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背光灯组合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6829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背光灯组合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背光灯组合体,特别是涉及用于液晶电视、笔记本个人电脑等液晶面板的TFT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组合体和使用该组合体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背光灯组合体多是使用冷阴极管等细管式的荧光管作为光源,此外,为了使荧光管点亮,大多装载用于提升施加电压的变换器基板。
参照图21说明冷阴极管结构和发光原理(参照特许文献1)。参照图21,在冷阴极荧光管201中,利用物理焊接而将辉光放电的杯式电极204、对该杯式电极204导通电流且由玻璃覆盖层207覆盖并密封的连接体即密封棒205、用于对该密封棒205施加电压的引线206电连接。由未图示的变换器基板产生的高频电压经由引线206及密封棒205施加给杯式电极204,其结果,在作为密封系统的玻璃灯管202内产生辉光放电。在玻璃灯管202内涂敷有荧光体膜208,并封入了微量的氖气、水银。
当产生上述辉光放电时,由该放电激励的水银等发出紫外线,该紫外线激励荧光体膜208,从而形成在该荧光体膜208上被激励的能级返回到原始能级时而发光的结构。
图22表示将图21所示的荧光管201电连接在变换器基板上的方法,作为一例,表示通常的正下型背光灯的结构(参照特许文献2)。如图22所示,向荧光管201的电力供给,是通过用焊料或压接端子将荧光管201的引线206连接在使用电缆的线束122上,在相反侧的端部安装接触端子,并将其插入连接器套120而与变换器基板131的针头连接来进行电力供给。即,荧光管201与变换器基板131之间的连接是使用电缆连接的。此外,荧光管201的电极和外部连接引线周边由兼具绝缘和保护作用的橡胶架121保持。
正下型背光灯,当其尺寸大时,则就有荧光管201的使用根数增多的倾向。随之,也要增加与荧光管201连接的线束122的数量,且连接该线束122的橡胶架121等其他周边部件也会增多。此外,随着部件数量的增加,用于组装的作业工时也要增加,由于其复杂性而难以实现大型化。
此外,另一个需要指出的问题是,如果使用线束122,则由于电缆及壳体之间的浮动电容增大,从而当施加高频时,则会进一步产生泄漏电流,从而存在由于该电流泄漏而产生图像不均匀的问题。
一般而言,由于在将电流导入荧光管的路经与框体的金属性支承基板之间对荧光管施加的电压很高,因此,必然会随之从导入电流的通路(这里指线束)向框体的金属性支承基板产生微量的泄漏电流,其结果,总是存在等效电容器电路。
如果以来自多个荧光管201的每条线束122与框体的金属性支承基板的距离全部相同的形状进行连接,则来自各自的线束122的泄漏电流在每个荧光管201中变得相等,对于由于所述等效电容器电路产生的流向各自的荧光管201的电流电路附加的阻抗相等,其结果,不会产生图像不均匀。
但实际上,由于线束的长度存在偏差,且引绕的通路也根据每个线束发生变化,因此,流向荧光管201的电流通路的阻抗产生偏差,其结果,各个荧光管201的辉度产生偏差,从而导致产生图像不均匀。
因此,特许文献3公开了一种改善诸如此类现有问题的背光灯组合体。
图23是表示特许文献3中公开的背光灯组合体的灯保持结构的剖面图。如图23所示,灯保持结构是在具有接触器103的灯支承部件115上保持插入了荧光管201的罩部件111、和由在背面隔着薄膜135设置了变换器基板131的金属板构成的保持板133的结构。接触器103具有与荧光管201的引线206连接的压接部103a、和与作为连接对象物的变换器基板131接触的接触弹簧部103b。压接部103a具有连接引线206的压接片103f。灯支承部件115具有收容压接部103a的收容部115a、和保护接触弹簧部103b的保护部115c、115d。作为该发明的效果记述有如下内容,即,不使用线束,而能够利用内置于一个灯支承部件内的接触器103,将引线206与变换器基板131简单地进行连接。
根据特许文献3所述的发明,由于特定的金属片(接触器103)被支承在连接器内特定位置上,所以引线连接部与框体的支承底板133的距离保持一定,且上述的电流通路与框体的支承底板133之间形成的等效串联电路(特指电容器成分)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其结果,由于泄漏电流在各个荧光管201中相等,因此,荧光管201的辉度分别相等,从而减轻了图像不均匀。
然而,特许文献3中公开的背光灯组合体存在如下问题,即,为了将引线与接触器连接,需要首先在将荧光管插入罩部件111的基础上,然后将接触器收纳于该罩部件上设置的槽部内,来进行组装,从而部件数量和连接工序增多。
此外,由于将各荧光管的引线206直接压接在接触器上,因此在因振动等而在背光灯组合体上施加负荷的情况或产生变形的情况下,应力会集中在压接部及焊料接合部上,从而可能导致引线206断线。
