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3369发布日期:2019-03-19 22:00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装置是平面超薄的显示设备,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厚度薄、低功耗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中,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穿戴、手持设备中通常也采用微型液晶显示装置作为人机交互界面。

液晶显示装置无法应用于超低温环境,即液晶显示装置的低温工作特性较差,传统的解决方案是将具有液晶显示屏的电子设备置于体积较大的恒温箱中,通过恒温箱中的温度调节系统来适应较为严苛的工作环境,但是传统恒温箱存在功耗高、体积大以及维修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在为显示装置提供稳定工作环境温度确保显示装置进行正常显示的同时,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使用恒温箱存在的功耗高、体积大以及维修成本高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温度检测部件、温度补偿部件和至少一个加热结构;

所述温度补偿部件分别与所述加热结构以及所述温度检测部件电连接,所述温度检测部件检测所述显示装置所处环境的温度并根据检测结果生成温度检测信号输出至所述温度补偿部件,所述温度补偿部件根据所述温度检测信号调节施加至所述加热结构的加热信号;

所述加热结构包括石墨烯涂层和/或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衬底基板以及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方向设置的栅极层、第一绝缘层、有源层、源漏极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一电极层;

至少一个所述加热结构内嵌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且所述第一绝缘层包裹对应的所述加热结构;和/或至少一个所述加热结构内嵌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层包裹对应的所述加热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多个薄膜晶体管和多个电容,所述加热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有源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以及所述电容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包括配向层、第三绝缘层和盖板;

至少一个所述加热结构内嵌于所述第三绝缘层设置且所述第三绝缘层包裹对应的所述加热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至少一个所述加热结构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围绕所述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以及所述加热结构设置的模块铁框;

沿所述加热结构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第一方向,所述加热结构临近所述模块铁框的一侧设置有保护结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所述加热结构的两侧设置有保护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至少一个所述加热结构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临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围绕所述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以及所述加热结构设置的模块铁框;

所述加热结构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所述加热结构的两侧设置有保护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结构包括石墨烯涂层,所述石墨烯涂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30nm,小于或等于170nm。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驱动芯片,所述温度检测部件和所述温度补偿部件集成于所述驱动芯片设置或单独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温度检测部件、温度补偿部件和至少一个加热结构,设置温度补偿部件分别与加热结构以及温度检测部件电连接,温度检测部件能够检测显示装置所处环境的温度并根据检测结构生成温度检测信号书输出至温度补偿部件,温度补偿部件根据温度检测信号调剂施加至加热结构的加热控制信号,加热结构包括石墨烯涂层或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中的一种或两种。利用温度检测部件、温度补偿部件以及加热部件,结合石墨烯涂层或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的电致发热特性,实现了根据显示装置所处环境的温度选择性地通过加热部件对显示装置进行加热,实现了为显示装置提供稳定工作环境温度确保显示装置进行正常显示的同时,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使用恒温箱存在的功耗高、体积大以及维修成本高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终端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温度检测部件、温度补偿部件和至少一个加热结构,温度补偿部件分别与加热结构以及温度检测部件电连接,温度检测部件检测显示装置所处环境的温度并根据检测结果生成温度检测信号输出至温度补偿部件,温度补偿部件根据温度检测信号调节施加至加热结构的加热控制信号,加热结构包括石墨烯涂层和/或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

液晶显示装置无法应用于超低温环境,即液晶显示装置的低温工作特性较差,传统的解决方案是将具有液晶显示屏的电子设备置于体积较大的恒温箱中,通过恒温箱中的温度调节系统来适应较为严苛的工作环境,但是传统恒温箱存在功耗高、体积大以及维修成本高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温度检测部件、温度补偿部件和至少一个加热结构,设置温度补偿部件分别与加热结构以及温度检测部件电连接,温度检测部件能够检测显示装置所处环境的温度并根据检测结构生成温度检测信号书输出至温度补偿部件,温度补偿部件根据温度检测信号调剂施加至加热结构的加热控制信号,加热结构包括石墨烯涂层或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中的一种或两种。利用温度检测部件、温度补偿部件以及加热部件,结合石墨烯涂层或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的电致发热特性,实现了根据显示装置所处环境的温度选择性地通过加热部件对显示装置进行加热,实现了为显示装置提供稳定工作环境温度确保显示装置进行正常显示的同时,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使用恒温箱存在的功耗高、体积大以及维修成本高等问题。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温度检测部件1、温度补偿部件2和至少一个加热结构3,图1仅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加热结构3,温度补偿部件2分别与加热结构3以及温度检测部件1电连接,温度检测部件1检测显示装置所处环境的温度并根据检测结果生成温度检测信号输出至温度补偿部件2,温度补偿部件2根据温度检测信号调节施加至加热结构3的加热信号。

