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3992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个发光部的照明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具备多个发光部的照明装置,如专利文献1以及2所记载的那样,除已知有具备多个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元件的装置之外,还已知具备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ED)元件的装置。在这些照明装置中,所有的发光部被排列在1块基板(发光基板),从该发光基板发出的光,经过聚光光学系统到达被照射面。[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8779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71319号公报本技术领域中,从照明光的有效利用的观点出发,谋求一种能够照亮更广范围的照明装置。因此,如果能够以具备多个发光部的照明装置照亮广范围的话则是有益的。但是,在专利文献1以及2记载的照明装置中,1块发光基板所照亮的照射范围被聚光光学系统限定得狭小。也就是说,并非能在照亮更广范围的概念中应用的技术。因此,本发明的第 1目的在于实现利用1块发光基板所照亮的照射范围的广域化。另一方面,作为在具备多个发光部的照明装置中扩大照射范围的方法,举出扩大发光基板的面积的方法。但是,发光基板的面积扩大存在限度。作为其他的方法,还考虑排列多块发光基板来构成照明装置的方法。但是在该情况下,在被照射面中,与发光基板的接缝相对应的区域的照度比其他区域的照度大幅下降。因此,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照亮与发光基板的接缝相对应的区域。

发明内容
S卩,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上述的第1目的以及第2目的中的至少一方的照明装置、以及使用该照明装置的电子设备。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该照明装置具备发光基板,该发光基板具有排列于该发光基板的多个发光部;以及透镜阵列,该透镜阵列具有多个透镜,上述多个透镜的各透镜分别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对置,并且,来自对置的上述发光部的射出光通过上述多个透镜,上述多个发光部包括设置于上述发光基板的第1发光部;以及设置在比上述第1发光部更靠近上述发光基板的端部的位置的第2发光部,上述多个透镜包括与上述第1发光部对置的第1透镜;以及与上述第2发光部对置的第2透镜,上述第1透镜的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一致,上述第2透镜的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不同。根据该结构,作为第2透镜使用偏心透镜(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不同的透镜),由此,能使来自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朝从多个发光部的排列的中央朝向端部的方向折射。也就是,能够使来自发光基板的光朝外侧扩散、即能够照亮更广的范围。因此,在将发光基板二维排列的情况下,连被照射面中的与发光基板的接缝相对应的区域都能够照亮。也就是, 能够避免被照射面上的、与多个发光基板的接缝相对应的区域的照度比其他区域的照度大
4幅度降低的情况。此外,为了使来自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朝上述的方向折射,例如,关于相互对置的上述第1发光部与上述第1透镜,上述第1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与上述第1透镜的光轴一致, 上述第2透镜的偏心度设定成,使得来自对置的上述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朝如下方向折射, 该方向是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排列的中央朝向端部的方向。另外,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该照明装置具备发光基板,该发光基板具有排列于该发光基板的多个发光部;以及透镜阵列,该透镜阵列具有多个透镜,上述多个透镜的各透镜分别与上述多个发光基板的上述多个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对置,并且,来自对置的上述发光部的射出光通过上述多个透镜,上述多个发光部包括设置于上述发光基板的第1发光部;以及设置在比上述第1发光部更靠近上述发光基板的端部的位置的第2发光部,上述多个透镜包括与上述第1发光部对置的第1透镜;以及与上述第2发光部对置的第2透镜,关于相互对置的上述第1发光部与上述第1透镜,上述第1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与上述第1透镜的光轴一致,关于相互对置的上述第2发光部与上述第2透镜,上述第2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与上述第2透镜的光轴错开。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相互对置的第2发光部与第2透镜配置成,第2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与第2透镜的光轴错开,能够使来自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朝如下方向折射,该方向是从包括该第2发光部的多个发光部的排列的中央朝向端部的方向。也就是,能使来自发光基板的光朝外侧扩散。进一步,由于能够使排列成透镜阵列的透镜为一种(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一致的透镜),故容易制造透镜阵列。此外,为使来自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向上述的方向折射,例如,上述多个透镜的各自的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一致,关于相互对置的上述第2发光部和上述第2透镜,使上述第 2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与上述第2透镜的光轴错开而进行配置,以使来自上述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朝如下方向折射,该方向是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排列的中央朝向端部的方向。另外,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该照明装置具备发光基板,该发光基板具有排列于该发光基板的多个发光部;和透镜阵列,该透镜阵列具有多个透镜,上述多个透镜的各透镜分别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对置,并且,来自对置的上述发光部的射出光通过上述多个透镜,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对置的上述透镜使来自对置的上述发光部的射出光朝如下方向折射,该方向是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排列中的基准位置朝向端部的方向,并且,随着对置的上述发光部的位置在上述多个发光部的排列中从上述基准位置趋向上述端部,上述折射的角度增大。根据该结构,来自发光基板的光朝外侧扩散。因此,起到与上述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同样的效果。另外,多个透镜的各透镜使对置的发光部的射出光折射的角度,随着该发光部的位置在该多个发光部的排列中从基准位置趋向端部而增大,该情况有助于被照射面的照度的均勻化。此外,作为基准位置,可举例为多个发光部的排列的中央。当基准位置为多个发光部的排列中央时,来自发光基板的光全部朝外侧扩散。因此,当发光基板呈二维排列时,能够照亮被照射面中的、与发光基板的接缝相对应的整个区域。另外,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该照明装置具备发光基板,该发光基板具有排列于该发光基板的多个发光部;以及透镜阵列,该透镜阵列具有多个透镜,上述多个透镜的各透镜分别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对置,并且,来自对置的上述发光部的射出光通过上述多个透镜,上述多个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具有发光层,该发光层发出光;光反射层,该光反射层对上述发光层所发出的光进行反射;以及发光面,上述光反射层的反射光从该发光面射出,上述多个发光部包括设置于上述发光基板的第1发光部;以及设置在比上述第1发光部更靠近上述发光基板的端部的位置的第2发光部,上述第1发光部的光的射出方向与从上述第1发光部的上述发光面垂直延伸的直线一致,上述第2发光部的光的射出方向相对于从上述第2发光部的上述发光面垂直延伸的直线倾斜。根据该结构,能使来自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的行进方向相对于从第2发光部发光面垂直延伸的直线朝如下方向倾斜,该方向是从多个发光部的排列的中央朝向端部的方向。