特许文献1特开2005-285587号公报特许文献2特开2006-106774号公报特许文献3特开2004-335227号公报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荧光管的连接工时及部件数量的连接器装置和背光灯组合体。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与荧光管的接点部的负荷的连接器装置和背光灯组合体。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其与两端分别具有连接部的荧光管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壳体和被收容在所述第一壳体内部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插入所述荧光管的一端并至所述第一端子而开口的插口,所述第一端子具备与所述荧光管的一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驱动所述荧光管的荧光管驱动基板的第二连接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所述连接器装置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板簧状,其弹性支承所述荧光管的一端。
此外,根据本发明,所述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由反射部件构成,该反射部件具有反射壁,该反射壁具备平面。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灯组合体,其将所述任一个的连接器装置作为第一连接器装置使用,其特征在于,具有具备底面的四方箱形的框体;排列在所述框体的底面上的多个荧光管;用于使所述荧光管点亮的驱动基板;以及被固定在所述框体的侧面并将所述荧光管和所述驱动基板连接并保持的所述第一连接器装置,所述多个荧光管的每一个具备被密封在该荧光管的端部内侧的内部电极;一端与所述内部电极连接且向该荧光管端部外侧延伸的引线;以及覆盖所述荧光管端部且连接所述引线的另一端的帽。
此外,根据本发明,所述背光灯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帽的长度形成为仅覆盖所述荧光管的内部电极的长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所述背光灯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帽的外径和插口的内径形成为使得在荧光管的连接状态下所述帽不会与所述插口接触。
此外,根据本发明,所述背光灯组合体,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装置的侧面相对的侧面具有第二连接器装置,所述第二连接器装置,其具备提供插入所述荧光管的另一端的多个插口的第二壳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部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具备将荧光管的另一端连接并将多个相邻的端子彼此连接的第三连接部。
根据本发明,只要将荧光管插入壳体的插口,就能够使荧光管与驱动基板电连接并且被机械性地保持,进而能够对于多个荧光管不必精密地进行定为而一起进行连接,从而能够减少背光灯组合体的组装工时。
此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壳体内部收纳多个连接用端子,并且连接器本身形成框体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减少荧光管连接部分的部件数量。
此外,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介由帽将荧光管弹性连接和保持,所以能够降低施加在荧光管的接合点等上的负荷而防止破损。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灯组合体的分解组装立体图,图1(b)是表示图1(a)的荧光管50的间距的图;图2(a)、(b)及(c)是依次表示图1(a)的背光灯组合体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图3(a)是表示图1(a)的第一连接器的概略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3(b)是图3(a)的第一连接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表示向框体40的固定方法;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20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为了能看到内部而用透视图表示;图5(a)是表示图1(a)的第一连接器的侧视图,图5(b)是正视图,图5(c)是底视图;
图6是图5(b)的VI-VI线剖面图;图7是表示第一连接器20的端子部的立体图;图8(a)、(b)及(c)是依次表示第一连接器的连接方法的图,是与图3(b)的IX-IX线的剖切线相同位置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第一连接器20的连接状态的剖面图;图10是荧光管50的灯座附近的剖面图;图11(a)是表示变换器基板的连接方法的图,图11(b)是图11(a)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11(c)是变换器基板的上视图;图12(a)是表示图1(a)的第二连接器的概略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12(b)是图12(a)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3(a)是表示第二连接器的详细结构的分解组装立体图,图13(b)是图13(a)