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20650发布日期:2020-01-07 08:5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应用所述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中,将光源和电路结构设于背光源底部。光源发出光线后,光线经由底部反射片后和表面扩散板实现散射,进而实现均匀的导出光线至显示区。但是,显示区的中部相比较于边缘的光线较为集中,导致显示区的中部比边角亮度较高,也就是说,由于显示区的边缘和中部的受光不同,导致显示区形成暗带。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背光模组,旨在如何解决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亮度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背光模组应用于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光载板,所述背光载板设置有多个光源;和

光学调控膜,所述光学调控膜位于所述背光载板设置所述光源的一侧,所述光学调控膜包括本体和设于所述本体的周侧延伸方向的调光部,所述调光部的横截面厚度自所述调光部与所述本体的连接处逐渐递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调光部朝向所述背光载板的表面形成有弧面;

且/或,所述调光部背向所述背光载板的表面形成有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光学调控膜的横截面上,定义所述调光部横截面的中轴线作延长线l,所述调光部与所述本体的连接点为p,所述调光部的端点为j,定义所述延长线l和相交线jp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θ,0°<θ<9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调光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至所述本体的垂直距离为w;

定义所述光源至所述背光载板边缘的最短垂直距离为d,d≤w。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本体至所述背光载板的距离为h,8mm≤h≤1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和所述调光部为一体热塑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调控膜包括至少两块膜片,每一所述膜片的周缘均设置有楔形边;

至少两块所述膜片热压形成为所述本体,至少两块所述膜片周侧的楔形边热压形成所述调光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调控膜为亚克力材料。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液晶玻璃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光载板,所述背光载板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光源;和

光学调控膜,设于所述背光载板朝向多个所述光源的一侧,所述光学调控膜与多个所述光源间隔设置,所述光学调控膜包括本体和设于所述本体的周侧延伸方向的调光部,所述调光部的横截面厚度自所述调光部与所述本体的连接处逐渐递减;

所述液晶玻璃设于所述光学调控膜背向所述背光载板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液晶玻璃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光载板,所述背光载板设置有多个光源;和

光学调控膜,所述光学调控膜位于所述背光载板设置所述光源的一侧,所述光学调控膜包括本体和设于所述本体的周侧延伸方向的调光部,所述调光部的横截面厚度自所述调光部与所述本体的连接处逐渐递减;

所述液晶玻璃设于所述光学调控膜背向所述背光载板的一侧;

或者,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光载板,所述背光载板设置有多个光源;和

光学调控膜,所述光学调控膜位于所述背光载板设置所述光源的一侧,所述光学调控膜包括本体和设于所述本体的周侧延伸方向的调光部,所述调光部的横截面厚度自所述调光部与所述本体的连接处逐渐递减。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距离背光载板的底壁设置有光学调控膜,并在背光载板上设置光源的结构,也就是说,光源设置在光学调控膜和底壁之间,光源发出光线,并通过光学调控膜实现光线的折射和散射,以此实现导出光线至液晶面板;另一方面,光学调控膜包括本体和设于本体的周侧延伸方向的调光部的结构,也就是说,通过采用在本体的周侧延伸方向调光部,并使得调光部的厚度自光学调控膜处逐渐递减,可以理解地,调光部邻近本体一端的厚度大于调光部远离本体一端的厚度,如此,当位于背光载板的光源发出光线,光线照射在调光部,调光部的远离本体一侧厚度较低,对光线的反射作用较低,使得更多的光线透过调光部的远离本体一侧,以实现提高背光模组周侧的出光率,实现导光均匀,提高用户的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光学调控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并结合图2、图3及图4所示,该背光模组,包括:背光载板1和光学调控膜2。

背光载板1,背光载板1设置有多个光源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光源11为用于照亮一定区域的发光体,可以理解地,光源11可为条形的光源11、点散射型光源11和/或环形光源11;另一方面,光源11还可为发光二极管、节能灯、日光灯、卤素灯和/或白炽灯,在可实现发出光线的前提下,在此不做特定限定。可选地,多个光源11阵列排布于背光载板1。