也就是,能够使来自发光基板的光朝外侧扩散、即能够照亮更广的范围。因此,在发光基板呈二维排列的情况下,连被照射面中的与发光基板的接缝相对应的区域都能够照亮。也就是,能够避免被照射面上的、与多个发光基板的接缝相对应的区域的照度比其他区域的照度大幅度降低的情况。另外,上述的各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被利用于各种电子设备。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典型例是具备上述的各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作为背光灯或者前照灯的液晶装置。液晶装置除了具备上述的各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外,还具备排列在照明装置的被照射面的多个液晶元件。当然,本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用途并不限定于液晶装置的背光灯或者前照灯。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 6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照明装置1 3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照明装置1的一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发光元件E34与微透镜M34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发光元件E45与微透镜M45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照明装置2的一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发光元件E45与微透镜MA45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照明装置3的一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发光元件E34与微透镜MB34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发光元件E45与微透镜MB45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照明装置4以及5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照明装置4的一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发光元件E34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发光元件EC45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照明装置5的一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发光元件ED45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发光元件ED45的构造的其它例子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照明装置6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照明装置6的一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发光元件EE34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发光元件EE45的构造的剖视图。图2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2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其它例子的立体图。图M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其它例子的立体图。标号说明1 6...照明装置;10,20,30,40. · ·发光面板;12、22、32、42· · ·发光元件芯片; 14...发光区域;50、60、70、80、90...透镜阵列;52、62、72、82、92...透镜阵列单元;108、 108a...发光层;104、104a、104b、104c、104d、104e. · ·光反射层;Ε、Ell Ε46、EAll ΕΑ16、ΕΑ21、ΕΑ26、ΕΑ31、ΕΑ36、ΕΑ41 ΕΑ46、ΕΒ11 ΕΒ16、ΕΒ21、ΕΒ26、ΕΒ31、ΕΒ36、ΕΒ41 ΕΒ46、ECll EC46...发光元件;M、Mll Μ46、MAll ΜΑ16、ΜΑ21、ΜΑ26、ΜΑ31、ΜΑ36、 ΜΑ41 ΜΑ46、MBll ΜΒ46、MCll MC16、MC21、MC26、MC31、MC36、MC41 MC46、MDll MD46. · ·微透镜。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附图中各部分的尺寸的比率酌情与实际尺寸不同。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 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 6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 6分别具备沿X方向(行方向)以及Y方向(列方向)延伸的发光面板;在Z方向(上下方向)与发光面板重叠的透镜阵列;以及对后述的发光部供给电流的电源电路(省略图示)。具体地说,照明装置1具备发光面板10以及透镜阵列 50,照明装置2具备发光面板10以及透镜阵列60,照明装置3具备发光面板10以及透镜阵列70,照明装置4具备发光面板20以及透镜阵列80,照明装置5具备发光面板30以及透镜阵列80,照明装置6具备发光面板40以及透镜阵列90。照明装置1 3分别用透镜阵列控制发光部的射出光的行进方向来解决课题。具体地说,照明装置1通过采用所谓的偏心透镜来解决课题,照明装置2通过将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与透镜的光轴错开配置来解决课题,照明装置3通过使光以与透镜的位置对应的角度折射来解决课题。另一方面,照明装置4 6分别用发光面板控制发光部的射出光的行进方向来解决课题。具体地说,照明装置4通过具备光反射层的形状不同的多个发光部来解决课题,照明装置5通过具备光反射层相对于发光层的角度不同的多个发光部来解决课题,照明装置6通过使发光部的光射出方向倾斜与发光部的位置对应的角度来解决课题。<Α.第1实施方式>首先,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照明装置1 3的构造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照明装置1的发光面板10具备矩形状的4块发光元件芯片(发光基板)12。如图2所示,这些发光元件芯片12 沿X以及Y方向被配置成2行2列。发光元件芯片12间的间隔Dl优选尽量狭小。此外,发光元件芯片12的大小为任意,作为发光元件芯片12的基体材料的形成材料,可采用玻璃、 硅、金属、塑料、陶瓷等各种材料。另外,发光元件芯片12亦可是柔性基板。在发光元件芯片12形成有具有圆形的发光面的M个发光元件(发光部)Ε。各发光元件E例如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元件,通过被供给电流而发光。另外,各发光元件E具有由有机EUElectro Luminescent,电致发光)材料形成的发光层、以及夹着发光层的一方电极以及另一方电极,对此省略图示。另外,各发光元件E由密封层(省略图示)覆盖,从各发光元件E发出的光透过密封层射出。因此,密封层与密封层侧的电极由透光率高的材料形成。另外,在各发光元件芯片12的端部存在具有宽度D3的边框区域13,以确保从初始基板切割出发光元件芯片12时的公差余量。在边框区域13无法配置发光元件E。因此,24 个发光元件E在由边框区域13围起的发光区域14,沿X以及Y方向排列成4行6列。发光元件E以及发光元件芯片12的配置以共计96个发光面共面的方式构成。另一方面,照明装置1的透镜阵列50具备四个透镜阵列单元52。如图2所示,各透镜阵列单元52与发光元件芯片12对置配置,并如虚线所示具有由透光性的材料(例如玻璃)形成的平板状的基体。另外,在基体中的位于发光元件芯片12—侧的表面和相反侧的表面分别形成有M个圆形状的透镜部,利用夹着基体对置的2个透镜部与存在于2个透镜部之间的基体构成一个微透镜(透镜)M。也就是,透镜阵列单元52具备M个双凸透镜。在透镜阵列单元52中,M个微透镜M被设置在分别与对置的发光元件芯片12所具备的M个发光元件E对置的位置。也就是,这些微透镜M沿X以及Y方向排列成4行6 列,来自各发光元件E的射出光通过(透过)对置的微透镜M。另外,在发光元件芯片12与透镜阵列单元52之间配置有用于使发光元件芯片12 与透镜阵列单元52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的隔离物,对此省略图示。在该隔离物形成有用于使从各发光元件E射出的光入射到对置的微透镜M的M个贯通孔。另外,隔离物由具有遮光性的部件形成,抑制从发光元件E发出的光入射到不与该发光元件E对置的微透镜M。图3是表示照明装置1的一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发光元件芯片12 所具备的M个发光元件E包括第1行第1列的发光元件E11、第1行第2列的发光元件
