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板组件及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组装方法、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8735828发布日期:2019-09-21 01:09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盖板组件及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组装方法、电子设备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盖板组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消费者不仅对电子设备的屏占比、整机外观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子设备的整机厚度、整机重量及电池容量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盖板组件,其中,盖板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偏光层及第一封装层,第一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物层,并用于将偏光层封装于透明盖板。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发光组件、第二粘接层及盖板组件,盖板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偏光层及第一封装层,第一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物层,并用于将偏光层封装于透明盖板,第二粘接层用于将第一封装层粘接于发光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中,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盖设于壳体,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发光组件、第二粘接层及盖板组件,盖板组件远离壳体,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偏光层及第一封装层,第一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物层,并用于将偏光层封装于透明盖板,第二粘接层用于将第一封装层粘接于发光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盖板组件的制作方法,其中,制作方法包括:在透明盖板上形成偏光层;在偏光层上形成第一封装层;其中,第一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物层。

本申请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其中,组装方法包括:在发光组件上形成第二粘接层;将盖板组件盖设于第二粘接层;其中,盖板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偏光层及第一封装层,第一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物层,并用于将偏光层封装于透明盖板,第二粘接层用于将第一封装层粘接于发光组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盖板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偏光层及第一封装层,第一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物层,并用于将偏光层封装于透明盖板。相较于相关技术中三层结构(两层TAC膜之间夹一层PVA膜)的偏光片,本申请通过第一封装层代替相关技术中的TAC膜对偏光层进行封装,极大地降低了偏光层所需的保护层的厚度;并且,巧妙地借助透明盖板直接取代两层TAC膜中的一层,使得第一封装层与透明盖板一同保护偏光层。也即是从本质上改变了相关技术中偏光片的结构,这样既可以实现偏光层与水、氧之间的隔绝需求,又可以降低实现上述隔绝需求的保护层的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盖板组件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盖板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盖板组件另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相关技术中LCD屏幕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另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相关技术中OLED屏幕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盖板组件的制作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随着消费者对电子设备的屏占比要求的不断提高,研发人员针对提高屏占比的方案提出了窄边框、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含通孔和盲孔)等屏幕结构方案;还有引入机械伸缩结构,再搭配传统结构前置摄像头的复合方案;或者还有采用双屏方案,只保留后置摄像头,后置摄像头同时作为前置和后置使用;甚至是翻转结构的摄像头,将后置摄像头翻转为前置摄像头使用。上述所有的结构方案的设计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的屏占比,以期获得更大的视野体验。但是,刘海屏、水滴屏及挖孔屏(含通孔和盲孔)等屏幕结构方案虽然能够实现比较轻薄的设计,但是屏幕本身变成了异形屏,使得电子设备显示画面的连续性被打破,使人观看时产生违和感,导致部分消费者不能接受。其他屏幕结构方案(例如伸缩结构摄像头方案、取消前置只保留后置的双屏方案、翻转摄像头方案)对电子设备整机的要求较高,由于加入了升降、翻转等结构组件,不仅增加了整机结构的复杂性,还增加了整机的厚度、重量等,而且影响了整机的电池容量。为此,本申请提出了如下实施例。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盖板组件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11、偏光层12及第一封装层13。第一封装层13用于将偏光层12封装于透明盖板11。

其中,透明盖板11的材质可以为玻璃(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相应地对应于刚性屏幕。由于玻璃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其表面平整度、光滑度较高,有利于偏光层12及第一封装层13在透明盖板11上堆叠,从而易于控制盖板组件10的良品率。

