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扫描装置和具备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417456阅读:来源:国知局
致重叠。因此,在第二光路J2中,各第二半导体激光器45a、45b的光束L3、L4从斜下方向和斜上方向入射到多面反射镜42的反射面42a。然后,各光束L3、L4当由多面反射镜42的反射面42a反射时向斜上方向和斜下方向相互离开地前进。一个光束L3由多面反射镜42的反射面42a向斜上方向反射,透过f Θ透镜65由3个反射镜66b、66c、66d依次反射,入射到形成青色的调色剂像的感光鼓13 (未图不)。另外,另一个光束L4由多面反射镜42的反射面42a向斜下方向反射,透过f Θ透镜65由I个反射镜66a反射,入射到形成黑色的调色剂像的感光鼓13 (未图示)。
[0074]另外,另一个光束L4在由各光束L3、L4进行的各感光鼓13的主扫描即将开始前,透过在f Θ透镜65的端部形成的凸透镜部65a入射到BD反射镜74,由BD反射镜74反射而入射到BD传感器75,从BD传感器75输出表示由各光束L3、L4进行的各感光鼓13的主扫描即将开始前的时刻的BD信号,根据该BD信号来判定形成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像的各感光鼓13的主扫描的开始时刻,开始与青色和黑色的各图像数据相应的各光束L3、L4的调制。
[0075]另一方面,形成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像的各感光鼓13被旋转驱动,从而由各光束L3、L4扫描该各感光鼓13的二维表面(周面),在该各感光鼓13的表面形成各自的静电潜像。
[0076]在这样的结构的光扫描装置11中,在壳体41的底板41a的大致中央配置多面反射镜42,以通过多面反射镜42的中心的假想直线M为中心,将各第一半导体激光器44a、44b和各第二半导体激光器45a、45b对称地配置,将第一入射光学系统51和第二入射光学系统52对称地配置,将第一成像光学系统61和第二成像光学系统62对称地配置,因此,当从侧面看时,多面反射镜42、各第一半导体激光器44a、44b、各第二半导体激光器45a、45b、第一入射光学系统51、和第二入射光学系统52等聚集在小的空间中,能够使光扫描装置11大致上小型化。
[0077]另外,使各第一半导体激光器44a、44b的光束L1、L2入射到多面反射镜42的反射面42a上的大致相同的第一入射点,并且使各第二半导体激光器45a、45b的光束L3、L4入射到多面反射镜42的反射面42a上的大致相同的第二入射点,因此,能够使多面反射镜42的厚度变薄,多面反射镜42不会成为使光扫描装置11的高度变高的原因。
[0078]另外,虽然由多面反射镜42的反射面42a反射后的各光束L1、L2向斜下方向和斜上方向相互离开地前进,但是设定了 f Θ透镜63相对于多面反射镜42的配置位置,使得在各光束L1、L2的上下方向的离开距离变长以前,各光束L1、L2入射到f0透镜63。同样,虽然由多面反射镜42的反射面42a反射后的各光束L3、L4向斜下方向和斜上方向相互离开地前进,但是设定了 f Θ透镜65相对于多面反射镜42的配置位置,使得在各光束L3、L4的上下方向的离开距离变长以前,各光束L3、L4入射到f0透镜65。由此,能够使各透镜63、65的厚度变薄,使得各f Θ透镜63、65不会成为使光扫描装置11的高度变高的原因。
[0079]另外,利用各反射镜55a、55b使第一半导体激光器44b的光束L2在副扫描方向Y上位移至假想直线M(装置的中央)附近的第一光路Jl后入射到多面反射镜42,并且利用各反射镜59a、59b使第二半导体激光器45a的光束L3在副扫描方向Y上位移至假想直线M(装置的中央)附近的第二光路J2后入射到多面反射镜42,因此,能够使多面反射镜42的直径减小,能够使第一成像光学系统61和第二成像光学系统62接近,能够抑制光扫描装置11的进深和横宽,从而实现光扫描装置11的小型化。
[0080]另外,各第一半导体激光器44a、44b和各第二半导体激光器45a、45b搭载在同一驱动基板46上,因此,部件数量少,能够使各半导体激光器44a、44b、45a、45b的配线简化。
[0081]可是,虽然通过适当设定反射镜、透镜等多个光学部件的配置位置实现了光扫描装置11的小型化,但是,对于各BD反射镜71、74、各BD传感器72、75和各BD基板73、76来说,也需要适当设定它们的配置位置以实现光扫描装置11的小型化。特别是,各BD基板73,76的尺寸大,因此,根据其配置位置会遮住各光束LI?L4、或成为阻碍光扫描装置11小型化的原因。
[0082]在此,图6和图7是表示光扫描装置11的壳体41中的各光学部件的配置位置的平面图和侧面图。如图6所示,各光束LI?L4通过由多面反射镜42反射而在大致扇形的范围(未图示)内反复偏向,对各感光鼓13的有效扫描区域H进行扫描所需要的各光束LI?L4的扫描角度范围α包含在该大致扇形的范围内。
[0083]有效扫描区域H是由各光束LI?L4扫描的各感光鼓13上的区域,是包括静电潜像的形成区域的区域。实际上,各感光鼓13的有效扫描区域H位于各反射镜64a、64d、66a、66d的上方,但是在图6中将有效扫描区域H在二维平面上展开表示。
[0084]假如如图6所示将搭载有各BD传感器72、75的各BD基板73、76配置在扫描角度范围α的内侧的位置W1,则各BD基板73、76会干扰各光束LI?L4而阻碍静电潜像的形成。另外,假如将各BD基板73、76配置在扫描角度范围α的外侧的位置W2,则为了设置各BD基板73、76的配置空间需要使壳体41的进深增大。