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3(c)是表示将第二端子组装在绝缘体中的状态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图14(a)是第二连接器的侧视图,图14(b)是正视图,图14(c)是底视图;图15是沿图14(b)的XV-XV线的剖面图;图16(a)是表示第二端子21的一例的立体图,图16(b)是表示第二端子21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7(a)及(b)是表示第二连接器30的固定方法的剖面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灯组合体的分解组装立体图;图19(a)、(b)是表示图18的第一连接器的相反侧的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20(a)、(b)、(c)是依次表示图18的背光灯组合体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图21是表示通常的冷阴极管结构的剖面图;图22是表示现有方式的正下型背光灯组合体例的剖面图;图23是表示特许文献1公开的背光灯组合体的灯保持结构的剖面图。
标记说明1 第一端子2a 切口2b 突出片
2 荧光管连接部(第一连接部)3 连接片4 支承片5 底片6 变换器基板侧连接部(第二连接部)6a、6b 上下片6c 基片7 连接片8 支承部10、100 背光灯组合体11 绝缘体(第一壳体)12 底部12a 孔13 插口14 端子收容部15 插入槽16 间隙20 第一连接器21 第二端子22 荧光管侧连接部(第三连接部)23 金属片23a 切口部23b 突出部24 连接片25 支承片25a 弯曲部30 第二连接器31 绝缘体(第二壳体)32 插口33 端子收容部40 框体
41 底板42、45 金属板42a 孔43、46 螺栓50、500 荧光管51 灯座(连接部)51a 贯通孔52 荧光管主体53 引线54 焊料接合部55 内部电极60 变换器基板61 电极部70 灯架80 电极连接部103 接触器103a 压接部103b 接触弹簧部103f 压接片105 灯支承部件115c、115d 保护部115 灯支承部件115a 收容部120 连接器121 橡胶架122 线束131 变换器基板133 保持板135 薄膜201 荧光管202 玻璃灯管
203 电极部204 杯式电极205 密封棒206 引线207 玻璃被膜层208 荧光体膜501 U形荧光管800 支承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灯组合体的分解组装立体图,图1(b)是表示图1(a)的荧光管50的间距的局部平面图。
如图1(a)及图1(b)所示,背光灯组合体10具备两侧具有壁部的金属制皿状的框体40;在该框体40的底面以例如图1(b)所示的间距间隔配置的荧光管50;夹持固定荧光管50的灯架70;以及分别配置在框体40的一端及另一端的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30。间距a、b、c既可以相等,或者也可以各不相同。进而,在框体的设有荧光管50的底面的相反面侧(底板41的下侧,参照图8)具有未图示的变换器基板。
灯架70将荧光管50保持在距框体40的底面一定的高度,而且将荧光管50彼此的间隔保持为规定的间隔,并且,为了将连接器进行连接而其还具有对多个荧光管进行定位的功能。另外,在此不使用灯架70时,也可以使用用于定位的组装专用夹具。
图2(a)、(b)及(c)是依次表示图1(a)的背光灯组合体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首先,如图2(a)所示,在框体40上,将荧光管50安装并暂时固定在灯架70上,该灯架70例如以图1(b)所示的规定的间隔配置且被固定于框体40的底面上。
接着,如图2(b)所示,在框体40的一端和相反侧的另一端插入并安装第二连接器30。
接着,如图2(c)所示,在框体40的一端侧插入第一连接器20,之后,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0从框体40下部插入变换器基板60,由此完成背光灯组合体10。此处,在上述说明中,按照第二连接器30、第一连接器20的顺序将它们组装在框体40上,但也可以按照与此相反的顺序即按照第一连接器20、第二连接器30的顺序组装。
图3(a)是表示图1(a)的第一连接器的概略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3(b)是图3(a)的第一连接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表示向框体40的固定方法。
如图3(a)及图3(b)所示,荧光管50的一端被安装在第一连接器20的一端的插口13中。在框体40的底板41的端部突出设置有在四方的中央部具备孔42a的金属板42。第一连接器20与框体40通过将框体40的金属板42和设置在第一连接器20的底部12的孔12a对准并用螺栓43固定。
图4是表示图1(a)的第一连接器20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为了能看到内部,透视表示第一壳体。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器20具备第一端子1,该第一端子1安装在成为外壳的作为第一壳体的绝缘体11的端子收容部14内。
图5(a)是表示图1(a)的第一连接器的侧视图,图5(b)是第一连接器的正视图,图5(c)是第一连接器的底视图。图6是图5(b)的VI-VI线剖面图。图7是表示第一连接器20的第一端子1的立体图。