偏光层12一般由PVA(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醇)膜经染色拉伸后制成。其中,PVA膜经染色后吸附具有二向吸收功能的碘分子,并通过拉伸使得碘分子在PVA膜上有序排列,从而形成具有均匀二向吸收性能的偏光膜(也即是偏光层12);其透过轴与拉伸的方向垂直。偏光层12的基本加工工艺按照染色方法可以分为染料系、碘系两大系列,按照拉伸工艺可以分为干法拉伸、湿法拉伸两大系列;改变偏光层12的材料和加工工艺可以实现对偏光度、透过率、色调及光学耐久度等性能的调整。进一步地,由于由PVA膜制成的偏光层12存在易吸水、褪色而丧失偏光性能等品质问题,相关技术中常常会在偏光层12的两面分别设置一层光学均匀性和透明性良好的TAC(Triacetyl Cellulose,三醋酸纤维素酯)膜,以阻止水、氧对偏光层12的侵蚀,从而保护偏光层12,由此制成相关技术中的偏光片。另外,采用具有紫外隔离(UV CUT)、防眩(Anti-Glare)等功能的TAC膜还可以制成防紫外型偏光片、防眩型偏光片等应用型偏光片,从而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基于上述分析,PVA膜决定了相关技术中偏光片的偏光度、透过率等光学指标,同时也是影响偏光片的色调、光学耐久度等性能的主要因素;而TAC膜也决定了偏光片的光学耐久度。因此,相关技术中制成的偏光片,其基本结构一般为两层TAC膜之间夹一层PVA膜。如此设置,导致偏光片的厚度往往较厚,不利于最终成品(例如显示面板)的轻薄化。例如:相关技术中,PVA膜的膜厚一般可以为5μm、12μm、22μm、28μm,TAC膜的膜厚一般可以为20μm、40μm、50μm、80μm,使得偏光片的厚度最大为188μm,这对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而言是致命的。为此,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封装层13直接将偏光层12封装于透明盖板11,以使得第一封装层13和透明盖板11共同保护偏光层12,也即是代替相关技术中的TAC膜。

其中,第一封装层13包括第一无机物层131,第一无机物层131覆盖于偏光层12,以在偏光层12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度极高的阻挡层,从而起到隔绝水、氧的作用。第一无机物层131可以为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化锆、氧化钛、氮化钛、氮化钽、氮氧化铝及氮氧化硅等无机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第一无机物层13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5μm,例如第一无机物层131的厚度为1μm、2μm、3μm、4μm、5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盖板组件10进一步包括平坦化层14,平坦化层14设置在偏光层12与透明盖板11之间,如图2所示。平坦化层14主要用于使得偏光层12的表面平坦化,以使得偏光层12与透明盖板11贴合时不会出现褶皱的情况,从而增加偏光层12与透明盖板11之间的贴合度,进而增加盖板组件10的光学品质。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盖板组件10进一步包括第一粘接层15,第一粘接层15设置在偏光层12与透明盖板11之间,如图3所示。第一粘接层15主要用于增加偏光层12与透明盖板11之间的贴合强度,从而增加盖板组件10的结构强度。其中,第一粘接层15可以为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PSA(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压敏胶)等。由于偏光层12对水分较为敏感,第一粘接层15可以优选OCA光学胶。在其他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平坦化层14或第一粘接层15与偏光层12之间设置一层TAC膜,这样既可以防止平坦化层14或第一粘接层15夹杂的水、氧影响偏光层12的偏光性能,也即是起到隔绝水、氧的作用,又可以防止PVA膜中的碘扩散至平坦化层14或第一粘接层15。

综上,相较于相关技术中三层结构(两层TAC膜之间夹一层PVA膜)的偏光片,本实施例一方面通过第一封装层13代替相关技术中的TAC膜对偏光层12进行封装,极大地降低了偏光层12所需的保护层的厚度;另一方面巧妙地借助透明盖板11直接取代两层TAC膜中的一层,使得第一封装层13与透明盖板11一同保护偏光层12。也即是从本质上改变了相关技术中偏光片的结构,从而直接形成盖板组件10,并使得盖板组件10具备了偏光片的性能,这样既可以实现偏光层12与水、氧之间的隔绝需求,又可以降低实现上述隔绝需求的保护层的厚度。

