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多腔微穿孔周期超宽频带吸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0726发布日期:2018-06-12 22:12阅读:来源:国知局
三维多腔微穿孔周期超宽频带吸声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特征:

1.三维多腔微穿孔周期超宽频带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由N个长方体结构单元封闭腔体组成,N大于2;

对于3腔体结构:由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和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组成,在所述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和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相邻的两个方向上交替周期排列得到3*3的周期结构,即第一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A、长方体结构单元B和长方体结构单元C排列组成,第二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B、长方体结构单元C和长方体结构单元A排列组成,第三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C、长方体结构单元A和长方体结构单元B排列组成;

对于4腔体结构:由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和长方体结构单元D封闭腔体(IV-2)组成,在所述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和长方体结构封闭腔体(IV-2)相邻的两个方向上交替周期排列得到4*4的周期结构,即第一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A、长方体结构单元B、长方体结构单元C、长方体结构单元D排列组成,第二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B、长方体结构单元C、长方体结构单元D和长方体结构单元A排列组成,第三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C、长方体结构单元D、长方体结构单元A和长方体结构单元B排列组成,第四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D、长方体结构单元A、长方体结构单元B和长方体结构单元C排列组成;

对于N多腔体结构;由N个长方体结构单元封闭腔体组成,在相邻的两个方向上交替周期排列得到N*N的周期结构,周期内后一行的排列单元由前一行排列单元的最后一个单元移动到第一个、其余顺移得到;

对于3腔体结构: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3)、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

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周期单元B封闭腔体(II-2)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

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

对于4腔体结构: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四纵端面(9)、第五纵端面(10)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纵端面(9)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1)、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及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第三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1)、第四横端面(4)、第五横端面(5)、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五横端面(5)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五横端面(5)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

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四纵端面(9)、第五纵端面(10)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四纵端面(9)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第五纵端面(10)另一侧;第三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四横端面(4)、第五横端面(5)、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五横端面(5)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五横端面(5)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

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第三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四横端面(4)、第五横端面(5)、第四纵端面(9)、第五纵端面(10)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五横端面(5)一侧、第四纵端面(9)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五横端面(5)另一侧、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另一侧;

长方体结构单元D封闭腔体(IV-2)由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四纵端面(9)、第五纵端面(10)及单元D底板(IV-3)相连组成,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四纵端面(9)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一侧,单元D底板(IV-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D封闭腔体(IV-2)由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D底板(IV-3)相连组成,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D底板(IV-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D封闭腔体(IV-2)由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D底板(IV-3)相连组成,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D底板(IV-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第三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D封闭腔体(IV-2)由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第四横端面(4)、第五横端面(5)、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D底板(IV-3)相连组成,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五横端面(5)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D底板(IV-3)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五横端面(5)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多腔微穿孔周期超宽频带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的外表面平齐;更多腔体的微穿孔面板外表面均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多腔微穿孔周期超宽频带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单元A微穿孔面板(I-1)上分布有单元A微孔(I-4),单元A微孔(I-4)所占的面积为单元A微穿孔面板(I-1)总面积的0.3%~5%,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上分布有单元B微孔(II-4),单元B微孔(II-4)所占的面积为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总面积的0.3%~5%,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上分布有单元C微孔(III-4),单元C微孔(III-4)所占的面积为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总面积的0.3%~5%,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上分布有单元D微孔(IV-4),单元D微孔(IV-4)所占的面积为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总面积的0.3%~5%;单元A微孔(I-4)、单元B微孔(II-4)、单元C微孔(III-4)和单元D微孔(IV-4)的穿孔面积占比可相同也可不同;单元A封闭腔体(I-2)、单元B封闭腔体(II-2)、单元C封闭腔体(III-2)和单元D封闭腔体(IV-2)的空腔深度呈周期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多腔微穿孔周期超宽频带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单元A微孔(I-4)、单元B微孔(II-4)、单元C微孔(III-4)和单元D微孔(IV-4)的孔径分别为0.2~1.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多腔微穿孔周期超宽频带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3腔体结构,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到单元A底板(I-3)的距离dA最大,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到单元C底板(III-3)的距离dC最小,dA为dC的1.5~5倍,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与单元B底板(II-3)的距离dB为dC的1.2~4倍,且dC<dB<dA;对于4腔体结构,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到单元A底板(I-3)的距离dA最大,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到单元D底板(IV-3)的距离dD最小,dA为dD的1.5~5倍,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与单元B底板(II-3)的距离dB满足dA为dB的1.2~3倍、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与单元C底板(III-3)的距离dC满足dC为 dD的1.2~3倍,且dD<dC<dB<dA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多腔微穿孔周期超宽频带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单元微穿孔面板到单元底板的距离dA、dB、dC、dD的最大值不超过5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多腔微穿孔周期超宽频带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单元A封闭腔体(I-2)、单元B封闭腔体(II-2)、单元C封闭腔体(III-2)、单元D封闭腔体(IV-2)的宽度和长度均不超过15cm。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