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螺栓预拧紧机械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3911发布日期:2020-10-28 15:26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螺栓预拧紧机械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螺栓装配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便携式螺栓预拧紧机械手。



背景技术:

螺纹是机械设备中的常见连接方式,在机械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的装配生产工艺中,一般由人工将螺栓放置在螺孔处,并手工拧进一定的行程,对螺栓进行预拧紧,再由专用的螺栓拧紧设备或压力机进行拧紧。这一过程耗费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因此现有的螺栓拧紧生产线还没有达到完全的自动化,无法实现从选取螺栓、正确放置及预拧紧全程的自动化,而纯人工操作的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螺栓预拧紧机械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螺栓自动识别、定位放置、预拧紧全自动化程度低,人工作业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螺栓预拧紧机械手,包括底座,底座的竖直转轴上套装有可转动的立柱;

在立柱的背面分别安装有散热风扇、四个电机驱动器以及两个电连接器,上述的四个电机驱动器分别与各自对应的电机控制连接,即电机一与电机驱动器一对应连接,电机二与电机驱动器二对应连接,电机三与电机驱动器三对应连接,电机四与电机驱动器四对应连接;

谐波减速器一及电机一安装在立柱下部,电机一的固定端与立柱固定连接,电机一的输出端与谐波减速器一的输入端固定连接;

在立柱的正面安装有线性模组,电机二固定在立柱顶部,线性模组的固定接口与立柱固连,线性模组的输入端与电机二的输出轴连接,线性模组的输出端与大臂连接;大臂通过谐波减速器二与小臂连接,大臂与谐波减速器二的固定端固定连接,谐波减速器二的输入端通过带轮一和带轮四与电机四连接,谐波减速器二的输出端与小臂固定连接;电机三通过带轮二和带轮三与中空轴传动连接,中空轴再与柔性手爪的输出轴传动连接;

大臂的上表面设置有大臂上盖,电机三和电机四均安装在大臂上盖上。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螺栓预拧紧机械手,其特征还在于:

所述的两个电连接器通过各自的固定组件固定在立柱上,立柱背面安装的七个电气部件共同覆盖有一个保护壳,大臂上盖上端面固定连接有电机外壳。

所述的小臂和柔性手爪的传动结构是,电机四输出轴固定连接有带轮一,带轮一通过同步带二与带轮四传动连接,带轮四与谐波减速器二的输入端固定连接,谐波减速器二的输出端与小臂后端连接;电机三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带轮二,带轮二通过同步带一与带轮三传动连接,带轮三与小臂后端的中空轴输入端固定连接,中空轴的输出端与带轮五固定连接,带轮五通过同步带三与带轮六传动连接,带轮六与小臂前端的输出轴传动连接,输出轴再与柔性手爪传动连接。

所述的带轮一采用的柔性张紧结构是,包括张紧螺栓一,张紧螺栓一通过l型板一连接在电机滑台一上,张紧螺栓一另一端穿过大臂上的固定凸台一,张紧螺栓一上套有弹簧二,弹簧二一端固定于凸台上,另一端固定于l型板一上;电机滑台一上开有螺纹孔和与电机四安装用的定位孔,电机四通过定位孔和螺栓连接在电机滑台一上;大臂上的凹槽对应于电机滑台一开有槽口一,电机固定螺栓穿过两侧的u型槽一和u型槽三。

所述的带轮二采用的柔性张紧结构是,包括张紧螺栓二,张紧螺栓二通过l型板二连接在电机滑台二上,张紧螺栓二另一端穿过大臂上的固定凸台二;张紧螺栓二上套有弹簧三,弹簧三一端固定于凸台上,另一端固定于l型板二上;电机滑台二上开有螺纹孔和与电机三安装用的定位孔,电机三通过定位孔和螺栓安装在电机滑台二上;大臂上的凹槽中对应电机滑台二开有槽口二,电机固定螺栓穿过两边的u型槽二和u型槽四。

