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9426发布日期:2019-08-09 20:3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轴承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制程设备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轴承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在轴承制程中,其工艺大致是先利用原料粉末通过粉末成型设备成型获得轴承本体,所述轴承本体具有贯通其两端部的内孔;再利用烧结设备对轴承本体进行烧结作业;再进行整形,现有的整形设备一般是采用上冲向下压对轴承进行整形校正;利用传统的工艺制得的轴承,其制作精度不高,局限了轴承产品质量,难以满足客户更高质量要求;还有,现有的轴承制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其作业效率及作业质量均受局限。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承生产系统,其有效提升了轴承的生产质量及良率,能够满足轴承产品的更高质量要求,有效保证了轴承生产工艺的可控性、稳定性,轴承生产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轴承制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轴承生产系统,包括有粉末成型设备、烧结设备、整形机、铰孔机、清洗机,其中:

所述整形机包括有整形机台主控单元、第一送料装置、整形单元;所述整形机设置有第一上料工位、整形工位,所述送料装置衔接于第一上料工位、整形工位之间;其中:所述整形单元具有上冲头、上芯棒、中模、下冲头、下芯棒;所述上冲头、中模、下冲头三者自上而下依次布置,所述整形工位设置于中模上;所述上冲头具有上下延伸的第一让位孔,所述上芯棒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以可上下动作式适配于第一让位孔内;所述中模具有上下延伸的第二让位孔,所述下冲头具有上下延伸的第三让位孔,所述下芯棒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以可上下动作式适配于第三让位孔内;所述上冲头连接有第三驱动装置以可上下动作式位移,所述下冲头连接有第四驱动装置以可上下动作式位移;所述整形机台主控单元分别连接于第一送料装置、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及第四驱动装置;

所述铰孔机包括有铰孔机台主控单元、第二送料装置、铰孔单元和旋转送料机械手;所述第二送料装置具有第二上料工位,所述铰孔单元具有铰孔工位;所述旋转送料机械手往复于第二上料工位与铰孔工位之间;在第二上料工位处设置有第一顶料杆和用于驱动第一顶料杆升降动作的第一顶料杆驱动装置;在铰孔工位处设置有第二顶料杆和用于驱动第二顶料杆升降动作的第二顶料杆驱动装置;所述铰孔单元包括有铰刀、用于驱动铰刀旋转动作的铰刀旋转驱动装置、用于带动铰刀升降动作的铰刀升降驱动装置;所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分别连接于第二送料装置、第一顶料杆驱动装置、铰刀旋转驱动装置、铰刀升降驱动装置、旋转送料机械手、擦拭单元;