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盖板组件另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第一封装层13进一步包括有机物层132及第二无机物层133,有机物层132层叠设置于第一无机物层131,第二无机物层133层叠设置于有机物层132,以使得第一封装层13形成无机物层与有机物层相互叠加的复合结构。其中,第一无机物层131及第二无机物层133主要是作为阻挡层,起到隔绝水、氧的作用;有机物层132主要是作为缓冲层夹设在第一无机物层131与第二无机物层133之间,用于增加第一封装层13的柔性及可弯曲性,从而增加第一封装层13的抗冲击性能,进而增加盖板组件10的可靠性。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封装层13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多层无机物层与多层有机物层,例如三层无机物层与两层有机物层依次层叠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封装层13形成有机物层与无机物层相互叠加的五层复合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有机物层132可以为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S(Polyether Sulfones,聚醚砜树脂)、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I(Polyimide,聚酰亚胺)及PA(Polyamide,聚酰胺)等有机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二无机物层133可以为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化锆、氧化钛、氮化钛、氮化钽、氮氧化铝及氮氧化硅等无机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有机物层132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2μm,例如有机物层132的厚度为6μm、8μm、10μm、12μm;第二无机物层13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5μm,例如第一无机物层131的厚度为1μm、2μm、3μm、4μm、5μm。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或相似,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通过无机物层与有机物层相互叠加的方式形成复合结构的第一封装层13,使得第一封装层13兼具阻挡层和缓冲层。这样一方面使得盖板组件10实现了偏光层12与水、氧之间的隔绝需求,并合理控制了第一封装层13的厚度;另一方面还增加了第一封装层13的抗冲击性能,从而增加了盖板组件10的可靠性。

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2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发光组件21、第二粘接层22及上述任一盖板组件实施例所述的盖板组件10。其中,盖板组件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11、偏光层12及第一封装层13。第一封装层13用于将偏光层12封装于透明盖板11,第二粘接层22用于将盖板组件10通过第一封装层13粘接于发光组件21。

关于盖板组件10的具体结构,请参阅上述任一盖板组件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这类屏幕而言,相关技术中LCD屏幕100的基本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背光源101、下偏光片102、阵列基板103、液晶层104、彩膜滤波片105、上偏光片106及透明盖板107,如图6所示。当然,在彩膜滤波片105与上偏光片106之间一般还设置有PSA压敏胶108,在上偏光片106与透明盖板107之间一般还设置有OCA光学胶109,以实现层与层之间的胶接。其中,背光源101主要用于为LCD屏幕100提供光源。阵列基板103主要用于控制液晶层104中液晶分子的偏转,以使得不同光通量的光束到达彩膜滤波片105。彩膜滤波片105设置有阵列排布的RGB子像素,主要用于使得LCD屏幕100呈现不同的颜色。透明盖板107主要用于保护LCD屏幕100。进一步地,下偏光片102主要用于将背光源101产生的光束转换为偏振光;上偏光片106主要用于解析经上述阵列基板103、液晶层104及彩膜滤波片105调制后的偏振光,产生明暗对比,从而使得LCD屏幕100能够显示画面。因此,对于LCD屏幕100而言,上偏光片106与下偏光片102都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为三层结构(两层TAC膜之间夹一层PVA膜),在此统称为偏光片。

