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背板及包括其的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23335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块的背板及包括其的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的背板,包括一第一面,一第二面,及一第三面。所述第二面是弯折自所述第一面,并形成有多个内凹结构。所述第三面是弯折自所述第二面,且对应于所述第一面。本发明背光模块的背板具有内凹结构,以增加背板的散热面积,且背板的内凹结构上可形成有一对穿孔,以通过空气的对流效应将热量从内凹结构的穿孔向外发散。因此,本发明背光模块具有较佳的散热效率,以解决背光模块散热不佳的问题。
【专利说明】
背光模块的背板及包括其的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的背板及包括其的背光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改善散热效率的背光模块的背板及包括其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0002]传统液晶显示设备的侧光式背光模块一般皆是在一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发光单元(例如冷阴极管或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是利用导光板将发光单元所发出的光线均匀扩散,以形成一均匀的面光源。然而,随着液晶面板的尺寸逐渐增加,发光单元所需要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且发光单元的功率也会随之加大。相对的,发光单元势必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发光单元产生热量需要有效地对外发散,否则极易因热量的集中累积而造成液晶面板周围局部位置温度过高,进而影响电子产品的运作效能及相关组件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改善散热效率的背光模块的背板及包括其的背光模块,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4]本发明背光模块的背板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发明背光模块的背板包括一第一面,一第二面,及一第三面。所述第二面是弯折自所述第一面,并形成有多个内凹结构。所述第三面是弯折自所述第二面,且对应于所述第一面。
[0006]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凹结构上形成有一对穿孔。
[0007]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穿孔是形成于所述内凹结构的相对两侧。
[0008]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穿孔为狭缝型穿孔。
[0009]本发明背光模块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0]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本发明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多个发光单元,及一如上所述的背板。所述多个发光单元是对应于所述导光板设置。所述背板的第一面是用以承载所述发光单元及所述导光板。
[001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本发明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多个发光单元,及一如上所述的背板。所述多个发光单元是对应于所述导光板设置。所述背板的第一面是用以承载所述导光板,所述背板的第三面用以承载所述发光单元。
[0012]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凹结构是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隔的相对应位置。
[0013]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是设置于所述第一面上靠近所述第二面的位置。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背光模块的背板具有内凹结构,以增加背板的散热面积,且背板的内凹结构上可形成有一对穿孔,以通过空气的对流效应将热量从内凹结构的穿孔向外发散。因此,本发明背光模块具有较佳的散热效率,以解决背光模块散热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背光模块的背板的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背板的内凹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发明发光单元及内凹结构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0]图6是图1背板的内凹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1]图7是图1背板的内凹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2]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3]10, 10’背光模块
[0024]12导光板
[0025]14发光单元
[0026]100背光模块
[0027]110第一面
[0028]120第二面
[0029]122,122’,122” 内凹结构
[0030]124穿孔
[0031]126穿孔
[0032]130第三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3]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2。图1是本发明背光模块的背板100的示意图。图2是图1背板100的内凹结构122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背板100包括一第一面110,一第二面120及一第三面130。背板100的第一面110主要是用以承载背光模块的导光板。背板100的第二面120是弯折自第一面110,并形成有多个内凹结构122。背板100的第三面130是弯折自第二面120,且对应于第一面110。由于背板100的第二面120上形成有多个向内凹陷的内凹结构122以增加背板100的表面积,因此本发明背光模块的背板100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另一方面,每一内凹结构122上形成有一对穿孔124(其中一穿孔因角度关系未显示于图中)。较佳地,内凹结构122上的一对穿孔124是形成在内凹结构122的相对两侧(例如上下两侧),且穿孔124为狭缝型穿孔。依据上述配置,内凹结构122上的一对穿孔124可以允许空气流进及流出,以增加空气的对流效果,并进一步增加本发明背光模块的背板100的散热效率。
[0034]请参考图3,并一并参考图1及图2。图3是本发明背光模块10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背光模块10包括一导光板12,多个发光单元14(因角度关系发光单元14只显示一个在图中),及一如图1所示的背板100。背板100的第一面110用以承载发光单元14及导光板12,且发光单元14是设置在背板第一面110上靠近第二面120的位置。由于背板100的第二面120上的内凹结构122可以增加背板100的散热面积,因此发光单元14产生的热量可以快速地被背板100所发散。
[0035]请参考图4。图4是本发明发光单元14及内凹结构122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了避免本发明背光模块10在组装时发生组件干涉,背板100的多个内凹结构122是位于多个发光单元14之间的间隔的相对应位置。如此本发明背光模块100在组装时不会因组件相互碰撞而损坏,并进而提高背光模块100组装时的速度及良率。另外,发光单元14产生的热量也可通过空气的对流效应从内凹结构122的穿孔124向外发散。
[0036]请参考图5,并一并参考图1及图2。图5是本发明背光模块10’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发明背光模块10’包括一导光板12,多个发光单元14,及一如图1所示的背板100。相异于图3的实施例,图5的背板100的第一面110是用以承载导光板12,而背板100的第三面130是用以承载发光单元14,且发光单元14是设置在背板第三面130上靠近第二面120的位置。相似地,由于背板100的第二面120上的内凹结构122可以增加背板100的散热面积,因此发光单元14产生的热量可以快速地被背板100所发散。另外,发光单元14产生的热量也可通过空气的对流效应从内凹结构122的穿孔124向外发散。另一方面,图5背板100的多个内凹结构122也是相似于图4的配置,位于多个发光单元14之间的间隔的相对应位置,以避免本发明背光模块在组装时发生组件干涉。
[0037]请参考图6,并一并参考图1。图6是图1背板100的内凹结构122’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背板100的内凹结构122’可以是封闭型的内凹结构,换句话说,本发明背板100的内凹结构上不一定要设置有穿孔。
[0038]请参考图7,并一并参考图1。图7是图1背板100的内凹结构122”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相异于图2实施例中的一对穿孔124是形成在内凹结构122的上下两侧,图7中的一对穿孔126是形成在内凹结构122”的左右两侧。内凹结构的穿孔的形成位置可以视产品的设计需求来决定,以达到较佳的对流效果。
[0039]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背板100可以由金属材质做成,且发光单元14可以是发光二极管。
[0040]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背光模块的背板具有内凹结构,以增加背板的散热面积,且背板的内凹结构上可形成有一对穿孔,以通过空气的对流效应将热量从内凹结构的穿孔向外发散。因此,本发明背光模块具有较佳的散热效率,以解决背光模块散热不佳的问题。
[004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背光模块的背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面; 一第二面,弯折自所述第一面,并形成有多个内凹结构;及 一第三面,弯折自所述第二面,且对应于所述第一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结构上形成有一对穿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是形成在所述内凹结构的相对两侧。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为狭缝型穿孔。5.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光板; 多个发光单元,对应于所述导光板设置;及 一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所述第一面用以承载所述发光单元及所述导光板。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结构是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隔的相对应位置。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是设置在所述第一面上靠近所述第二面的位置。8.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光板; 多个发光单元,对应于所述导光板设置;及 一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第一面用以承载所述导光板,所述第三面用以承载所述发光单元。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结构是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隔的相对应位置。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是设置在所述第三面上靠近所述第二面的位置。
【文档编号】F21V29/83GK105987326SQ201510094718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日
【发明人】郑颖穗
【申请人】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