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8663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侧入式背光液晶模组,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导光板入光侧存在漏光损失导致入光光效低的问题。所述侧入式背光液晶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导光板入光侧的LED,还包括反射片,反射片相对导光板倾斜设置。通过设置反射片,能够对从LED的发光口漏光端漏出的光进行反射,重新反射至LED上,反射至LED上的光线入光角度发生变化,能够从导光板的入光侧继续导入导光板中,避免了漏光损失,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入光光效。
【专利说明】侧入式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电产品领域,具有涉及侧入式背光液晶模组的结构改进。

【背景技术】
[0002]导光板是侧入式背光模组或液晶显示模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光和调整光均匀性的作用。随着液晶模组的不断发展和整体形态的不断减薄,导光板已经从传统的4T(SP厚度为4mm)降到了 2T (即厚度为2mm),且仍然具有不断减薄的趋势。
[0003]在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光源系统中,导光板和LED的配合是影响入光光效(即LED所发出的光中导入导光板的部分占LED所发出的光总量的比值)的重要因素。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导光板I和LED 2装配时LED 2位于导光板I的入光侧,与导光板I居中对齐(厚度方向中心线重合),以保证入光光效最高。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侧入式背光模组会存在漏光现象,即LED发出的光中有一部分不能导入导光板中,使得入光光效降低。比如,当导光板的厚度小于LED的厚度时,导光板的入光侧面积小于LED的出光面积,LED发出的光不能全部导入导光板中;再如,当导光板的厚度等于LED的厚度时,由于存在装配误差,难以保证导光板与LED精确地居中对齐,也会产生少量的漏光损失,使得入光光效降低。
[0004]因此,如何将漏光重新导入导光板中,提高入光光效,是侧入式背光模组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导光板入光侧存在漏光损失导致入光光效低的问题。
[0006]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位于导光板入光侧的LED,还包括将从LED的发光口漏出的光导入所述导光板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相对所述导光板倾斜设置。
[0007]优选的,为在保证入光光效的基础上实现背光模组的进一步超薄设计,导光板的厚度小于所述LED的厚度,导光板的出光面与所述LED的前侧面平齐,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背光面与所述LED的后侧面之间。
[0008]为进一步提高入光光效同时防止产生亮边,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对应LED所在侧的边缘部位与LED的前侧面覆盖有同一出光侧密封胶条。
[0009]当所述导光板的厚度小于所述LED的厚度时,若LED的前端处和后端处均有漏光产生,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与所述LED的前侧面之间、所述导光板的背光面与所述LED的后侧面之间均设置所述反射片。
[0010]所述反射片的倾斜角度以20?40°为宜。
[0011]所述导光板的背光面后侧设置有水平反射片,所述导光板的背光面与所述LED的后侧面之间的所述反射片与所述水平反射片衔接为一体。
[0012]为避免水平反射片与反射片的衔接部位露出模组的外部胶框边缘而有损模组表面效果,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包覆模组四周边缘的外部胶框,所述水平反射片与所述反射片的衔接部位由所述外部胶框覆盖,同理,所述出光侧密封胶条由所述外部胶框覆盖。
[0013]为尽可能地提高导光板的入光光效,使LED所发出的光尽可能多地导入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背光面与所述LED的后侧面之间的所述反射片的反射率高于水平反射部的反射率。
[0014]为避免导光板出光面与所述LED的前侧面之间的反射片露出模组的外部胶框边缘而有损模组表面效果,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与所述LED的前侧面之间的反射片由所述外部胶框覆盖。