所述清洗机包括有清洗机台主控单元、第三送料装置、转盘和围绕转盘设置的第三上料单元、清洗单元、吹油单元、下料单元;其中:所述转盘的周缘间距式设置有至少四个清洗夹料治具;所述第三上料单元包括有第三顶料杆和用于驱动第三顶料杆升降动作的第三顶料杆驱动装置;所述清洗单元包括有清洗毛刷、用于驱动清洗毛刷旋转动作的清洗毛刷旋转驱动装置、用于带动清洗毛刷升降动作的清洗毛刷升降驱动装置、配置于清洗毛刷一侧的喷油管;所述吹油单元包括有吹油气嘴和用于控制吹油气嘴的气体通断的吹油控制阀;所述下料单元包括有用于将轴承吹落的吹料气嘴和用于控制吹料气嘴的气体通断的吹料控制阀;所述转盘连接有用于控制转盘旋转动作的转盘旋转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送料装置衔接于第三上料单元的一侧;所述清洗机台主控单元分别连接于第三送料装置、第三顶料杆驱动装置、清洗毛刷旋转驱动装置、清洗毛刷升降驱动装置、吹油控制阀、吹料控制阀、转盘旋转驱动装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整形机的第一送料装置包括有直线式往复于第一上料工位、整形工位之间的送料推料组件,所述送料推料组件具有用于夹持工件的夹持部,夹持部往复于第一上料工位、整形工位之间;所述送料推料组件包括有送料电机、送料凸轮转轴、送料凸轮、送料杠杆、送料驱动板,所述送料电机驱动连接于送料凸轮转轴,所述送料凸轮安装于送料凸轮转轴上,所述送料凸轮联动于送料杠杆旋转动作,所述送料杠杆联动送料驱动板前后往复位移,前述夹持部连接于送料驱动板的前端;所述送料电机连接于前述整形机台主控单元。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送料装置还包括有送料导轨和用于将工件从送料导轨上推送至夹持部的推料组件,所述推料组件包括有推料摇杆和推料摇杆安装座,所述推料摇杆相对推料摇杆安装座可左右旋转式装设,所述推料摇杆往复于送料导轨的输出端和前述上料工位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铰孔机还配置有用于擦拭铰刀的擦拭单元;所述铰孔机的擦拭单元包括有擦拭带、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及可调式擦拭组件,可调式擦拭组件包括有旋转杆、用于驱动旋转杆旋转以靠近或远离铰刀的擦拭旋转驱动装置,旋转杆的一端连接于擦拭旋转驱动装置,旋转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导轮部,擦拭带传动连接于第一带轮、导轮部、第二带轮;所述擦拭旋转驱动装置连接于前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铰孔机的旋转送料机械手具有可张合控制的弹性夹,弹性夹具有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及连接于第一夹臂、第二夹臂之间的弹簧;还设置有随同旋转送料机械手以抵推第一夹臂控制弹性夹张开的旋转板,所述旋转送料机械手旋转到铰孔工位时,旋转板抵推第一夹臂的一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夹臂的另一端张开。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清洗机的喷油管连接有油泵、油箱,对应前述清洗单元、吹油单元、下料单元的下方,设置有集油槽,集油槽经回收管连通至油箱;所述喷油管与油泵之间连接有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有效提升了轴承的生产质量及良率,能够满足轴承产品的更高质量要求;同时,其整形机、铰孔机、清洗机的结构设计巧妙:

其整形机通过对整形单元的改良设计,在初始状态下,下芯棒向上伸出第三让位孔并位于第二让位孔内,下冲头位于第三让位孔的下方;精压整形时,先利用上冲头向下动作将轴承本体下压到中模的第二让位孔内,与此同时,下芯棒对轴承本体的内孔进行第一次整形加工;然后,下芯棒下移以脱离轴承本体的内孔;然后,上芯棒下移伸入轴承本体的内孔,以对轴承本体的内孔进行第二次整形加工;然后,上芯棒上移复位;然后,上冲头上移复位;再后,下冲头向上顶出轴承本体至中模上方,如此,实现了对工件的上冲头下压定位、下芯棒一次整形加工、上芯棒二次整形加工、下冲头顶出工件等工序,通过多次整形加工来提高整形精度,提高了整形作业质量及轴承制程品质,同时,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对轴承内孔进行整形的作业效率;

其铰孔机实现了自动上料、自动铰孔、自动擦拭铰刀等工序,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对轴承内孔进行铰孔的作业效率及作业质量,提升了轴承制程品质;

其清洗机实现了对轴承的自动上料、自动刷内孔式清洗、自动吹油、自动下料等工序,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对轴承内孔进行清洗的作业效率及作业质量,提升了轴承制程品质;

因此,轴承生产系统的主要设备的改良设计,有效保证了轴承生产工艺的可控性、稳定性,轴承生产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轴承制作效率。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轴承生产工艺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的轴承生产工艺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清洗机的组装立体示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清洗机的另一角度组装立体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清洗机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铰孔机的组装立体示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铰孔机的俯视图;

图8是图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整形机的组装立体示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整形机的另一角度组装立体示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整形机的俯视图(整形机台主控单元作简单示意);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之整形机的局部截面示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之清洗机的清洗毛刷的大致结构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1、清洗机台主控单元 102、第三送料装置

