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274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光二极管透镜领域,尤指一种将中央集中之光线均匀布散,并以多区域反射避免直视时产生亮区之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已然成为照明产业之发展趋势,而将发光二极管之点光源转换成为较大范围而均匀之出光,则为发光二极管照明发展之重要研究方向。将发光二极管与透镜结合是一种可提高照明效率且能有效转换出光效果的方法,利用光线折射、反射之基本原理,将发光二极管高功率之点光源出光转变成为柔和而均匀之照明。一般使用之发光二极管透镜,大多可分成杯形、或半球体两种形式,光线从发光二极管发射后,经过两次折射从透镜发射而出。杯形之发光二极管透镜,是利用杯体侧边之全反射效应,使得光线往上方聚集形成均匀之照明范围,而半球体之发光二极管透镜,则利用球体曲率造成光线折射效果,使得光线朝上方聚集,亦得到均匀之照明范围。这些设计虽能有效改变发光二极管之出光而使光线能够均匀照设于固定范围之照明区域,但仍无法避免中心区域较明亮而越外圈越暗之照明效果,使得人眼直视仍可辨识出下方之发光二极管光源。除此之外,杯体侧面曲面以及半球体曲面多为平滑设计,但造成在同样的视角下人眼直视时,仅有一固定区域之光线照射该视角方向而造成视觉上之亮块出现。此等缺失使得现有之发光二极管透镜虽能提供均匀之出光及照明,但仍无法使得发光二极管成为人眼可直视之照明灯具。现有技术通常提供一种将出光导向侧面或背面之透镜。其透镜之设计皆能将中央出光之光线导向侧面或是其它角度,而产生均匀散光之光学效果,由于其入光面与光线行径方向皆近乎垂直,故往正面方向之光源近无改变方向仍然直射至出光面,方经过出光面之折射而改变方向,但由于入光角度会影响产生折射与反射之光量,故其光学效果仍受到极大之局限。此外,该等设计仍无法改善肉眼直视时,同一视角所见透镜提供之光线仍为一亮区及其它暗区。有鉴于上述缺失,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光线集中于中央区域,以及人眼直视时造成亮区之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使得灯具提供使用时肉眼直视时光线更加舒适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之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壁面光线集中于中央而照度均匀,且人眼直视时避免产生亮区之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为达此一目的,本实用新型之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供以与一发光二极管光源结合以改善出光效果,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具有一本体,为截顶圆锥状体并以一中央轴心线呈现轴对称,该本体之锥顶凹设形成有一入光面,该本体之锥底形成有一出光面,该本体之侧壁则形成有一光学曲面,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之该入光面是收束成形于一第一发散点,且该第一发散点位于该中央轴心线位置,又该光学曲面上形成一多区域反射部,据以将从入光面进入该本体之光线均匀分布由该出光面射出,以避免整片之亮区造成视觉效果上之不平均,该多区域反射部为复数个网格结构,且各该网格结构之侧剖面为直线或平滑曲线,边框则分别呈四边形或六边形。而为了加强反射之功效,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更包含一反射层,设于该本体外侧并仅包覆该光学曲面及该等网格结构。为了加强分散中央区域光线之效果,该出光面收束成形于一第二发散点,且该第二发散点位于该中央轴心线位置而相对该第一发散点位置设置,使得光线分布更加平均。而为使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便于使用,其更包含至少一安装构件,设于该本体之锥顶、锥底、或两者兼具。为前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亦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供以与一发光二极管光源结合以改善出光效果,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具有一本体,为截顶圆锥状体并以一中央轴心线呈现轴对称,该本体之锥顶凹设形成有一入光面,该本体之锥底形成有一出光面,该本体之侧壁则形成有一光学曲面,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之该出光面收束成形于一第二发散点,且该第二发散点位于该中央轴心线位置,又该光学曲面上系形成一多区域反射部,据以将从入光面进入该本体之光线均匀分布由该出光面射出,以避免整片之亮区造成视觉效果上之不平均,该多区域反射部系为复数个网格结构,且各该网格结构之侧剖面为直线或平滑曲线。而为了加强反射之功效,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更包含一反射层,设于该本体外侧并仅包覆该光学曲面及该等网格结构。为达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供以与一发光二极管光源结合以改善出光效果,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具有一本体,为截顶圆锥状体并以一中央轴心线呈现轴对称,该本体之锥顶凹设形成有一入光面,该本体之锥底形成有一出光面,该本体之侧壁则形成有一光学曲面,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曲面上形成一多区域反射部,据以将从入光面进入该本体之光线均匀分布由该出光面射出,以避免整片之亮区造成视觉效果上之不平均,该多区域反射部为复数个网格结构,且各该网格结构之侧剖面为直线或平滑曲线,边框则分别呈四边形。