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96476发布日期:2020-09-04 12:28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阵列基板、应用该阵列基板的显示面板以及应用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随着使用者对其功能的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往往需要结合具有其他功能的元件。其中,结合有摄像模组的显示装置已经被广泛地生产和应用。

以显示装置中包括多条导线的阵列基板为例,阵列基板需设置暴露摄像模组的相机孔区域,然而,相机孔区域会影响阵列基板上的导线的排布方式,甚至影响电子装置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定义有显示区以及被所述显示区围绕的相机孔区,所述相机孔区包括透光区以及围绕所述透光区的走线区,所述阵列基板包括:

基底;

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基底上,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多条第一导线,每一所述第一导线绕开所述透光区设置;

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多条第二导线,每一所述第二导线绕开所述透光区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线绝缘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电容补偿图案,每一所述第一电容补偿图案位于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导线之间;

沿所述阵列基板的厚度方向,每一所述第一电容补偿图案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至少与一条所述第二导线的投影重叠。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导线绝缘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电容补偿图案,每一所述第二电容补偿图案位于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导线之间;沿所述阵列基板的厚度方向,每一所述第二电容补偿图案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至少与一条所述第一导线的投影重叠。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包括多条第一扫描线,每一所述第一扫描线绕开所述透光区、跨越所述走线区并在所述显示区内沿第一方向延伸;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扫描线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电容补偿图案。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线包括多条第一数据线,每一所述第一数据线绕开所述透光区、跨越所述走线区并在所述显示区内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数据线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电容补偿图案。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多条第二数据线,每一所述第二数据线绕开所述透光区、跨越所述走线区并在所述显示区内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数据线与所述第一数据线依次交替排布;所述第一导线还包括多条辅助数据线,所述第二导线还包括多条数据线引线,每一所述辅助数据线位于所述走线区,每一所述数据线引线电性连接一条所述辅助数据线并在所述走线区和所述显示区内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一所述第二数据线包括一条所述辅助数据线和一条所述数据线引线。

于一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所述辅助数据线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电容补偿图案。

于一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第一数据线和所述第二数据线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电容补偿图案。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线还包括多条第三数据线;每一所述第三数据线绕开所述透光区、跨越所述走线区并在所述显示区内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一数据线和所述第二数据线远离所述透光区的一侧;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三数据线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电容补偿图案。

上述阵列基板中,由于第一电容补偿图案的设置,与该第一电容补偿图案重叠的第二导线的电容耦合量增加、耦合电压减小,进而耦合电压对第二导线的原始电压的影响减弱,从而改善了由于阵列基板的相机孔区域走线排布紧密,导致相邻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较大,影响显示效果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彩色滤光片基板、液晶层以及阵列基板,所述液晶层夹设于所述彩色滤光片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之间,所述阵列基板为上述的阵列基板。

该显示面板应用上述的阵列基板,其亦具有改善相机孔区域走线排布紧密,导致的相邻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较大而影响显示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再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上述的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其显示面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定义有贯穿所述背光模组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对准所述透光区;以及

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并通过所述透光区采集影像信息。

该显示装置应用上述的显示面板,其亦具有改善相机孔区域走线排布紧密,导致的相邻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较大而影响显示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阵列基板的走线的排布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辅助数据线和数据线引线在连接位置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中iv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中阵列基板的第一导电层在基底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6为图2中阵列基板的第二导电层在基底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7为图2中vii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补偿电容图案与四条第一导线上下层叠时的等效电路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阵列基板10