[008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11中,如图6和图7所示设定各BD反射镜71、74、各BD传感器72、75和各BD基板73、76的配置位置。
[0086]详细而言,将各BD基板73、76与壳体41的各侧板41c的外侧重叠地设置,使各BD传感器72、75通过各侧板41c的孔朝向壳体41的内侧。另外,将各BD反射镜71、74配置在壳体41的内侧并且扫描角度范围α的外侧。
[0087]各光束LI?L4由多面反射镜42反射而在大致扇形的范围内反复偏向。各BD反射镜71、74对即将进入扫描角度范围α前的各个光束L1、L4进行反射使其入射到各BD传感器72、75。各BD传感器72、75检测各光束L1、L4,输出各自的BD信号。
[0088]另外,各光束L1、L4由多面反射镜42向斜下方反射并入射到各BD反射镜71、74。各BD反射镜71、74的反射面的朝向设定为斜上方向,将各光束L1、L4向斜上方向反射。各光束L1、L4当由各BD反射镜71、74向斜上方向反射时,通过各反射镜64a、66a的上端的上方,入射到各BD传感器72、75,从各BD传感器72、75输出各自的BD信号。
[0089]然后,基于各BD信号,与各光束LI?L4进入扫描角度范围α同时,开始与各图像数据相应的各光束LI?L4的调制,在各感光鼓13的表面形成各自的静电潜像。因此,使各光束LI?L4对各感光鼓13的扫描开始的时刻与各BD传感器72、75检测到各光束L1、L4的检测时刻同步。
[0090]接着,对各BD反射镜71、74和各BD传感器72、75的安装结构和位置等进行详细说明。
[0091]图8是从壳体41的内侧斜上方向看各BD反射镜71、74和各BD传感器72、75并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另外,图9是从壳体41的外侧斜上方向看各BD反射镜71、74和各BD基板73、76并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如图8和图9所示,在壳体41的侧板41c的外侧形成有凹部41d,BD基板73(或76)被固定在该凹部41d。另外,在凹部41d的内侧形成有矩形孔41e,BD传感器72(或75)通过该矩形孔41e面对壳体41的内侧。
[0092]图10是将壳体41的底板41a的下表面的各BD反射镜71、74的安装结构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另外,图11是表示从与图10不同的方向看各BD反射镜71、74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底板41a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41f,BD反射镜71 (或74)被配置在凹部41f。在该凹部41f的内侧突出设置有支承片41g,BD反射镜71 (或74)与支承片41g重叠,利用截面形状为大致3字形的弹簧部件81将支承片41g和BD反射镜71 (或74) 一起夹入,从而保持BD反射镜71 (或74)。
[0093]另外,在凹部41f形成有使由多面反射镜42反射后的光束LI (或L4)通过并向BD反射镜71 (或74)入射的入射孔41h、和使由BD反射镜71 (或74)反射后的光束LI (或L4)向BD传感器72 (或75)出射的出射孔41i。
[0094]根据图6可知,虽然当俯视各BD反射镜71、74时,各BD反射镜71、74配置在各反射镜64b、64c、66b、66c的下方,但是各BD反射镜71、74设置在底板41a的下表面的各个凹部41f,因此,不论有无各反射镜64b、64c、66b、66c,都能够从底板41a的下表面侧安装或卸下各BD反射镜71、74。
[0095]在这样的结构中,各反射镜64a、66a对即将入射到各感光鼓13前的各光束L1、L4进行反射,并且为第一和第二成像光学系统61、62的各反射镜中离多面反射镜42最远的反射镜,而且为对由各BD传感器72、75检测的各光束L1、L4进行反射的反射镜,因此,被称为最后级的各反射镜64a、66a。
[0096]在此,根据图2和图6可知,将各BD基板73、76与壳体41的各侧板41c的外侧重叠地设置,因此,各BD基板73、76配置于在各侧板41c的内侧(壳体41的内侧的两端)配置的最后级的各反射镜64a、66a的外侧,即,配置于与最后级的各反射镜64a、66a相比远离多面反射镜42的位置,各BD传感器72、75也配置在同一位置。因此,各BD传感器72、75和各BD基板73、76不会干扰各光束LI?L4。
[0097]另外,各BD基板73、76与壳体41的各侧板41c的外侧重叠,因此,不需要特别在副扫描方向Y上设置各BD传感器72、75和各BD基板73、76的配置空间,能够按照最后级的各反射镜64a、66a的位置设定壳体41的横宽,能够将光扫描装置11的横宽设定为最小限度。另外,将各BD基板73、76的高度设定为壳体41的各侧板41c的高度以下,因此,各BD基板73、76不会成为使光扫描装置11的高度变高的原因。
[0098]另外,根据图6可知,各BD传感器72、75和各BD基板73、76配置在扫描角度范围α的内侧。<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