而为了加强反射之功效,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更包含一反射层,设于该本体外侧并仅包覆该光学曲面及该等网格结构。透过上述之设计,可将中央区域直射之光线经由入光面而折射往不同角度,而有效避免光线集中于中央区域,使得点光源之发光二极管经由透镜转换后,变成均匀之照度分布。同时该多区域反射部能将光线分散由不同区域之结构反射至同一视角,避免人眼直视时因为平滑之反光区域产生整片之亮区而不舒适,进而使得灯具提供使用时肉眼直视时光线更加舒适均匀。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外观图。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剖面示意图。图2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其它态样剖面图(一)。图2c,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其它态样剖面图(二)。图2d,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其它态样剖面图(三)。[0017]图3a,为本实用新型多区域反射部示意图(一)。图3b,为本实用新型多区域反射部示意图(二)。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外观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之使用示意图。图7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外观图。图7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剖面示意图。图8a,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外观图。图8b,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之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外观图。如图中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之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具有一本体1,为截顶圆锥状体,并以一中央轴心线2呈现轴对称,该本体I之锥顶凹设形成有一入光面10,使光线经由该入光面10进入该本体1,并于进入该本体I时产生折射。该本体I之锥底形成有一出光面12,使光线经由该出光面12离开该本体1,提供照明等功用。该本体I之侧壁则形成有一光学曲面14,该光学曲面14描述形成该本体I之锥状体侧面弧度、曲率、椎状体高度等外型,提供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之主要之光学效果。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之特征在于该本体I之该入光面10是收束成形于一第一发散点100,且该第一发散点100位于该中央轴心线2位置,使得该第一发散点100位于光线直射之路径上,以使光线从该第一发散点100进入该本体I时产生偏折造成折射,降低直线进入该本体I之光线量。又该光学曲面14上形成一多区域反射部140,据以将从入光面10进入该本体I之光线经由该多区域反射部140均匀分布由该出光面12射出,避免产生大面积之亮区。该多区域反射部140为复数个网格结构1401,该等网格结构1401之单一网格外观可为四边形或六边形,本实施例中各该网格外观为四边形,由该本体I之锥顶彼此邻接布设至该本体I之锥底,使得该等网格结构1401之边缘形成从该本体I之锥顶延伸至锥底之辐射线,及以该中央轴心线2为圆心之复数个同心圆交叉而成之大小渐增之方格,且该等网格结构1401中之侧剖面为直线或平滑曲线,以提供不同之光线反射效果。请参阅图2a 2d,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不同态样之剖面图。如图中所示,该等网格结构1401之侧剖面为朝外凸出之平滑曲线,彼此相连而形成整体为波浪状之该多区域反射部140。该入光面10之曲率及外观系与该光学曲面14互相搭配辅助,以提供最佳之照明效果,由于光之性质,由光疏之介质进入光密之介质时,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故于此端进行设计能较为有效而容易提升折射光线之效果,而不会因为光线反射而增加光学设计上之复杂度。以直射进入透镜之光线路径讨论之,如图2a所示,该入光面10之斜率变化使得直射进入该本体I之光线在该入光面10中央区域产生大角度之偏折,而在该入光面10边缘区域则产生较小角度之偏折,因而使得照射到该光学曲面14之光量提升。如图2b所示,该入光面10之斜率固定使得直射进入该本体I之光线均匀朝向固定角度产生偏折,较图2a中之中央区域之光线偏折角度较小,对于亮度较低之光源可避免该入光面10中央区域光线过度发散而造成暗区。如图2c所示,该入光面10以两段不同之斜率所构成,中央区域之光线偏折角度较图2b中更小,而外侧之光线偏折角度则较大,使得该入光面10中央区域直射光线之折射效果较轻微而边缘区域之折射较为明显。此外如图2d所示,该入光面10以一段固定斜率以及一段曲面所形成,使得进入该本体I之光线折射产生局部性更加细微之变化,使得光学效果更加精致。除了上述之实施样态,该入光面10之形状以及光学设计更可细分成多段曲率、或者是各部分产生高低、凹凸之局部结构,增加或是降低光之折射效果,搭配该光学曲面14之设计以达成最佳之照明功效以及视觉感受。请参阅图3a、3b,为本实用新型多区域反射部之两种示意图。如图中所示,该多区域反射部140为复数个网格结构1401,各该网格结构1401之侧剖面均为平滑之曲面,如图3a所示,该等网格结构1401之侧剖面为朝外凸出之平滑曲面,由于每个该等网格结构1401皆有相似之曲面,故 当肉眼在与该出光面12垂直方向正视该出光面12时,光线分别由该等