所述的柔性手爪的结构是,包括输出轴,在输出轴外表面上部固定套装有带轮六,带轮六通过带轮固定件与输出轴固定为一体,输出轴外表面下部通过一对轴承支承在小臂下盖内的轴承安装座中,该对轴承下方通过轴承端盖支承,轴承端盖通过螺钉与小臂下盖固定连接;在输出轴的内孔中套装有手爪法兰,手爪法兰下端面通过埋头螺钉与输出轴下端面固定连接;手爪法兰内孔中套装有手爪轴,手爪轴为阶梯轴,手爪轴上部圆周面装有弹簧一,弹簧一的下端顶压在手爪轴阶梯面上,弹簧一的上端顶压在手爪法兰上端台阶内沿,手爪轴下部圆周面的导槽中装有导向平键,手爪法兰内腔壁上对应开有键槽;手爪轴下端通过插钉连接有磁吸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机械手包含一个垂直移动关节和三个水平回转关节,可对水平面内不同位置螺栓和螺纹孔进行定位与抓取;该机械手回转关节的传动方式采用多级带传动的后置结构,可减小机械手末端的转动惯量,提高负载能力,更便于控制信号接线;磁吸式的柔性手爪可以对螺栓进行放置和预拧紧,并且磁吸式的柔性手爪还可以根据不同螺栓的型号自动更换套筒,实现同工位不同型号螺纹装配;该机械手还配备有视觉感知器件,可以实现螺纹孔、螺栓、套筒的识别与定位,以便通过视觉驱动实现机械手的准确作业;该机械手的电气控制部件内置于机械手本体之内,与常见机械手相比,无需搭建外置控制柜,有效集机械与控制系统于一体,结构更加紧凑便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机械手在生产线上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机械手工作对象(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与本实用新型机械手配套的套筒料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与本实用新型机械手配套的螺栓料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机械手(带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机械手(去掉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机械手中的小臂和柔性手爪的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机械手中的带轮的柔性张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机械手中的大臂上的u型槽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机械手中的柔性手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生产线,2.机械手,3.工件,4.工装,5.套筒料盘,6.螺栓料盘,2-1.底座,2-2-a.谐波减速器一,2-2-b.谐波减速器二,2-3.立柱,2-4-a.电机一,2-4-b.电机二,2-4-c.电机三,2-4-d.电机四,2-5.电机外壳,2-6.固定组件,2-7.电连接器,2-8.外壳,2-9.大臂上盖,2-10-a.带轮一,2-10-b.带轮二,2-10-c.带轮三,2-10-d.带轮四,2-10-e.带轮五,2-10-f.带轮六,2-11.大臂,2-12.小臂,2-13.小臂盖板,2-15.中空轴,2-16.输出轴,2-17-a.轴承一,2-17-b.轴承二,2-18.轴承端盖,2-19.手爪轴,2-20.手爪法兰,2-21.线性模组,2-22.模组防尘罩,2-23-a.电机驱动器一,2-23-b.电机驱动器二,2-23-c.电机驱动器三,2-23-d.电机驱动器四,2-24.散热风扇,2-25-a.拖链转接件一,2-25-b.拖链转接件,2-26.拖链,2-27.导向平键,2-28.弹簧一,2-29.磁吸组件,2-30-a.同步带一,2-30-b.同步带二,2-30-c.同步带三,2-31-a.大臂端盖,2-31-b.小臂端盖,2-32.带轮固定件;3-1.底座,3-2.螺纹孔,3-3.圆台;5-1.套筒信息靶标,5-2.套筒;6-1.螺栓信息靶标,6-2.螺栓,6-3.螺栓编码孔位,7.相机,8.柔性手爪,9-1-a.张紧螺栓一,9-1-b.张紧螺栓二,9-2-a.l型板一,9-2-b.l型板二,9-3-a.电机滑台一,9-3-b.电机滑台二,9-4-a.弹簧二,9-4-b.弹簧三,9-5-a.固定凸台一,9-5-b.固定凸台二,10-1.凹槽,10-2-a.u型槽一,10-2-b.u型槽二,10-2-c.u型槽三,10-2-d.u型槽四,10-3-a.槽口一,10-3-b.槽口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5,是本实用新型机械手在工作现场的安装位置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机械手1的工作对象是工件3,每个工件3对应安置在一个工装4之上,所有工装4设置在生产线1上,工件3随工装4依次在生产线1上向前传送。在生产线1的同侧设置有机械手2、以及配套的套筒料盘5和螺栓料盘6,套筒料盘5和螺栓料盘6分别位于机械手2两边,且布置在机械手2的作业空间范围之内;机械手2的小臂2-12最前端配置有抓取螺栓用的柔性手爪8及用于识别定位的相机7。