显示区a

相机孔区b

透光区b1

走线区b2

第一方向x

第二方向y

第一对称轴l1

第二对称轴l2

左侧区al

右侧区ar

上侧区at

下侧区ab

扫描线12

第一扫描线122

第二扫描线124

数据线14

第一数据线142

第二数据线144

辅助数据线144a

数据线引线144b

第三数据线146

第四数据线148

子像素16

薄膜晶体管162

栅极ge

源极se

漏极de

像素电极164

基底11

第一导电层13

第一导线120

第一电容补偿图案110

第二导电层15

第二导线140

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

绝缘层17

过孔19

彩色滤光片基板20

液晶层30

显示面板40

显示面40a

摄像模组50

背光模组60

出光侧60a

安装孔62

显示装置10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阵列基板10定义有显示区a以及被显示区a环绕的相机孔区b。相机孔区b定义有透光区b1以及围绕透光区b1的走线区b2。相机孔区b为透光的区域。本实施例中,相机孔区b以及透光区b1大致为圆形,走线区b2为圆环。

于其他实施例中,相机孔区b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相机孔区b也可以为椭圆形、多边形等。

如图2所示,走线区b2具有第一对称轴l1以及第二对称轴l2。沿第一方向x上,走线区b2关于第二对称轴l2呈轴对称分布。沿第二方向y上,走线区b2关于第一对称轴l1呈轴对称分布。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交叉。

如图2所示,沿第一方向x上,显示区a被第二对称轴l2划分为分别位于第二对称轴l2的相对两侧的左侧区al和右侧区ar。沿第二方向y上,显示区a被第一对称轴l1划分为分别位于第一对称轴l1的相对两侧的上侧区at和下侧区ab。即,左侧区al和右侧区ar构成整个显示区a。上侧区at和下侧区ab亦构成整个显示区a。左侧区al与上侧区at、下侧区ab均有重叠区域,右侧区ar域上侧区at、下侧区ab均有重叠区域。于一实施例中,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

如图2所示,阵列基板10包括基底11以及位于基底11上的扫描线12和数据线14。

如图2所示,扫描线12包括多条第一扫描线122。多条第一扫描线122延伸跨越走线区b2并沿第二方向y依次间隔设置。部分第一扫描线122在上侧区at和走线区b2内延伸,另一部分第一扫描线122在下侧区ab和走线区b2内延伸。多条第一扫描线122关于第一对称轴l1呈轴对称分布。每一第一扫描线122在走线区b2内的部分关于第二对称轴l2呈轴对称分布。每一第一扫描线122在左侧区al沿第一方向x延伸至走线区b2,在走线区b2内围绕透光区b1的外围轮廓弯折延伸,然后在右侧区ar内继续沿第一方向x延伸。即,每一第一扫描线122的布置均绕开透光区b1、跨越走线区b2并在显示区a内沿第一方向x延伸。其中,位于上侧区at和走线区b2内的第一扫描线122沿透光区b1的上半部分弯折延伸,位于下侧区ab和走线区b2内的第一扫描线122沿透光区b1的下半部分弯折延伸。

每一第一扫描线122包括在左侧区al内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直线段部分、在走线区b2内围绕透光区b1的外围轮廓弯折延伸的曲线部分(图2中为圆弧)以及在右侧区ar内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直线段部分。其中,第一扫描线122的曲线部分的长度随着其距离第一对称轴l1的距离的远近而改变。距离第一对称轴l1越近的第一扫描线122,其曲线部分的长度越长;距离第一对称轴l1越远的第一扫描线122,其曲线部分的长度越短。于一实施例中,多条第一扫描线122等间距间隔排列。

如图2所示,数据线14包括延伸跨越走线区b2的多条第一数据线142。多条第一数据线142沿第一方向x依次间隔设置。部分第一数据线142在左侧区al和走线区b2内延伸,另一部分第一数据线142在右侧区ar和走线区b2内延伸。多条第一数据线142关于第二对称轴l2均呈轴对称分布。

每一第一数据线142在走线区b2内的部分关于第一对称轴l1呈轴对称分布。每一第一数据线142在上侧区at沿第二方向y延伸至走线区b2,然后在走线区b2内围绕透光区b1的外围轮廓弯折延伸后在下侧区ab内继续沿第二方向y延伸。即,每一第一数据线142的布置均绕开透光区b1、跨越走线区b2并在显示区a内沿第二方向y延伸。其中,位于左侧区al和走线区b2内的第一数据线142沿透光区b1的左半部分弯折延伸,位于右侧区ar和走线区b2内的第一数据线142沿透光区b1的右半部分弯折延伸。

