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2381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钎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



背景技术:

感应钎焊是将需要焊接的金属工件放在感应线圈内,为感应线圈通高频交流电,产生感应电磁场,在金属工件表面耦合产生感应电动势并形成感应涡流,依靠感应涡流发热,在焊接部位附近提供钎料,待到发热温度达到钎料熔化温度时焊接即可,感应钎焊是目前世界上最清洁环保的加热焊接方式。

目前,已经公知的感应钎焊方式,都是使用如图1a所示的叉形感应线圈11,将待焊接的接头12置于叉形感应器11内。显然,叉形感应器存在较大的开口,在开口附近会存在漏磁现象,导致焊接过程中对金属接头加热不均匀且效率较低,焊接质量差。另一种感应钎焊方式是使用圆形感应器,如图1b所示,接头12位于圆形感应器13内部,圆形感应器能够将接头全部包围,加热均匀性好。圆形感应器一般都采用哈夫式连接方式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会出现如图1b所示的接触面14,接触面所在位置可能会产生接触不良,输出不稳定的问题。而且,一般情况下接头焊接都是不允许感应器从两头穿入的,导致圆形感应器在应用时有诸多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感应钎焊装置中存在的焊接质量差或者适用性差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包括:

安装夹具;

变压器,其输入端与加热电源的输出端连接以接收输入能量,其输出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

分体式感应器,包括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拼接后可得到圆形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支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支路的输出端连接;

一个或两个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安装夹具固定连接,移动端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或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连接,所述移动端移动使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远离或靠近。

可选地,上述的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所述安装夹具包括具有第一通孔的第一支撑部和具有第二通孔的第二支撑部;

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固定于所述安装夹具上,所述第一支路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后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装置中包括一个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的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上,移动端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连接,所述第二支路贯穿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所述安装夹具包括具有第一通孔的第一支撑部和具有第二通孔的第二支撑部;

所述装置中包括两个移动部件,其中:

一个移动部件的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移动端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连接,所述第一支路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后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另一个移动部件的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上,移动端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连接,所述第二支路贯穿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还包括:

手持环,所述手持环顶部设置有挂接件;

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固定于所述手持环内侧。

可选地,上述的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所述挂接件为适于钢丝穿过的圆环;

所述手持环外壁上沿圆周方向成型有凹槽,所述圆环内嵌在所述凹槽内可沿所述凹槽滑动。

可选地,上述的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还包括:

送丝头,设置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上方感应范围内,与所述安装夹具固定连接,通过导丝管与自动送丝机的出丝口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所述送丝头由陶瓷材料或氮化硅材料制备得到。

可选地,上述的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还包括:

圆柱型编码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或第二支撑部内壁,焊丝经所述自动送丝机的出丝口后缠绕所述圆柱型编码器的圆柱体,之后延伸至所述导丝管内。

可选地,上述的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所述移动部件为驱动气缸。

可选地,上述的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均为半圆形感应线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采用了分体式的感应器,其中的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对接时即可形成与圆形感应器相同的结构。通过移动部件控制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远离时,能够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间供待焊接接头通过,将待焊接接头定位后,采用移动部件移动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相互靠近但不接触,即可得到与圆形感应器相似的结构,该结构将待焊接接头包围,之后对待焊接接头进行钎焊。该方案中感应器分体,两个感应线圈不接触因此不影响其输出的稳定性。而且,由于两个感应线圈最终可构成如圆形感应器的结构,将待焊接接头包围,因此可达到与圆形感应器非常接近的效果,具有加热均匀性好,效率高,焊接质量高的优势。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由于采用的是分体式感应器,能够依据待焊接接头的具体结构和尺寸对感应器的尺寸进行适应性设计,使其适应于各种钎焊应用场景,对各种形状、各种尺寸的待焊接接头进行焊接。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中采用叉形感应器对接头进行焊接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技术中采用圆形感应器对接头进行焊接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第二感应线圈远离第一感应线圈的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第二感应线圈靠近第一感应线圈的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对接头进行焊接的示意图;

图2d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中第二感应线圈远离第一感应线圈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夹具的剖面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的示意图;

图4b为图3所示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以下描述中,更为详细的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个方面可以与任何其他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优选的或者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以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进行组合。

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用于在类似要素之间进行区别,并且不一定是描述特定的次序或者按时间的顺序。要理解,这样使用的这些术语在适当的环境下是可互换的,使得在此描述的主题的实施例如是能够以与那些说明的次序不同的次序或者以在此描述的另外的次序来进行操作。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如图2a和2b所示,包括变压器6,安装夹具7,移动部件8,分体式感应器。其中,所述变压器6为分体式手持变压器,其输入端与加热电源的输出端连接以接收输入能量,其输出包括第一支路61和第二支路62,所述加热电源可以采用易孚迪感应设备(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ABS一体机,该种类型的加热电源能够提供稳定的功率输出给分体式手持变压器。其中第一支路61和第二支路62可穿过所述安装夹具7,目的是由安装夹具7提供一定的支撑力使其具有稳定性。所述分体式感应器,其包括第一感应线圈2和第二感应线圈1,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1拼接后可得到圆形感应器。通过移动部件控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和所述第一感应线圈1靠近或者远离。实现方式可包括:(1)两个感应线圈中的任一个感应线圈固定,另一个感应线圈在移动部件的控制下可以移动;(2)两个感应线圈均在移动部件的控制下可以移动。

图2a和图2b中所示为第(1)种情况。如图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通过刚性连接件10固定于所述安装夹具7上,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支路61的输出端连接,以接收高频交流电信号。所述第二感应线圈1,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支路62的输出端连接,以接收高频交流电信号。

