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立体光学调控组件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907646阅读:来源:国知局

[0068]图3B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在图3B的背光模块200b中,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以相同或相似的符号表示,请参阅图3B,图3B的背光模块200b与图3A的背光模块200的主要差异在于,在图3A中,亮度调整结构218是吸光层,例如是吸光油墨层或是吸光胶层。在图3B中,亮度调整结构218b包括了在亮度调整区段212中位在反射底板214的孔洞216a以及位在至少一部分的孔洞216a内的吸光层216b,且亮度调整结构218c包括了在亮度调整区段212中位在底部236上的孔洞236a以及位在至少一部分的孔洞216a内的吸光层236b。未填有吸光层236b的孔洞216a的下方同样地具有216a。照射至亮度调整区段212的一部分光线穿过孔洞216a、236a,一部分光线被位在孔洞216a、236a内的吸光层吸收216b、236b。
[0069]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一部分的孔洞216a、236a也可以不贯穿反射底板214或底部236而于孔洞216a、236a的底面形成粗糙面,而使得一部分光线穿过贯穿反射底板214的孔洞216a,一部分光线被未贯穿反射底板214或底部236的孔洞216a、236a底面的粗糙面漫射。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对应于底部236的孔洞236a的反射底板214的表面也可以是粗糙面,而使贯穿底部236的孔洞236a的光线漫射。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背光模块100、100b、200、200b藉由将反射底板114、214或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底部136、236在亮度调整区段112、112b处设有亮度调整结构116或者在亮度调整区段212处配置有能够吸光或是散光的亮度调整结构218、218b,光源所发出的一部分光线穿透侧墙134、234之后射至亮度调整区段112、112b、212而被穿出、吸收或漫射,仅一部分的光线能够被反射底板114、214或底部136、236反射而往远离反射底板114、210射去,而降低被亮度调整区段112、112b、212反射的光线量,以避免亮区的形成,进而增加背光模块100、I OOb、200所射出光线的亮度的均匀性。
[0070]图4是具有不同形式的亮度调整区段的多种背光模块的实验结果图。请参阅图4,此处采用两种背光模块来进行实验,第一种是未在反射底板上设有孔洞或是未具有亮度调整结构的背光模块。第二种是采用具有亮度调整结构的背光模块,且亮度调整结构包括散射图样,例如多个穿孔所构成的散射图样。由图4的此两种背光模块的实验结果可知,在X轴正负30毫米至70毫米的范围中,第一种背光模块会在X轴的位置约是正负30毫米处有一明显的照度峰值,换句话说,此区域会有亮纹出现。相较于第一种背光模块,第二种具有亮度调整结构且亮度调整结构包括散射图样的背光模块能够使X轴正负30毫米至70毫米中不同位置的亮暗程度较为接近,而较能够发出亮度较为均匀的光线。
[0071]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背光模块藉由能够自行站立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配置在反射底板上并罩覆光源,而不需利用额外的间隔件来支撑,能有效节省成本与组装工序。相较于平面光学调控板,立体光学调控结构还提供了侧墙的穿孔来调整靠近光源的两侧的光线分布。此外,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在侧墙上最靠近反射底板的穿孔对反射底板的正投影处为A,在侧墙上穿过最远离反射底板的穿孔的法线与反射底板的交会处为B。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线若被顶部反射后直接穿过侧墙的穿孔,而射向反射底板,会落在A与B之间的亮度调整区段中,此类光线属一次反射,光线的能量较强,其后再被反射底板反射出背光模块,会造成背光模块的亮区。本发明的背光模块藉由在A与B之间的亮度调整区段设有特殊设计,如此一来,在此部分被顶部反射、穿透侧墙之后射至亮度调整区段的光线之中,其中一部分的光线会穿出反射底板或是被亮度调整结构吸收、漫射或散射,而不往远离反射底板的方向射去。也就是说,射至亮度调整区段的光线仅有一部分会被反射底板反射而往远离反射底板的方向射去,而降低被反射底板在亮度调整区段处所反射的光线的亮度,以减少背光模块所发出的光线存在亮度不均的程度。
[0072]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主权项】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反射底板; 一光源,配置在该反射底板上; 至少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配置在该反射底板上并罩覆该光源,该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包括一顶部及连接于该顶部的两侧墙,其中该两侧墙倾斜地且相对地朝向该反射底板,至少一该侧墙包括至少一穿孔;以及 