参照图2,工件3的一种具体结构是,在长方体的底座3-1上表面的中心有一个圆台3-3,该圆台3-3的上表面开有七个螺纹孔3-2,其中一个螺纹孔3-2设置在圆台3-3的中心,另外六个螺纹孔3-2环绕在该中心位置的螺纹孔3-2周围,绕成一圈。

参照图3,与本实用新型机械手2配套的套筒料盘(或者扳手料盘)5的一种结构是,在套筒料盘5盘面上设置有不同编码位置,每个编码位置对应预置有一个套筒5-2,所有套筒5-2的开口朝下,在套筒料盘5盘面的一角设置有套筒信息靶标5-1,套筒信息靶标5-1可采用二维码、条形码、特定形状等形式,用于记录套筒料盘5内不同编码位置及对应的套筒5-2的型号;套筒料盘5的形状和其内布置套筒5-2的数量、型号、位置等可根据实际需要制作,不限于图3实施例所示的结构形式。

参照图4,与本实用新型机械手2配套的螺栓料盘6的一种结构是,在螺栓料盘6的盘面上开有多个螺栓编码孔位6-3,每个螺栓编码孔位6-3中预置有一个螺栓6-2,且所有螺栓6-2的头部向上,便于相机7进行识别及柔性手爪8进行抓取;在螺栓料盘6盘面的一角设置有螺栓信息靶标6-1,螺栓信息靶标6-1可采用二维码、条形码、特定形状等形式,用于记录螺栓料盘6内不同编码孔位及对应的螺栓6-2的型号;螺栓料盘6的形状和其内布置螺栓6-2的数量、种类、位置等可根据实际需要制作,不限于图4实施例所示的结构形式。

套筒料盘5还可以拓展,根据需要包含适用于外六角螺栓的套筒库、适用于内六角螺栓的六角扳手库、适合于什字沉头螺钉的什字螺丝刀库、适合于一字螺钉的一字螺丝刀库等。

对应的,螺栓料盘6也可以拓展,根据需要分别对应设置为包含外六角螺栓库、内六角螺栓库、什字螺钉库、一字螺钉库等。

参照图5、图6、图7,本实用新型机械手2的结构是,包括底座2-1,底座2-1固定在生产线1旁边,用于支承整个机械手2,底座2-1的竖直转轴上套装有可转动的立柱2-3;

在立柱2-3的背面(背向生产线1的一面)分别安装有散热风扇2-24、四个电机驱动器(编号分别为2-23-a、2-23-b、2-23-c、2-23-d)以及两个电连接器2-7(电连接器2-7用于导线连接及转接),两个电连接器2-7通过各自的固定组件2-6固定在立柱2-3上,前述立柱2-3背面安装的七个电气部件共同覆盖有一个保护壳2-8,使得整个控制部分与立柱2-3一体安装,并且统一设置在保护壳2-8内部,称为潜入式控制,避免了另外单独搭建控制柜,大大提升了机械手2的灵活度;上述的四个电机驱动器分别与各自对应的电机(编号分别为2-4-a、2-4-b、2-4-c、2-4-d)控制连接,即电机一2-4-a与电机驱动器一2-23-a对应连接,电机二2-4-b与电机驱动器二2-23-b对应连接,电机三2-4-c与电机驱动器三2-23-c对应连接,电机四2-4-d与电机驱动器四2-23-d对应连接;

谐波减速器一2-2-a及电机一2-4-a安装在立柱2-3下部,电机一2-4-a的固定端与立柱2-3固定连接,电机一2-4-a的输出端与谐波减速器一2-2-a的输入端固定连接,电机一2-4-a带动谐波减速器一2-2-a来驱动立柱2-3相对于底座2-1转动,提供机械手2在水平回转运动过程中的精准控制及驱动力;