所述移动部件8,其固定端与所述安装夹具7固定连接,移动端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1连接。所述移动部件8可以选择如气缸这类的伸缩部件。所述移动部件8带动所述第二感应线圈1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如图2a和2b分别示出了所述第二感应线圈1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的情况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1靠近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第二感应线圈1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时,可以为待焊接接头9预留出通道或者空间,通过移动所述装置能够使得待焊接接头9靠近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可以设置为能够夹紧所述待焊接接头9的形状,直接利用第一感应线圈2将所述待焊接接头9夹紧,亦可以采用单独的定位块将所述待焊接接头9进行固定(所述定位块可以通过与所述安装夹具刚性连接的方式实现固定),待所述第二感应线圈8移动至相应位置处即如图2b所示,第二感应线圈1和第一感应线圈2形成了圆形感应器的结构。其焊接方式如图2c所示,第二感应线圈1和第一感应线圈2将待焊接接头9包围在其内部,之后可以按照常规方式为其提供焊料,完成焊接。

而上述第(2)种方式中,可以按照第(1)种方式进行类推。即将刚性连接件10也替换为移动部件,如图2d所示,第二个移动部件81的固定端设置于所述安装夹具上,移动端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连接。这种方式可同时移动第一感应线圈2和第二感应线圈1,控制二者靠近或者远离,待焊接接头可以固定于某一位置处,分别移动两个感应线圈靠近待焊接接头,最后构成如圆形感应器的结构将待焊接接头包围进行钎焊,其钎焊原理与第(1)中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上述方案中,由于两个感应线圈最终可构成如圆形感应器的结构,将待焊接接头包围,因此可达到与圆形感应器非常接近的效果,具有加热均匀性好,效率高,焊接质量高的优势。

其次,上述装置能够适用于各种需要应用钎焊的场景下,对于待焊接接头的尺寸和形状没有任何限制,因为感应线圈的尺寸可以根据待焊接接头的结构和尺寸进行设计。待焊接接头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或者与圆形接近的形状,比如圆形、椭圆形,或者接近椭圆形等。待焊接的产品可以包括分液器、膨胀阀、四通阀、管和腔体的管板焊接等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点在于:通过分体式变压器将加热电源的功率分为两部分,之后采用分体式感应器分别与分体式变压器的两个支路连接获得能量。图2a和图2b所示的情况为,所述第二感应线圈1和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是通过水平方向上移动实现靠近或远离的。但是,其可以通过调整第二感应线圈1和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的方向,使其变为从垂直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感应线圈1使其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或者使其变为从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感应线圈1使其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均未脱离本实施例中通过分体式感应器对待焊接接头9进行感应钎焊的原理。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如图3所示,所述装置中包括一个移动部件8。所述安装夹具7包括具有第一通孔710的第一支撑部711和具有第二通孔720的第二支撑部721;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711上,所述第一支路61贯穿所述第一通孔710后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移动部件8的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720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支路62贯穿所述第二通孔720后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1的输入端连接。

作为另一种并列的方案,所述安装夹具包括具有第一通孔的第一支撑部和具有第二通孔的第二支撑部;所述装置中包括两个移动部件,其中:一个移动部件的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移动端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连接,所述第一支路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后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的输入端连接;另一个移动部件的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上,移动端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连接,所述第二支路贯穿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图3所示的第一支撑部711和第二支撑部712均为半圆形的结构,相应地,通孔也是半圆形通孔,其亦可以采用矩形、菱形、多边形等结构。

实施例3

如图4a和图4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分体式感应钎焊装置,还包括手持环5,所述手持环5顶部设置有适于与悬挂件连接的挂接件51;所述第一支撑部71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712分别固定于所述手持环内侧。可选地,所述悬挂件可以为钢丝,所述挂接件51为适于钢丝穿过的圆环,所述手持环外壁上沿圆周方向成型有凹槽,所述圆环内嵌在所述凹槽内可沿所述凹槽滑动。这样,可以采用悬挂件将所述手持环5悬挂起来,而且还可以以挂接件51为基准点旋转手持环5。操作人员能够通过手持所述手持环5,将整套装置移动至待焊接接头9所在的位置,而且通过旋转所述手持环5,还能够使所述装置适应待焊接接头9的部位和状态。

另外,还可以将一些开关按键或者旋钮设置在所述手持环5上,方便操作人员对该装置的操作过程进行控制。在该方案中,所述移动部件选择为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可带动所述第二感应线圈1和/或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进行移动。

如图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送丝头3,设置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上方感应范围内,与所述安装夹具7固定连接(可以采用与图2b所示的刚性连接件相同的结构实现固定),通过导丝管12与自动送丝机的出丝口连接,所述送丝头3由陶瓷材料或氮化硅材料制备得到,具有耐高温的特性,能够接近焊接位置。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圆柱型编码器4,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710或第二通孔720的内壁上,焊丝经所述自动送丝机的出丝口通过导丝管12后缠绕所述圆柱型编码器4的圆柱体之后延伸至另一段导丝管11内,从另一段导丝管11延伸出后接入送丝头3。采用编码器能够控制焊丝的输送速度,从而保证稳定均匀地提供焊料。在本方案中,将相关部件设置于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内部,可有效节约整个装置所占用的空间。而以上所述的自动送丝机可以从市面上采购得到即可。

以上所述的所有方案中,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均为半圆形感应线圈,所述半圆形感应线圈的尺寸能够依据待焊接接头的具体结构进行适应性设计,使其适应于各种钎焊应用场景。优选地,所述半圆形感应线圈的直径在5-200mm之间,如此不但可适用于小尺寸接头钎焊,也可用于钎焊机床(大管路)焊接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