参照图5(a)、(b)、(c)及图6,第一连接器20具备绝缘体11和第一端子1,该第一端子1设置在绝缘体11的端子收容部14内。
参照图7,第一端子1具备作为第一连接部的荧光管连接部2,其由在下侧分别具有V形的切口2a且前端锥状扩展配置的一对板片构成,在基部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片2b;S形的支承部8,其具备将荧光管连接部2的基部下侧分别连接的连接片3、从连接片前端向下方弯曲成L形的支承片4和在支承片4的下方向前弯曲延伸的底片5;以及作为第二连接部的变换器基板侧连接部6,其从支承部8的前端朝向后方形成为大致コ形。变换器基板侧连接部6的上下片6a、6b弯曲形成山形,以使得在长方向中间部具有彼此的间隔窄的部位。
此外,在将上下片6a、6b的一端彼此接合的基片6c的两侧设有连接片7。
这样,第一端子1的变换器基板侧连接部6,考虑接触不良因素导致的变换器基板60的翘曲,具有夹持变换器基板60的形状,通过由该夹持形状从上下保持变换器基板60,使电接触稳定化。
图10是表示本发明中使用的荧光管的端部的剖面图。如图10所示,荧光管50具备荧光管主体52;被密封在荧光管主体52的端部内侧的内部电极55;延伸到与内部电极55连接的荧光管主体52外侧的引线53;覆盖荧光管主体52的一端并与荧光管连接部2连接的帽状灯座51。
灯座51由导电性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灯座51的前端部形状做成锥状或曲面状,使得容易被引导到第一连接器20的插口13内,且易于对第一端子1的荧光管连接器2更宽地进行按压。另外,在灯座51的前端中央部开设贯通孔51a,穿过贯通孔51a的引线53通过焊料接合部54焊料接合在灯座51上。由此,引线53与灯座51电连接,并且灯座51机械性地被固定在荧光管主体52上。
灯座51的长度为完全覆盖内部电极55的长度。由此,荧光管发光时,即使内部电极55形成高温,也不会使第一连接器20的插口13周边熔化。
图8(a)、(b)及(c)是依次表示第一连接器的连接方法的局部侧视剖面图。图9是表示第一连接器20的连接状态的剖面图。图10是荧光管50的灯座附近的剖面图。
如图8(a)所示,在框体40的端部插入第一连接器20。
如图8(b)所示,将从框体40的底板41突出的金属板42与连接器20的插入槽15对准并插入,并用螺栓43进行固定。
如图8(c)所示,插入变换器基板60而完成组装。
此时,如图9所示,在第一连接器20的第一端子的第一连接部即荧光管连接器2插入成为荧光管50一端部的连接部的灯座51,另一方面,变换器基板60被插入作为第二连接器的变换器基板侧连接部6,如上所述的图8(c)所示,图中从下方插入螺栓43进行固定。
在此,如图9所示,灯座51的长度为,在将荧光管50插入第一连接器20的插口13时使得灯座51的端部不会从插口13露出到外部的长度。由此,能够增大灯座51与框体40的底板41等金属板部的绝缘耐压。
另外,使插口13的内径大于灯座51的外径,在荧光管50与第一端子1连接的状态下,使得灯座51不会与插口13接触。即,荧光管50的端部仅被弹性保持在荧光管连接器2上。利用这样的结构,当背光灯组合体10受到振动或冲击时,通过荧光管50的端部进行变位,而将振动或冲击吸收,从而能够防止荧光管50受到破坏。而此时,插口13具有限制荧光管50端部的变位量的功能。
具体而言,优选的是对于外径为3mm的荧光管,帽内径为3.2mm,帽外径为3.6mm,作为插入口的插口的口径为4.0mm。此外,优选的是对于外径为3.4mm的荧光管,帽内径为3.6mm,帽外径为4.0mm,插口的口径为4.4mm。作为另一例,优选的是对于外径为4.0mm的荧光管,帽内径为4.2mm,帽外径为4.6mm,插口的口径为5.0mm。如果将这些关系归纳,当设荧光管的外径为x时,则帽内径为x+0.2,帽外径为x+0.6(或x+0.2+α×2,其中α是帽的厚度),插口的口径为x+1.0(或x+0.6+α×2)。
图11(a)是表示变换器基板60的连接方法的图,图11(b)是图11(a)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11(c)是变换器基板60的上视图。
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在沿基板面并且沿第一连接器20的长方向的方向上可移动地安装变换器基板60后进行定位。
更具体地说,如前所述,在连接器30上设有多个插口13,使得将荧光管50配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与该插口13相对应,变换器基板侧连接部6与插口13数量相同地配置。
另一方面,如图11(c)所示,在变换器基板上形成与变换器基板侧连接部6数量相同的电极部61,该电极部61分别与变换器基板侧连接部6电连接。
如图11(b)所示,在第一连接器20上设有用于插入变换器基板60的插入口16,该插入口16的横向宽度扩展到使变换器基板能够在内部左右移动的程度。由此,能够吸收电极部61及变换器基板侧连接部6的尺度公差。在进行微调而在最佳位置设置了变换器基板侧连接部6之后,例如可以用螺栓(未图示)进行固定。
其中,电极部61是在制作电路基板时,通过蚀刻或溅射等与基板一体形成的。此时,优选的是对表面实施镀金等处理,以提高防锈性,并且降低接触电阻。
图12(a)是表示图1(a)的第二连接器30的概略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12(b)是图12(a)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参照图12(a)及图12(b),第二连接器30具备未图示的第二端子,其被收容在荧光管50的灯座51插入的插口32内;以及螺纹孔,其与设于作为构成外壳的第二壳体的绝缘体31的底部、并沿着背光灯组合体的宽方向即沿着被固定的第二连接器的长方向排列设置在框体40的金属板45的五个位置上的螺纹孔对准而被螺栓固定。