加热部件可以包括石墨烯涂层和/或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即加热部件可以包括石墨烯涂层或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中的一种或两种。石墨烯涂层具有电致发热特性,即当有电信号施加至石墨烯涂层时,石墨烯涂层发热,通过调节施加至石墨烯涂层的电信号的电压大小或石墨烯的含量可以调节石墨烯涂层的表面发热温度,例如随着施加至石墨烯涂层的电信号的电压的增加,石墨烯涂层的表面发热温度升高,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石墨烯涂层的表面发热温度同样可以提高。示例性地,加热部件包括石墨烯涂层时,可以设置石墨烯涂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30nm,小于或等于170nm。优选的,单层石墨烯涂层的厚度为0.335nm,可以设置加热结构3由四层石墨烯构成,四层石墨烯的光透过率与氧化铟锡薄膜的透过率基本相同。

同样的,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也具有电致发热特性,即当有电信号施加至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时,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发热,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即以高密度聚乙烯为基体,碳纤维为填料的复合材料。对于碳纤维含量相同的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的表面发热温度随着施加至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的电信号的电压的增加而升高;对于碳纤维含量不同的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的表面发热温度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通过调节施加至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的电信号的电压的大小以及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中碳纤维的含量可以调节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的表面发热温度。

温度检测部件1可以是温度传感器,根据石墨烯涂层以及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的上述电致发热特性,温度检测部件1可以在检测到显示装置所处环境的温度过低,例如显示装置所处环境的温度低于最低设定温度时调节输出至温度补偿部件2的温度检测信号,温度补偿部件2可以根据温度检测部件1输出的温度检测信号施加电信号至加热结构3上以使加热结构3发热,进而提高显示装置的工作温度,确保显示装置能够进行正常显示。另外,温度检测部件1也可以根据显示装置所处环境的温度的变化调节输出的温度检测信号,温度补偿部件2则根据温度检测部件1输出的温度检测信号调节施加至加热结构3上的电信号的电压的大小,调节加热结构3的表面发热温度,进而实现对显示装置的工作温度的调节,确保显示装置能够进行正常显示。

示例性地,显示装置可以包括驱动芯片,驱动芯片为驱动显示装置实现显示功能的芯片,可以设置温度检测部件以及温度补偿部件均集成于驱动芯片设置,也可以设置温度检测部件以及温度补偿部件单独设置。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可以包括衬底基板40以及沿远离衬底基板40的方向设置的栅极层41、第一绝缘层42、有源层43、源漏极层44、第二绝缘层45和第一电极层46,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加热结构3内嵌于第一绝缘层42设置且第一绝缘层42包裹对应的加热结构3,和/或至少一个加热结构3内嵌于第二绝缘层45设置,第二绝缘层45包裹对应的加热结构3,加热结构3例如可以采用石墨烯涂层。

图2示例性地设置显示装置中的加热结构3内嵌于第一绝缘层42设置且第一绝缘层42包裹对应的加热结构3,由于加热结构3具有电致发热特性,加热结构3接触显示装置中的导电结构设置会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用信号进而影响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设置加热结构3内嵌于第一绝缘层42设置且第一绝缘层42包裹对应的加热结构3,使得加热结构3和与其临近设置的薄膜晶体管T的源极S和漏极D以及第一电极层46中的电极均电绝缘,第一电极层46可以是像素电极层或公共电极层,在利用加热结构3为显示装置提供稳定工作环境温度的同时,避免了加热结构3与显示装置中的导电结构短路影响显示装置进行正常显示的问题。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也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加热结构3内嵌于第二绝缘层45设置,第二绝缘层45包裹对应的加热结构3,使得加热结构3和与其临近设置的薄膜晶体管T的栅极层41以及薄膜晶体管T的有源层43均电绝缘,同样能够在利用加热结构3为显示装置提供稳定工作环境温度的同时,避了加热结构3与显示装置中的导电结构短路影响显示装置进行正常显示的问题。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也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加热结构3内嵌于第一绝缘层42设置且第一绝缘层42包裹对应的加热结构3,且至少一个加热结构3内嵌于第二绝缘层45设置,第二绝缘层45包裹对应的加热结构3,同样能够在利用加热结构3为显示装置提供稳定工作环境温度的同时,避了加热结构3与显示装置中的导电结构短路影响显示装置进行正常显示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图2至图4仅示例性地设置第一绝缘层42或第二绝缘层45中仅包括一层加热结构3,也可以设置第一绝缘层42或第二绝缘层45中包括多层加热结构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以根据显示装置对加热结构3的加热效率的需求设置加热结构3的体积或加热结构3的层数。另外,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其它绝缘层,同样可以设置加热结构3内嵌于这些绝缘层中且设置绝缘层包裹对应的加热结构3。