网格结构1401之一边反射至同一视角,如图中「-----之光线示意。故在人眼上并非
呈现整片之亮面,而是分别置于该等网格结构1401 —部份之小亮面。应注意的是,由于该等该多区域反射部140供以将光线反射至该出光面12,故于设计时需考虑光线全反射之效应,各该网格结构1401之曲面各系使光线之入射角度大于全反射之临界角(临界角0c =透镜折射率D之正弦反函数sin—1 (1/D)),以降低从该光学曲面14折射而散逸之光线量。此夕卜,为了加强反射之功能,使得反射至该出光面12之光量增加,该多区域反射部140更包含一反射层16,设于该本体I外侧并仅包覆该光学曲面14及该等网格结构1401,该反射层16可涂布金属、PP或PET等高反射率之材质,避免进入该本体I之光线从该光学曲面14穿出该本体1,转而因接触该反射层16而反射至该出光面12,因而增加出光量以提升亮度。同理,在侧视该出光面12时,亦由该等网格结构1401之一部份反射至该视角。如此之设计不仅能够免除整面之亮暗区而提升肉眼直接注视时之柔和感,而且由于该光学曲面14之外型因为该多区域反射部140而变化,因而使得能够反射到同一视角之区域遍布该光学曲面14非仅局限于一区域,因而使得视觉上更加均匀。而图3b中所示为该等网格结构1401之侧剖面系为朝内凹入之平滑曲面,其与图3a之外凸结构有类似而相反之效果,两者于相同视角所见之该等网格结构1401之发亮区域位置相反,以肉眼正视该出光面12之视
角为例(图中「-----之光线),图3a中之光线反射区域为该等网格结构1401远离该
出光面12处,而图3b中之光线反射区域则为该等网格结构1401靠近该出光面12处。虽然凹凸两种该等网格结构1401同一视角之反射区域不同,但均可提供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光线均匀之效果。另请参阅图4、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外观图及剖面示意图。如图中所不,该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之该出光面12是收束成形于一第二发散点120,以加强中央区域之光线折射之效果,且该第二发散点120位于该中央轴心线位置而相对该第一发散点100位置设置。当光线由该本体I经由该多区域反射部140(如图中所示,为剖面朝该本体I凹设之该等网格结构1401)而接触该出光面12时,将产生第二次之折射作用,因而使得光线再次产生偏折。由于该入光面10、该光学曲面14皆有均匀光线之效果,该出光面12之结构设计可对出光之效果作进一步之修正,对于局部或为之光线效果加以改良,而使光线分布更加均匀,值得一提的是,该多区域反射部140并不局限于相同样式结构之网格结构,亦可由不规则之多边形组合而成,透过该多区域反射部140之不规则设计使得反射之光线路径较不规则,因而提高出光之均匀度。[0031]另请参阅图6,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示意图。如图中所示,该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更包含至少一安装构件3,设于该本体I之锥顶、该本体之锥底、或两者兼具,以便于装设一发光二极管光源4,并将该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装设于使用之灯具(图中未显示)上。另请参阅图7a及图7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外观图及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不同手段以达到散光均匀之效果,如图中所示,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具有截顶圆锥状之一本体7,以一中央轴心线2’呈轴对称,该本体7之锥顶凹设形成有一入光面70,供以容置该发光二极管光源4’并使光线经由该入光面70进入该本体7。该本体7之锥底形成有一出光面72,且其特征在于该出光面72收束成形于一第二发散点720,且该第二发散点720位于该中央轴心线2’之位置,使光线直射进入该本体7后,经由从该第二发散点720产生偏折造成折射,降低直线射出该本体7之光线量。该本体7之侧壁则为一光学曲面74,以描述该本体7之锥状侧面弧度、曲率、椎状体高度等外型,且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曲面74上形成一多区域反射部740,据以将从入光面70进入该本体7之光线经由该多区域反射部740均匀分布由该出光面72射出,避免产生大面积之亮区。该多区域反射部740为复数个网格结构7401,于本实施例中,各该网格结构7401为六边型,形彼此邻接形成蜂巢状并由该本体7之锥顶布设至锥底,且各该网格结构7401之侧剖面为直线或平滑曲线,以提供不同之光线反射效果。于此结构中,光线从该入光面70进入该本体7时产生一次折射而照射至该多区域反射部740,而在该等网格结构7401之曲线或直线边缘产生反射,因而将光线散布至不同视角,另,一次折射角度不大而从该入光面70直射至该出光面72之光线,则透过该出光面72收束至该第二发散点720之设计,使得光线往边缘折射因而使得光线分布更加均匀。且为了加强反射之功能,使得反射至该出光面72之光量增加,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更包含一反射层76,以金属、PP或PET等高反射率之材质设于该本体I外侧并仅包覆该光学曲面74及该等网格结构7401,降低从该光学曲面74折射出该本体7之光线量,转而因接触该反射层76而反射至该出光面72,因而增加出光量以提升亮度。