每一第一数据线142包括在上侧区at内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线段部分、在走线区b2内围绕透光区b1的外围轮廓弯折延伸的曲线部分(图2中为圆弧)以及在下侧区ab内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线段部分。第一数据线142的曲线部分的长度随着其距离第二对称轴l2的距离的远近而改变。距离第二对称轴l2越近的第一数据线142,其曲线部分的长度越长;距离第一对称轴l1越远的第一数据线142,其曲线部分的长度越短。于一实施例中,多条第一数据线142等间距间隔排列。

如图2所示,数据线14还包括多条第二数据线144。多条第二数据线144延伸跨越走线区b2。部分第二数据线144在左侧区al和走线区b2内延伸,部分第二数据线144在右侧区ar和走线区b2内延伸。多条第二数据线144关于第二对称轴l2均呈轴对称分布。多条第一数据线142和多条第二数据线144沿第一方向x上为一条第一数据线142、一条第二数据线144依次交替排布。

每一第二数据线144在上侧区at沿第二方向y延伸至走线区b2,然后在走线区b2内围绕透光区b1的外围轮廓弯折延伸,然后在下侧区ab内继续沿第二方向y延伸。即,每一第二数据线144的布置均绕开透光区b1、跨越走线区b2并在显示区a内沿第二方向y延伸。位于左侧区al和走线区b2内的第二数据线144沿透光区b1的左半部分弯折延伸,位于右侧区ar和走线区b2内的第二数据线144沿透光区b1的右半部分弯折延伸。

每一第二数据线144包括在上侧区at内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线段部分、在走线区b2内围绕透光区b1的外围轮廓弯折延伸的曲线部分(图2中为圆弧)以及在下侧区ab内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线段部分。

定义每一第二数据线144的曲线部分为辅助数据线144a。每一辅助数据线144a关于第一对称轴l1呈轴对称分布。每一第一数据线142位于相邻的两条辅助数据线144a之间,相邻的两条第一数据线142之间具有一条辅助数据线144a。多条辅助数据线144a和多条第一数据线142的曲线部分在第一方向x上为一条辅助数据线144a、一条第一数据线142依次交替排布。多条辅助数据线144a的长度随着其距离第二对称轴l2的距离的远近而改变。距离第二对称轴l2越近的辅助数据线144a的长度越长;距离第一对称轴l1越远的辅助数据线144a的长度越短。

定义每一第二数据线144的直线段部分为数据线引线144b。多条数据线引线144b和多条第一数据线142的直线段部分在第一方向x上依次交替排布。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扫描线122位于辅助数据线144a远离透光区b1的一侧。每一数据线引线144b在基底11上的投影与所有的第一扫描线122重叠。

如图3所示,阵列基板10包括基底11、位于基底11的一表面上的第一导电层13、位于第一导电层13远离基底11一侧的第二导电层15以及位于第一导电层13和第二导电层15之间的绝缘层17。绝缘层17可以为一层或多层。第一扫描线122、辅助数据线144a由第一导电层13定义。第一数据线142、数据线引线144b由第二导电层15定义。辅助数据线144a和数据线引线144b通过过孔19电性连接。即,辅助数据线144a和第一数据线142分别位于不同的导电层。

请再次参阅图2,每一条第一数据线142在基底11上的投影位于相邻的两条辅助数据线144a之间,相邻的两条第一数据线142之间具有一条辅助数据线144a。相较于相邻的导线(例如,第一数据线142和第二数据线144)位于同一导电层的排布方式,走线区b2内相邻的导线(例如,第一数据线142和第二数据线144的辅助数据线144a)位于不同的导电层,使得导线的排布可以更加紧密而不会短路,有利于减小走线区b2的布线面积。

