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75218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中,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扩散片、第一增亮膜以及印刷电路板;扩散片位于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上;第一增亮膜位于扩散片的背离导光板的表面上;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胶层;第一胶层粘贴于扩散片和第一增亮膜,以及印刷电路板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有利于改善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片的稳定性,改善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专利说明】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以及包含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显示器应运而生,如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等,逐渐成为时下显示行业的主流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普遍青睐,因此,关于显示器的研究也成为科技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0003]在如液晶显示器等非自主发光的显示器中,设置背光模组为显示面板提供光线,一般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导光板以及光学膜片等,然而,在显示面板组装、运输的过程中,尤其是摔落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扩散片、增亮膜等光学膜片的移位,从而对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导光板入光侧与光学膜片边缘处之间的漏光问题也是影响背光模组出光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改善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片的稳定性,改善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是显示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及包含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改善光学膜片的稳定性,避免因光学膜片的移位而造成的对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000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扩散片、第一增亮膜以及印刷电路板;扩散片位于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上;第一增亮膜位于扩散片的背离导光板的表面上;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胶层;第一胶层粘贴于扩散片和第一增亮膜,以及印刷电路板上。
[000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0007]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其中,背光模组包括一第一胶层,第一胶层同时粘贴于扩散片、第一增亮膜以及印刷电路板上,对扩散片、第一增亮膜以及印刷电路板起到固定作用,从而可以避免扩散片、第一增亮膜以及印刷电路板之间发生移位,对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造成影响;同时,第一胶层连接印刷电路板与扩散片以及第一增亮膜,有利于防止印刷电路板边缘处与扩散片以及第一增亮膜等光学膜片边缘处之间发生漏光,改善了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有利于改善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片的稳定性,改善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0009 ]图2是图1中背光模组沿A-A'方向的截面图;
[001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2]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参考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图2是图1中背光模组沿A-A'方向的截面图。其中,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0、扩散片20、第一增亮膜31以及印刷电路板40,扩散片20位于导光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第一增亮膜31位于扩散片20的背离导光板10的表面上,如图2中所示;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胶层50,第一胶层50粘贴于扩散片20和第一增亮膜31以及印刷电路板40上。
[0014]此外,如图2中所示,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框架110,框架110可以包括胶框111以及底框112,底框112可以为金属框架,也可以为其他材料的框架,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可以只包括胶框,或者只包括金属框架,或者其他框架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可以为平板式导光板,也可以为楔形导光板,在此亦不对此作特殊限定。另外,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位于导光板10和底框112之间的反射片120,反射片120对经过导光板且射向底框112的光线进行反射,使其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射出。
[0015]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包括第一胶层,第一胶层同时粘贴于扩散片、第一增亮膜以及印刷电路板上,对扩散片、第一增亮膜以及印刷电路板起到固定作用,从而可以避免扩散片、第一增亮膜以及印刷电路板之间发生移位,对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造成影响;同时,第一胶层连接印刷电路板与扩散片以及第一增亮膜,有利于防止印刷电路板边缘处与扩散片以及第一增亮膜等光学膜片边缘处之间发生漏光,改善了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
[0016]本实施例中,第一增亮膜31可以为棱镜片,棱镜片表面有微棱镜结构,背光源出射的光线经过棱镜片,微棱镜结构对光线进行散射,加之背光源系统的循环作用,最终使得光线汇聚在正视方向出射,从而达到增亮效果。此外,第一增亮膜31还可以为多功能棱镜片、反射型偏光片等具有增亮效果的膜片,本实施例对比不作特殊限定。另外,本实施例中,扩散片20也可以称为散射片,扩散片20可以包括基材和散射粒子两部分,基材可以为光透过率高的材料,例如PET/PC/PMMA等,散射粒子分散于基材中,背光源的光线经过扩散片时,反复穿过基材和散射粒子这两个折射率不同的介质,发生多次折射、反射与散射现象,从而为显示屏提供均匀的面光源。
[0017]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背光源130,背光源130封装于印刷电路板40上,背光源130与导光板10的入光侧102相对设置,且印刷电路板40通过胶带401粘贴于导光板10的第一表面101以及胶框111上。印刷电路板40为背光源提供线路,与外部电路连接,以为背光源提供电流,印刷电路板40可以为柔性电路板,也可以为其他电路板,本实施例对比不作特殊限定。另外,本实施例中,背光源130可以为发光二极管、也可以为发光二极管芯片、纳米线发光二极管以及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等,本实施例对此亦不作特殊限定。
