15能够被夹置于胶框17d与背板14d之间。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e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e与图7所示的背光模块1c类似,差异处在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e不具有如图7所示的胶框17,且第一黏性材料13e具有朝向背板14e延伸的第三延伸结构131,背板14e具有朝向第一黏性材料13e延伸的第四延伸结构141e,第四延伸结构141e位于光源12与第三延伸结构131之间,第一粘性材料13e藉由第三延伸结构131粘合于背板14e的第四延伸结构141e,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c、光源12以及反射片15能够被夹置于第一粘合材料13e与背板14e之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模块,藉由从导光板的出光面或底面延伸而出的定位结构穿设于电路板的贯穿孔,以达到导光板与电路板定位于彼此的功效,再藉由第一粘性材料粘合于电路板与从电路板露出的定位结构,以达到导光板与电路板固定于彼此的功效。在本实施例背光模块的结构设计下,由于导光板与光源的电路板之间不具有粘性材料,因此导光板的入光面与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之间不会产生彼此错位的情况,使得导光板的入光面能够贴近发光元件的发光面,提升由发光元件的发光面所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的入光面的耦合效率,且由于导光板底面邻近入光面处没有粘性材料,因此可减少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的光线被粘性材料所吸收,进而提升整体的光学效率。另外,由于导光板与光源的电路板之间藉由定位结构定位,使得背光模块的组装难度降低,有效降低组装工时以及制作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优选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即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公开之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附图标记列表

1、1a、1b、1c、1d、1e:背光模块

11、11c:导光板

12:光源

13、13e:第一黏性材料

14、14d、14e:背板

15:反射片

16:第二黏性材料

17、17d:胶框

111:出光面

112:底面

113:入光面

114、114c:定位结构

121、121a:电路板

122:发光元件

123、123a:贯穿孔

131:第三延伸结构

141:第二延伸结构

141e:第四延伸结构

171:第一延伸结构

1410:卡槽

1710:卡合部

AA、BB:线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G:间隙

L1:第一线段

L2:第二线段

P1:第一延伸部

P2:第二延伸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