请继续参阅图2,数据线14还包括多条第三数据线146。多条第三数据线146延伸跨越走线区b2并位于第一数据线142和第二数据线144远离透光区b1的一侧的。多条第三数据线146沿第一方向x依次间隔设置。部分第三数据线146在左侧区al和走线区b2内延伸,另一部分第三数据线146在右侧区ar和走线区b2内延伸。多条第三数据线146关于第二对称轴l2均呈轴对称分布。

每一第三数据线146在走线区b2内的部分关于第一对称轴l1呈轴对称分布。每一第三数据线146在上侧区at沿第二方向y延伸至走线区b2,然后在走线区b2内围绕透光区b1的外围轮廓弯折延伸后在下侧区ab内继续沿第二方向y延伸。即,每一第三数据线146的布置均绕开透光区b1、跨越走线区b2并在显示区a内沿第二方向y延伸。其中,位于左侧区al和走线区b2内的第一数据线142沿透光区b1的左半部分弯折延伸,位于右侧区ar和走线区b2内的第一数据线142沿透光区b1的右半部分弯折延伸。

每一第三数据线146包括在上侧区at内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线段部分、在走线区b2内围绕透光区b1的外围轮廓弯折延伸的曲线部分(图2中为圆弧)以及在下侧区ab内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线段部分。第三数据线146的曲线部分的长度随着其距离第二对称轴l2的距离的远近而改变。距离第二对称轴l2越近的第三数据线146,其曲线部分的长度越长;距离第一对称轴l1越远的第三数据线146,其曲线部分的长度越短。于一实施例中,多条第三数据线146等间距间隔排列。

如图2所示,延伸跨越走线区b2的数据线14包括第一数据线142、第二数据线144、以及第三数据线146。沿第一方向x上,走线区b2内的数据线14的排布依次为:多条第三数据线146(靠近左侧区al)、交替排布的第二数据线144和第一数据线142、多条第三数据线146(靠近右侧区ar)。其中,最靠近透光区b1的数据线14可以为第一数据线142也可以为第二数据线144。

于一实施例中,第三数据线146由第二导电层15定义。即,第一数据线142、第二数据线144的数据线引线144b以及第三数据线146均有同一导电层定义形成。第二数据线144的辅助数据线144a由不同与第二导电层15的第一导电层13形成,较佳地,与第三数据线146紧邻的为第二数据线144。如此,延伸跨越走线区b2的数据线14中,在不同种类的数据线14的交界处,采用不同的导电层制作,使得导线的排布可以更加紧密而不会造成短路,进一步地减小走线区b2的内外径之差。

请继续参阅图2,数据线14还包括多条第四数据线148。第四数据线148在显示区a内延伸,而不会延伸至走线区b2。部分第四数据线148位于左侧区al,部分第四数据线148位于右侧区ar。在左侧区al内,多条第四数据线148依次间隔设置,每一第四数据线148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在右侧区ar内,多条第四数据线148依次间隔设置,每一第四数据线148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在下侧区ab内(或上侧区at内),沿第一方向x上,第一数据线142、第二数据线144、第三数据线146以及第四数据线148的排布依次为:多条第四数据线148、多条第三数据线146、交替排布的第一数据线142和第二数据线144、多条第三数据线146、以及多条第四数据线148。

请继续参阅图2,扫描线12还包括仅对应显示区a设置的多条第二扫描线124。第二扫描线124仅在显示区a内延伸,而不会延伸至走线区b2。部分第二扫描线124位于上侧区at,部分第二扫描线124位于下侧区ab。在上侧区at内,多条第二扫描线124依次间隔设置,每一第二扫描线124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在下侧区ab内,多条第二扫描线124依次间隔设置,每一第二扫描线124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扫描线122以及第二扫描线124的排布依次为:位于上侧区at内的多条第二扫描线124、位于上侧区at的多条第一扫描线122、位于下侧区ab的多条第一扫描线122以及位于下侧区ab的多条第二扫描线124。