[0018]可选的,如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40与扩散片20均位于导光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为保证各光学膜片与印刷电路板具有足够的空间,导光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印刷电路板40和扩散片20之间具有第一区域,第一胶层50覆盖该第一区域,光线由导光板入光侧102进入导光板后,在该第一区域会发生漏光,影响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第一胶层50覆盖该第一区域,遮挡射向该第一区域的光线,避免该第一区域发生漏光,有利于改善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
[0019]本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一胶层50可以为黑白双面胶,第一胶层50的白面朝向扩散片20和第一增亮膜31以及印刷电路板40,黑白双面胶的白面可以对由导光板射出的光线进行反射并重新利用,降低光线损耗。
[0020]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胶带140,遮光胶带粘贴于胶框111以及印刷电路板40上,且第一胶层50的黑面至少部分粘贴于遮光胶带140上。
[0021]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胶层50还可以为黑胶,或者其他胶体,第一胶层50的至少部分粘贴于遮光胶带140上,使得胶框111、印刷电路板40以及扩散片20和第一增亮膜31均被固定,有利于防止各膜片发生移位。
[0022]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为保证第一胶层50将叠层设置的扩散片20和第一增亮膜31均进行粘贴,如图2中所示,第一增亮膜31与扩散片20在靠近第一胶层50处呈阶梯状排布,扩散片20在靠近第一胶层50处的端面为第一端面201,第一增亮膜31在靠近第一胶层50处的端面为第二端面302,第一端面201与第二端面302之间沿第一方向X具有第一预设距离LI,此处,第一方向X为平行于扩散片20所在平面,且垂直于第一端面201和/或第二端面302的方向。因LI的存在,使得第一胶层50可以同时粘贴扩散片20和第一增亮膜31,避免二者移位。
[0023]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距离LI的范围为0.1mm?1mm,当第一预设距离LI小于0.1mm时,第一预设距离LI太短,不能保证第一胶层50将扩散片20和第一增亮膜31粘贴牢固;当第一预设距离LI大于Imm时,第一端面201与第二端面302之间的区域光线未通过增亮膜或者被第一胶层50覆盖,使得这一区域的出光效果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显示效果,研究人员通过多次试验得出,当第一预设距离LI的范围为0.1mm?Imm时,能够在保证第一胶层50将扩散片20和第一增亮膜31粘贴牢固的同时提供较佳的显示效果。
[0024]另外,可选的,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增亮膜32,第二增亮膜32位于第一增亮膜31背离扩散片20的表面上,第二增亮膜32也可以为棱镜片或者多功能棱镜片等膜材,本实施例对比亦不作特殊限定。进一步地,第二增亮膜32与第一增亮膜31在靠近第一胶层50处呈阶梯状排布,第二增亮膜32在靠近第一胶层50处的端面为第三端面303,第一增亮膜31的第二端面302与第二增亮膜32的第三端面303之间沿第一方向X具有第二预设距离L2o
[0025]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二预设距离L2的范围为0.1mm?1mm,当第二预设距离L2小于0.1mm时,第二预设距离L2太短,不能保证第一胶层50将第一增亮膜31粘贴牢固;当第一预设距离LI大于Imm时,第二端面302与第三端面303之间的区域光线未通过第二增亮膜,使得这一区域的出光效果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显示效果,研究人员通过多次试验得出,当第二预设距离L2的范围为0.1mm?Imm时,能够在保证第一增亮膜31粘贴牢固的同时提供较佳的显示效果。
[00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描述的背光模组。
[0027]参考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其中,显示装置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描述的背光模组。
[0028]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扩散片、第一增亮膜以及印刷电路板; 所述扩散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上; 所述第一增亮膜位于所述扩散片的背离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上;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胶层; 所述第一胶层粘贴于所述扩散片和所述第一增亮膜,以及所述印刷电路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光源,所述背光源封装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所述背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相对设置,且所述印刷电路板粘贴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层覆盖所述导光板上位于所述印刷电路板和所述扩散片以及所述第一增亮膜之间的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层为黑白双面胶,所述第一胶层的白面朝向所述扩散片和所述第一增亮膜以及所述印刷电路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胶带,所述遮光胶带粘贴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且所述第一胶层的黑面朝向所述遮光胶带并且至少部分粘贴于所述遮光胶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层为黑胶,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胶带,所述第一胶层的一面至少部分粘贴于所述遮光胶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亮膜与所述扩散片在靠近所述第一胶层处呈阶梯状排布,所述扩散片在靠近所述第一胶层处的端面为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增亮膜在靠近所述第一胶层处的端面为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沿第一方向具有第一预设距离。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增亮膜,所述第二增亮膜位于所述第一增亮膜背离所述扩散片的表面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增亮膜与所述第一增亮膜在靠近所述第一胶层处呈阶梯状排布,第二增亮膜在靠近所述第一胶层处的端面为第三端面,所述第一增亮膜的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增亮膜的所述第三端面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具有第二预设距离。10.—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文档编号】F21V23/00GK205560488SQ201620339484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1日
【发明人】李兴
【申请人】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