而本实施例另辟蹊径地通过第一封装层13将偏光层12封装于透明盖板11,形成盖板组件10,并使得盖板组件10具备了偏光片的性能;并通过第二粘接层22将盖板组件10粘接于发光组件21,从而形成显示面板20,如图5所示。其中,发光组件2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背光源211、偏光片212、阵列基板213、液晶层214及彩膜滤波片215。第二粘接层22设置在彩膜滤波片215与第一封装层13之间,用于将盖板组件10与发光组件21粘接起来。进一步地,第二粘接层22可以为OCA光学胶、PSA压敏胶等。从成本角度考虑,第二粘接层22可以优选PSA压敏胶。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在结构上与相关技术中LCD屏幕100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通过盖板组件10直接代替相关技术中的上偏光片106、透明盖板107及OCA光学胶109。简而言之,从结构的本质上看,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封装层13对应于相关技术中的两层TAC膜和一层OCA光学胶。这种结构上的改变既满足了偏光层12与水、氧之间的隔绝需求,又大大降低了偏光层12所需的保护层的厚度,使得显示面板20在结构上显得更加轻薄化。基于上述任一盖板组件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的厚度较相关技术中LCD屏幕100的厚度至少薄了160μm。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任一盖板组件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也可以将PVA膜直接封装于阵列基板213远离液晶层214的一面,从而代替本实施例中的偏光片212,这样可以进一步使得显示面板20在结构上显得轻薄化。

综上,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20改变了相关技术中LCD屏幕的基本结构,这样不仅满足了偏光层12与水、氧之间的隔绝需求,也即是LCD类屏幕的显示需求,而且降低了偏光层12所需的保护层的厚度,使得LCD类屏幕在结构上显得更加轻薄化。

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另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3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发光组件31、第二粘接层31及上述任一盖板组件实施例所述的盖板组件10。其中,盖板组件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11、偏光层12及第一封装层13。第一封装层13用于将偏光层12封装于透明盖板11,第二粘接层32用于将盖板组件10通过第一封装层13粘接于发光组件31。

关于盖板组件10的具体结构,请参阅上述任一盖板组件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这类屏幕而言,相关技术中OLED屏幕200的基本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201、有机电致发光层202、封装层203、补偿层204、上偏光片205及透明盖板206,如图8所示。当然,在封装层204与补偿层204之间及补偿层204与上偏光片205之间一般还设置有PSA压敏胶207,在上偏光片205与透明盖板206之间一般还设置有OCA光学胶208,以实现层与层之间的胶接。其中,阵列基板201主要用于控制有机电致发光层202中阵列排布的RGB子像素,以使得OLED屏幕200呈现不同的颜色。封装层203主要用于实现有机电致发光层202与水、氧之间的隔绝需求,以延长有机电致发光层202的使用寿命。透明盖板206主要用于保护OLED屏幕200。进一步地,虽然OLED屏幕200属于自发光,可以不需要类似于LCD屏幕100的偏光片;但是当外界的环境光照射到OLED屏幕200之后,环境光会被有机电致发光层202中的阴极(多为金属)反射回来,影响OLED屏幕200的对比度。为此,一般采用补偿层204与上偏光片205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圆偏光片;当环境光经过圆偏光片之后,人眼将无法看到金属表面所产生的反射光,以此来提高OLED屏幕200的对比度。其中,补偿层204一般为1/4波长相位膜,上偏光片205一般为两层TAC膜之间夹一层PVA膜。