于一实施例中,多条第一扫描线122、多条第二扫描线124以及多条第二数据线144的辅助数据线144a由第一导电层13定义。多条第一数据线142、多条第二数据线144的数据线引线144b、多条第三数据线146以及多条第四数据线148由第二导电层15定义。亦即,所有的扫描线12均由第一导电层13形成。所有的数据线14中除去第二数据线144的辅助数据线144a均由第二导电层15形成。定义第一导电层13形成的走线(第一扫描线122、第二扫描线124和辅助数据线144a)为第一导线120。定义第二导电层15形成的走线(第一数据线142、数据线引线144b、第三数据线146以及第四数据线148)为第二导线140。

由于相邻的导线(如,第一数据线142和第二数据线144的辅助数据线144a、第三数据线146和第二数据线144的辅助数据线144a)之间采用不同的导电层制备,使得相邻的导线之间可以排布的更加密集而不会短路,有利于走线区b2的窄化设计。另外,辅助数据线144a相较于采用相同导电层制备的第一扫描线122更靠近透光区b1,而不会影响第一扫描线122的布线。

请再次参阅图2,所有的扫描线12和所有的数据线14均避开相机孔区b域设置,以使相机孔区b域透光。第一扫描线122、第一数据线142、第二数据线144、第三数据线146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围绕透光区b1的环形。所有的扫描线12在显示区a内的部分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所有的数据线14在显示区a内的部分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每一数据线14在基底11上的投影与所有的扫描线12上下重叠。

于一实施例中,相机孔区b不用于显示图像。多条第一扫描线122、多条第二扫描线124中任意相邻的两条与多条第一数据线142、多条第二数据线144、多条第三数据线146、多条第四数据线148中任意相邻的两条在显示区a内交叉定义一个子像素16。

如图4所示,每一个子像素16包括一个薄膜晶体管162和一个像素电极164。薄膜晶体管162包括一栅极ge、一源极se、一漏极de。栅极ge电性连接第一扫描线122和第二扫描线124中的一条。源极se电性连接第一数据线142、第二数据线144、第三数据线146和第四数据线148中的一条,漏极de电性连接像素电极164。

可以理解的,虽然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描述了扫描线12和数据线14在阵列基板10上的排布,但并不限于扫描线12和数据线14,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定义有相机孔区b的阵列基板10上的其他导线的排布,例如,可以是作为触控面板的阵列基板10上的触控走线避开相机孔区b的设置。

于一实施例中,基底11的材质为透明的硬质材料,例如玻璃、石英、或塑料。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基底11可以为一柔性材料制成,如聚醚砜(pes)、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聚乙烯(pe)、聚酰亚胺(pi)、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第一导电层13、第二导电层15的材质为可选自铝、银、金、铬、铜、铟、锰、钼、镍、钕、钯、铂、钛、钨、和锌中的至少一种。绝缘层17的材质可选自氧化硅(siox)、氮化硅(sinx)、氧氮化硅(sioxny)等。

图5为图2中阵列基板10的第一导电层13在基底11上的投影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导电层13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线120绝缘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电容补偿图案110。每一所述第一电容补偿图案110位于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导线120之间。部分第一电容补偿图案110位于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扫描线122之间且位于走线区b2靠近显示区a的位置。部分第一电容补偿图案110位于相邻的两条辅助数据线144a之间且位于走线区b2靠近透光区b1的位置。图5中,第一电容补偿图案110的形状大致为中空的矩形。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容补偿图案110的形状不作限定。

图6为图2中阵列基板10的第二导电层15在基底11上的投影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二导电层15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导线140绝缘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每一所述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位于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导线140之间。对准走线区b2内,多条第一数据线142、多条辅助数据线144a、多条第三数据线146、多条第四数据线148中任意相邻的两条之间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即,对准走线区b2,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二导线140之间(如,相邻的两条第一数据线142之间、辅助数据线144a和与其相邻的第一数据线142或第三数据线146之间、相邻的两条第三数据线146之间、第三数据线146和与其相邻的第四数据线148之间)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多个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位于走线区b2靠近显示区a的一侧大致环绕透光区b1一圈设置。

