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轧机入出口的反喷集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1117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粗轧机入出口的反喷集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粗轧钢坯除鳞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粗轧机入出口的反 喷集管装置。
背景技术
2150连轧机组ERE粗轧机的主要作用是把连铸出来的钢坯轧成精轧用的中 间坯,它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2150连轧线的产量和质量,其中很重要的环节 就是高压水除鳞技术,尤其是对于质量要求高的汽车用板及管线钢,更是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有反喷装置对除鳞水封水效果很不理想,与现实要求 的质量水准相去甚远,其中主要问题是集管装置不适应封水的工作状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出了适应于高压水除鳞,其效果好、 钢坯温降小、卡钢率大为降低的粗轧机入出口反喷集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粗轧机入出口的反喷集管装置,它包括通过管夹连接于支架上的集管、 喷嘴、中间管,所述的集管为直管型,且其安装位置为钢坯标高600—700mm; 所述的喷嘴其轴向中心线与铅垂线成40~50°角;所述的中间管为多根软管组 成的软管结构;所述的集管外面设有挡水板,该挡水板下面设有排水槽。
所述的软管结构为四根软管、其两端通过分流法兰分别连接于供水管和集管。
所述的集管安装位置为钢坯标高65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将集管的原V型设计改为直
管型设计,致使其封水作用大为增强。在30MPa高压水作用下的应力集中产生 的变形、集管的开裂、水嘴断裂等现象,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集管的位置 提高了,可降低高压水反喷时的打击力,减小了对钢坯的冷却效果,增加水墙 宽度,有助于钢坯表面质量的提高。由于喷嘴的轴向中心线与铅垂线成45°的 设置,避免了冲击水穿透水墙的现象,解决了中间坯头尾温差大的问题。中间 管改为软管结构,这可减小喷射时冲击力对管路焊口及支撑件的损伤,以延长 集管及其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集管外面设置挡水板,该挡水板下面设置排水槽, 一方面保护了现场的环境,另一方面避免了水花再落到钢坯上造成二次冷却, 致使中间坯温度不均。
实践证明,采取本实用新型方案后,其技术效果非常好,特别是轧制X60、 X70等需要低温轧制的特殊钢种时效果更加明显。中间坯的头尾温差特别小,精 轧轧制运行非常稳定,如按减小卡钢的事故时间计算,其卡钢率可降低90%以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结构示意图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描述。
见图1和图2, 一种粗轧机入出口的反喷集管装置,包括通过管夹3连接于 支架5上的集管4、喷嘴6、中间管7,本实用新型的集管4为直管型的,其安 装位置为钢坯标高650mm,这样很好的解决了原V型设计所带来的封水作用-2-不强、应力集中、高压水反喷时的打击力等问题。喷嘴6的安装,其轴向中心
线与铅垂线成45°角安装。喷嘴6的数量原来15个,本实用新型选用10个, 因集管4高度提高了, 10个喷嘴的重叠量就能达到要求,降低了成本,喷嘴6 的分布采用斜排式,其型号适用682 687 27以增加单个喷嘴的流量及喷射的 角度,从而增加水墙的厚度和温度,使挡水效果更好。所述的中间管7采用软 管结构,即选用四根32Axl800mm组成的分流式软管结构,四根软管8两端分 别通过分流法兰9与供水管10、集管4相连接。在集管4的外面设置挡水板2, 该挡水板2固定于支架5上,挡水板2的下面设有排水槽1,使反喷的水花被挡 住后排放到辊道的外侧,以保钢坯温降小,轧制稳定不再受其影响。
权利要求1、一种粗轧机入出口的反喷集管装置,它包括通过管夹连接于支架上的集管、喷嘴、中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管为直管型,且其安装位置为钢坯标高600-700mm;所述的喷嘴其轴向中心线与铅垂线成40-50°角;所述的中间管为多根软管组成的软管结构;所述的集管外面设有挡水板,该挡水板下面设有排水槽。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粗轧机入出口的反喷集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软管结构为四根软管、其两端通过分流法兰分别连接于供水管和集管。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粗轧机入出口的反喷集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集管安装位置为钢坯标高650mm。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粗轧机入口的反喷集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喷嘴其轴向中心线与铅垂线成45°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适用于高压水除磷、其效果好、中间坯温降小、保证精轧机轧制稳定卡钢率大为降低的粗轧机入出口反喷集管装置。它包括通过管夹连接于支架上的集管、喷嘴、中间管,所述的集管为直管型的,其安装位置高于原位置,喷嘴的安装,其轴向中心线与铝垂线成45°角。所述的中间管采用多根软管组成的分流式软管结构。在所述集管的外面设置挡水板,在挡水板下面设有排水槽。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粗轧机上的高压水除磷。
文档编号B21C43/00GK201012366SQ20072001031
公开日2008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25日
发明者董仁杰 申请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