[0015]同样为提高导光板的入光光效,所述反射片所对应处的导光板上无网点,防止网点对LED所发出光产生反射。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通过设置反射片,能够对从LED的发光口漏光端漏出的光进行反射,重新反射至LED上,反射至LED上的光线入光角度发生变化,能够从导光板的入光侧继续导入导光板中,避免了漏光损失,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入光光效,利于超薄背光模组的发展。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技术导光板与LED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厚度方向且导光板的厚度大于LED厚度);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侧入式背光液晶模组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厚度方向);
[0019]图3为图2中I部结构放大图;
[0020]图4为图2中I部对应的光路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侧入式背光液晶模组导光板入光侧局部结构示意图(厚度方向);
[0022]图6为图5对应的光路图;
[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侧入式背光液晶模组导光板入光侧局部结构示意图(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入式背光液晶模组中导光板与LED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I部结构放大图,由于模组中仅涉及到导光板、LED及反射片的结构改进,图2和图3中省略了模组其他部件,如背板、光学膜片、液晶面板、电路驱动系统、线路板、结构附件等。下面对本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方位词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以模组在家电设备上使用时朝向用户所在侧为前侧,相对的另一侧为后侧,朝向模组外部的为外侧,朝向模组中心部位的为内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对于导光板,其前侧面为出光面(即面对用户的该侧面),相对的后侧面为背光面,LED发光口所对的该侧面为其入光侧。
[0026]本实用新型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I和LED 2, LED 2位于导光板I的入光侦lJ,还包括将从LED 2的发光口 2.2漏出的光导入导光板I的反射片6,反射片6相对导光板I倾斜设置。
[0027]实施例一
[0028]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侧入式背光模组为单侧入光,导光板I的厚度小于LED2的厚度,导光板I的出光面与LED 2的前侧面2.1平齐,反射片6设置于导光板I的背光面1.2与LED 2的后侧面2.3之间。反射片6具体可一端抵靠在导光板I的背光面1.2上,一端抵靠在LED 2的后侧面的长边上。
[0029]本实施例侧入式背光模组,导光板I厚度小于LED 2的厚度也能获得较高的入光光效,其工作原理是:导光板I的出光面与LED 2的前侧面2.1平齐以使LED 2所发出的光尽可能多地导入导光板I ;同时,LED 2的后端漏出的光射在反射片6上,由反射片6再反射至LED 2上,光线入光角度发生变化使其能够从导光板I的入光侧继续导入至导光板I上,有效避免了漏光损失,导光板I的入光侧光路图参照图4。
[0030]由于LED 2从其发光口 2.2所发出的光通常为发散的,即使导光板I的出光面与LED 2的前侧面2.1平齐,此处也会有部分光射向导光板I的前侧,造成导光板I的出光面1.1上靠近入光侧的边缘处形成亮边缺陷。为解决此问题,本实施例中在导光板I的出光面
1.1上对应LED 2所在侧的边缘部位与LED 2的前侧面2.1覆盖有同一出光侧密封胶条5,以吸收多余发散光线,避免亮边产生。
[0031]具体的,出光侧密封胶条5为软质胶布,颜色优选白色,其他浅色亦可,但避免采用深色,如黑色胶布,以防止深色吸光降低入光光效。
[0032]经实践验证,反射片6的倾斜角度α以20?40°为宜,α最优值为30°。
[0033]通常侧入式背光模组在其导光板I的背光面1.2后侧设置有水平反射片3,以提高模组最终亮度,此时反射片6与水平反射片3衔接为一体。具体的,反射片6与水平反射片3可为同一材质一体成型,以提高生产加工效率,反射片6可由折弯形成;当然,也可各自成型,通过光学胶水将其粘接为一体。
[0034]为避免水平反射片3与反射片6的衔接部位露出而有损模组表面效果,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包覆模组四周边缘的外部胶框4,水平反射片3与反射片6的衔接部位由外部胶框4覆盖,即该衔接部位应位于外部胶框4的内部,不能超出外部胶框4 ;同理,出光侧密封胶条5也应由外部胶框4覆盖,即其边缘应不能露出于外部胶框4,以免影响模组的最终亮度和表面效果。
[0035]为进一步提高导光板I的入光光效,使LED 2所发出的光尽可能多地导入导光板1,反射片6的反射率要较高,高于作为普通反射用水平反射片3的反射率约10%左右。具体的,反射片6的反射率高于水平反射片3的反射率,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后,将反射片6再进行后续处理实现,比如涂覆粒子,提高其反射率;或者成型时使反射片6的厚度稍大于的厚度,也能提高反射片6的反射率。
[0036]同样为提高导光板I的入光光效,反射片6所对应处的导光板I上无网点设计,防止网点对LED 2所发出光产生反射作用,保证光尽可能地全部导入导光板I。
[0037]水平反射片3、反射片6优选白色发泡反射片,避免深色或黑色吸光降低入光光效。
