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立体光学调控组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07646阅读:来源:国知局
134对称,且两侧墙134与反射底板114或底部136之间分别夹有锐角。
[0053]当然,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形状并不以此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部132也可以是不平行于反射底板114,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两侧墙134也可以是不对称的,而与底部136或反射底板114之间夹有不同的角度。此外,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部132与侧墙134也分别可以为具有弧面、曲面或是不规则形状的表面形式。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也可以省略贴附于反射底板114上的底部136。设计者可视需求调整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形式(未绘示)。
[0054]此外,侧墙134包括至少一穿孔135。需说明的是,在图1B中为了线条简洁仅示意性地在侧墙绘示了一个穿孔135,以说明亮度调整区段112的定义。实际上,侧墙134可以具有多个穿孔135。此外,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不仅在侧墙具有穿孔135,在顶部132也同样地具有贯穿的通孔,以供光源120所发出的部分光线能够直接穿出顶部132。
[0055]更精确地说,在本实施例中,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为高反射率的立体多孔反射结构,其内侧表面具有高反射性的功能,其可调整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的传递方向与分布方式。举例而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部132可以具有数量不同或面积不同的多个通孔(未绘示),使顶部132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透光量。同样地,侧墙134也可以具有数量不同或面积不同的多个穿孔135,而使侧墙134的不同区域也有不同的透光量。
[0056]例如,在对应光源120上方的区域,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部132具有数量较少或面积较小的通孔,以容许较低的透光量。相对地,在未对应光源120的其他区域,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部132具有数量较多或面积较大的通孔,以提供较高的透光量。同样地,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侧墙134在较靠近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直射的部位具有数量较少或面积较小的穿孔135,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侧墙134在较远离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直射的部位具有数量较多或面积较大的穿孔135(图式中为了简洁仅绘示一个穿孔135以方便在下文定义亮度调整区段112,但实际上穿孔135的数量、位置、尺寸并不以图式为限制)。藉此,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可先通过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调整其分布型态之后才往外传递,以提升光线的均匀性。
[0057]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本身可靠着自身的结构而自行站立在反射底板114上,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不需使用额外的间隔件来支撑。相较于传统上设置在光源上方的平面光学调控板需要靠多个间隔件来维持其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可省去间隔件,而可节省材料与模具的成本。此外,相较于平面光学调控板,本实施例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还提供了侧墙134的穿孔135来调整靠近光源120的两侧的光线分布。
[0058]此外,光学膜层140位在反射底板114、光源120与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上方。光学膜层140例如是棱镜片(prism film)、扩散片(diffus1n film)、增亮片(brightnessenhancement film,BEF)、偏光片(polarizer film)等,以调整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的传递方向或分布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省去光学膜层140的设计。
