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卸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9024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自动卸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铝挤模卸模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卸模装置。



背景技术:

铝挤模模具下模时,由于模套与模具为间隙配合,故模具铝挤生产完毕后,铝体经挤压后嵌入模具与模套配合缝隙中,模具卸下时,工人必须用铁棍使劲敲打模面,从而使模具与模套分离。再敲打过程中模面容易损伤,严重的模面会产生凹坑,降低模具使用寿命。且操作麻烦,效率低下、工作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卸模装置,其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人工作强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卸模装置,其包括:模具置放支承部,其为一个由底板(100)、左侧板(200)、右侧板(300)、前侧板(400)、后侧板(500)围护而成的顶部开口结构;设置于右侧板而用于将模具与模面分离的顶开装置(600);设置于右侧板的模具脱出口,所述模具脱出口设置有承载部(7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体提供的自动卸模装置通过液压缸千斤顶原理,将卸模模具放入模具置放支承部内,将模面对准油缸顶杆面,开启液压系统,点动油缸顶杆按钮,模具受到顶杆力作用,水平往前移动,轻松脱离模套。由于模面与顶杆面接触,表面无任何损伤。通过使用液压式卸模装置不仅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人工作强度,并且也提高模具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顶开装置为液压千斤顶组件。

进一步,所述承载部为垂直于右侧板的托板结构。

进一步,所述顶开装置与模面接触端设置有顶盘结构。

进一步,所述底板设置有移动装置。

进一步,所述右侧板设置安装顶开装置所设顶杆的圆柱筒体。

进一步,所述底板(100)与左侧板(200)之间设置有支撑肋条。

附图说明

图1为自动卸模装置俯视图;

图2为自动卸模装置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自动卸模装置,其包括:模具置放支承部,其为一个由底板100、左侧板200、右侧板300、前侧板400、后侧板500围护而成的顶部开口结构,模具置放支承部的内腔体中用于置放待分离的模具;设置于右侧板而用于将模具与模面分离的顶开装置600,例如液压千斤顶组件;设置于右侧板的模具脱出口,该模具脱出口的尺寸要小于模套的外径,所述模具脱出口设置有承载部700,例如托板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顶开装置与模面接触端设置有顶盘结构。最大限度保护模面不受伤害,增加接触面,避免顶开过程中造成模面受损。所述右侧板设置安装顶开装置所设顶杆的圆柱筒体6001,顶开装置的顶杆6002则在圆柱筒体中运动,此结构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参见图2,将待分离的模具放入模具置放支承部,模具T外部套设有模套S,模具的模套端面顶在左侧板200内侧壁上,开启顶开装置600,顶杆顶住模具而将模具朝向承托部方向顶离模套,从而完成分离作业。

另外,所述底板设置有移动装置,例如移动轮,以便于轻松转运该装置。

所述底板100与左侧板200之间设置有支撑肋条,从而避免左侧板在外力作用下而出现变形。

作为一种改进,顶杆6002的顶盘可以设置橡胶垫层,从而避免顶离作业中划伤模具。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