E12.....以及第4行第6列的发光元件E46。同样,透镜阵列单元52所具备的M个微透
镜M包括第1行第1列的微透镜Mil、第1行第2列的微透镜M12.....以及第4行第6列
的微透镜M46。当设定i为4以下的自然数、j为6以下的自然数时,第i行第j列的发光元件Eij与第i行第j列的微透镜Mij相互对置。发光元件E22 E25以及E32 E!35是配置在发光区域14的中央部的8个第1 发光部,发光元件Ell E16、E21、E26、E31、E36以及E41 E46是沿着发光元件芯片12 的4个端边配置在发光区域14的端部的16个第2发光部。换言之,设置在距离发光元件芯片12的端部远的位置的8个发光部分别为第1发光部,设置在距离该端部近的位置的16 个发光部分别为第2发光部。微透镜M22 M25以及M32 M!35是与第1发光部对置的8个第1透镜。各第1 透镜是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一致的透镜(非偏心透镜),且以中心轴朝向Z方向的方式配置。另外,微透镜Mll M16、M21、iC6、M31、M36以及M41 M46是与第2发光部对置的16 个第2透镜。各第2透镜是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不同的透镜(偏心透镜)。假想面7是用于以便于理解的方式示出光的行进方向的假想的矩形面,沿X以及 Y方向延伸。假想面7的4个角分别与发光元件Ell、E16、E41以及E46的发光中心重合。 半直线L是规定照明装置1的截面的直线,如图3所示,以发光区域14的中央(发光元件 Ell E46的排列的中央)α为起点沿V方向延伸,并通过发光元件Ε34的发光中心与发光元件E45的发光中心。图4是表示发光元件E34与微透镜M34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为用与Z方向平行且含有半直线L的平面将照明装置1分割开后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发光元件E34 与微透镜M34以发光元件E34的发光中心与微透镜M34的光轴一致的方式对置配置。微透镜M34的光轴是连结构成微透镜M34的2个透镜部的中心的直线。微透镜M34使从发光元件E34射出并入射到图中下侧的透镜部的光从图中上侧的透镜部射出。由于微透镜M34为非偏心透镜,故来自发光元件E34的射出光不会改变行进方向地通过微透镜M34进而通过假想面7。此外,作为一个例子,以微透镜M34为代表的第1透镜是具有圆柱状的形状的梯度折射率透镜(gradient indeX lens),亦可是在其横切面内中心轴(光轴)处的折射率低、且随着远离中心轴而折射率变高的透镜。发光元件E34以外的第1发光部(发光元件E22 E25、E32、E33以及E3Q的各发光部与微透镜M34以外的第1透镜(微透镜M22 M25、M32、M33以及M3Q的各透镜之间的配置关系,和发光元件E34与微透镜M34之间的配置关系同样。因此,从8个第1发光部(发光元件E22 E25以及E32 E3Q射出的光均通过假想面7。图5是表示发光元件E45与微透镜M45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为用与Z方向平行且含有半直线L的平面将照明装置1分割开后的情况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微透镜M45 为偏心透镜,其偏心度被设定为使得来自发光元件E45的射出光的行进方向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通过发光元件Ε45的发光中心的方向)折射。因此,从发光元件Ε45射出而通过微透镜Μ45后的光并不通过假想面7,而通过假想面7的外侧。此外,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为设置在该发光区域14的M个发光元件E的排列的中央,发光区域14的端部为设置在该发光区域14的M个发光元件E的排列的端部。发光元件Ε45以外的第2发光部(发光元件Ell Ε16、Ε21、Ε^、Ε31、Ε36、Ε41 Ε44以及Ε46)的各发光部与微透镜Μ45以外的第2透镜(微透镜Mll Μ16、Μ21、Μ26、Μ31、 Μ36、Μ41 Μ44以及Μ46)的各透镜之间的配置关系,和发光元件Ε45与微透镜Μ45之间的配置关系同样。因此,关于从16个第2发光部(发光元件Ell Ε16、Ε21、Ε^、Ε31、Ε36以及Ε41 Ε46)射出的光,其行进方向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通过该第2发光部的发光中心的方向)折射,而后均并不通过假想面7,而通过假想面7的外侧。如上所述,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各透镜阵列单元52中,包围8个第1透镜的16 个第2透镜分别采用偏心透镜,由此,来自分别与16个第2透镜对置的16个第2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的射出光,朝从与该透镜阵列单元52对置的发光元件芯片12的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通过该第2发光部的发光中心的方向)折射,因此,能使来自各发光元件芯片12的光全部朝该发光元件芯片12的外侧扩散。因此,作为与本申请发明的第1目的对应的效果,能够利用一块发光元件芯片12 照射更广的范围。除此之外,作为与本申请发明的第2目的对应的效果,在被照射面中,能够照亮与 4个发光元件芯片12的接缝相对应的整个区域。结果,在被照射面中,与发光基板的接缝相对应的整个区域的照度提高,该区域的照度与其他区域的照度之间的差别变小,因此能够达成被照射面的照度的均勻化。此外,图2的间隔Dl以及宽度D3都趋近于零,即便使用非偏心透镜作为第2透镜,也能够达成被照射面的照度的均勻化。但是,由于宽度D3是为了确保从初始基板切割出发光元件芯片12时的公差余量而必须的,故难以使宽度D3为零。与此相对,在第1实施方式中,即便确保宽度D3为切割出发光元件芯片12所需的足够长度,仍能够达成被照射面的照度的均勻化。<B.第2实施方式>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2进行说明。此外,对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通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标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2的一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照明装置2代替透镜阵列50而具备透镜阵列60,透镜阵列60代替透镜阵列单元52而具备透镜阵列单元62。透镜阵列单元62作为16个第2透镜而具备微透镜嫩11 嫩16、嫩21、1/^6、 MA3UMA36以及MA41 MA46。这16个微透镜M均为非偏心透镜。图7是表示发光元件E45与微透镜MA45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为用与Z方向平行且含有半直线L的平面将照明装置2分割开后的情况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微透镜MA45 使透镜的光轴与发光元件E45的发光中心错开配置。具体地说,微透镜MA45的光轴从发光元件E45的发光中心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通过发光元件Ε45的发光中心的方向)偏移。因此,微透镜ΜΑ45能使来自发光元件Ε45的射出光的行进方向朝上述的方向折射。因此,从发光元件Ε45射出而通过微透镜ΜΑ45的光并不通过假想面7,而通过假想面7的外侧。发光元件Ε45以外的第2发光部(发光元件Ell Ε16、Ε21、Ε^、Ε31、Ε36、Ε41 Ε44以及Ε46)的各发光部与微透镜Μ45以外的第2透镜(微透镜MAll ΜΑ16、ΜΑ21、Μ/^6、 ΜΑ31、ΜΑ36、ΜΑ41 ΜΑ44以及ΜΑ46)的各透镜之间的配置关系,和发光元件Ε45与微透镜 ΜΑ45之间的配置关系同样。因此,关于从16个第2发光部(发光元件Ell Ε16、Ε21、Ε26、 E3UE36以及Ε41 Ε46)射出的光,其行进方向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通过该第2发光部的发光中心的方向)折射,而后均并不通过假想面7,而通过假想面 7的外侧。如上所述,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各透镜阵列单元62中,包围8个第1透镜的16 个第2透镜的各透镜在下述方向使该第2透镜的光轴从与该第2透镜对置的第2发光部的发光中心错开配置,该方向是从与该透镜阵列单元62对置的发光元件芯片12的发光区域 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由此,来自分别与16个第2透镜对置的16个第2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的射出光朝上述的方向折射,因此,能够使来自各发光元件芯片12的光全部向该发光元件芯片12的外侧扩散。因此,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排列成透镜阵列60的微透镜M局限于一种(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一致的非偏心透镜)。也就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具有透镜阵列的制造容易的优点。〈C.第3实施方式>下面对第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通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标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3的一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照明装置3代替透镜阵列50而具备透镜阵列70,透镜阵列70代替透镜阵列单元52而具备透镜阵列单元72。透镜阵列单元72代替微透镜Mll Μ46而具备微透镜MBll ΜΒ46。微透镜
