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拔溢流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44277发布日期:2020-06-26 20:53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拔溢流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材加工领域,特别是一种冷拔溢流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冷拔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形状和一定的力学性能,使材料处于常温的条件下进行拉拔,产品较之与热成型有尺寸精度高和表面光洁度好的优点。

而在冷拔的过程中,金属丝与拔丝模孔间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传统的降温方式为喷淋降温,但使用喷淋的方式仅能使金属丝的局部,朝向喷淋头的一侧进行降温,降温存在局限性,效果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冷拔溢流冷却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冷拔溢流冷却系统,用于线材的冷拔降温冷却,所述冷拔溢流冷却系统包括一个具有中心轴线的机箱,一个设置在所述机箱中的输送装置,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机箱中并用于对所述输送装置所输送出的线材进行冷拨的冷拨机构,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多个对称分布于中心轴线两侧的过线轮,以及一个设置在过线轮和冷拨机构之间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多个沿中心轴线设置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用于保证线材进入冷拔机构前的校正,所述冷拔机构包括一个溢流冷却舱室和一个设置在溢流冷却舱室内部的冷拔模具,所述溢流冷却舱室的两个相对侧壁分别设置有与中心轴线同轴心的一个的物料进口和一个物料出口,所述物料进口位于靠近限位环的一侧,所述冷拔模具包括一个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靠近物料进口的一侧开设有一个第一模孔,所述模具本体靠近物料出口的一侧开设有一个与第一模孔连通的第二模孔,所述第一、第二模孔的中心线与中心轴线重合,所述线材由过线轮输送经过限位环校正从物料进口进入依次穿过第一、第二模孔并从物料出口送出,所述机箱内还设置有一个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连接设有一个进水管和一个溢流管,所述进水管和溢流管穿过所述溢流冷却舱室的底部且部分地位于所述溢流冷却舱室内,所述进水管和溢流管分别位于中心轴线的两侧,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溢流冷却舱室内的高度不高于溢流管位于所述溢流冷却舱室内的高度,所述溢流管位于所述溢流冷却舱室内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冷拔模具的高度。

进一步地,对称分布在中心轴线两侧的过线轮均为主动轮。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多个对称地设置在中心轴线两侧的绕线柱,所述限位环呈螺旋状,所述限位环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相对应的绕线柱缠绕,每个所述绕线柱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转动装置以将限位环放大或者缩小。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装置为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物料进口的口径与第一模孔的口径相同,所述物料出口的口径与第二模孔的口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物料进口和物料出口处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的口径小于所述溢流管的口径。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冷却舱室的侧壁开设有一个透明观察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冷拔溢流冷却系统,输送装置能精准地将线材输送至冷拔机构,冷拔机构具有冷拔溢流舱室和位于冷拔溢流舱室内的冷拔模具,线材经物料进口被输送至冷拔溢流舱室内进行冷拔。冷拔溢流舱室内部设置有冷拔模具和充制有冷却液,进水管低于溢流管且溢流管高于冷拔模具能使冷拔模具完全浸没在冷却液中,结构简单,冷却降温效果好。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冷拔溢流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冷拔溢流冷却系统中的冷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拔溢流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冷拔溢流冷却系统用于线材10的冷拔工序中的降温冷却,所述冷拔溢流冷却系统包括一个具有中心轴线的机箱11,一个设置在所述机箱11中的输送装置12,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机箱11中并用于对所述输送装置12所输送出的线材进行冷拨的冷拨机构13。可以想到的是,所述一种冷拔溢流冷却系统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功能模块,如电气连接组件,安装组件,控制处理单元,报警模块等等,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的技术,在此不再一一详细说明。