另请参阅图8a及图8b,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外观图及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另针对不同发光型态之一发光二极管光源4”提供不同手段以达到散光均匀之效果,如图中所示,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亦具有截顶圆锥状之一本体8,以一中央轴心线2”呈轴对称,于该本体8之锥顶凹设形成有一入光面80,供以容置该发光二极管光源4”并使光线经由该入光面80进入该本体8,并由该本体8锥底之一出光面82发散产生照明效果。该本体8之侧壁为一光学曲面84,以描述该本体8之锥状侧面弧度、曲率、椎状体高度等外型,且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曲面84上形成一多区域反射部840,据以将从入光面80进入该本体8之光线经由该多区域反射部840均匀分布由该出光面82射出,避免产生大面积之亮区。该多区域反射部840为复数个网格结构8401,于本实施例中,各该网格结构8401为另一种六边形,彼此邻接成为如羽毛格状由该本体8之锥顶布设至锥底,且各该网格结构8401之侧剖面为直线或平滑曲线,当该发光二极管光源4”为亮度较低,或由二颗以上之发光二极管组成,使得该发光二极管光源4”所发散之光线并非集中于一亮点,故中央区域毋须特别提供散光之构造而照射至该多区域反射部840,在该等网格结构8401之曲线或直线边缘产生反射,因而将光线散布至不同视角,而避免单一视角产生亮区之情形。且为了降低从该光学曲面84折射出该本体8之光线量,使得反射至该出光面82之光量增加,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更包含一反射层86,设于该本体I外侧并以金属、PP或PET等高反射率之材质包覆该光学曲面84及该等网格结构8401,因而增加出光量以提升亮度。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能有效将进入透镜之光线折射至不同之角度,大幅降低因为发光二极管点光源之高亮度直射及边缘之照度落差,使得经过透镜之出光呈现整面均匀之亮度。而于入光面之收束设计不仅有效改良光线折射角度,且便利且效果显著,更辅以出光面之设计,使得出光之均匀度更加提升。而透镜之侧面加以多区域反射之设计,能将同一视角之光线由分布于不同区域提供,避免整片之亮面造成视觉上之不舒适,使得照明之光线更加均匀。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其它转变方式亦皆在本案的范畴之中;故此等熟习此技术所作出等效或轻易的变化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与范围下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供以与一发光二极管光源结合以改善出光效果,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具有一本体,为截顶圆锥状体并以一中央轴心线呈现轴对称,该本体之锥顶凹设形成有一入光面,该本体之锥底形成有一出光面,该本体之侧壁则形成有一光学曲面,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 入光面收束成形于一第一发散点,其位于该中央轴心线位置,而光学曲面上形成一多区域反射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出光面是收束成形于一第二发散点,且该第二发散点位于该中央轴心线位置而相对该第一发散点位置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多区域反射部为复数个网格结构,且该等网格结构相邻排列设置,且该等网格结构系相邻排列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网格结构之侧剖面为直线或平滑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网格结构之边框分别呈四边形或六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多区域反射部更包含一反射层,设于该本体外侧并仅包覆该光学曲面及该等网格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至少一安装构件,设于该本体之锥顶或该本体之锥底、或两者兼具。
专利摘要一种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供以与一发光二极管光源结合以改善出光效果,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具有一本体,为截顶圆锥状体并以一中央轴心线呈现轴对称,该本体之锥顶凹设形成有一入光面,该本体之锥底形成有一出光面,该本体之侧壁则形成有一光学曲面,该发光二极管透镜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之该入光面是收束成形于一第一发散点,且该第一发散点位于该中央轴心线位置,又该光学曲面上形成一多区域反射部,据以将从入光面进入该本体之光线均匀分布由该出光面射出。
文档编号F21Y101/02GK202835177SQ20112055550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唐德龙 申请人:东莞雷笛克光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