10MBll MB46都为非偏心透镜。图9是表示发光元件E34与微透镜MB34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发光元件E45与微透镜MB45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均为用与Z方向平行且含有半直线L的平面将照明装置3分割开后的情况的剖视图。如图9(图10)所示,微透镜MB34(MB45)使透镜的光轴与发光元件E34 ¢4 的发光中心错开配置。具体地说,微透镜MB34(MB45)的光轴从发光元件E34(E4Q的发光中心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通过发光元件Ε34(Ε45)的发光中心的方向)偏移。因此,微透镜ΜΒ34(ΜΒ45)能够使来自发光元件 Ε34(Ε45)的射出光的行进方向朝上述的方向折射。另外,微透镜MBll ΜΒ46的各微透镜配置成使对置的发光元件E的射出光的行进方向折射的角度,随着对置的发光元件E的位置在发光区域14中从中央α趋向端部而增大。具体地说,微透镜MBll ΜΒ46的各微透镜配置成对置的发光元件E的发光中心与透镜的光轴之间的偏移量,随着对置的发光元件E的位置在发光区域14中从中央α趋向端部而增大。例如,微透镜ΜΒ45的光轴与发光元件Ε45的发光中心之间的偏移量,比微透镜ΜΒ34的光轴与发光元件Ε34的发光中心之间的偏移量更大。由此,来自设置在各发光元件芯片12的发光区域14的M个发光部(发光元件 Ε)的各发光部的射出光由与该发光元件芯片12对置的透镜阵列单元72向外侧扩散。如图8所示,关于扩散的程度,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越长则扩散的程度越大。另外,从最外侧的16个第2发光部(发光元件Ell Ε16、Ε21、Ε26、Ε31、Ε36以及 Ε41 Ε46)射出的光不通过假想面7,而通过假想面7的外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微透镜MBll ΜΒ46配置成来自发光元件Ell Ε16、 Ε21、Ε26、Ε31、Ε36以及Ε41 Ε46的射出光不通过假想面7,而来自发光元件Ε22 Ε25 以及Ε32 Ε35的射出光通过假想面7,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微透镜 MBll ΜΒ46 配置成来自发光元件 Ell Ε16、Ε21、Ε22、Ε25、Ε26、Ε31、Ε32、Ε35、Ε36 以及Ε41 Ε46的射出光不通过假想面7,而来自发光元件Ε23、Ε24、Ε33以及Ε34的射出光通过假想面7。如上所述,根据第3实施方式,在各透镜阵列单元72中二4个微透镜M的各微透镜使来自对置的发光元件E的射出光朝下述方向折射,该方向是从与该透镜阵列单元72对置的发光元件芯片12的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且微透镜使射出光折射的角度随着该微透镜M的位置在该发光区域14中从中央α趋向端部而增大,因此,能够使来自各发光元件芯片12的光全部朝该发光元件芯片12的外侧扩散。因此,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由于基于各微透镜M的折射角度以上述方式确定,故能使被照射面的照度更为均勻。另外,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排列于透镜阵列70的微透镜M局限于一种。 也就是,在第3实施方式中,具有透镜阵列的制造容易的优点。此外,作为微透镜MBll ΜΒ46还可采用偏心透镜。在该情况下,各透镜的偏心度随着对置的发光部的位置在发光区域14从中央α趋向端部而增大。在该情况下,在各透镜阵列单元72中二4个微透镜M的各微透镜使来自对置的发光部的射出光朝下述方向折射, 该方向是从与该透镜阵列单元72对置的发光元件芯片12的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且微透镜使射出光折射的角度随着该透镜的位置在该发光区域14从中央α趋向端部而增大,故起到与采用非偏心透镜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D.第4实施方式>下面,对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对与第 1实施方式相通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标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图11是表示照明装置4以及5的构造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照明装置4的发光面板20具备矩形状的4块发光元件芯片(发光基板)22。发光元件芯片22与发光元件芯片12同样沿X以及Y方向配置成2行2列。另外,各发光元件芯片22与发光元件芯片 12同样具备沿X以及Y方向排列成4行6列的M个发光元件E。其中,照明装置4所具备的96个发光元件E的64个发光元件E的光的射出方向相对于Z轴倾斜。另外,照明装置4的透镜阵列80具备四个透镜阵列单元82。如图11所示,各透镜阵列单元82与发光元件芯片22对置配置,并如虚线所示具有由透光性的材料(例如玻璃) 形成的平板状的基体。透镜阵列单元82与透镜阵列单元52同样具备沿X以及Y方向排列成4行6列的M个微透镜M。其中,照明装置4所具备的96个微透镜M均为非偏心透镜, 这些微透镜M的64个微透镜M的光轴相对于Z轴倾斜。进而,来自各发光元件E的射出光通过对置的微透镜M。图12是表示照明装置4的一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如图12所示,各透镜阵列单元82作为8个第1透镜与透镜阵列单元52同样具备微透镜M22 M25以及M32 M35,但是,作为16个第2透镜具备微透镜MCll MC16、 MC21、MC26、MC31、MC36以及MC41 MC46。微透镜M22 M25以及M32 M35的各自的光轴朝向Z方向配置,与此相对,微透镜MCll MC16、MC21、MC26、MC31、MC36以及MC41 MC46使各自的光轴相对于Z轴倾斜角度θ配置。另一方面,各发光元件芯片22作为8个第1发光部与发光元件芯片12同样具备发光元件Ε22 Ε25以及Ε32 Ε35,但是,作为16个第2发光部具备EAll ΕΑ16、ΕΑ21、 ΕΑ26, ΕΑ31、ΕΑ36以及ΕΑ41 ΕΑ46。发光元件Ε22 Ε25以及Ε32 Ε!35的各自的光的射出方向为Z方向,与此相对,发光元件EAll ΕΑ16、ΕΑ21、ΕΑ洸、ΕΑ31、ΕΑ36以及ΕΑ41 ΕΑ46的各自的光的射出方向相对于Z轴朝V方向倾斜角度θ。微透镜MCll MC16、MC21、MC26、MC31、MC36 以及 MC41 MC46 的光轴,分别与发光元件EAll EA16、EA21、EA^、EA31、EA36以及EA41 EA46的光的射出方向一致。艮口, 在照明装置4中,各第2透镜的光轴和与该第2透镜对置的第2发光部的光的射出方向一致。另外,在照明装置4中,相互对置的第2透镜与第2发光部配置成,第2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位于将第2透镜的光轴延长的位置。图13是表示发光元件E34的构造的剖视图,为用与Z方向平行且包含半直线L的平面将照明装置4分割开后的情况的图。从图13中可知,照明装置4为顶部发光型。因此,作为发光元件芯片22的基体材料101,除了能够采用玻璃等具有透光性的板材之外,还可采用陶瓷、金属的薄片等不透明的板材。在基体材料101的表面形成有布线层102。布线层102上含有控制发光元件E34 的光量的有源元件(晶体管)、传送各种信号的导线。另外,布线层102的表面由基底层103 覆盖。基底层103是例如由丙烯酸类或环氧类之类的树脂材料、或者氧化硅(SiOx)或氮化硅(SiNx)之类的无机材料等各种绝缘材料形成的膜体。在基底层103的表面形成有发光元件E34用的光反射层104。光反射层104具有