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邻近具有该穿孔的该侧墙,其中该穿孔在该反射底板的正投影处为A,在该侧墙上穿过该穿孔的法线与该反射底板的交会处为B,其中A与B之间的区域为一亮度调整区段,该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配置于该亮度调整区段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该穿孔的该侧墙更包含多个穿孔,其中最靠近该反射底板的该穿孔对该反射底板的正投影处为A’,在该侧墙上穿过最远离该反射底板的该穿孔的法线与该反射底板的交会处为B’,其中该亮度调整区段为A’与B’之间的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包含多个孔洞、一吸光油墨层、一吸光胶层、一粗糙面或其组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设置于该反射底板,该亮度调整结构包含位在该亮度调整区段内该反射底板的多个孔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区段的该些孔洞具有多种尺寸,且该些孔洞之间存在多种间距。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设置于该反射底板,其中该亮度调整结构包括一吸光油墨层、一吸光胶层或是一粗糙面。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立体光学调控结构还包括连接于该至少一侧墙的一底部,该底部设置于该反射底板上,且该亮度调整结构配置在该底部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配置于该底部的该亮度调整结构为多个穿孔,并且该些穿孔中具有吸光层。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立体光学调控结构还包括连接于该至少一侧墙的一底部,该底部设置于该反射底板上,其中该亮度调整区段部分位在该底部且部分位在该反射底板。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为多个穿孔、吸光油墨层或吸光胶层。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该顶部以及该侧墙为一平面、一弧面或一曲面。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光学膜层,位在该反射底板、该光源与该立体光学调控结构上方。13.一种立体光学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顶部; 两侧墙,分别连接于该顶部,其中该两侧墙倾斜地且相对地由该顶部向下延伸,至少一该侧墙包括至少一穿孔; 至少一底部,连接于该具有该穿孔的该侧墙;以及 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位于该底部,其中该穿孔在该底部的正投影处为A,在该侧墙上穿过该穿孔的法线与该底部的交会处为B,其中A与B之间的区域为一亮度调整区段,该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配置于该亮度调整区段中。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光学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该穿孔的该侧墙更包含多个穿孔,其中最靠近该底部的该穿孔对该底部的正投影处为A’,在该侧墙上穿过最远离该底部的该穿孔的法线与该底部的交会处为B’,其中该亮度调整区段为A’与B’之间的区域。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光学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包含多个孔洞、一吸光油墨层、一吸光胶层、一粗糙面或其组合。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立体光学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为多个孔洞且该些孔洞具有多种尺寸,且该些孔洞之间存在多种间距。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立体光学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为多个穿孔,并且该些穿孔中具有吸光层。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光学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顶部与该底部平行,且该侧墙与该底部之间具有一锐角。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反射底板、一光源、至少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及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光源与立体光学调控结构位在配置在反射底板上,且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罩覆光源。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包括两侧墙。至少一侧墙包括至少一穿孔。亮度调整结构邻近具有穿孔的侧墙。穿孔在反射底板的正投影处为A,在侧墙上穿过穿孔的法线与反射底板的交会处为B,其中A与B之间的区域为一亮度调整区段,亮度调整结构配置于亮度调整区段中。
【IPC分类】F21S8/00, F21V11/14
【公开号】CN105674154
【申请号】CN201610107816
【发明人】马啟唐, 鐘炜竣, 林苏逸, 林俊良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6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