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9176发布日期:2019-05-11 00:3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包含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中大型尺寸液晶显示装置(如电脑,液晶电视等)的背光模组,经常会因导光板膨胀而引起波浪状变形,甚至会造成光学膜材不可恢复的形变。现有的做法通常在导光板和背板之间预留一定的间隙,从而防止因导光板膨胀而损坏背光模组,但是,由于导光板和背板之间设置一定的间隙,所以导光板和背板之间间隙基本没有光线射入液晶面板,从而会导致导光板的边缘处光线亮暗不均,甚至会出现明显的光晕,从而需要在液晶面板的边缘设置黑框区(液晶显示装置BM区,液晶显示装置BlackMatrix区),从而遮挡导光板的边缘,但是,这样会导致液晶面板的黑框区的宽度设置的比较大,无法满足用户超窄黑框区的需要。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旨在缩小液晶面板的黑框区的宽度,提高用户的体验。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用于提供光源至液晶面板,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收容有导光板,所述背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形成有一间隙区;导光部件,所述导光部件贴合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述导光部件将所述导光板射入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导光部件朝向所述导光板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入所述间隙区中。优选地,所述导光部件抵接于所述背板。优选地,所述导光部件胶合于所述导光板。优选地,所述导光部件的出光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之间的距离为L,L小于0.1mm。优选地,所述导光部件抵接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印刷网点,所述印刷网点的横接面积向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中心轴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印刷网点之间的间距向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中心轴的方向逐渐变小。优选地,所述导光部件的出光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平行。优选地,所述导光部件为导光膜或者导光玻璃板。优选地,所述导光部件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扇形或者多边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边框、液晶面板以及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发射光线至所述液晶面板,所述边框安装于所述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收容有导光板,所述背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形成有一间隙区;导光部件,所述导光部件贴合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述导光部件将所述导光板射入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导光部件朝向所述导光板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入所述间隙区中。优选地,所述边框朝向所述导光板的投影的边缘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背板之间的所述间隙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了导光部件,光线可以从导光板反射到导光部件上,在从导光部件反射,将点光源形成面光源,从而导光部件在导光板和背板的间隙区处形成了面光源,相当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面积增大,因此不需要再将液晶面板的黑框区遮挡导光板和背板的间隙处以及遮挡导光板的边缘,从而可以将液晶面板的显示区朝向导光板的投影的边缘设置成位于导光板与背板之间的间隙区,如此设置相当于将液晶面板的显示区朝向导光板的投影的边缘从而导光板上移至间隙区处,而导光板与背板之间的间隔距离是不变的,液晶面板的总宽度也是不变的,从而相比较传统液晶面板,相当于减小了液晶面板的黑框区的宽度,因此,可以将液晶面板做成超窄黑框区,从而满足用户的需要,增加用户的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背光模组中导光板和导光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背光模组50导光板10液晶面板51间隙区11显示区70导光部件13黑框区71印刷网点30背板200液晶显示装置20边框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100,用于提供光源至液晶面板10,参照图1至图2,背板30,背板30形成一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内收容有导光板50,背板30与导光板50之间形成有一间隙区51;导光部件70,导光部件70贴合于导光板50的出光面,导光部件70将导光板50射入的光线反射至液晶面板10,导光部件70朝向导光板50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入间隙区51中。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液晶面板10包括显示区11和设于显示区11外侧的黑框区13;液晶面板10的显示区11朝向导光板50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入间隙区51中。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了导光部件70,光线可以从导光板50反射到导光部件70上,在从导光部件70反射,将点光源形成面光源,从而导光部件70在导光板50和背板30的间隙区51处形成了面光源,相当于导光板50的出光面的面积增大,因此不需要再将液晶面板10的黑框区13遮挡导光板50和背板30的间隙处以及遮挡导光板50的边缘,从而可以将液晶面板10的显示区11朝向导光板50的投影的边缘设置成位于导光板50与背板30之间的间隙区51,如此设置相当于将液晶面板10的显示区11朝向导光板50的投影的边缘从而导光板50上移至间隙区51处,而导光板50与背板30之间的间隔距离是不变的,液晶面板10的总宽度也是不变的,从而相比较传统液晶面板10,相当于减小了液晶面板10的黑框区13的宽度,因此,可以将液晶面板10做成超窄黑框区13,从而满足用户的需要,增加用户的体验。