12平板状的形状,例如由铝或银等单体金属、或者以铝或银为主成分的合金等具有光反射性的材料形成。光反射层104将发光层108发出的光朝图中上方反射。基底层103的形成有光反射层104的表面由透光层105包覆。透光层105是用于保护光反射层104的膜体,例如由氧化硅或氮化硅之类的具有透光性的绝缘材料形成。在透光层105的表面形成有作为发光元件E34的阳极发挥功能的第1电极106。 第 1 电极 106 例如由 ITO (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ι0 (氧化锌)、IZO (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之类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另外,第1电极106的一部分经由贯通透光层105与基底层103的接触孔与布线层102电连接。由此,第1电极106能够对发光层 108供给规定的电流。在透光层105的形成有第1电极106的表面形成有绝缘层107。绝缘层107是从Z方向观察在与第1电极106重合的区域形成有开口部(在厚度方向贯通绝缘层107的孔)的绝缘性的膜体。第1电极106以及绝缘层107由发光层108覆盖。发光层108至少含有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由空穴与电子结合而发光的有机EL物质构成。发光层108通过例如旋转涂覆法等成膜技术而遍及多个发光元件E连续地形成。虽然发光层108如此遍及多个发光元件E而连续,但由于第1电极106针对每一发光元件E独立地形成,故能够根据从第1电极 106供给的电流针对每一发光元件E分别控制光量。不过,也可通过液滴排出法(喷墨法) 等针对每一发光元件E独立地形成发光层108。另外,作为构成发光层108的其他层,还可具备电子阻挡层、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以及空穴阻挡层的一部分或者具备上述所有层。发光层108的表面由作为发光元件E34的阴极发挥功能的第2电极109覆盖。第 2电极109例如由ITO等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形成。另外,第2电极109遍及多个发光元件E连续地形成。第2电极109的表面由密封层110覆盖。发光层108以与从第1电极 106流至第2电极109的驱动电流对应的强度发光。此外,由于在第1电极106与第2电极109之间的夹有绝缘层107的区域不流过电流,故发光层108中的与绝缘层107重合的部分不发光。因此,第1电极106、绝缘层107、发光层108、以及第2电极109的层叠中,位于绝缘层107的开口部的内侧的部分作为发光元件E34发挥功能。从发光层108朝第2电极109侧射出的光,透过第2电极109与密封层110而朝被照射面侧射出。另外,如图中箭头所示,从发光层108朝第1电极106侧射出的光在透过第1电极106与透光层105而到达光反射层104后,被光反射层104朝图中上方反射,并透过透光层105、第1电极106、发光层108、第2电极109、以及密封层110而朝被照射面侧射出。因此,来自发光元件E34的射出光沿Z方向行进,通过微透镜M34,并通过假想面7。此外,发光元件E22 E25、E32 E33以及E35也具有与发光元件E34同样的构造。因此,如图12所示,来自发光元件E22 E25以及E32 E35的各发光元件的射出光沿Z方向行进,并通过假想面7。图14是表示发光元件EA45的构造的剖视图,为用与Z方向平行且包含半直线L 的平面将照明装置4分割开后的情况的剖视图。在图14中对与图13相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如图14所示,在基底层103a的表面中的与绝缘层107的开口部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弯曲的凹陷。在该凹陷的图中右侧的部分形成有具有一定厚度的光反射层10如。光反射层10 在具有弯曲形状这方面与图13的光反射层104不同。光反射层10 的形状被设定为,使发光元件EA45的光的射出方向为相对于Z轴朝V方向倾斜角度θ的方向。此外,在图14中,除了光反射层10 以外,关于层叠在光反射层10 上的透光层105a、第1 电极106a、发光层108a以及第2电极109a而言,与凹陷对应的部分的形状也与图13的情况不同。另外,在发光元件芯片22与透镜阵列单元82之间配置有由具有遮光性的材料形成的隔离物,对此省略图示。在该隔离物形成有用于使从各发光元件E射出的光入射到对应的微透镜ML的M个贯通孔,但连结发光元件EA45与微透镜MC45的贯通孔的中心轴与发光元件EA45(光反射层104a)的光的反射方向一致。因此,来自发光元件EA45的射出光朝下述方向行进,通过微透镜MC45,且不通过假想面7而通过假想面7的外侧,上述方向是相对于Z轴朝V方向倾斜角度θ的方向。此外,发光元件EAll ΕΑ16、ΕΑ21、ΕΑ26、ΕΑ31、ΕΑ36、ΕΑ41 ΕΑ44 以及 ΕΑ46,也具有与发光元件ΕΑ45同样的构造。因此,如图12所示,来自发光元件EAll ΕΑ16、ΕΑ21、 EA26.EA3UEA36以及ΕΑ41 ΕΑ46的各发光元件的射出光朝下述方向行进,且不通过假想面7而通过假想面7的外侧,该方向是相对于Z轴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倾斜角度θ的方向。如上所述,根据第4实施方式,在各发光元件芯片22中,作为包围8个第1发光部的16个第2发光部,采用具有形状与光反射层104不同的光反射层10 的发光元件 EAll EA16、EA21、EA^、EA31、EA36以及EA41 EA46,由此,各第2发光部的光的射出方向成为,相对于Z轴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倾斜角度θ的方向,因此, 能够使来自各发光元件芯片22的光全部朝该发光元件芯片22的外侧扩散。因此,作为与本申请发明的第1目的对应的效果,能够利用一块发光元件芯片22 照射更广的范围。除此之外,作为与本申请发明的第2目的对应的效果,在被照射面中,能够照亮与 4个发光元件芯片22的接缝相对应的整个区域。结果,在被照射面中,与发光基板的接缝相对应的整个区域的照度提高,该区域的照度与其他区域的照度之间的差别变小,因此能够达成被照射面的照度的均勻化。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排列成透镜阵列80的微透镜M局限于一种(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一致的非偏心透镜)。也就是,第4实施方式中具有透镜阵列的制造容易的优
点ο此外,图11的间隔Dl以及宽度D3都趋近于零,即便使用朝Z方向射出光的发光元件E作为第2发光部,也能够达成被照射面的照度的均勻化。但是,如前面针对第1实施方式所描述的那样,难以使宽度D3为零。与此相对,在第4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即便确保宽度D3为切割出发光元件芯片22所需的足够长度,仍能够达成被照射面的照度的均勻化。<Ε.第5实施方式〉下面,对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5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4 实施方式相通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标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照明装置5与照明装置4的不同点仅在于照明装置5代替发光面板20而具备发光面板30。如图11所示,发光面板30具备矩形状的4块发光元件芯片(发光基板)32。发光元件芯片32与发光元件芯片22同样沿X以及Y方向配置成2行2列。发光元件芯片32 与发光元件芯片22的不同点仅在于第2发光部的构造。图15是表示照明装置5的一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从图15以及图12可见,照明装置5所具备的4块发光元件芯片32分别代替发光元件 EAll EA16、EA21、EA26、EA31、EA36 以及 EA41 EA46 而具备发光元件 EBll EB16、 EB21、EB26、EB31、EB36 以及 EB41 EB46。图16是表示发光元件EB45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为用与Z方向平行且包含半直线L的平面将照明装置5分割开后的情况的剖视图。在图16中,对与图13相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如图16所示,在基底层10 的表面中的与绝缘层107的开口部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底面的倾斜角为θ的凹陷。在该凹陷形成有具有一定厚度的平板状的光反射层104b。 光反射层104b与图13的光反射层104不同点仅在于相对于发光层108的角度。S卩,光反射层104b相对于发光层108倾斜配置,以便发光元件EB45的光的射出方向成为相对于Z 轴朝V方向倾斜角度θ的方向。此外,在图16中,除了光反射层104b以外,关于层叠在光反射层104b上的透光层10 而言,与凹陷对应的部分的形状与图13的情况不同。由此,来自发光元件EB45的射出光朝相对于Z轴朝V方向倾斜角度θ的方向行进,通过微透镜MC45,并不通过假想面7而通过假想面7的外侧。此外,发光元件EBll EB16,ΕΒ2UΕΒ26,ΕΒ3UΕΒ36,ΕΒ41 ΕΒ44以及ΕΒ46也具有与发光元件ΕΒ45同样的构造。 因此,如图15所示,来自发光元件EBll ΕΒ16、ΕΒ21、ΕΒ26、ΕΒ31、ΕΒ36以及ΕΒ41 ΕΒ46 的各发光元件的射出光朝下述方向行进,不通过假想面7而通过假想面7a的外侧,该方向是相对于Z轴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倾斜角度θ的方向。如上所述,根据第5实施方式,在各发光元件芯片32中,作为包围8个第1发光部的16个第2发光部,采用具有光反射层104b的发光元件EB11 EB16、EB21、EB 、EB31、 EB36以及EB41 EB46,光反射层104b相对于发光层108的角度与光反射层104相对于发光层108的角度不同,由此,各第2发光部的光的射出方向相对于Z轴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倾斜角度θ,因此,能够使来自各发光元件芯片32的光全部朝该发光元件芯片32的外侧扩散。因此,起到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发光部的构造并不局限于图16所示的构造,例如也可以是图17所示的构造。图17是表示发光元件ΕΒ45的构造例的其它例的图,为用与Z方向平行且包含半直线L的平面将照明装置5分割开后的情况的剖视图。在图17中,对与图16相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图17所示的构造与图16所示的构造较大的不同点在于 在基底层103的表面并未形成凹陷,而形成有上表面的倾斜角为θ的光反射层l(Mc。