光学调控膜2,光学调控膜2位于背光载板1设置光源11的一侧,光学调控膜2包括本体22和设于本体22的周侧延伸方向的调光部21,调光部21的横截面厚度自调光部21与本体22的连接处逐渐递减。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光学调控膜2可为与背光载板1连接,也就是说,可在背光载板1的周侧设置有安装板结构(图未示),安装板结构上开设有滑槽和/或定位销结构,光学调控膜2可为通过滑槽和/或定位销背光载板1连接;另一方面,可在光学调控膜2上设置有槽孔结构(图未示)和/或凸筋结构(图未示),以通过槽孔结构和/或凸筋结构配合滑槽和/或定位销结构与背光载板1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光学调控膜2与多个光源11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背光载板1能够均匀的发出光线,背光载板1设置有多排线性排布的光源11,且相邻两个光源11之间以恒定距离的间隔,多个光源11间隔预定距离形成特定阵列。可选地,相邻两个光源11间隔形成大于和/或等于1mm的间隔区间,在可实现充分照明的前提下,在此不做特别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可控制背光载板1上光源11的发光或关闭,背光模组可包括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设于背光载板1,光源11与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可选地,为了增强光源11的光线散射,可在光源11处设置有散射膜件,例如:散射膜件为塑胶或硅胶制品,通过在散射膜件的表面设置有纹路,纹路可为环形纹路和或条形纹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在距离背光载板1的底壁设置有光学调控膜2,并在背光载板1上设置光源11的结构,也就是说,光源11设置在光学调控膜2和底壁之间,光源11发出光线,并通过光学调控膜2实现光线的折射和散射,以此实现导出光线至液晶面板;另一方面,光学调控膜2包括本体22和设于本体22的周侧延伸方向的调光部21的结构,也就是说,通过采用在本体22的周侧延伸方向调光部21,并使得调光部21的厚度自光学调控膜2处逐渐递减,可以理解地,调光部21邻近本体22一端的厚度大于调光部21远离本体22一端的厚度,如此,当位于背光载板1的光源11发出光线,光线照射在调光部21,调光部21的远离本体22一侧厚度较低,对光线的反射作用较低,使得更多的光线透过调光部21的远离本体22一侧,以实现提高背光模组周侧的出光率,实现导光均匀,提高用户的视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光学调控膜2为亚克力材料,也就是说,本体22和调光部21也为亚克力材料制成,通过热熔亚克力材料实现本体22和调光部21的一体热塑成型。或者,也可为以亚克力材料为材质,分别制成本体22和调光部21,在通过热压粘合的方式,使得本体22和调光部21一体压合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为了增强光源11设定在背光载板1的稳定性,可在背光载板1上设置阵列排布的多个容纳槽,光源11容纳于容纳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调光部21的横截面可为棱形结构或矩形结构或梯形结构或弧形结构,甚至,调光部21的横截面也可为不规则形状,在可实现光线的散射或折射的前提下,再次不做特定限定。

可选地,调光部21朝向背光载板1的表面形成有弧面。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调光部21朝向背光载板1的表面形成有弧面的结构,可以理解地,调光部21朝向背光载板1形成聚光弧面,也就是说,聚光弧面用与增大调光部21朝向背光载板1形成的表面积,通过增大表面积的方式实现增强光线的导入。如此,当光源11发出光线,光线经由聚光弧面导向至调光部21,调光部21再将光线导出,以增强背光模组周侧的出光率。

可选地,调光部21背向背光载板1的表面形成有弧面。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调光部21背向背光载板1的表面形成有弧面的结构,也就是说,调光部21背向背光载板1的表面凸设形成散射弧面,当光线经由调光部21后,结合散射弧面的散射作用,进而将光线由散射弧面散射,以增强光学调控膜2的散射作用,避免形成局部亮点。