[0038]实施例二
[0039]参照图5,本实施例侧入式背光模组也为单侧入光,且导光板I的厚度小于LED 2的厚度。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LED 2的前侧面2.1并不是与导光板I的出光面1.1平齐,LED 2的后侧面2.3也不与导光板I的背光面1.2平齐,导光板I与LED 2优选居中对齐,即LED 2的前端和后端均存在漏光。为使二者此种配合结构下也能保证较高的入光光效,本实施例中除如实施例一所述在导光板I的背光面1.2与LED 2的后侧面2.3之间设置反射片6 (简称为后侧的反射片6)外,在导光板I的出光面1.1与LED 2的前侧面2.1之间也设置有反射片6 (简称为前侧的反射片6)。同理,前侧的反射片6同样相对于导光板I倾斜设置,可一端抵靠在导光板I的出光面1.1上,另一端抵靠在LED 2的前侧面2.1的长边上;后侧的反射片6可与导光板I的背光面1.2后侧设置的水平反射片3 —体折弯成型或粘接为一体。这样一来,两端的漏光由对应的反射片6反射回LED 2,光线入光角度改变后从导光板I的入光侧继续导入至导光板I上,有效避免了此侧漏光损失,提高入光光效,导光板I的入光侧光路图如图6所示。
[0040]同样为避免前侧的反射片6边缘露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也包括包覆模组四周边缘的外部胶框4,前侧的反射片6也由外部胶框4覆盖,即其边缘应不能露出于外部胶框4,以免影响模组的最终亮度和表面效果。
[0041]为进一步提高导光板I的入光光效,前侧的反射片6所对应处的导光板I上也无网点设计,防止网点对LED 2所发出光产生反射作用,保证光尽可能地全部导入导光板I。
[0042]同样,前侧的反射片6优选白色发泡反射片,避免深色或黑色吸光降低入光光效。
[0043]实施例三
[0044]参照图7,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导光板I的厚度等于LED2的厚度,由于装配误差,导光板I厚度方向中心线与LED 2的厚度方向中心线存在偏差,使LED 2的至少一端产生漏光,本实施例为其后端漏光。同实施例一,反射片6设置在导光板I的背光面1.2与LED 2的后侧面2.3之间,相对导光板I倾斜设置。
[0045]具体可与在导光板I的背光面1.2后侧设置的水平反射片3相衔接,另一端抵靠在LED 2的后侧面2.3的长边上。
[0046]由于装配误差一般较小,此时反射片6的倾斜角度较小。
[004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位于导光板入光侧的LED,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从LED发出的光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导入所述导光板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相对所述导光板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小于所述LED的厚度,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与所述LED的前侧面平齐,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背光面与所述LED的后侧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对应所述LED所在侧的边缘部位与所述LED的前侧面覆盖有同一出光侧密封胶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小于所述LED的厚度,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与所述LED的前侧面之间、所述导光板的背光面与所述LED的后侧面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反射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的倾斜角度为20 ?40°。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背光面后侧设置有水平反射片,所述导光板的背光面与所述LED的后侧面之间的所述反射片与所述水平反射片衔接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包覆模组四周边缘的外部胶框,所述水平反射片与所述反射片的衔接部位由所述外部胶框覆盖,所述出光侧密封胶条由所述外部胶框覆盖。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背光面与所述LED的后侧面之间的所述反射片的反射率高于所述水平反射片的反射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与所述LED的前侧面之间的反射片由所述外部胶框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所对应处的导光板上无网点。
【文档编号】F21S8/00GK204005525SQ201420362232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日
【发明者】李响, 邵坤, 宋志成 申请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