在立柱2-3的正面(面对生产线1的一面)安装有线性模组2-21,电机二2-4-b固定在立柱2-3顶部,线性模组2-21的固定接口与立柱2-3固连,线性模组2-21的输入端与电机二2-4-b的输出轴连接,线性模组2-21的输出端与大臂2-11连接,线性模组2-21驱动大臂2-11上下移动实现竖直方向的运动;大臂2-11通过谐波减速器二2-2-b与小臂2-12连接,大臂2-11与谐波减速器二2-2-b的固定端固定连接,谐波减速器二2-2-b的输入端通过带轮一2-10-a和带轮四2-10-d与电机四2-4-d连接,谐波减速器二2-2-b的输出端与小臂2-12固定连接,电机四2-4-d用于驱动小臂2-12绕谐波减速器二2-2-b轴线做回转运动;电机三2-4-c通过带轮二2-10-b和带轮三2-10-c与中空轴2-15传动连接,中空轴2-15再与柔性手爪8的输出轴2-16传动连接,提供柔性手爪8的回转运动;

大臂2-11的上表面设置有大臂上盖2-9,电机三2-4-c和电机四2-4-d均安装在大臂上盖2-9上,大臂上盖2-9上端面固定连接有电机外壳2-5,用于保护电机三2-4-c和电机四2-4-d;

参照图7,小臂2-12和柔性手爪8的传动结构是,电机四2-4-d输出轴固定连接有带轮一2-10-a,带轮一2-10-a通过同步带二2-30-b与带轮四2-10-d传动连接,带轮四2-10-d与谐波减速器二2-2-b的输入端固定连接,谐波减速器二2-2-b的输出端与小臂2-12后端连接,通过电机四2-4-d的回转,将动力传递至谐波减速器二2-2-b的输出端,提供小臂2-12的回转运动;电机三2-4-c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带轮二2-10-b,带轮二2-10-b通过同步带一2-30-a与带轮三2-10-c传动连接,带轮三2-10-c与小臂2-12后端的中空轴2-15输入端固定连接,中空轴2-15的输出端(即图7中的下端)与带轮五2-10-e固定连接,带轮五2-10-e通过同步带三2-30-c与带轮六2-10-f传动连接,带轮六2-10-f与小臂2-12前端的输出轴2-16传动连接,输出轴2-16再与柔性手爪8传动连接,驱动柔性手爪8进行回转运动。

参照图8、图9,带轮二2-10-b需要感受螺栓6-2拧紧到位后的张紧力,带轮二2-10-b采用的柔性张紧结构是,包括张紧螺栓二9-1-b,张紧螺栓二9-1-b通过l型板二9-2-b连接在电机滑台二9-3-b上,张紧螺栓二9-1-b另一端穿过大臂2-11上的固定凸台二9-5-b,因此l型板二9-2-b与凸台9-5-b将张紧螺栓二9-1-b定位;张紧螺栓二9-1-b上套有弹簧三9-4-b,弹簧三9-4-b一端固定于凸台9-5-b上,另一端固定于l型板二9-2-b上;电机滑台二9-3-b上开有螺纹孔和与电机三2-4-c安装用的定位孔,电机三2-4-c通过定位孔和螺栓安装在电机滑台二9-3-b上;大臂2-11上的凹槽10-1中对应电机滑台二9-3-b开有槽口二10-3-b,电机三2-4-c及其传动轴在槽口二10-3-b中可前后滑动,电机固定螺栓穿过两边的u型槽二10-2-b和u型槽四10-2-d,因此电机滑台二9-3-b可在大凹槽10-1内前后滑动;

当带轮二2-10-b装好时,张紧螺栓二9-1-b上的弹簧三9-4-b受压,螺栓9-1-b受弹簧三9-4-b的推力,以及同步带一2-30-a张紧后传递给l型板二9-2-b的拉力,两个力平衡,实现自适应张紧;当带轮二2-10-b使用一段时间,同步带一2-30-a及带轮二2-10-b由于材料长时间受拉力作用,出现松弛时,弹簧三9-4-b推动l型板二9-2-b与电机滑台二9-3-b一起滑动,电机三2-4-c也向后滑动,将带轮二2-10-b上的同步带一2-30-a张紧,重新实现自适应张紧。