也就是,代替基底层10 、光反射层104b以及透光层10 而具备基底层103、光反射层l(Mc以及透光层105c。〈F.第6实施方式〉下面,对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6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4 实施方式相通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标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图18是表示照明装置6的构造的立体图。如图18所示,照明装置6的发光面板40具备矩形状的4块发光元件芯片(发光基板)42。发光元件芯片42与发光元件芯片22 同样沿X以及Y方向配置成2行2列。另外,各发光元件芯片42与发光元件芯片22同样具备沿X以及Y方向排列成4行6列的M个发光元件E。其中,照明装置6所具备的96个发光元件E的各自的光的射出方向相对于Z轴倾斜。另一方面,照明装置6的透镜阵列90具备四个透镜阵列单元92。如图18所示, 各透镜阵列单元92与发光元件芯片42对置配置,且如虚线所示具有由透光性的材料(例如玻璃)形成的平板状的基体。透镜阵列单元92与透镜阵列单元82同样具备沿X以及Y 方向排列成4行6列的对个微透镜(非偏心透镜)M。其中,照明装置6所具备的96个微透镜M的各自的光轴相对于Z轴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倾斜。另外, 第i行第j列的微透镜M(微透镜MDij)的光轴通过第i行第j列的发光元件E (发光元件 ECij)的发光中心。图19是表示照明装置6的一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如图19所示,各透镜阵列单元92作为M个微透镜M具备MDll MD46。各微透镜M的光轴相对于Z轴倾斜的角度θ,随着该微透镜M的位置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趋向端部而增大。例如,微透镜MD34的光轴相对于Z轴倾斜角度θ = Θ1,微透镜MD45的光轴相对于Z轴倾斜角度θ = Θ2。其中,θ 1 < θ 2。另外,各发光元件芯片42作为M个发光元件E具备发光元件ECll EC46。图20是表示发光元件EC34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图21是表示发光元件 EC45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均为用与Z方向平行且包含半直线L的平面将照明装置 6分割开后的情况的图。在这些图中,对与图14相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如这些图所示,在基底层103d(103e)的表面中的与绝缘层107的开口部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弯曲的凹陷。在该凹陷的图中右侧的部分形成有具有一定厚度的光反射层104d(104e)。其中,光反射层104d(104e)的形状被设定为,使得发光元件EC34(EC45)的光的射出方向为相对于 Z轴朝V方向倾斜角度θ = θ 1 ( θ 2)的方向。此外,不仅光反射层104d与光反射层10 相互之间形状不同,透光层105d与透光层10 之间也相互形状不同。半直线L通过其发光中心的发光元件EC34与发光元件EC45之间的角度θ的大小关系,在以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为起点的其他半直线通过其发光中心的多个发光元件 E之间也同样成立。也就是,发光元件E的光的射出方向相对于Z轴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倾斜的角度θ,随着发光元件E的位置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趋向端部而增大。另外,在图19中,在发光元件芯片42与透镜阵列单元92之间配置有由具有遮光性的材料形成的隔离物(省略图示)。在该隔离物形成有用于使从各发光元件E射出的光入射到对应的微透镜M的M个贯通孔,但连结第i行第j列的发光元件ECij与第i行第 j列的微透镜Mdij的贯通孔的中心轴,与发光元件ECij的光的反射方向一致。例如,连结发光元件EC34与微透镜MD34的贯通孔的中心轴从Z轴朝V方向倾斜角度θ = Θ1,连结发光元件EC45与微透镜MD45的贯通孔的中心轴从Z轴朝V方向倾斜角度θ = θ 2。因此,来自发光元件EC22 EC25以及EC32 EC35的各发光元件的射出光朝下述方向行进,并通过假想面7,该方向是相对于Z轴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倾斜的方向,来自发光元件ECll EC16、EC21、E(^6、EC31、EC36以及EC41 EC46发出的射出光朝下述方向行进,不通过假想面7,而通过假想面7的外侧,该方向是相对于Z轴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如上所述,根据第3实施方式,由于发光元件E的光的射出方向相对于Z轴朝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倾斜的角度θ,随着发光元件E的位置从发光区域14 的中央α趋向端部而增大,故能够使来自各发光元件芯片42的光全部朝该发光元件芯片 42的外侧扩散。因此,起到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发光元件E的光的射出方向以上述方式设定,故能够使被照射面的照度更为均勻。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发光部的构造并不局限于图20、图21所示的构造,例如也可以是图16、图17所示的构造。即,作为96个发光部,既可采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发光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光部中,光反射层的形状设定成,随着发光部的位置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趋向端部,相对于Z轴朝从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的倾斜变大,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采用随着发光部的位置从中央α趋向端部而光反射层相对于发光层的角度变大的发光部。<G.变形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进行以下的变形。另外,还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与以下所示的变形例中的任意2个以上的方式进行适当组合。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m以及η为自然数。(变形例1)在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与沿着发光元件芯片12的4个端边中的1个、2个或者3个端边排列的发光元件E对置的微透镜Μ,也可以采用不使来自对置的发光元件E的射出光的行进方向折射的微透镜Μ。该情况下,沿着发光元件芯片12的4 个端边中的1个以上且3个以下的端边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E的各发光元件成为第2发光部,不沿着上述的1个以上且3个以下的端边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E的各发光元件成为第 1发光部。也就是,将沿着发光元件芯片12的4个端边中的除上述1个以上且3个以下的端边外的端边配置的发光元件E用作第1发光部。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图2的左上的透镜阵列单元52的第1行以及第1 列的9个、右上的透镜阵列单元52的第1行以及第6列的9个、左下的透镜阵列单元52的第4行以及第1列的9个、右下的透镜阵列单元52的第4行以及第6列的9个合计36个微透镜Μ,采用非偏心透镜。该情况下,第2透镜的排列图案在发光元件芯片12之间不同, 但依旧会照亮与发光元件芯片12的接缝相对应的整个区域。即,在多个发光基板的各基板中,亦可将多个第2发光部沿着该发光基板的所有端边中的、至少位于相邻的发光基板一侧的端边配置。由于与第2发光部对置的透镜为第2 透镜,故在该情况下,在多个透镜阵列单元的各单元中,多个第2透镜沿着对置的发光基板的所有端边中的、至少位于该发光基板的相邻的发光基板一侧的端边配置。根据该结构,来自各发光基板的射出光至少会朝该发光基板的相邻的发光基板一侧扩散,因此,能够照亮被照射面中的、与发光元件芯片的接缝相对应的整个区域。其中,在该结构中,与多个发光基板对置的多个透镜阵列单元,包括第2透镜以第1图案排列的透镜阵列单元,以及第2透镜以不同于第1图案的第2图案排列的透镜阵列单元。与此相对,在上述的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在各发光元件芯片12中,沿着该发光元件芯片12的所有端边排列的16个发光元件Ε(Ε11 Ε16、Ε21、Ε26、Ε31、Ε36以及E41 E46)分别成为第2发光部,与该16个第2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对置的第2透镜,使来自对置的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的行进方向折射,因此,尽管第2透镜的排列图案在发光元件芯片12之间是相通的,也能够照亮与发光元件芯片12的接缝的整个区域相对应的区域。