可选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光学调控膜2的横截面上,定义调光部21横截面的中轴线作延长线l,调光部21与本体22的连接点为p,调光部21的端点为j,定义延长线l和相交线jp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θ,0°<θ<9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光学调控膜2的横截面上,定义调光部21横截面的中轴线作延长线l,调光部21与本体22的连接点为p,调光部21的端点为j,定义延长线l和相交线jp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θ,0°<θ<90,也就是说,调光部21背向背光载板1的一侧形成有与本体22呈一定角度设置的平面,当光源11发出的光线穿过本体22和调光部21时,经由调光部21的折射将光线引导至相交线jp所在的平面处,进而将光线引导至外侧;另一方面,当调光部21朝向背光载板1的一侧形成有与本体22呈一定角度设置的平面时,由于形成有一定坡度的平面,调光部21远离本体22的一侧较调光部21邻近本体22的一侧薄,如此,减少了调光部21远离本体22的一侧对光线的折射和反射,便于光线的通过,提高调光部21远离本体22的一侧的透光率,进而实现光学调控膜2的均匀透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调光部21背向背光载板1表面形成有弧面,也就是说,调光部21形成有凸部,实现调光部21的光线汇聚作用,以增强引导光线至调光部21的出光效率。

可以理解地,定义延长线l和相交线jp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θ,θ为30°。当θ为30°时,光线穿过调光部21,调光部21的折射作用,使得光线引导至调光部21的出光侧,可以理解地,调光部21的透光强度以调光部21厚度递减方向逐渐增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θ也可为45°。当θ为45°时,结合调光部21的内设角度和折射定律,调光部21纵向方向的光源11发出光线,当光线可竖直照向调光部21,调光部21对光线进行折射,拟定以入射面为第一折射面,以相交线jp为第二折射面,光线经由第一折射面在调光部21内发生折射和散射现象,由结合折射定律可知以光线入射面偏折一定角度,且调光部21的一侧较薄,较薄的一侧便于光线的透出,以使得大部分光线经由相交线jp为折射面引导至调光部21外,以实现光线的折射和散射,实现光学调控膜2的均匀导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θ也可为60°。

可选地,定义调光部21远离本体22的一端至本体22的垂直距离为w;定义光源11至背光载板1边缘的最短垂直距离为d,d≤w。可以理解地,光源11可为对应调光部21设置,以提高光线射入调光部21的概率,另一方面,降低了光线射入调光部21的入射角度,使得光线更易被导出。

可选地,结合图2所示,定义本体22至背光载板1的距离为h,8mm≤h≤15mm。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本体22至背光载板1的距离为8mm至15mm,以提高背光载板1与光源11之间的距离,增强光源11发出光线的散射范围,避免光线汇聚至一点形成亮点的事故反生。

可选地,本体22和调光部21为一体热塑成型。通过采用本体22和调光部21为一体热塑成型的结构,避免安装本体22和调光部21的步骤,提高光学调控膜2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本体22和调光部21为一体热塑成型的结构,避免本体22和调光部21的连接处形成缝隙,导致光线在缝隙中反复折射和散射,避免光线的能源损耗,也可降低光学调控膜2的吸热率,提高背光模组的稳定性。

可选地,光学调控膜2包括至少两块膜片24,每一膜片24的周缘均设置有楔形边23。至少两块膜片24热压形成为本体22,至少两块膜片24周侧的楔形边23热压形成调光部21。

由于调光部21的两侧可为设置有弧面的特定结构,因此,难以通过一次热塑成型为两侧设置有弧面的调光部2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先一次热塑成型为至少两块膜片24和延伸设置在膜片24周缘的楔形边23结构,在通过二次热压,使得至少两块膜片24热压形成为本体22,至少两块膜片24周侧的楔形边23热压形成调光部21,降低加工光学调控膜2的难度,提高光学调控膜2的成品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二次热压期间也可在两个相邻的膜片24和/或楔形边23之间添加热熔胶,以增强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包括液晶玻璃和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模组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液晶玻璃设于所述光学调控膜2背向所述背光载板1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所述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包括所述背光模组;或者,该显示装置包括所述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模组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以理解地,所述显示装置可为包括有微控制单元、无线收发天线和/或有线数据传输接口的设备。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装置可为30寸至36寸的液晶显示器,亦或者其他尺寸的显示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创造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