参照图8、图9,同样的道理,带轮一2-10-a也需要感受螺栓6-2拧紧到位后的张紧力,带轮一2-10-a采用的柔性张紧结构是,包括张紧螺栓一9-1-a,张紧螺栓一9-1-a通过l型板一9-2-a连接在电机滑台一9-3-a上,张紧螺栓一9-1-a另一端穿过大臂2-11上的固定凸台一9-5-a,因此l型板一9-2-a与凸台9-5-a将张紧螺栓一9-1-a定位,张紧螺栓一9-1-a上套有弹簧二9-4-a,弹簧二9-4-a一端固定于凸台9-5-a上,另一端固定于l型板一9-2-a上;电机滑台一9-3-a上开有螺纹孔和与电机四2-4-d安装用的定位孔,电机四2-4-d通过定位孔和螺栓连接在电机滑台一9-3-a上;大臂2-11上的凹槽10-1对应于电机滑台一9-3-a开有槽口一10-3-a,电机四2-4-d及其传动轴在槽口一10-3-a中可前后滑动,电机固定螺栓穿过两侧的u型槽一10-2-a和u型槽三10-2-c,因此电机滑台一9-3-a可在凹槽10-1内前后滑动;

当带轮一2-10-a装好时,张紧螺栓一9-1-a上的弹簧二9-4-a受压,螺栓9-1-a受弹簧二9-4-a的推力,以及同步带二2-30-b张紧后传递给l型板一9-2-a的拉力,两个力平衡,实现自适应张紧;当带轮一2-10-a使用一段时间,同步带二2-30-b及带轮一2-10-a由于材料长时间受拉力作用,出现松弛时,弹簧二9-4-a推动l型板一9-2-a与电机滑台一9-3-a一起滑动,电机四2-4-d也向后滑动,将带轮一2-10-a上的同步带二2-30-b张紧,重新实现自适应张紧。

参照图10,柔性手爪8的结构是,包括输出轴2-16,在输出轴2-16外表面上部固定套装有带轮六2-10-f,带轮六2-10-f通过带轮固定件2-32与输出轴2-16固定为一体,输出轴2-16外表面下部通过一对轴承(即轴承一2-17-a和轴承二2-17-b)支承在小臂下盖2-13内的轴承安装座中,该对轴承下方通过轴承端盖2-18支承,轴承端盖2-18通过螺钉与小臂下盖2-13固定连接;在输出轴2-16的内孔中套装有手爪法兰2-20,手爪法兰2-20下端面通过埋头螺钉与输出轴2-16下端面固定连接,保证手爪法兰2-20与输出轴2-16一起回转;手爪法兰2-20内孔中套装有手爪轴2-19,手爪轴2-19为阶梯轴,手爪轴2-19上部(细颈)圆周面装有弹簧一2-28,弹簧一2-28的下端顶压在手爪轴2-19阶梯面上,弹簧一2-28的上端顶压在手爪法兰2-20上端台阶内沿,手爪轴2-19下部(粗径)圆周面的导槽中装有导向平键2-27,手爪法兰2-20内腔壁上对应开有键槽,通过手爪轴2-19上的导向平键2-27与弹簧一2-28配合,使得手爪轴2-19可以在与输出轴2-16一同回转的同时上下滑动;手爪轴2-19下端通过插钉连接有磁吸组件2-29,磁吸组件2-29通电后利用磁力吸附套筒5-2及螺栓6-2,实现对套筒5-2及螺栓6-2的吸附及抓取。