优选地,导光部件70抵接于背板30。通过将导光部件70抵接于背板30,导光部件70朝向导光板50和背板30的间隙区51的投影覆盖了整个间隙区51,而导光部件70是将点光源变成面光源,如此设置,相当于整个间隙区51覆盖有面光源,从而使得液晶面板10的所有区域都有面光源射入,从而可以将液晶面板10的黑框区13的宽度做到趋近于0,从而做到近似无黑框区13的液晶面板10,从而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要,以及进一步增加用户的体验。优选地,如图1所示,导光部件70的出光面与导光板50的出光面平行。如果导光部件70的出光面与导光板50的出光面倾斜设置,将导致导光部件70和导光板50射入液晶面板10的光线将发生相互重叠或者相互干扰,从而可能导致液晶面板10的正常显示,而在本实施例中,将导光部件70的出光面与导光板50的出光面设置成平行,保证了导光部件70和导光板50射入液晶面板10的光线入射角相同,且光线不会相互干扰,从而确保液晶面板10能正常显示。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导光部件70的出光面与导光板50的出光面之间的距离为L,L小于0.1mm。如果将导光部件70的厚度设置的过大,将导致整个背光模组100的厚度变厚,从而无法满足现在将背光模组100做的越来薄的需要,从而在在本实施例中,将导光部件70的出光面与导光板50的出光面之间的距离为L,L设置成小于0.1mm,在保证导光部件70就将光线反射到液晶面板10,确保液晶面板10正常显示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将背光模组100做的更薄。另外,如图1所示,导光部件70胶合于导光板50。导光部件70与导光板50可以采用双面胶进行贴合,从而实现导光部件70的固定,当然,也可以直接将导光部件70放置于导光板50的上方,通过液晶面板10的压合从而实现导光部件70的固定,也可以将导光部件70直接固定在背板30上,在背板30上设置凹槽,导光部件70卡入凹槽中,并通过点胶胶合即可,当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形选择导光部件70的固定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地,导光部件70为导光膜或者导光玻璃板。在本实施例中,导光部件70的可以为导光膜也可以为导光玻璃板,将导光部件70设置成导光膜,可以将导光膜直接胶合于导光板50上即可,同时导光膜具有厚度较薄的优点,但是导光膜制作相对较难,造价相对昂贵;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导光部件70设置成导光玻璃板,导光玻璃板造价相对便宜,制作相对简单,当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导光部件7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导光部件70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扇形或者多边形。在本实施例中,导光部件70需要将导光板50射入的光线反射到液晶面板10上,所以需要根据具体的光学路线设计导光部件70的形状,导光部件70的形状可以设置成多样的,可以设置呈长条状或者棒状,而导光部件7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设置成圆形、扇形或者多边形,当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形选择设置导光部件70的具体形状,只需要方便加工,同时使得导光部件70反射足够的光线到液晶面板10即可。具体地,如图2所示,导光部件70抵接导光板50的出光面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印刷网点71,印刷网点71的横接面积向远离导光板50的中心轴的方向逐渐增大,印刷网点71之间的间距向远离导光板50的中心轴的方向逐渐变小。光线在导光板50和导光部件70中的传播路线如图2所示,印刷网点71可以使光发生漫反射从而射出导光部件70,从而将点光源变成了面光源,而印刷网点71越多越密,直径越大则单位面积网点的占比就越大,则从而可以反射的光就越多,而导光板50与背板30的间隙区51,由于没有导光板50的反射,从而光线较少,亮度较低,因此,需要在导光部件70向导光板50的投影在间隙区51的部分设置更多的网点从而增强反射的光线的强度,相当于增加了导光板50的出光面的面积,从而确保入射到液晶面板10的光线的面积更大,从而可以减小液晶面板10的黑框区13的宽度。当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印刷网点71在导光部件70上设置的方式和排列的方式,只需要达到导光板50与背板30的间隙区51也能产生面光源即可,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200,如图3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200包括边框20、液晶面板10以及背光模组100,背光模组100发射光线至所述液晶面板10,边框20安装于背光模组100,该背光模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液晶显示装置2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地,在本实施中,边框20朝向导光板50的投影的边缘位于导光板50与背板30之间的间隙区51。传统液晶显示装置200的导光板50的边缘处由于间隙区51的存在会导致光线亮暗不均,甚至出现明显的光晕,因此需要设置边框20遮挡导光板50的边缘,从而使得边框20朝向导光板50的投影的边缘是位于导光板50上,边框20朝向导光板50的投影的边缘到背板30的距离时比导光板50与背板30直接的距离要大,这样边框20就不能做到宽度很小,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导光部件70,光线可以从导光板50反射到导光部件70上,在从导光部件70反射,将点光源形成面光源,从而导光部件70在导光板50和背板30的间隙处形成了面光源,相当于导光板50的出光面的面积增大,因此不需要再设置边框20遮挡导光板50和背板30的间隙区51以及遮挡导光板50的边缘,从而相当于将边框20朝向导光板50的投影的边缘从而导光板50上移至间隙区51,从而相比较传统液晶显示装置200的边框20,相当于减小了液晶显示装置200的边框20的宽度,因此,可以将液晶显示装置200做成超窄边框20,甚至无边框20的结构,从而满足用户的需要,增加用户的体验。需要说明的是,该液晶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