而本实施例另辟蹊径地通过第一封装层13将偏光层12封装于透明盖板11,形成盖板组件10,并使得盖板组件10具备了偏光片的性能;并通过第二粘接层32将盖板组件10粘接于发光组件31,从而形成显示面板30,如图7所示。其中,发光组件3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311、有机电致发光层312及第二封装层313。第二封装层313将有机电致发光层312封装于阵列基板311,用于实现有机电致发光层312与水、氧之间的隔绝需求,从而延长有机电致发光层312的使用寿命。其中,第二封装层313的结构与第一封装层13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第二粘接层32设置在第二封装层313与第一封装层13之间,用于将盖板组件10与发光组件21粘接起来。其中,第二粘接层32可以为OCA光学胶、PSA压敏胶等。从成本角度考虑,第二粘接层32可以优选PSA压敏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30进一步包括补偿层314,补偿层314设置在第二封装层313与第一封装层13之间,且补偿层314的相对两侧设置有第二粘接层32,如图7所示,以实现层与层之间的胶接。其中,补偿层314可以为1/4波长相位膜,并与盖板组件10中的偏光层12组成圆偏光片,从而消除环境光照射到显示面板30之后的反射光,进而提高显示面板30的对比度。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补偿层314也可以通过第二封装层313进行封装,如图9所示,此时补偿层314在第二封装层313之中,并在盖板组件10与发光组件31胶接时,与偏光层12组成上述圆偏光片。如此设置,可以减少一层第二粘接层32,从而减小显示面板30的厚度。在其他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补偿层314也可以随着偏光层12一同通过第一封装层13进行封装,如图10所示,此时补偿层314在盖板组件10之中,具体地在偏光层12与第一无机物层131之间。如此设置,不仅减小了显示面板30的厚度,还使得盖板组件10具备了圆偏光片的性能。当然,还可以在补偿层314与偏光层12之间设置一层TAC膜,这样既可以防止补偿层314夹杂的水、氧影响偏光层12的偏光性能,也即是起到隔绝水、氧的作用,又可以防止PVA膜中的碘扩散至补偿层314。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0在结构上与相关技术中OLED屏幕200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通过盖板组件10直接代替相关技术中的上偏光片205、透明盖板206及OCA光学胶208。简而言之,从结构的本质上看,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封装层13对应于相关技术中的两层TAC膜和一层OCA光学胶。这种结构上的改变既满足了偏光层12与水、氧之间的隔绝需求,又大大降低了偏光层12所需的保护层的厚度,使得显示面板30在结构上显得更加轻薄化。基于上述任一盖板组件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0的厚度较相关技术中OLED屏幕200的厚度至少薄了160μm。

综上,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30改变了相关技术中OLED屏幕的基本结构,不仅满足了偏光层12与水、氧之间的隔绝需求,也即是OLED类屏幕的显示需求,而且降低了OLED类屏幕的厚度,使得OLED类屏幕在结构上显得更加轻薄化。

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4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及可穿戴设备等便携装置,并包括壳体41及上述任一显示面板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关于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请参阅上述任一显示面板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以显示面板20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显示面板20盖设于壳体41。基于上述显示面板实施例的具体描述,由于显示面板20改变了相关技术中LCD屏幕的基本结构,使得显示面板20不仅可以满足偏光层12与水、氧之间的隔绝需求,也即是LCD类屏幕的显示需求,而且可以降低偏光层12所需的保护层的厚度,使得LCD类屏幕在结构上显得更加轻薄化。因此,在同等情况下,电子设备40不仅可以获得更加轻薄的机身,还可以获得更大容积的内部空间。换句话说,对于上述全面屏中的伸缩结构摄像头方案、取消前置只保留后置的双屏方案及翻转摄像头方案而言,即便是因加入了升降、翻转等结构组件而增加了整机的厚度、重量并影响了整机的电池容量,但是由于显示面板20在结构上显得更加轻薄化了,使得电子设备40在实现全面屏的同时也可以兼顾整机的厚度、重量及电池容量。

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盖板组件的制作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可以结合图1-4进行简单地说明。该制作方法包括:

S101:在透明盖板上形成偏光层。

其中,透明盖板11的材质可以为玻璃,相应地对应于刚性屏幕。由于玻璃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其表面平整度、光滑度较高,有利于偏光层12在透明盖板11上堆叠。