103、转盘 104、上料单元

105、清洗单元 106、吹油单元

107、下料单元 108、清洗夹料治具

109、下料槽 110、收料箱

111、油泵 112、油箱

113、集油槽 114、清洗机主机架

115、独立式辅助机架 116、刷轴

117、刷毛 118、轴丝

201、铰孔机台主控单元 202、第二送料装置

203、铰孔单元 204、旋转送料机械手

205、第二上料工位 206、铰孔工位

207、第一夹臂 208、第二夹臂

209、弹簧 210、旋转板

211、下料槽 212、收料箱

213、擦拭带 214、第一带轮

215、第二带轮 216、旋转杆

217、铰孔机主机架 218、独立式辅助机架

219、旋转定位机械手

301、整形机台主控单元 302、第一送料装置

303、整形单元 304、上冲头

305、上芯棒 306、中模

307、下冲头 308、下芯棒

309、滑料槽 310、送料电机

311、送料凸轮转轴 312、送料凸轮

313、送料杠杆 314、送料驱动板

315、推料摇杆 316、推料摇杆安装座

317、整形机台震动料盘 318、送料导轨

319、夹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1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主要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了普通中空无槽轴承的生产工艺,一种轴承生产工艺,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1、粉末成型:利用原料粉末通过粉末成型设备成型获得轴承本体,所述轴承本体具有贯通其两端部的内孔;

步骤2、烧结:利用烧结设备对轴承本体进行烧结作业;

步骤3、整形:利用整形机对烧结后的轴承本体的内孔进行整形作业;

步骤4、扩孔:利用铰孔机对精压整形后的轴承本体的内孔进行扩孔作业;

步骤5、清洗内孔:利用清洗机的清洗毛刷对扩孔后的轴承本体进行刷内孔式清洗作业。

所述步骤3中,其整形为多次精压整形;其整形机具有上冲头、上芯棒、中模、下冲头、下芯棒,上冲头具有上下延伸的第一让位孔,上芯棒可上下动作式适配于第一让位孔内,中模具有上下延伸的第二让位孔,下冲头具有上下延伸的第三让位孔,下芯棒可上下动作式适配于第三让位孔内;在初始状态下,下芯棒向上伸出第三让位孔并位于第二让位孔内,下冲头位于第三让位孔的下方;精压整形时,先利用上冲头向下动作将轴承本体下压到中模的第二让位孔内,与此同时,下芯棒对轴承本体的内孔进行第一次整形加工;然后,下芯棒下移以脱离轴承本体的内孔;然后,上芯棒下移伸入轴承本体的内孔,以对轴承本体的内孔进行第二次整形加工;然后,上芯棒上移复位;然后,上冲头上移复位;再后,下冲头向上顶出轴承本体至中模上方;如此,实现了对工件的上冲头下压定位、下芯棒一次整形加工、上芯棒二次整形加工、下冲头顶出工件等工序,通过多次整形加工来提高整形精度,提高了整形作业质量及轴承制程品质。

主要参照图2所示,其显示了动压槽含油轴承的生产工艺,一种轴承生产工艺,所述步骤4中扩孔作业是指去除毛坯加工余量;在步骤4之后、步骤5之前,还依次进行了加工纹路步骤、去披锋式扩孔步骤。以及,所述步骤5之后,还设置有除油污式清洗步骤,以对轴承本体的内孔及外表面进行除油污,通常可以采用药剂萃取;在除油污式清洗步骤之后,还设置有真空含浸步骤。

参照图3至图12所示,接下来,对前述轴承生产工艺所用到的轴承生产系统进行介绍:所述轴承生产系统主要包括有粉末成型设备、烧结设备、整形机、铰孔机、清洗机。

参照图3至图5所示,所述清洗机,包括有清洗机台主控单元101、第三送料装置102、转盘103和围绕转盘103设置的上料单元104、清洗单元105、吹油单元106、下料单元107;其中:所述转盘103的周缘间距式设置有至少四个清洗夹料治具108。