[0059]需注意的是,由于光源120发出的一部分光线会直接穿透顶部132的通孔与侧墙134的穿孔135,一部分的光线会被顶部132反射之后穿过侧墙134的穿孔135,而射向反射底板114。由于被顶部132反射之后直接穿过侧墙134的穿孔135的此类光线为一次反射,光线的能量较强,所以射到反射底板114之后再被反射底板114反射会造成背光模块100的亮区,而导致背光模块100所发出的光线亮暗不均。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此原因所造成的亮暗不均的问题,特别在会被顶部132反射之后直接穿过侧墙134的穿孔135而射向反射底板114的光线所照射到的区域(也就是亮度调整区段112)作特殊的设计,来降低被此区域反射的光线的亮度,以避免被此区域反射的光线过亮而使得背光模块100的亮度不均。
[0060]此处先界定亮度调整区段112的范围,在图1B中,以侧墙134仅具有一个穿孔135为例,若在侧墙134上穿孔135对反射底板114的正投影处为A,在侧墙134上穿过穿孔135的法线与反射底板114的交会处为B,其中亮度调整区段112为A与B之间的区域。图1C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在图1C的背光模块10b中,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以相同或相似的符号表示,请参阅图1C,侧墙134包括多个穿孔135,在侧墙134上最靠近反射底板114的穿孔135对反射底板114的正投影处为A’,在侧墙134上穿过最远离反射底板114的穿孔135的法线与反射底板114的交会处为B’,而可得到对应的亮度调整区段112b(也就是A’与B’之间的区域)。
[0061]图2是图1B的背光模块的反射底板在亮度调整区段的俯视示意图。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被顶部132反射之后直接穿过侧墙134的穿孔135的光线会落入亮度调整区段112中,因此,反射底板114在亮度调整区段112设有这些亮度调整结构116(孔洞),而使落入亮度调整区段112中的一部分光线能够通过亮度调整结构116,而仅有一部分的光线能够被反射底板114反射。藉此,降低被亮度调整区段112反射的光线亮度,而避免亮区产生。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底板114位在亮度调整区段112的这些亮度调整结构116的尺寸与间距可以依据需求调整为不同尺寸与不同间距,并不以图式为限制。亦即,亮度调整结构116可为具有同一尺寸与相等间距(未绘示)。
[0062]请回到图1B,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底部136的一部分会位在亮度调整区段112上。底部136的上表面具有反射功能,且位在亮度调整区段112上的部分同样地具有多个开孔137,开孔137的位置对应于亮度调整结构116的位置。穿透侧墙134的其中一部分光线穿出于底部136的开孔137以及反射底板114的亮度调整结构116而不被反射底板114反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底部136也可以不位在亮度调整区段112上,就不需要在底部136上设有开孔137。
[0063]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藉由将射至亮度调整区段112的部分光线导出吸收或分散,而降低被亮度调整区段112反射的光线量,以避免亮区的形成。换句话说,在反射底板114中,亮度调整区段112的反射率会小于其他部位的反射率,而使得亮度调整区段112反射出较少的光线。
[0064]需说明的是,上面仅是其中一种亮度调整区段112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散光或吸光的设计来调整被顶部132反射之后直接穿过侧墙134的穿孔135的光线被反射底板114反射的亮度。
[0065]图3A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3A,图3A的背光模块200与图1B的背光模块100的主要差异在于,在图1B中,亮度调整结构116为孔洞,反射底板114是通过位在亮度调整区段112的亮度调整结构116,让照射至亮度调整区段112的一部分光线直接穿过亮度调整结构116,而不被反射底板114反射,图3A则是利用吸光元件作为亮度调整结构218,以吸光的方式,减少光反射量。
[0066]在图3A中,亮度调整区段212内设置有亮度调整结构218,亮度调整结构218包括吸光层,例如是吸光油墨层或是吸光胶层。亮度调整结构218可配置在反射底板214上且位在亮度调整区段212内。同样地,若底部236的一部分位在亮度调整区段212上,底部236的此部分也可以具有亮度调整结构218,如吸光层237。穿透侧墙234的一部分光线会被亮度调整结构218吸收而不往远离反射底板214的方向射去。当然,亮度调整结构218的种类并不以此为限制。此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亮度调整结构218是配置在反射底板214与底部236的区域,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亮度调整结构218也可以仅直接覆盖底部236,亦即整个亮度调整区段212配置在底部236的范围内。
[0067]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亮度调整结构218也可以包括粗糙面,穿透侧墙234的一部分光线被亮度调整218元件漫射或散射而不往远离反射底板214的方向射去。也就是说,光线在亮度调整区段212的散射率高于在反射底板214的其他区域的散射率。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射底板组件210也可以包括具有孔洞的反射底板214以及具有吸光层或是粗糙面的亮度调整结构218,让照射至亮度调整区段212的一部分光线直接穿过孔洞、一部分光线被吸收、漫射或散射,而只让一部分的光线被反射底板214反射而往光学膜层射去。同样地,底部236的位在亮度调整区段212上的此部分也可以包括粗糙面或是开孔来漫射光线或是使光线穿透。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