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紫铜管的拉伸卸油式模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0464发布日期:2019-02-15 19:46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紫铜管的拉伸卸油式模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紫铜管卸油模盒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紫铜管的拉伸卸油式模盒。



背景技术:

铜管,又称紫铜管,是有色金属管的一种,一般是压制或拉制的无缝管。铜管不仅具有一般金属的高强度,同时又比一般金属易弯曲、易扭曲、不易开裂、不易折断,并具有一定的抗冻胀和抗冲击能力,因此建筑中的铜管一经安装,使用起来安全可靠,甚至无需维护和保养。

现有的铜管加工过程一般是由拉铜管机拉制而成,铜管的拉拔加工大多是在高速圆盘拉伸机上进行的,拉拔速度可达1000m/min,铜管在如此苛刻的拉拔条件下,很容易造成外表面的擦伤和缺陷。因此一般会利用各种具有良好粘附性、润滑性和耐高温性能的铜管外模油对拉铜管机进行事先润滑。铜管外侧的外模油一般是循环使用,当铜管外侧的外模油过多时,不能再提升润滑效果,但是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造成环境污染,并且,由于一般采用的铜管外模油均具有耐高温性能,即使添加过多也难以挥发,致使产生大量油烟,不仅污染工作环境,还难以清洗;因此需要将紫铜管卸油模盒将铜管外侧的外模油控制在既有润滑效果,又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紫铜管的拉伸卸油式模盒,具有将铜管外侧的外模油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达到既有润滑效果,又节约外模油,同时还不会造成污染工作环境、难以清洗、产生大量油烟的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紫铜管的拉伸卸油式模盒,通过游动芯头、外模和导向模的作用,具有将铜管外侧的外模油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达到既有润滑效果,又节约外模油的优点,解决了铜管外侧的外模油过多时,造成资源,致使产生大量油烟,不仅污染工作环境,还难以清洗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紫铜管的拉伸卸油式模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一表面开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盒体一表面开设有出油口;所述盒体一侧面开设有紫铜管伸进口;所述盒体另一侧面开设有紫铜管拉出口;所述盒体底部固定有第一橡胶垫;

所述盒体内表面一侧固定有模座;所述模座另一表面分别固定有外模和导向模;所述第一贯穿孔与外模油管周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盒体一侧面开设有紫铜管伸进口;所述紫铜管伸进口和紫铜管拉出口均与紫铜管周侧面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外模一侧面开设有第一沉头孔;所述外模另一侧面开设有第二沉头孔;所述第一沉头孔与第二沉头孔通过圆形贯穿孔贯通;所述第一沉头孔内表面与游动芯头一端面配合;所述第一沉头孔和第二沉头孔有利于方便对紫铜管的拉伸,以及具有固定游动芯头位置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模一侧面开有第二贯穿孔;所述导向模一侧面固定有第二橡胶垫。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一侧面转动连接有挡油板;所述挡油板具有防止内膜油在拉完之后喷出而导致环境污染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紫铜管伸进口、紫铜管拉出口和圆形贯穿孔的中心线相互重合;所述紫铜管伸进口、紫铜管拉出口和圆形贯穿孔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线的作用是减小紫铜管拉拔时的阻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沉头孔外径比紫铜管外径大0.5cm-10cm;所述第一沉头孔内径比紫铜管外径大1mm-4mm;所述第一沉头孔内径比紫铜管外径大一点的作用是保证拉拔时紫铜管的通畅性。

进一步地,所述紫铜管外径与第二贯穿孔内径比例为1:1-5。

进一步地,所述游动芯头为圆管结构;所述游动芯头一端面开设有斜面;所述游动芯头内径与紫铜管外径的长度相等;所述游动芯头内径与紫铜管外径的长度相等的作用是将紫铜管外侧进行卸油处理。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游动芯头、外模和导向模的作用,具有将铜管外侧的外模油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达到既有润滑效果,又节约外模油的优点,解决了铜管外侧的外模油过多时,造成资源,致使产生大量油烟,不仅污染工作环境,还难以清洗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挡油板的作用,具有防止内膜油在拉完之后喷出而导致环境污染的作用。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紫铜管的拉伸卸油式模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紫铜管的拉伸卸油式模盒的结构侧视图;