图13(a)是表示第二连接器的详细结构的分解组装立体图,图13(b)是图13(a)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3(c)表示在绝缘体中装入了第二端子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图13(c)中,为了便于理解,而以透明状态图示绝缘体31。参照图13(a)~图13(c),第二连接器30具备具有插口32的绝缘体31、和被收容在绝缘体31的端子收容部33的第二端子21。
图14(a)是第二连接器的侧视图,图14(b)是第二连接器的正视图,图14(c)是第二连接器的底视图。图15是沿图14(b)的XV-XV线的剖面图。图16(a)是表示第二端子21的一例的立体图,图16(b)是表示第二端子21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参照图14(a)~图14(c),第二连接器30具备作为第二壳体的绝缘体31和第二端子21。参照图15,第二端子21安装在绝缘体31的端子收容部33上。在第二端子21的正面设有用于插入荧光管50的插口32。
如图16(a)所示,第二端子21具备由一对的金属片23、23组成的作为第三连接部的荧光管侧连接部22、连接金属片23、23的基部下端的连接片24、连接一对连接片24的支承片25。通过该支承片25将一对连接部22相互电连接。在金属片23上具备V形的切口部23a和向基部上方突出的突出片23b。
如图16(b)所示,也可以在支承片25上设置台状的弯曲部25a。通过设置该弯曲部25a,能够进行荧光管侧连接部22的每种型号、及同一种型号之中的间距变换。
图17(a)及(b)是用于说明第二连接器30的固定方法的侧视局部剖面图。
如图17(a)所示,在框体40的一端插入第二连接器30,通过用螺栓46固定金属板45和第二连接器30,将第二连接器30固定在框体40上。
在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虽然使用了框体40和第一连接器20及第二连接器30,但也可以使用框体40和一对第一连接器20构成背光灯组合体。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虽然第二连接器30没有与变换器基板连接,但是对于第二连接器来说,也可以采用使所有端子短路,并使用线束与变换器基板60连接的结构。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灯组合体的分解组装立体图。图19(a)是表示图18的第一连接器的相反侧的电极连接部的一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9(b)是表示第一连接器的相反侧的支承部的另一例的U形荧光管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参照图18,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灯组合体100,除第二连接器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结构。即,第一连接器2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代替与第一连接器相反的第二连接器,进行与现有方式同样的连接。
即,如图18所示,背光灯组合体100具备两侧具有壁部的金属制皿状的框体40;在该框体40的底面按预定的间距间隔配置的荧光管500;保持固定荧光管500的灯架70;分别配置在框体40的一端及另一端的第一连接器20;灯支承部件105及电极连接部80。
灯架70将荧光管500保持在距框体40的底面一定的高度,而且将荧光管彼此的间隔保持为规定的间隔,并且,为了将连接器连接而具有对多个荧光管500进行定位的功能。另外,此处在不使用灯架70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用于定位的组装专用夹具。
如图19(a)、(b)所示,代替第一实施例的相反侧的第二连接器,用线束进行两根荧光管500的连接,并且,用橡胶架121保护灯电极部。另外,橡胶架121由灯支承部件105覆盖,其被固定在灯支承部件105的内部。
图20(a)、(b)、(c)是依次表示图18的背光灯组合体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如图20(a)所示,在固定于框体40底面的灯架70上安装用线束连接的荧光管500。此时,通过灯架70及橡胶架121使荧光管按规定的间隔配置。而且,盖上灯支承部件105以覆盖橡胶架121。
接着,如图20(b)所示,在框体40的灯支承部件105的相反侧的端部插入并安装第一连接器20。
接着,如图20(c)所示,通过在第一连接器20上插入变换器基板60,而完成背光灯组合体100。
