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焊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9585发布日期:2018-07-10 23:01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焊接装置。



背景技术:

微点焊焊头的特点是焊头和焊机形成回路,电流通过这个回路,在焊头的尖端产生热量,焊头主动发热,而被焊接物体不主动发热,焊头接触被焊物体,瞬间将热量传递给被焊接物体,将被焊接物体融解并焊接在另一个接触的被焊接物体上。对于微点焊焊头而言,其稳定性及在焊接过程中保持方向的一致性是焊接产品可靠性的基础。现有技术下,一般是通过设计夹持工具夹持固定住焊头,通过压紧保证焊头在焊接时角度不发生偏移、焊头自身不转动。但是单纯的通过挤压的压力夹持,焊头与被焊接物之间的角度易发生偏移,焊头自身也容易旋转,点焊时产品焊接的平稳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保证焊接角度不发生偏移,焊接中不发生自转的焊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焊接装置,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定位块和焊头,所述焊头包括焊头本体,所述焊头本体的一端为焊接端,所述焊头本体的另一端为固定端,所述焊头本体的固定端设有切口槽,所述切口槽贯穿所述焊头本体;所述固定端为圆柱结构,所述切口槽沿所述固定端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切口槽与所述固定端的端面垂直设置;

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设于所述焊头的两侧,所述焊头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相向的侧面之间,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和所述切口槽形成定位通道,所述定位块设于所述定位通道内,且所述定位块分抵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和所述切口槽的内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相向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焊头本体的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夹持部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相向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焊头本体的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与所述第二固定槽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槽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定位槽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固定槽的连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块的顶部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切口槽宽边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切口槽宽边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分别为直线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沿各自宽边方向的长度与所述切口槽沿宽边方向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定位槽贯穿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上表面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内侧壁的连接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焊头本体的固定端设置一切口槽,切口槽用于焊头在被夹持时固定住焊头的角度,从而保证了焊头焊接时角度一致,焊头不发生自转,提高了焊接产品的平稳性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焊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焊头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焊接结构的未安装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焊接结构的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焊头本体;2、切口槽;3、第一夹持部;4、第二夹持部;

5、第一定位槽;6、第二定位槽;7、第一固定槽;8、第二固定槽;

9、定位块;10、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在焊头本体的固定端设置一切口槽,切口槽用于焊头在被夹持时固定住焊头的角度,从而保证焊接时焊头方向的一致性。

请参照图1-4,一种焊头,包括焊头本体1,所述焊头本体1的一端为焊接端,所述焊头本体1的另一端为固定端,所述焊头本体1的固定端设有切口槽2,所述切口槽2贯穿所述焊头本体1。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端为圆柱结构,所述切口槽2沿所述固定端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切口槽2与所述固定端的端面垂直设置。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焊头本体的固定端设置一切口槽,切口槽用于焊头在被夹持时固定住焊头的角度,从而保证了焊头焊接时角度一致,焊头不发生自转,提高了焊接产品的平稳性与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焊接装置,包括第一夹持部3、第二夹持部4、定位块9和所述焊头,所述第一夹持部3与所述第二夹持部4分别设于所述焊头的两侧,所述焊头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部4与所述第二夹持部4的相向的侧面之间,所述第一夹持部3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一定位槽5,所述第二夹持部4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二定位槽6,所述第一定位槽5与所述第二定位槽6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槽5、所述第二定位槽6和所述切口槽2形成定位通道,所述定位块9设于所述定位通道内,且所述定位块9分抵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5、所述第二定位槽6和所述切口槽2的内侧壁。

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第一夹持部3与所述第二夹持部4用于夹紧所述焊头,同时,通过设于所述定位通道的定位块9在焊头被夹持时,对所述焊头进行限位,防止焊头自转或是焊接角度发生偏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部3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4的相向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焊头本体1的第一固定槽7,所述第二夹持部4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3的相向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焊头本体1的第二固定槽8,所述第一固定槽7与所述第二固定槽8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槽5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3 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槽7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定位槽6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4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固定槽8的连接处。

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第一固定槽7与所述第二固定槽8配合形成腔室,所述焊头被夹紧在腔室内。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块9的顶部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切口槽2 宽边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切口槽2宽边的长度。

由上述描述可知,当需要作业时,由上至下将定位块9插入所述定位通道内,因为限位块的宽度较之切口槽2的宽度更宽,因此定位块9不会落入切口槽2中。作业完成后,定位块9也可以十分方便的取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槽5与所述第二定位槽6分别为直线槽,所述第一定位槽5与所述第二定位槽6沿各自宽边方向的长度与所述切口槽2沿宽边方向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定位槽5贯穿所述第一夹持部3,所述第二夹持部4 的上表面上设有定位孔10,所述定位孔10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槽6的内侧壁的连接处。

由上述描述可知,因为所述第一定位槽5贯穿所述第一夹持部3,故在插拔定位块9时,可沿第一定位槽5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焊头的方向插拔,操作空间更大,也更符合人体力学。同时在第二定位槽6的内侧壁的连接处设置定位孔 10,防止定位块9沿所述第一定位槽5向第一夹持部3的外侧移动。(与所述焊头接触的一侧为内侧)。

请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焊头,包括焊头本体1,所述焊头本体1的一端为焊接端,所述焊头本体1的另一端为固定端,所述焊头本体1的固定端设有切口槽2,所述切口槽2 贯穿所述焊头本体1。

所述固定端为圆柱结构,所述切口槽2沿所述固定端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切口槽2与所述固定端的端面垂直设置。

请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

一种焊接装置,包括第一夹持部3、第二夹持部4、定位块9和所述焊头,所述第一夹持部3与所述第二夹持部4分别设于所述焊头的两侧,所述焊头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部4与所述第二夹持部4的相向的侧面之间,所述第一夹持部3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一定位槽5,所述第二夹持部4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二定位槽6,所述第一定位槽5与所述第二定位槽6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槽5、所述第二定位槽6和所述切口槽2形成定位通道,所述定位块9设于所述定位通道内,且所述定位块9分抵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5、所述第二定位槽6和所述切口槽2的内侧壁。

所述第一夹持部3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4的相向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焊头本体1的第一固定槽7,所述第二夹持部4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3的相向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焊头本体1的第二固定槽8,所述第一固定槽7与所述第二固定槽8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槽5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3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槽7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定位槽6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4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固定槽8的连接处。

所述定位块9的顶部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切口槽2宽边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切口槽2宽边的长度。

所述第一定位槽5与所述第二定位槽6分别为直线槽,所述第一定位槽5 与所述第二定位槽6沿各自宽边方向的长度与所述切口槽2沿宽边方向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定位槽5贯穿所述第一夹持部3,所述第二夹持部4的上表面上设有定位孔10,所述定位孔10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槽6的内侧壁的连接处。

使用时,首先用第一夹持部3与第二夹持部4夹紧所述焊头,接着将定位块9插入定位通道,因为定位块9所述分抵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5、所述第二定位槽6和所述切口槽2的内侧壁上,所以第一定位槽5与第二定位槽6通过对定位块9在焊头的周向方向限位来防止所述焊头的自转,也防止所述焊头偏离远离的焊接角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证焊接角度不发生偏移,焊接中不发生自转的焊头。焊头本体的固定端设置一切口槽,切口槽用于焊头在被夹持时固定住焊头的角度,从而保证了焊头焊接时角度一致,焊头不发生自转,提高了焊接产品的平稳性与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