所述上料单元104包括有第三顶料杆和用于驱动第三顶料杆升降动作的第三顶料杆驱动装置;所述清洗单元105包括有清洗毛刷、用于驱动清洗毛刷旋转动作的清洗毛刷旋转驱动装置、用于带动清洗毛刷升降动作的清洗毛刷升降驱动装置、配置于清洗毛刷一侧的喷油管;通常,旋转驱动的装置采用电机,升降驱动的装置采用气缸;所述吹油单元106包括有吹油气嘴和用于控制吹油气嘴的气体通断的吹油控制阀;所述下料单元107包括有用于将轴承吹落的吹料气嘴和用于控制吹料气嘴的气体通断的吹料控制阀;所述吹料气嘴的下方设置有下料槽109,下料槽109的末端连接有收料箱110。此处,如图13所示,所述清洗毛刷具有上下延伸的刷轴116和固定于刷轴116上的刷毛117,所述刷轴116由两根以上的轴丝118相互缠绕铰合而成,刷毛117被轴丝118夹持固定住,刷毛117自刷轴116的侧向伸出;优选地,所述刷毛沿刷轴呈螺旋状布置。在实际制作时,刷毛呈片状夹于两个轴丝118之间,再将三者相互缠绕铰合,形成刷毛沿刷轴螺旋布置之结构,提高了刷毛对轴承内孔的清洗功能;这样,一方面,便于对刷毛117的固定,另一方面,刷轴116由两根以上的轴丝118相互缠绕铰合而成,刷轴116的外表面会呈现凸凹状,清洗毛刷旋转驱动装置(例如电机)在夹持安装刷轴116时更加容易定位。

所述转盘103连接有用于控制转盘103旋转动作的转盘旋转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送料装置102衔接于上料单元104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三送料装置102包括有清洗机台震动料盘,清洗机台震动料盘连接有清洗机台直线送料轨道,清洗机台直线送料轨道的末端位于前述顶料杆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清洗机台主控单元101分别连接于第三送料装置102、第三顶料杆驱动装置、清洗毛刷旋转驱动装置、清洗毛刷升降驱动装置、吹油控制阀、吹料控制阀、转盘旋转驱动装置,从而,实现对各个功能部分的智能控制。

通常,所述喷油管连接有油泵111、油箱112,对应前述清洗单元105、吹油单元106、下料单元107的下方,设置有集油槽113,集油槽113经回收管连通至油箱112,如此,喷油管对工件进行喷油动作后,部分油会掉落至集油槽113内,后续吹油单元106以及下料单元107也把一些油从工件上吹落至集油槽113内,集油槽113将回收的油返送至油箱112内循环重利用,当然,通常所述喷油管与油泵110之间连接有过滤器,以对送至喷油管的油进行过滤。

还有,本实施例中,轴承用自动清洗机的机架并非整体一体式,其设计为两部分,即包括有清洗机主机架114和位于清洗机主机架114一侧的独立式辅助机架115,所述清洗机主机架114与独立式辅助机架115两者分体且间距式布置;所述清洗机台主控单元101、转盘103和围绕转盘103设置的上料单元104、清洗单元105、吹油单元106、下料单元107均设置于清洗机主机架114上,所述第三送料装置102的清洗机台震动料盘设置于独立式辅助机架115上,所述清洗机台直线送料轨道位于清洗机主机架114上;这样,清洗机台震动料盘的震动不会对清洗机主机架114造成不良影响,确保清洗机主机架114上设置的功能部分的运行动作稳定性。

接下来,大致介绍一下本实施例之轴承用自动清洗机的动作过程:

1、工件经清洗机台震动料盘排序输出,沿清洗机台直线送料轨道输送至末端,其中一清洗夹料治具正对位于清洗机台直线送料轨道上最前端的工件上方,最前端的工件在顶料杆的向上顶料动作作用下向上推入清洗夹料治具内;

2、在转盘的旋转作用下,该清洗夹料治具夹着工件旋转至清洗单元下方,清洗毛刷向下旋转动作对工件进行刷内孔作业,与此同时,喷油管朝向工件喷油,部分油会掉落到集油槽内;在清洗毛刷向下旋转动作时,脏污物向下带出掉落,然后,清洗毛刷向上旋转动作以脱出轴承内孔,此处,清洗毛刷一直是同一方向旋转,因此,在向上位移时脏污物不会被向上带回。