在上述说明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器20的相反侧的端部用线束将相邻的荧光管彼此连接,但也可以代替使用线束,而使用图19(b)所示的U形荧光管501及コ形荧光管,不使用线束而采用由板材构成的电极连接部800,该板材具备仅固定支承U形荧光管501的弯曲部分的U形切口。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由于能够利用第一连接器20将荧光管500、501一起连接在基板60上,所以能够减少连接工时和部件数量。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通过用线束将相邻的荧光管彼此连接在第一连接器20的相反侧的端部,可以因所使用的荧光管的根数的不同,而有时在成本方面比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有优势。另外,如果使用U形荧光管501或コ形荧光管等来代替使用线束,则由于减少了荧光管的使用根数而能够实现降低成本。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作为电极连接部,电缆连接侧可以是用线束、金属片等使所有端子短路,并使用线束与变换器基板60连接。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上述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背光灯组合体对于液晶装置用的背光灯组合体是最合适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装置,其与两端分别具有连接部的荧光管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壳体和被收容在所述第一壳体内部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按照使所述荧光管的一端插入并到达所述第一端子的方式开口的插口,所述第一端子具备与所述荧光管的一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驱动所述荧光管的荧光管驱动基板的第二连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板簧状,其弹性支承所述荧光管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由反射部件构成,该反射部件具有反射壁,该反射壁具备平面。
4.一种背光灯组合体,其将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作为第一连接器装置使用,其特征在于,具有具备底面的四方箱形的框体;排列在所述框体的底面上的多个荧光管;用于使所述荧光管点亮的驱动基板;以及被固定在所述框体的侧面并将所述荧光管和所述驱动基板连接并保持的所述第一连接器装置,所述多个荧光管的每一个具备被密封在该荧光管的端部内侧的内部电极;一端与所述内部电极连接且向该荧光管端部外侧延伸的引线;以及覆盖所述荧光管端部且连接所述引线的另一端的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灯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帽的长度形成为仅覆盖所述荧光管的内部电极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灯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帽的外径和插口的内径形成为使得在荧光管的连接状态下所述帽不会与所述插口接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灯组合体,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装置的侧面相对的侧面具有第二连接器装置,所述第二连接器装置,其具备提供插入所述荧光管的另一端的多个插口的第二壳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部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具备将荧光管的另一端连接并将多个相邻的端子彼此连接的第三连接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荧光管和变换器基板的连接工序简单而且成本低廉的液晶面板用的背光灯组合体。背光灯组合体具有两端分别具有灯座的多个荧光管;与所述多个荧光管的各自的一端侧的灯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与所述多个荧光管的各自的另一端侧的灯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保持这些部件的框体。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端子和保持第一端子的第一壳体。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端子和保持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壳体。第一端子一体地具有与所述多个荧光管的灯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变换器基板连接的第三连接部。第二端子具有与所述多个荧光管的另一端侧的灯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将相互相邻的所述荧光管的灯座彼此连接。
文档编号F21V21/00GK101055961SQ20061017127
公开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14日
发明者铃木充博, 阿部雅一, 朝永勉, 米田匡宏, 内藤丈晴, 茨木和昭 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