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光源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7004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立体光源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光装置,尤其是涉及发光二极体的光源支架。



背景技术:

立体光源通常包括光源支架和设于所述光源支架的发光元件。

现有技术的立体光源通常是将发光元件直接焊接在多个印刷电路板上,然后再将印刷电路板用人工逐个焊接组装呈立体的几何形状来制作灯具。

但是上述方法仍然存在如下缺陷:

首先,焊接组装工艺复杂,且不良率高;

其次,焊接工艺形成的立体光源支架之间的热传导性差,不利于热量散失;

再者,焊接工艺不易于弯折,使得焊接后的支架形状不方便调整;

最后,因为各个立体光源支架单体之间相互串接设置,由此会导致压降,使得所述光源不再额定电压下工作,降低产品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组装方便、加工工艺简单、热传导性好、易于调整结构且可靠度高的立体光源支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立体光源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支架单体及沿所述支架单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呈直线型的第一公共电极与第二公共电极,多个所述支架单体分别串接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及第二公共电极之间。

优选的,多个所述支架单体均匀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正对且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支架单体包括支架本体及分别设于所述支架本体两端的电极输入端和电极输出端,所述第一公共电极、所述电极输入端、所述支架本体、所述电极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依次电性连接形成电流通路。

优选的,所述支架单体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垂直设置。

优选的,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第二支架本体及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两端且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支架本体和第三支架本体,所述电极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自由端,所述电极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架本体的自由端。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多个依次相接且呈夹角设置的子本体,第一支架本体和与其相邻的子本体形成的夹角及第三支架本体和与其相邻的子本体形成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相邻两所述子本体之间形成的夹角。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分别与所述电极输入端和所述电极输出端连接的电极对。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也包括电极对,所述第一支架本体内的电极对分别与所述电极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内的电极对连接;和/或

所述第三支架本体也包括电极对,所述第三支架本体内的电极对分别与所述电极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内的电极对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极对包括相互耦合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且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耦合处注塑成型杯状支架。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具有如下有益效益:

在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光源支架中设置所述第一公共电极、第二公共电极分别作为光源支架单体的公共电极直接驱动,减少压降和布线工艺,结构简单且加工方便,成本低。

另一方面,所述支架单体可以灵活组装,其可以水平间隔设置,两端分别对应与第一公共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相互电连接,如此形成平面光源;同时所述支架单体的两端能够相对所述本体对应弯折呈设定夹角,如此使得所述立体光源的整体结构更加多变化,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或者喜好设定成各种造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立体光源支架的支架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支架单体沿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立体光源支架的支架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立体光源支架100包括多个支架单体12及沿所述支架单体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呈直线型的第一公共电极11与第二公共电极13,多个所述支架单体12分别串接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11及第二公共电极1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公共电极11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13呈直线型,优选的,两者平行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支架单体12阵列间隔夹设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11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13之间,所述支架单体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11及所述第二公共电极13对应电连接。多个所述支架单体12阵列间隔夹设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11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13之间,使得本发明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100可大批量而又快速的生产,且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需求剪断相应长度的所述第一公共电极11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13,达到因物制宜的效果。

请参阅图2,是图1所示立体光源支架的支架单体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支架单体12包括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11连接的电极输入端121、支架本体122、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13连接的电极输出端123、电极对124及杯状支架125。

所述电极输入端121与所述电极输出端123分设于所述支架单体12的两端。所述第一公共电极11、所述电极输入端121、所述支架本体122、所述电极输出端123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13依次电性连接形成电流通路。

所述支架本体122包括依次相接设置的第一支架本体1221、第二支架本体1222和第三支架本体1223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221与第二支架本体1222及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222与所述第三支架本体1223的两个第一弯折部1124。

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221与所述电极输入端121焊接,所述第三支架本体1222与所述电极输出端123焊接。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222通过设于其两端的第一弯折部1224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221及所述第三支架本体1223连接。

所述第一弯折部1224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221、所述第三支架本体1223连接且位于同一平面,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222连接且位于同一平面,而所述第一弯折部1224的一端和另一端可以形成任意夹角,从而可以改变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222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221及所述第三支架本体1223之间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222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221及所述第三支架本体1223之间的夹角为180°,即三者位于同一平面。优选的,所述支架本体122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11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13垂直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221和所述第三支架本体1223关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222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222为矩形结构,而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221靠近所述电极输入端121的一端和所述第三支架本体1223靠近所述电极输出端123的一端截面为梯形。

所述电极对124设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222内,分别与所述电极输入端121和所述电极输出端123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221也包括电极对124,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221内的电极对124分别与所述电极输入端121和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222内的电极对124连接;和/或

所述第三支架本体1223也包括电极对124,所述第三支架本体1223内的电极对124分别与所述电极输出端123和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222内的电极对124连接。

在只有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222内设置有电极对124,即设置有所述立体光源支架100的立体光源是只有中间发光,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221、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222和所述第三支架本体1223内均设置有电极对,即设置有所述立体光源支架100的立体光源是中间和两端均发光的,当然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221或所述第三支架本体1223内设置有电极对时,是中间和两端中的一端发光。具体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选择。

所述电极对124的数量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对124包括相互耦合设置的第一电极1241和第二电极1242。

请参阅图3,图3是图2所示支架单体沿III-III线的剖视图。所述杯状支架125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电极1241与所述第二电极1242的耦合处。所述杯状支架125包括支架主体1251及封装于所述支架主体1251内的点光源1252,所述点光源1252在所述第一电极1241与所述第二电极1242之间可以是串联连接,还可以是并联连接,当然还可以是串并联混接。所述点光源1252是发光二极体。

相较于现有技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相互平行直线设置的第一公共电极11及第二公共电极13取代现有技术的多个电极串接形式,使得每个支架单体相互并接,减少了压降及布线工艺,且能按实际需求决定立体光源的长度(由于是并接,只需确定长度后,剪断相应长度的第一公共电极以及第二公共电极)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200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100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所述支架本体222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支架本体222的所述第一支架本体2221以及第三支架本体2223均通过所述第一弯折部2224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2222形成135°的夹角。使得所述立体光源支架200变为多面光源,可同时向三个方向照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200结构多变,且发光面更广。

实施例三: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立体光源支架的支架单体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300与实施例二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200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所述支架本体322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支架本体322的所述第一支架本体3221以及第三支架本体3223均通过所述第一弯折部3224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3222形成135°的夹角。

所述第二支架本体3222包括多个直线间隔设置的子本体32221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子本体32221的第二弯折部32222,多个所述子本体32221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弯折部32222形成任意夹角。

优选的,所述子本体32221的数量为基数个,位于两端的所述子本体32221关于最中间的所述子本体32221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子本体32221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弯折部32222形成的夹角为150°。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光源支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光源支架中设置所述第一公共电极、第二公共电极分别作为光源支架单体的公共电极直接驱动,减少压降和布线工艺,结构简单且加工方便,成本低。

另一方面,所述支架单体可以灵活组装,其可以水平间隔设置,两端分别对应与第一公共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相互电连接,如此形成平面光源;同时所述支架单体的两端能够相对所述本体对应弯折呈设定夹角,如此使得所述立体光源的整体结构更加多变化,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或者喜好设定成各种造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