、完成刷内孔作业之后,在转盘的旋转作用下,该清洗夹料治具夹着工件旋转至吹油单元下方,吹油气嘴朝向工件吹气,将油从工件上吹落入集油槽内,在此环节,工件上绝大部分的油已经被吹落;

4、完成吹油作业之后,在转盘的旋转作用下,该清洗夹料治具夹着工件旋转至下料单元下方,吹料气嘴朝向工件吹气,将工件从清洗夹料治具上吹落入下料槽,并沿下料槽滑落入收料箱内;此时,清洗夹料治具恢复空载状态,在转盘的旋转作用下,空载的清洗夹料治具旋转至正对位于清洗机台直线送料轨道上最前端的工件上方,以进入下一循环。

参照图6至图8所示,所述铰孔机包括有铰孔机台主控单元201、第二送料装置202、铰孔单元203和旋转送料机械手204;所述送料装置202具有第二上料工位205,所述铰孔单元203具有铰孔工位206;所述旋转送料机械手204往复于第二上料工位205与铰孔工位206之间;铰孔工序,有效确保内孔不会有毛刺,提高轴承内孔的表面光洁度、孔隙率、圆度及尺寸精度,提升了轴承制程品质。

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送料机械手204具有可张合控制的弹性夹,弹性夹具有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及连接于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之间的弹簧209;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的一端(也可以指前端)之间用于夹持工件,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的另一端(也可以指后端)之间用于连接前述弹簧209,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两者的中段部位枢接在一起,这样,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形成X状结构,在按压第一夹臂207的后端部位时,弹簧209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夹臂207的前端部位向外张开。所述旋转送料机械手204连接有用于驱动其旋转动作的驱动装置,一般选用电机,还设置有随同旋转送料机械手204以抵推第一夹臂207控制弹性夹张开的旋转板210;此处,所述旋转送料机械手204是沿着弧形导引板往复位移动作的,当旋转送料机械手204旋转到铰孔工位206时,旋转板210抵推第一夹臂207的一端,弹簧209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夹臂207的另一端张开。

在第二上料工位205处设置有第一顶料杆和用于驱动第一顶料杆升降动作的第一顶料杆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送料装置202包括有铰孔机台震动料盘,铰孔机台震动料盘连接有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第二上料工位205对应位于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的末端,第一顶料杆位于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的末端下方。

在铰孔工位206处设置有第二顶料杆和用于驱动第二顶料杆升降动作的第二顶料杆驱动装置;所述铰孔工位206的一侧配置有用于下压工件的旋转定位机械手219,所述旋转定位机械手219连接于前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201。所述铰孔工位206的一侧设置有下料槽211,下料槽211的末端连接有收料箱212。

所述铰孔单元203包括有铰刀、用于驱动铰刀旋转动作的铰刀旋转驱动装置、用于带动铰刀升降动作的铰刀升降驱动装置;还配置有用于擦拭铰刀的擦拭单元,本实施例中,所述擦拭单元包括有擦拭带213、第一带轮214、第二带轮215及可调式擦拭组件,可调式擦拭组件包括有旋转杆216、用于驱动旋转杆216旋转以靠近或远离铰刀的擦拭旋转驱动装置,旋转杆216的一端连接于擦拭旋转驱动装置,旋转杆216的另一端连接有导轮部,擦拭带213传动连接于第一带轮214、导轮部、第二带轮215;所述擦拭旋转驱动装置连接于前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201。

所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201分别连接于送料装置202、第一顶料杆驱动装置、铰刀旋转驱动装置、铰刀升降驱动装置、旋转送料机械手204、擦拭单元,以实现对整个铰孔机的智能控制。

还有,本实施例中,轴承用自动清洗机的机架并非整体一体式,其设计为两部分,即包括有铰孔机主机架217和位于铰孔机主机架217一侧的独立式辅助机架218;所述铰孔机台主控单元201、铰孔单元203、旋转送料机械手204及擦拭单元均设置于铰孔机主机架217上,所述送料装置202的铰孔机台震动料盘设置于独立式辅助机架218上,所述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位于铰孔机主机架217上。