S卩,在多个发光基板的各基板中,亦可沿着该发光基板的所有端边配置多个第2 发光部。由于与第2发光部对置的透镜为第2透镜,因此,在该情况下,在多个透镜阵列单元的各单元中,多个第2透镜沿着对置的发光基板的所有端边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来自各发光基板的射出光均朝该发光基板的外侧扩散,故即便第2透镜的排列图案在透镜单元之间是相通的,也能够照亮与发光基板的接缝相对应的整个区域。也就是,能够容易地制造透镜阵列,并且能够照亮与发光基板的接缝相对应的整个区域。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 微透镜M的排列图案在发光元件芯片12之间也是相通的。因此,该效果也是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进一步,亦可以并不沿着发光基板的所有端边中的任一端边的方式配置第2发光部。其中,发光基板所具有的多个发光部,需要包括设置于该发光基板的第1发光部和设置在比第1发光部更靠近该发光基板的端部的位置的第2发光部。凭借该结构也能够使来自发光基板的光朝该发光基板的外侧扩散。(变形例2)在第4以及第5实施方式中,亦可进行与变形例1同样的变形。例如,在第4实施方式中,作为图11的左上的发光元件芯片22的第1行以及第1 列的9个、右上的发光元件芯片22的第1行以及第6列的9个、左下的发光元件芯片22的第4行以及第1列的9个、右下的发光元件芯片22的第4行以及第6列的9个合计36个发光元件E,采用光的射出方向沿着Z轴的发光元件E。其中,在该情况下,微透镜单元构成为,与这些发光元件E的各发光元件对置的微透镜M的光轴与Z轴平行且通过该发光元件 E。因此,第2透镜的排列图案在发光元件芯片22之间不同。但是,依旧会照亮与发光元件芯片22的接缝相对应的整个区域。这样,在第4以及第5实施方式中,亦可将多个第2发光部沿着设置有这些第2发光部的发光基板的所有端边中的、至少位于相邻的发光基板一侧的端边配置。根据该结构, 由于来自各发光基板的射出光,至少朝该发光基板的相邻的发光基板一侧扩散,因此,能够照亮被照射面中的、与发光元件芯片的接缝相对应的整个区域。其中,在该结构中,多个发光基板包括第2发光部以第1图案排列的发光基板,以及第2发光部以不同于第1图案的第2图案排列的发光基板。 与此相对,在上述的第4以及第5实施方式中,在各发光元件芯片12中,沿着该发光元件芯片的所有端边排列的16个发光元件E分别成为第2发光部,由于该16个第2发光部的光的射出方向从Z轴倾斜,因此,尽管第2透镜的排列图案在发光元件芯片之间是相通的,也能够照亮与发光元件芯片的接缝的整个区域相对应的区域。
S卩,在多个发光基板的各基板中,亦可沿着该发光基板的所有端边配置多个第2 发光部。根据该结构,由于来自各发光基板的射出光均朝该发光基板的外侧扩散,故即便第 2透镜的排列图案在发光基板之间是相通的,也能够照亮与发光基板的接缝相对应的整个区域。也就是,能够容易地制造发光基板以及透镜阵列,并且能够照亮与发光基板的接缝相对应的整个区域。此外,在第6实施方式中,发光部的排列图案在发光元件芯片42之间也相通。因此,该效果也是第6实施方式的效果。
进一步,亦可以并不沿着发光基板的所有端边中的任一端边的方式配置第2发光部。其中,发光基板所具有的多个发光部,需要包括设置于该发光基板的第1发光部和设置在比第1发光部更靠近该发光基板的端部的位置的第2发光部。凭借该结构也能够使来自发光基板的光朝该发光基板的外侧扩散。(变形例3)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第2透镜采用了偏心透镜,但并不局限于此, 亦可采用具有使来自对置的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沿着不同于原射出方向的方向行进的功能的任意的透镜。与此同样,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关于相互对置的第2透镜(非偏心透镜)和第2发光部,以使第2透镜的光轴与第2发光部的发光中心错开的方式进行配置,由此使得来自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沿着不同于原射出方向的方向行进,但是,亦可通过采用与之不同的配置而使来自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沿着不同于原射出方向的方向行进。另外,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非偏心透镜或者偏心透镜,但关于这些透镜,也能够应用与上述同样的变形。(变形例4)作为第2发光部,在第4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具有形状与第1发光部的光反射层不同的光反射层的发光部,在第5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具有相对于发光层倾斜的光反射层的发光部,但并不局限于此,能够采用光的射出方向相对于从发光面垂直延伸的直线(Z轴)倾斜的任意的发光部。与此同样的变形同样适用于第6实施方式。(变形例幻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各透镜阵列单元72中二4个微透镜M的各微透镜使来自对置的发光元件E的射出光朝从设置有该发光元件E的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朝向端部的方向折射的角度,随着对置的发光元件E的位置在该发光区域14从中央α趋向端部而增大,亦可将其一般化,设定为 个微透镜M的各微透镜使来自对置的发光元件E 的射出光朝从设置有该发光元件E的发光区域14的基准位置朝向端部的方向折射的角度, 随着对置的发光元件E的位置在该发光区域14从基准位置趋向端部而增大。即,既可采用非偏心透镜作为微透镜M,并以随着对置的发光元件E的位置在发光区域14从基准位置趋向端部而折射角度增大的方式配置微透镜M ;亦可采用偏心透镜作为微透镜M,并使微透镜M的偏心度随着对置的发光元件E的位置在发光区域14从基准位置趋向端部而增大。此外,基准位置是发光区域14内的任意位置,也可以在发光元件芯片12之间并不相通。例如,也可以将图2中的与左上的透镜阵列单元52对置的发光区域14的左上角、与右上的透镜阵列单元52对置的发光区域14的右上角、与左下的透镜阵列单元52对置的发光区域14的左下角、与右下的透镜阵列单元52对置的发光区域14的右下角分别设为基准位置。(变形例6)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各发光元件芯片42中,M个发光元件E的各发光元件的光的射出方向相对于Z轴倾斜的角度随着发光元件E的位置在发光区域14从中央α趋向端部而增大,亦可将其一般化,设定为 个发光元件E的各发光元件的光的射出方向相对于Z轴倾斜的角度随着发光元件E的位置在发光区域14从基准位置趋向端部而增大。即,能够以随着发光元件E的位置在发光区域14从基准位置趋向端部而相对于Z 轴的倾斜增大的方式来配置发光元件E。此外,基准位置为发光区域14内的任意的位置,也可以在发光元件芯片42之间并不相通。例如,也可以将图18中的左上的发光元件芯片42的发光区域14的左上角、右上的发光元件芯片42的发光区域14的右上角、左下的发光元件芯片42的发光区域14的左下角、右下的发光元件芯片42的发光区域14的右下角分别设为基准位置。(变形例7)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透镜与第2透镜的透镜部的曲率半径既可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如果增大第2透镜的透镜部的曲率半径,则能够使来自对置的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更大程度地折射。这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透镜部的曲率半径在微透镜M之间既可相同也可以不同。透镜部的曲率半径越大,则能够使来自对置的发光部的射出光越大程度地折射,因此, 在各透镜阵列单元72中,也可以使各微透镜M的透镜部的曲率半径随着对置的发光元件E 的位置从发光区域14的中央α趋向端部而增大。(变形例8)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第2透镜,也可以使入射侧的透镜部的曲率半径和射出侧的透镜部的曲率半径不同。例如,可使射出侧的透镜部的曲率半径比入射侧的透镜部的曲率半径小。这对于第3实施方式中使用非偏心透镜的情况也同样。(变形例9)在各实施方式中,透镜阵列的基体亦可不按照透镜阵列单元分割开。 也就是,透镜阵列亦可具有设置在与4块发光元件芯片对置的位置的一个基体,并在该基体中的分别与4块发光元件芯片的各发光元件芯片对置的各区域设置M个微透镜Μ。另外,透镜阵列也可以是向排列有微透镜M的部分以外的间隙充填具有遮光性的树脂等的结构。(变形例10)在各实施方式中,1块发光元件芯片所具备的发光元件E的数目亦可设置为M个以外的任意多个。这也意味着,各发光元件芯片的发光元件E的排列并不限定于4行6列。在1块发光元件芯片具备m行η列的mXn个发光元件E的情况下,与该发光元件芯片对置的透镜阵列单元具备m行η列的mXn个微透镜M。此外,此处,当m= 1时, !!、丨,当!!二丨时!!!〉^也就是,1块发光元件芯片所具备的发光元件E的数目为多个。(变形例11)在各实施方式中,亦可使发光面板所具备的发光元件芯片的块数设定为4块以外的任意块数。这也意味着,发光面板的发光元件芯片的排列并不限定于2行2 列。例如,也可以将发光面板所具备的发光元件芯片的块数设为1块,该情况下,也能够使来自发光元件芯片的光均朝该发光元件芯片的外侧扩散。此外,在发光面板具备排列成m 行η列的mXn个发光元件芯片的情况下,透镜阵列具备排列成m行η列的mXn个透镜阵列单元。(变形例1 在各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E并不局限于有机发光二极管元件,亦可是LED元件、无机EL元件、等离子发光元件等。