参照图5、图6、图7,机械手2的走线方式设置是,小臂2-12的下表面设置有小臂盖板2-13;相机7固定连接在小臂盖板2-13最前端;大臂盖板2-9上固定连接有大臂端盖2-31-a,小臂盖板2-13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小臂端盖2-31-b;大臂盖板2-9密封在大臂端盖2-31-a的部分处开有走线孔,大臂侧面末端开有走线孔;小臂盖板2-13密封在大臂端盖2-31-b的部分处开有走线孔;柔性手爪8的电气接线走线可通过小臂2-12的内腔,穿过小臂盖板2-13上的走线孔至中空轴2-15,再穿过中空轴2-15至大臂盖板2-9,通过大臂盖板2-9上的走线孔至大臂内腔,通过大臂内腔,穿过大臂侧面末端的走线孔至拖链2-26。拖链2-26一端通过拖链转接件2-25-a与大臂2-11中的电气部件连接,拖链2-26另一端通过拖链转接件2-25-b与立柱2-3中的电气部件连接。使得整个线路分布于机械手内,避免了外置接线,使得结构紧凑美观。

上述的所有电气部件均与总控制器连接,另外通过(工业数码)相机7,能够对套筒料盘5、螺栓料盘6上的相关信息进行扫描,获取位置及目标信息,总控制器负责各个电气部件的信息收集、处理、动作指令的输出,实现整体协调一致的操作。

电机三2-4-c的输出轴上设置有扭矩感知机构,能够感知螺栓拧紧转动过程中的扭矩阻力大小,并反馈给电机驱动器2-23-c和机械手2的总控制器,通过触觉驱动控制实现螺纹拧紧扭矩的自适应性预拧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柔性手爪8根据所要抓取的螺栓换取所需型号的套筒(或者扳手),相机7扫描套筒料盘5中的套筒信息靶标5-1,得到所需套筒的型号及位置信息,柔性手爪8移至套筒料盘5中预先摆放好的套筒上方,柔性手爪8上磁吸组件2-29通电电磁铁吸合,被锁定的套筒进入柔性手爪8中,换刀工序完成;然后,机械手2移至螺栓料盘6上方扫取螺栓信息靶标6-1,得到需要抓取的螺栓型号及位置信息,对锁定的螺栓进行抓取,锁定的螺栓与前一步换好的套筒套装牢靠;在生产线1上的每一个工装4上固定有一个工件3,每一个工装4移动至工作位置进行短暂停留,在此停留期间,机械手2移至工件3上将锁定的螺栓拧入在预定的螺钉孔中,待预拧紧作业完成后,柔性手爪8移回至套筒料盘5,磁吸组件2-29断电电磁铁失去磁力,本次使用的套筒放回,方便下次取用,完成一个螺栓的抓取及预拧紧。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工作过程是,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准备。

根据实际工况需求,依据生产线1的作业要求设置套筒料盘5、螺栓料盘6和机械手2的位置,将机械手2固定在设定的位置并对其初始位置进行标定,将工装4和工件3放置于生产线1之上,在机械手2末端安装好相机7,初始化相机7的各项参数,依据套筒料盘5上套筒5-1的型号和位置设置套筒信息靶标5-1,依据螺栓料盘6上螺栓6-2的型号和位置设置套筒信息靶标6-1。

步骤2:识别工件3上的螺孔尺寸及其位置。

通过联动运动控制机械手2的移动,即电机驱动器一2-23-a发出控制指令给电机一2-4-a,驱动立柱2-3绕着底座2-1做回转运动;电机驱动器二2-23-b发出控制指令至电机二2-4-b,驱动线性模组2-21实现大臂2-11沿着立柱2-3做垂直升降运动;电机驱动器四2-23-d发出控制指令至电机四2-4-d,驱动小臂2-12实现绕着大臂2-11输出端的谐波减速器二2-2-b做回转运动;电机驱动器三2-23-c发出控制指令至电机三2-4-c,驱动柔性手爪8实现绕着小臂2-12输出端做回转运动;立柱2-3的回转运动、大臂2-11的升降运动、小臂2-12的回转运动协调联动运动,控制相机7在三维空间移动至工件3的上方,对工件3上螺孔3-2位置及尺寸信息实施采集。