进一步地,偏光层12可以通过真空吸附的方式直接贴设于透明盖板11的一面,如图1所示。其中,偏光层12可以由PVA膜经染色拉伸后制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偏光层12表面涂布一层平坦化层14,如图2所示。平坦化层14主要用于使得偏光层12的表面平坦化,以使得偏光层12与透明盖板11贴合时不会出现褶皱的情况,从而增加偏光层12与透明盖板11之间的贴合度,进而增加盖板组件10的光学品质。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偏光层12表面涂布一层第一粘接层15,如图3所示。第一粘接层15主要用于增加偏光层12与透明盖板11之间的贴合强度,从而增加盖板组件10的结构强度。其中,第一粘接层15可以为OCA光学胶、PSA压敏胶等。由于偏光层12对水分较为敏感,第一粘接层15可以优选OCA光学胶。在其他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平坦化层14或第一粘接层15与偏光层12之间涂布一层TAC膜,这样既可以防止平坦化层14或第一粘接层15夹杂的水、氧影响偏光层12的偏光性能,也即是起到隔绝水、氧的作用,又可以防止PVA膜中的碘扩散至平坦化层14或第一粘接层15。

S102:在偏光层上形成第一封装层。

其中,第一封装层13可以包括第一无机物层131。

第一无机物层131可以通过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PECVD(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原子层沉积)等方式沉积于偏光层12表面,如图1-3所示,以在偏光层12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度极高的阻挡层,从而起到隔绝水、氧的作用。其中,第一无机物层131可以为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化锆、氧化钛、氮化钛、氮化钽、氮氧化铝及氮氧化硅等无机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第一无机物层13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5μm,例如第一无机物层131的厚度为1μm、2μm、3μm、4μm、5μm。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第一无机物层131的基础之上,通过喷墨打印、蒸镀等方式沉积有机物层132;并在有机物层132的基础之后,通过CVD、PECVD、ALD等方式沉积第二无机物层133,以使得第一封装层13形成无机物层与有机物层相互叠加的复合结构,如图4所示。其中,第一无机物层131及第二无机物层133主要是作为阻挡层,起到隔绝水、氧的作用;有机物层132主要是作为缓冲层夹设在第一无机物层131与第二无机物层133之间,用于增加第一封装层13的柔性及可弯曲性,从而增加第一封装层13的抗冲击性能,进而增加盖板组件10的可靠性。

其中,有机物层132可以为PET、PES、PEN、PI及PA等有机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二无机物层133可以为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化锆、氧化钛、氮化钛、氮化钽、氮氧化铝及氮氧化硅等无机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有机物层132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2μm,例如有机物层132的厚度为6μm、8μm、10μm、12μm;第二无机物层13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5μm,例如第一无机物层131的厚度为1μm、2μm、3μm、4μm、5μm。

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先通过两层TAC膜之间夹一层PVA膜的方式制成偏光片,再通过OCA光学胶将偏光片贴设于透明盖板,如图6或图8所示,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封装层直接将偏光层(也即PVA膜)封装于透明盖板。这样不仅简化了制作工艺,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使得盖板组件集成了偏光功能和封装功能,从而使得最终成品(例如显示面板)在结构上显得更加轻薄化。

参阅图13,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组装方法可以结合图1-10进行简单地说明。该组装方法包括:

S201:在发光组件上形成第二粘接层。

对于LCD这类屏幕而言,发光组件2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背光源211、偏光片212、阵列基板213、液晶层214及彩膜滤波片215,如图5所示。

对于OLED这类屏幕而言,发光组件3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311、有机电致发光层312及第二封装层313,如图7所示。

其中,第二粘接层可以涂布于发光组件表面。进一步地,第二粘接层可以为OCA光学胶、PSA压敏胶等。从成本角度考虑,第二粘接层可以优选PSA压敏胶。

S202:将盖板组件盖设于第二粘接层。

其中,盖板组件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11、偏光层12及第一封装层13,如图1-4所示。进一步地,通过第二粘接层将盖板组件粘接于发光组件,从而形成显示面板。

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需要多次胶接才能完成屏幕的组装,例如:LCD类屏幕至少需要两次胶接,如图6所示,OLED类屏幕至少需要三次,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仅需要一次胶接即可完成显示面板的组装。这样不仅简化了显示面板的组装工艺,还降低了显示面板因胶接老化而失效的风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