另外,发光元件E亦可是通过施加电压而被驱动的电压驱动型的元件。此外,在将发光元件E的发光面的形状设为圆形以外的形状的情况下,只要将其重心设为发光元件E的发光中心即可。另外,发光元件芯片之间的间隔 D1、发光元件E的配置间隔也并非必须是恒定的(等间隔)。另外,发光面板亦可不是顶部发光型,而是底部发光型。(变形例1 在各实施方式中,亦可在与一个微透镜M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E,利用多个发光元件E构成一个发光部。在该情况下,只要将构成一个发光部的多个发光元件E的中心(重心)设为发光部的发光中心即可。〈H:应用例〉作为各实施方式、各变形例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用途,除了普通的室内用或室外用的照明以外,可列举出液晶装置的背光灯、前照灯、电泳装置的前照灯等。在此,对利用了采用照明装置1 6中的任意一个作为背光灯或者前照灯的液晶装置9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此外,液晶装置9除了照明装置外还具备排列在照明装置的被照射面的多个液晶元件。图22是表示采用液晶装置9作为显示装置的可移动型的个人计算机的结构的立体图。个人计算机2000具备作为显示装置的液晶装置9与主体部2010。在主体部2010设置有电源开关2001以及键盘2002。图23中示出采用液晶装置9作为显示装置的移动电话机的结构。移动电话机3000 具备多个操作按钮3001、滚动按钮3002以及作为显示装置的液晶装置9。通过操作滚动按钮3002来使显示在液晶装置9的画面滚动。图M中示出采用液晶装置9作为显示装置的便携式信息终端(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的结构。信息移动终端4000具备多个操作按钮4001、电源开关4002 以及作为显示装置的液晶装置9。当对电源开关4002进行操作时,住址目录或时间表之类的各种信息显示于液晶装置9。此外,作为应用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装置的电子设备,除了图22 图对所示的电子设备以外,还可列举出数码照相机、电视机、摄像机、车辆导航装置、寻呼机、掌上电脑、电子纸张(electronic paper)、电子计算器、文字处理器、工作站、可视电话、POS终端、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视频播放器、具备触摸面板的设备等。
权利要求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照明装置具备发光基板,该发光基板具有排列于该发光基板的多个发光部;以及透镜阵列,该透镜阵列具有多个透镜,上述多个透镜的各透镜分别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对置,并且,来自对置的上述发光部的射出光通过上述多个透镜,上述多个发光部包括设置于上述发光基板的第1发光部;以及设置在比上述第1发光部更靠近上述发光基板的端部的位置的第2发光部,上述多个透镜包括与上述第1发光部对置的第1透镜;以及与上述第2发光部对置的第2透镜,上述第1透镜的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一致, 上述第2透镜的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关于相互对置的上述第1发光部与上述第1透镜,上述第1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与上述第1透镜的光轴一致,上述第2透镜的偏心度设定成,使得来自对置的上述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朝如下方向折射,该方向是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排列的中央朝向端部的方向。
3.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照明装置具备发光基板,该发光基板具有排列于该发光基板的多个发光部;以及透镜阵列,该透镜阵列具有多个透镜,上述多个透镜的各透镜分别与上述发光基板的上述多个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对置,并且,来自对置的上述发光部的射出光通过上述多个透镜,上述多个发光部包括设置于上述发光基板的第1发光部;以及设置在比上述第1发光部更靠近上述发光基板的端部的位置的第2发光部,上述多个透镜包括与上述第1发光部对置的第1透镜;以及与上述第2发光部对置的第2透镜,关于相互对置的上述第1发光部与上述第1透镜,上述第1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与上述第1透镜的光轴一致,关于相互对置的上述第2发光部与上述第2透镜,上述第2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与上述第2透镜的光轴错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透镜的各自的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一致,关于相互对置的上述第2发光部和上述第2透镜,使上述第2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与上述第2透镜的光轴错开而进行配置,以使来自上述第2发光部的射出光朝如下方向折射,该方向是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排列的中央朝向端部的方向。
5.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照明装置具备发光基板,该发光基板具有排列于该发光基板的多个发光部;以及透镜阵列,该透镜阵列具有多个透镜,上述多个透镜的各透镜分别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对置,并且,来自对置的上述发光部的射出光通过上述多个透镜,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对置的上述透镜使来自对置的上述发光部的射出光朝如下方向折射,该方向是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排列中的基准位置朝向端部的方向,并且,随着对置的上述发光部的位置在上述多个发光部的排列中从上述基准位置趋向上述端部,上述折射的角度增大。
6.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照明装置具备发光基板,该发光基板具有排列于该发光基板的多个发光部;以及透镜阵列,该透镜阵列具有多个透镜,上述多个透镜的各透镜分别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对置,并且,来自对置的上述发光部的射出光通过上述多个透镜,上述多个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具有发光层,该发光层发出光;光反射层,该光反射层对上述发光层所发出的光进行反射;以及发光面,上述光反射层的反射光从该发光面射出,上述多个发光部包括设置于上述发光基板的第1发光部;以及设置在比上述第1发光部更靠近上述发光基板的端部的位置的第2发光部,上述第1发光部的光的射出方向与从上述第1发光部的上述发光面垂直延伸的直线一致,上述第2发光部的光的射出方向相对于从上述第2发光部的上述发光面垂直延伸的直线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发光部中,上述光反射层相对于上述发光层的角度设定成,使得光的射出方向相对于从上述第2发光部的上述发光面垂直延伸的直线朝如下方向倾斜,该方向是从上述多个发光部的排列的中央朝向端部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照明装置具备多个上述发光基板,上述多个发光基板呈二维排列,上述多个发光基板的各发光基板所具有的上述多个发光部包括多个上述第2发光部, 在上述多个发光基板的各发光基板中,上述多个第2发光部沿着该发光基板的所有端边中的、至少位于相邻的上述发光基板一侧的端边配置。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具备权利要求1 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发光元件芯片与透镜阵列的照明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发光元件芯片具有多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是设置于发光元件芯片的第1发光部、或者是设置在比第1发光部更靠近发光元件芯片的端部的位置的第2发光部。透镜阵列具有多个透镜阵列单元。透镜阵列单元具有与多个发光元件分别对置的多个微透镜。微透镜是与第1发光部对置的第1透镜、或者是与第2发光部对置的第2透镜。第1透镜的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一致,第2透镜的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不同。
文档编号F21V5/04GK102235625SQ20111011392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30日
发明者窪田岳彦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