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076866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双面显示器包括两个叠合的导光板,以及由多条灯条组合 形成的光源,两个导光板在多条灯条的照射下而发光,进而实现双面显示;然而采用多条灯 条做光源,虽容易实现双面显示的效果,但也浪费了大量的光源。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旨在解决当前的双面显示的背光模 组浪费光源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 一导光板叠合的第二导光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的反光片, 所述第一导光板具有正对所述光源的第一入光侧面、以及背对所述第一入光侧面设置的第 一出光侧面,所述第二导光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出光侧面位于同一侧的第二入光侧面,所述 背光模组还包括正对所述第一出光侧面和所述第二入光侧面设置的反射件,所述反射件用 以将穿过所述第一出光侧面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二入光侧面。
[0005] 优选地,所述反射件为反射杯,所述反射杯具有面对所述第一出光侧面和所述第 二入光侧面的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向远离所述第一出光侧面和所述第二入光侧面的方向凹 陷,以呈圆弧状设置。
[0006]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光侧面和所述第二入光侧面共面设置,且均与所述反射面抵 接。
[0007] 优选地,所述第一入光侧面至所述第一出光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入光 侧面至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远离所述反射件的端面的距离。
[0008]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光板具有与所述反光片抵接的第一反光面,所述第一反光面 凹设有多个第一凹槽,用以反射所述第一导光板中的光。
[0009]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光板具有与所述反光片抵接的第二反光面,所述第二反光面 凹设有多个第二凹槽,用以反射所述第二导光板中的光。
[0010] 优选地,所述反光片为双面反光片。
[0011] 优选地,所述光源沿所述第一入光侧面的延伸方向呈长条状设置。
[0012] 优选地,所述光源为LED灯条。
[0013]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器,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
[0014]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一导光板叠合 的第二导光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的反光片,所述第一导光 板具有正对所述光源的第一入光侧面、以及背对所述第一入光侧面设置的第一出光侧面, 所述第二导光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出光侧面位于同一侧的第二入光侧面,所述背光模组还包 括正对所述第一出光侧面和所述第二入光侧面设置的反射件,所述反射件用以将穿过所述 第一出光侧面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二入光侧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第一出光侧面和所述 第二入光侧面设置反射件,进而将所述第一导光板传射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二导光板,以使 得所述第二导光板发光,如此,有效的节省了光源。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另一视图;
[0017] 图3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0018] 附图标号说明:
[0021]~本实用新型目1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
优点将结合实施例,^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就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应当理 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3]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
[0024]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该背光模组100包括光源1、第一导光板 2、与所述第一导光板2叠合的第二导光板3、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2与所述第二导光板 3之间的反光片4,所述第一导光板2具有正对所述光源1的第一入光侧面21、以及背对所 述第一入光侧面21设置的第一出光侧面22,所述第二导光板3具有与所述第一出光侧面 22位于同一侧的第二入光侧面31,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正对所述第一出光侧面22和 所述第二入光侧面31设置的反射件5,所述反射件5用以将穿过所述第一出光侧面22的光 反射至所述第二入光侧面31。
[0025]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第一导光板2的第一出光侧面22和所述第二导光板3的 第一入光侧面21设置所述反射件5,进而使得穿过所述第一出光侧面22的光,经所述反射 件5反射至所述第二入光侧面31,而进入所述第二导光板3内,以使得所述第二导光板3发 光,如此,减少了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源1的设置,同时也充分的利用了所述光源1,减少 了能源的消耗。
[0026] 优选地,所述反射件5为反射杯,所述反射杯5具有面对所述第一出光侧面22和 所述第二入光侧面31的反射面51,所述反射面51向远离所述第一出光侧面22和所述第二 入侧光面的方向凹陷,以呈圆弧状设置。所述反射面51呈圆弧状设置,如此,增大了所述反 射面51的反射面51积,进而使得更多的从所述第一出光侧面22射出光经所述反射面51 的反射,而传至所述第二入光侧面31上,以进入所述第二导光板3内,进而使得所述第二导 光板3的亮度增强。显然,本设计不限于此,所述反射面51亦可凹设形成多边槽或者其他 具有反射光线的结构。
[0027] 进一步的,参照图2,所述第一出光侧面22和所述第二入光侧面31共面设置,且均 与所述反射面51抵接。如此设置,在安装所述第一导光板2和所述第二导光板3时,可通 过判断所述第一导光板2和所述第二导光板3的相对位置,以判断所述第一导光板2和所 述第二导光板3是否与所述反射件5装配到位,进而避免了所述第一导光板2和所述第二 导光板3在安装时产生错位,导致所述反射杯5反射光线的效果不佳的问题出现;并且,所 述第一出光侧面22和所述第二入光侧面31均与所述反射面51的抵接,如此,可以有效的 减少从所述第一出光面射出的光向外界射出,进而提高了光的利用率。
[0028] 优选地,参照图2,所述第一入光侧面21至所述第一出光侧面22之间的距离,小于 所述第二入光侧面31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