接下来,大致介绍一下本实施例之轴承用自动铰孔机的动作过程:

1、工件经铰孔机台震动料盘排序输出,沿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输送至末端;此时,旋转送料机械手204位于第二上料工位205,其弹性夹的第一夹臂207、第二夹臂208的前端对应正对位于铰孔机台直线送料轨道上最前端的工件上方,最前端的工件在第一顶料杆的向上顶料动作作用下向上推入弹性夹内;

2、旋转送料机械手204夹住工件从第二上料工位205旋转至铰孔工位206,此时,工件对应位于铰孔工位206处,旋转板210抵推弹性夹使其张开,旋转定位机械手219也旋转到铰孔工位206,于工件上方将工件下压进入铸模内(随后,旋转送料机械手204以空载状态旋转到第二上料工位205,旋转定位机械手219也朝向铰孔工位206外侧旋转以远离铰孔工位206;)铰刀向下旋转以对工件进行铰孔作业;

3、完成铰孔作业后,铰刀上升脱离工件;工件在第二顶料杆的向上顶料动作作用下向上凸露于铰孔工位206;前述旋转送料机械手204已进入下一次送料循环,在旋转送料机械手204夹住下一工件从上料工位205旋转至铰孔工位206时,利用旋转送料机械手204顺势将上一次已经铰孔完毕的工件推出铰孔工位206,落入下料槽211,并沿下料槽211滑落入收料箱212内;

对于铰刀的擦拭,可以依需设定多长时间进行一次或者是铰孔加工设定个数工件后进行一次;本实施例中,铰刀通常是有三个不同高度状态,即,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高度、第二高度及第三高度,在铰孔机主机架217上可以配置三个指示灯以用于直观体现当前铰刀所在高度;铰刀在第一高度时,表示擦拭位置高度,可调式擦拭组件旋转动作靠近铰刀,利用擦拭对铰刀进行擦拭除屑,擦拭作业完成之后,可调式擦拭组件旋转动作远离铰刀并复位;铰刀在第二高度时,表示待铰孔动作状态;铰刀在第三高度时,表示正在铰孔动作状态;如此,也能够让操作人员清楚获知铰刀当前状态。

参照图9至图12所示,所述整形机包括有整形机台主控单元301、第一送料装置302、整形单元303;所述轴承用自动精密整形机设置有第一上料工位、整形工位,所述第一送料装置302衔接于第一上料工位、整形工位之间;其中:

所述整形单元303具有上冲头304、上芯棒305、中模306、下冲头307、下芯棒308;所述上冲头304、中模306、下冲头307三者自上而下依次布置,所述整形工位设置于中模306上;所述上冲头304具有上下延伸的第一让位孔,所述上芯棒305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以可上下动作式适配于第一让位孔内;所述中模306具有上下延伸的第二让位孔,所述下冲头307具有上下延伸的第三让位孔,所述下芯棒308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以可上下动作式适配于第三让位孔内;所述上冲头304连接有第三驱动装置以可上下动作式位移,所述下冲头307连接有第四驱动装置以可上下动作式位移;所述整形机台主控单元301分别连接于送料装置302、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及第四驱动装置。此处,所述上芯棒的截面积大于下芯棒的截面积,通常,所述上芯棒、下芯棒均为圆柱状,上芯棒的外径大于下芯棒的外径。以及,在中模的第二让位孔的上端开口处(也是入口处),设置有便于工件进入的导引斜面,由于第二让位孔为圆形孔,因此,上端的导引斜面为上大下小的锥形面。