图3为管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挡油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盒体,2-模座,3-外模,4-导向模,5-外模油管,6-紫铜管,7-管套,101-出油口,102-紫铜管伸进口,103-紫铜管拉出口,104-第一橡胶垫,105-第一贯穿孔,106-挡油板,107-第一磁铁,301-第一沉头孔,302-第二沉头孔,303-圆形贯穿孔,304-游动芯头,401-第二贯穿孔,402-第二橡胶垫,701-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紫铜管的拉伸卸油式模盒,包括盒体1;盒体1内部设置有空腔;盒体1一表面开设有第一贯穿孔105;盒体1一表面开设有出油口101;盒体1一侧面开设有紫铜管伸进口102;盒体1另一侧面开设有紫铜管拉出口103;盒体1底部固定有第一橡胶垫104;盒体1一侧面转动连接有挡油板106;;挡油板106具有防止内膜油在拉完之后喷出而导致环境污染的作用

盒体1内表面一侧固定有模座2;模座2另一表面分别固定有外模3和导向模4;第一贯穿孔105与外模油管5周侧面固定连接;盒体1一侧面开设有紫铜管伸进口102;紫铜管伸进口102和紫铜管拉出口103均与紫铜管6周侧面滑动配合。

优选的,外模3一侧面开设有第一沉头孔301;外模3另一侧面开设有第二沉头孔302;第一沉头孔301与第二沉头孔302通过圆形贯穿孔303贯通;第一沉头孔301内表面与游动芯头304一端面配合;第一沉头孔301和第二沉头孔302有利于方便对紫铜管6的拉伸,以及具有固定游动芯头304位置的作用。

优选的,导向模4一侧面开有第二贯穿孔401;导向模4一侧面固定有第二橡胶垫402。

优选的,紫铜管伸进口102、紫铜管拉出口103和圆形贯穿孔303的中心线相互重合;紫铜管伸进口102、紫铜管拉出口103和圆形贯穿孔303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线的作用是减小紫铜管6拉拔时的阻力。

优选的,第一沉头孔301外径比紫铜管6外径大0.5cm-10cm;第一沉头孔301内径比紫铜管6外径大1mm-4mm;第一沉头孔301内径比紫铜管6外径大一点的作用是保证拉拔时紫铜管6的通畅性。

优选的,紫铜管6外径与第二贯穿孔401内径比例为1:1-5。

优选的,游动芯头304为圆管结构;游动芯头304一端面开设有斜面;游动芯头304内径与紫铜管6外径的长度相等;游动芯头304内径与紫铜管6外径的长度相等的作用是将紫铜管6外侧进行卸油处理。

优选的,如图3所示,紫铜管伸进口102内表面卡接有管套7;管套7采用硬质塑料材质;管套7为圆管结构;管套7两端分别设置有卡口701;卡口701为空心的圆台结构。

优选的,如图4所示,挡油板106为折叠板结构;挡油板106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磁铁107;盒体1一侧面的紫铜管伸进口102上端固定连接有托板;当进行紫铜管拉伸卸油时,折叠至挡油板106下端与盒体1一侧面呈垂直状态,挡油板106下端一表面与托板一表面配合;同时挡油板106下端一表面设置为斜面时,挡油板106可以折叠至挡油板106下端与盒体1一侧面呈锐角状态;锐角状态有利于减小挡油板106在盒体1一侧面所占空间大小。

优选的,盒体1一侧面的紫铜管伸进口102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磁铁;当停止紫铜管拉伸卸油时,放下挡油板106下端,第一磁铁107和第二磁铁配合。

本实施例的紫铜管拉伸卸油流程为:打开挡油板106,;将紫铜管6依次从紫铜管伸进口102、第二贯穿孔401、游动芯头304、第一沉头孔301、圆形贯穿孔303、第二沉头孔302、紫铜管拉出口103通过;通过外模油管5注入外模油;紫铜管6拉伸的卸油通过出油口101流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