所述机箱11通常由钢材制成,以实现一定的强度,所述机箱11内用以安装各功能模块,所述机箱11的结构理应根据其内部的各功能模块来设定。

所述输送装置12包括多个对称分布于中心轴线两侧的过线轮16,以及一个设置在过线轮16和冷拨机构13之间的限位机构17。位于中心轴线两侧的2个过线轮16可以都是主动轮,也可以其中一个为主动轮,另一个为从动轮,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过线轮16均为主动轮。主动轮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理应为一种现有技术,其通过一个驱动器驱动,用于对线材10往限位机构17进行输送,故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限位机构17包括多个沿中心轴线设置的限位环171,以及多个对称地设置在中心轴线两侧的绕线柱172,所述限位环171呈螺旋状,所述限位环171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相对应的绕线柱172缠绕,每个所述绕线柱172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转动装置(图未示)以将限位环171放大或者缩小,所述限位环171用于保证线材10进入冷拔机构13前的位置校正,所述转动装置可以为电机,所述绕线柱172底部的转动装置同时由对应的转动装置驱动转动,限位环171的口径变大,方便线材10由推送机构16推送过来,再由转动装置反向转动,将限位环171逐步收紧,以校正线材10使其中心线与中心轴线重合。由于转动装置的同步运转,且限位环171的沿中心轴线设置,故在放大收紧时,限位环171的中心线始终与中心轴线重合。

请参考图1和图2,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冷拔机构13包括一个溢流冷却舱室130和一个设置在溢流冷却舱室130内部的冷拔模具133,所述溢流冷却舱室130内充制有冷却液(图未示),冷却液用于冷拔工序的冷却降温。所述溢流冷却舱室130的两个相对侧壁分别设置有与中心轴线同轴心的一个的物料进口131和一个物料出口132,所述物料进口131位于靠近限位环171的一侧,所述冷拔模具133包括一个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靠近物料进口131的一侧开设有一个第一模孔1331,所述模具本体靠近物料出口的一侧开设有一个与第一模孔1331连通的第二模孔1332,所述第一、第二模孔1331、1332的中心线与中心轴线重合。所述线材10由过线轮16输送经过限位环171校正从物料进口131进入依次穿过第一、第二模孔1331、1332并从物料出口132送出。所述物料进口131的口径与第一模孔1331的口径相同,所述物料出口132的口径与第二模孔1332的口径相同,所述物料进口131和物料出口132处设置有密封圈135,能更好地保证溢流冷却舱室130内的密封效果,有效地防止溢流冷却舱室130内冷却液的溢出。

所述机箱11内还设置有一个循环水泵18,所述循环水泵18连接设有一个进水管181和一个溢流管182,循环水泵18连接进水管181和溢流管182能使溢流冷却舱室130内的冷却液的液位稳定,为冷拔工序的冷却降温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所述循环水泵18的工作原理应当为一种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述进水管181和溢流管182穿过所述溢流冷却舱室130的底部且部分地位于所述溢流冷却舱室130内,所述进水管181和溢流管182分别位于中心轴线的两侧,正因为进水管181和溢流管182位于中心轴线的两侧,所以能使溢流冷却舱室130内更快地充制满冷却液,更好地实现冷却液的循环,提升冷却效果。所述进水管181位于所述溢流冷却舱室130内的高度不高于溢流管182位于所述溢流冷却舱室130内的高度,所述溢流管182位于所述溢流冷却舱室130内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冷拔模具133的高度,能使冷拔模具133完全浸没在冷却液中,降温冷却效果好。

所述进水管181的口径小于所述溢流管182的口径,能使进入溢流冷却舱室130的冷却液更加平稳,更加容易控制。

所述溢流冷却舱室130的侧壁开设有一个透明观察窗136,透明观察窗136的设置能更好地观测溢流冷却舱室130内的水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冷拔溢流冷却系统,输送装置能精准地将线材输送至冷拔机构,冷拔机构具有冷拔溢流舱室和位于冷拔溢流舱室内的冷拔模具,线材经物料进口被输送至冷拔溢流舱室内进行冷拔。冷拔溢流舱室内部设置有冷拔模具和充制有冷却液,进水管低于溢流管且溢流管高于冷拔模具能使冷拔模具完全浸没在冷却液中,结构简单,冷却降温效果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