在初始状态下,下芯棒308;精压整形时,先利用上冲头304向下动作将轴承本体下压到中模306的第二让位孔内,与此同时,下芯棒308对轴承本体的内孔进行第一次整形加工;然后,下芯棒308下移以脱离轴承本体的内孔;然后,上芯棒305下移伸入轴承本体的内孔,以对轴承本体的内孔进行第二次整形加工;然后,上芯棒305上移复位;然后,上冲头304上移复位;再后,下冲头307向上顶出轴承本体至中模上方。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料装置302包括有直线式往复于第一上料工位、整形工位之间的送料推料组件,所述送料推料组件具有用于夹持工件的夹持部319,夹持部319往复于上料工位、整形工位之间。所述送料推料组件包括有送料电机310、送料凸轮转轴311、送料凸轮312、送料杠杆313、送料驱动板314,所述送料电机310驱动连接于送料凸轮转轴311,所述送料凸轮312安装于送料凸轮转轴311上,所述送料凸轮312联动于送料杠杆313旋转动作,所述送料杠杆313联动送料驱动板314前后往复位移,前述夹持部319连接于送料驱动板314的前端;所述送料电机310连接于前述整形机台主控单元301。所述第一送料装置还包括有送料导轨318和用于将工件从送料导轨318上推送至夹持部的推料组件,所述推料组件包括有推料摇杆315和推料摇杆安装座316,所述推料摇杆315相对推料摇杆安装座316可左右旋转式装设,所述推料摇杆315往复于送料导轨318的输出端和前述上料工位之间。所述送料装置302还包括有整形机台震动料盘317,整形机台震动料盘317的输出端连接于送料导轨318。

以及,所述中模306的前侧衔接有滑料槽309,滑料槽309的下端设置有收料箱。

接下来,大致介绍一下本实施例之轴承用自动精密整形机的动作过程:

1、工件经整形机台震动料盘317排序输出,沿送料导轨318输送至末端;此时,送料推料组件的夹持部319位于第一上料工位,由推料组件的推料摇杆315将工件推至夹持部319内;

2、送料推料组件向前滑移以将工件送至整形工位,随后送料推料组件向后滑移复位至上料工位以进行下一循环;整形单元303对整形工位的工件进行整形作业,具体步骤如下:先利用上冲头304向下动作将轴承本体下压到中模306的第二让位孔内,利用相对运动原理,下芯棒308对轴承本体的内孔进行第一次整形加工;然后,下芯棒308下移以脱离轴承本体的内孔;然后,上芯棒305下移伸入轴承本体的内孔,以对轴承本体的内孔进行第二次整形加工;然后,上芯棒305上移复位;然后,上冲头304上移复位;再后,下冲头307向上顶出轴承本体至中模306上方;

3、当送料推料组件将下一工件送至整形工位时,借助夹持部319顺势将已加工的上一工件推至滑料槽309,再沿滑料槽309落入收料箱内,如此,上一工件的送料、整形加工、出料全部完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有效提升了轴承的生产质量及良率,能够满足轴承产品的更高质量要求;同时,其整形机、铰孔机、清洗机的结构设计巧妙:

其整形机通过对整形单元的改良设计,在初始状态下,下芯棒向上伸出第三让位孔并位于第二让位孔内,下冲头位于第三让位孔的下方;精压整形时,先利用上冲头向下动作将轴承本体下压到中模的第二让位孔内,与此同时,下芯棒对轴承本体的内孔进行第一次整形加工;然后,下芯棒下移以脱离轴承本体的内孔;然后,上芯棒下移伸入轴承本体的内孔,以对轴承本体的内孔进行第二次整形加工;然后,上芯棒上移复位;然后,上冲头上移复位;再后,下冲头向上顶出轴承本体至中模上方,如此,实现了对工件的上冲头下压定位、下芯棒一次整形加工、上芯棒二次整形加工、下冲头顶出工件等工序,通过多次整形加工来提高整形精度,提高了整形作业质量及轴承制程品质,同时,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对轴承内孔进行整形的作业效率;

其铰孔机实现了自动上料、自动铰孔、自动擦拭铰刀等工序,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对轴承内孔进行铰孔的作业效率及作业质量,提升了轴承制程品质;

其清洗机实现了对轴承的自动上料、自动刷内孔式清洗、自动吹油、自动下料等工序,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对轴承内孔进行清洗的作业效率及作业质量,提升了轴承制程品质;

因此,轴承生产系统的主要设备的改良设计,有效保证了轴承生产工艺的可控性、稳定性,轴承生产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轴承制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