示例性地,参照图2至图4,显示装置包括位于衬底基板40上的多个薄膜晶体管T个多个电容C,图2至图4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显示装置中的一个薄膜晶体管T和一个电容C,薄膜晶体管T包括栅极G、有源层43和源极S以及漏极D,一个栅极G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层46中的电极构成一个电容C。可以设置加热结构3在衬底基板40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有源层43在衬底基板40上的垂直投影以及电容C在衬底基板40上的垂直投影。具体地,薄膜晶体管T以及电容C构成驱动显示装置中像素单元进行显示的像素驱动电路,薄膜晶体管T以及电容C受温度因素影响较大,过低的温度影响薄膜晶体管T的有源层43中载流子的运动进而影响薄膜晶体管T的开关特性,温度的变化影响电容C存储电荷的能力,因此设置加热结构3在衬底基板40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有源层43在衬底基板40上的垂直投影以及电容C在衬底基板40上的垂直投影,使得加热结构3能够尽量靠近薄膜晶体管T的有源层43以及电容C,有效提高了加热结构3的加热效率。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显示装置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4和第二基板5以及位于第一基板4和第二基板5之间的液晶层6,示例性地,第一基板4可以是阵列基板,第二基板5可以是彩膜基板,第二基板5靠近液晶层6一侧包括配向层51、第三绝缘层52和盖板53,例如可以设置沿液晶层6远离第一基板4的方向,第二基板5包括配向层51、第三绝缘层52和盖板53,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加热结构3内嵌于第三绝缘层52设置且第三绝缘层52包裹对应的加热结构3。示例性地,可以仅在彩膜基板侧设置加热结构3,也可以如图2至图4所示在阵列基板侧设置加热结构3,或者在彩膜基板侧以及阵列基板侧同时设置加热结构3以提高对显示装置的加热效率。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200,设置至少一个加热结构3位于背光模组200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示例性地,背光模组200可以包括反射片21、导光板22、下扩散片23、棱镜片24以及上扩散片25,可以设置加热结构3位于反射片21的下方,如图6所示,也可以设置加热结构3位于上述反射片21、导光板22、下扩散片23、棱镜片24以及上扩散片25中的相邻结构之间,示例性的加热结构3可以包括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加热结构3也可以包括碳纳米管。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围绕显示面板100、背光模组200以及加热结构3设置的模块铁框7,模块铁框7实现显示装置的封装。可以设置沿加热结构3远离背光模组200的第一方向XX,加热结构3临近模块铁框7的一侧设置有保护结构8,即图6中加热结构3的正下方设置有保护结构8,且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X的第二方向YY,加热结构3的两侧设置有保护结构8,保护结构8例如可以是钝化保护层,例如亚克力绝缘保护层。模块铁框7为导电结构,设置如图6所示的保护结构8能够在利用加热结构3为显示装置提供稳定工作环境温度的同时,使得具有电致发热特性的加热结构3与模块铁框7的电绝缘。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200,设置至少一个加热结构3位于背光模组200临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同样的,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围绕显示面板100、背光模组200以及加热结构3设置的模块铁框7,加热结构3例如可以包括石墨烯涂层,加热结构3远离背光模组200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X,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X的第二方向YY,设置加热结构3的两侧设置有保护结构8,保护结构8例如可以是钝化保护层。模块铁框7为导电结构,设置如图7所示的保护结构8同样能够在利用加热结构3为显示装置提供稳定工作环境温度的同时,使得具有电致发热特性的加热结构3与模块铁框7的电绝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温度检测部件、温度补偿部件和至少一个加热结构,设置温度补偿部件分别与加热结构以及温度检测部件电连接,温度检测部件能够检测显示装置所处环境的温度并根据检测结构生成温度检测信号书输出至温度补偿部件,温度补偿部件根据温度检测信号调剂施加至加热结构的加热控制信号,加热结构包括石墨烯涂层或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中的一种或两种。利用温度检测部件、温度补偿部件以及加热部件,结合石墨烯涂层或聚乙烯碳纤维复合层的电致发热特性,实现了根据显示装置所处环境的温度选择性地通过加热部件对显示装置进行加热,实现了为显示装置提供稳定工作环境温度确保显示装置进行正常显示的同时,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使用恒温箱存在的功耗高、体积大以及维修成本高等问题。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