步骤3:辨识及抓取套筒5-2。

通过协调配合立柱2-3的回转运动、大臂2-11的升降运动、小臂2-12的回转运动,控制相机7移动至套筒料盘5的套筒信息靶标5-1上方,进行靶标信息的读取,根据所识别的工件3上螺孔3-2的信息寻找所要匹配的套筒5-2的型号,当完成匹配后,根据匹配信息,控制机械手2的柔性手爪8移动至对应套筒5-2的上方,通过线性模组2-21的垂直运动带动柔性手爪8向下运动;为了便于与套筒5-2的对准配合,同时驱动柔性手爪8做回转运动,当电机二2-4-b检测到柔性手爪8与套筒5-2接触的力觉反馈信息时,减小柔性手爪8的下降速度;当电机二2-4-b检测到柔性手爪8与套筒5-2完全配合的力觉反馈信息时,启动磁吸组件2-29,磁吸组件2-29吸住套筒5-2,实现套筒5-2的磁吸卡紧;再控制线性模组2-21向上运动,完成选定的套筒5-2的识别与抓取。

步骤4:辨识及抓取螺栓6-2。

通过联动运动控制机械手2移动至螺栓料盘6上方,并确保相机7在螺栓料盘6的螺栓信息靶标6-1的正上方,进行螺栓6-2型号及位置信息的读取,根据所识别的工件3上螺孔3-2的信息及所选取的套筒5-2的信息确定合适的螺栓型号;根据匹配信息,通过联动运动控制机械手2,使柔性手爪8移动至所选定的螺栓6-2正上方;通过线性模组2-21带动柔性手爪8向下运动,为了便于与套筒5-2的对准配合,同时驱动柔性手爪8进行回转运动,当电机二2-4-b检测到柔性手爪8中的套筒5-2与选定的螺栓6-2接触的力觉反馈信息时,减小柔性手爪8的下降速度,当电机二2-4-b检测到柔性手爪8中的套筒5-2与选定的螺栓6-2完全配合的力觉反馈信息时,加大磁吸组件2-29的磁吸力,实现选定的螺栓6-2的吸附及抓紧;再控制线性模组2-21向上运动,从螺栓料盘6中取出所选定的螺栓6-2。

步骤5:预拧紧螺栓。

通过联动运动控制机械手2移动至步骤2所识别的对应螺孔3-2位置上方,通过相机7的视觉反馈确保机械手2所携带的螺栓6-2位于准备安装位置的螺孔3-2正上方,控制线性模组2-21向下带动柔性手爪8向下运动,同时驱动柔性手爪8做回转运动;为了实现螺旋运动,根据螺栓6-2的螺距,当电机二2-4-b检测到柔性手爪8中的螺栓6-2与螺孔3-2接触的力觉反馈信息时,严格控制柔性手爪8下行和旋转实现螺旋运动,当电机二2-4-b检测到柔性手爪8中的螺栓6-2与螺孔3-2初步配合的力觉反馈信息时,增加柔性手爪8回转运动的扭矩,减小回转速度,此时在弹簧一2-28的压缩作用下,实现螺栓6-2的自适应预拧紧操作;当电机三2-4-c检测到柔性手爪8中的螺栓6-2与螺孔3-2配合的力觉反馈信息达到要求时,关闭柔性手爪8的回转运动,减小磁吸组件2-29的磁吸力,消除对该拧紧的螺栓6-2的吸附力;控制柔性手爪8向上移动,实现套筒5-2与该拧紧的螺栓6-2的分离。

步骤6:放回套筒5-2。

通过联动运动控制机械手2移动至步骤3所识别的套筒5-2位置,采取与抓取套筒5-2相反的流程,完成套筒5-2的放回,关闭磁吸组件2-29,套筒5-2归位;控制柔性手爪8向上移动,实现柔性手爪8与套筒5-2的分离;

至此完成工件3上一个螺孔3-2的螺栓6-2的抓取及预拧紧操作。

步骤7:机械手2复位。

重复步骤2至步骤6,直到工件3上所有螺孔3-2均完成对应螺栓6-2的抓取及预拧紧操作;

当工件3上所有螺孔3-2完成螺栓6-2的装配之后,机械手2复位至初始位置,等待下一个工件3的螺栓抓取及预拧紧操作,实现流水作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