图6中,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的形状大致为中空的矩形。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可为其他形状,且多条第二导线140中,可以部分相邻的两条第二导线140之间设置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而另一部分相邻的两条第二导线140之间未设置有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

图7为图2中vii处的放大示意图。如图7所示,沿所述阵列基板10的厚度方向,每一所述第一电容补偿图案110在所述基底11上的投影至少与一条所述第二导线140的投影重叠,以用于实现相邻第一导线120之间的信号补偿。沿所述阵列基板10的厚度方向,每一所述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在所述基底11上的投影至少与一条所述第一导线120的投影重叠,以用于实现相邻的第二导线140之间的信号补偿。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补偿电容图案与四条第一导线120上下层叠时的等效电路图。如图8所示,相邻第一导线120之间寄生电容为c1,第一导线120原本的电容为cs,四条第一导线120因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的设置增加的电容耦合量分别为cp1、cp2、cp3和cp4,第一导线120的耦合电压vc1为:

vc1=dv*(c1+cp1*cp2/(cp1+cp2))/(c1+cs+cp1(cp2+cp3+cp4)/(cp1+cp2+cp3+cp4))。

而若阵列基板10未设置有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第一导线120的的耦合电压vc2为:

vc2=dv*c1/(c1+cs)。

可见,当第一导线120和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投影重叠时的耦合电压vc1小于没有设置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时的耦合电压vc2,当第一导线120的耦合电压减小时,耦合电压对第一导线120的原始电压的影响减弱,进而改善由于阵列基板10上的走线(第一导线120和第二导线140)排布紧密,导致的相邻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较大,影响显示效果的现象。

由上述公式可知,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对第一导线120的原始电压的影响与其上下重叠的第一导线120的数量有关系。于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电容补偿图案130在所述基底11上的投影至少与三条所述第一导线120的投影重叠,以更佳地降低寄生电容对第一导线120上的原始电压的影响。

第一电容补偿图案110与第二导线140上下层叠时的电容补偿原理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同理,于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电容补偿图案110在所述基底11上的投影至少与三条所述第二导线140的投影重叠,以更佳地降低寄生电容对第二导线140上的原始电压的影响,进而避免由于阵列基板10上的走线(第一导线120和第二导线140)排布紧密,导致的相邻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较大,影响显示效果的现象。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40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显示面板40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0和彩色滤光片基板20以及夹设在阵列基板10和彩色滤光片基板20之间的液晶层30。

彩色滤光片基板20包括透明的基底(图未示)、设置在基底靠近液晶层30一侧的黑矩阵(图未示)、滤光层(图未示)和保护层(图未示)等。对应相机孔区b的透光区b1的黑矩阵、滤光层等被去除掉。液晶层30对应显示区a和相机孔区b设置。

阵列基板10还包括对应显示区a设置的公共电极(图未示)。像素电极164和公共电极之间产生电场以驱动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转动,使显示区a内进行画面显示,而相机孔区b不显示画面。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40、背光模组60和摄像模组50。显示面板40定义有显示面40a。背光模组60和摄像模组50位于显示面板40背离显示面40a的一侧。背光模组60定义有出光侧60a。显示面板40位于背光模组60的出光侧60a。摄像模组50对应相机孔区b设置以通过相机孔区b采集图像信息。

背光模组60为直下式背光源。背光模组60包括光源(图未示)、光学膜片组(图未示)以及背板(图未示)等。背光模组60对应相机孔区b定义有贯穿背光模组60的安装孔62。安装孔62的尺寸大于或大致等于相机孔区b的尺寸。摄像模组50设置于安装孔62内。由于摄像模组50对应被显示区a环绕的相机孔区b设置,相较于将摄像模组50设置在围绕显示区a的边框区的方式相比,提高了显示装置100的屏占比。显示装置1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