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弯曲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443554阅读:来源:国知局
面与所述第一竖板22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板22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221,所述第一通孔221呈圆柱体状。所述固定框23的横截面呈V字形,所述固定框23的上下两端与所述固定板2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框23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二通孔231,所述第二通孔231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通孔221与所述第二通孔231处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一支架24呈Z字形,所述第一支架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板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4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25的横截面成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撑块25的上表面与所述固定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28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块28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块28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块2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28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6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26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26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架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6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28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27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27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板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27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块25固定连接。
[0022]如图1所示,所述顶靠装置3包括第二支架31、位于所述第二支架31右侧的第三支架32、位于所述第二支架31左侧的第二斜杆33、位于所述第二支架31下方的第一竖杆34、位于所述第一竖杆34左侧的第二横杆35、位于所述第三支架32左侧的第一顶靠杆36、位于所述第一顶靠杆36下方的第一滚轮37、位于所述第一顶靠杆36上方的第一弹簧39、位于所述第一弹簧39上方的框体38及位于所述第一顶靠杆36左右两侧的第三横杆30。所述第二支架31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31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1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三支架32呈Z字形,所述第三支架3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32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斜杆33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33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3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3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34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34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34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3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35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横杆35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35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架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35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竖杆34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靠杆36呈长方体,所述第一顶靠杆36竖直放置,所述第一顶靠杆36贯穿所述第二支架31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顶靠杆36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361,所述第一凹槽36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滚轮37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37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361中且与所述第一顶靠杆36转轴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9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弹簧39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弹簧39的下端与所述第一顶靠杆3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9的上端与所述框体38固定连接。所述框体38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框体38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框体3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架3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30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三横杆30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横杆30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30的一端与所述框体38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30的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第一顶靠杆36的侧面上。
[0023]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弯曲装置4包括第一气缸41、位于所述第一气缸41左侧的第三斜杆42、位于所述第三斜杆42下方的第二竖杆43、位于所述第一气缸41上方的第一推动杆44及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44上方的第二滚轮45。所述第一气缸4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斜杆42呈倾斜状,所述第三斜杆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缸4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斜杆4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28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43呈竖直状,所述第二竖杆43的下端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43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斜杆4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44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推动杆44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4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气缸41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44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441,所述第二凹槽44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滚轮45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45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441中且与所述第一推动杆44转轴连接,所述第二滚轮45位于所述第一滚轮37的正下方。
[0024]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弯曲装置5包括第二气缸51、位于所述第二气缸51下方的第二推动杆52、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52下方的第三滚轮53、位于所述第二气缸51右侧的第一固定架54、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52右侧的第四横杆55、位于所述第二气缸51上方的第二固定架56、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架56下方的第三固定架57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54右侧的第四斜杆58。所述第三支架32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气缸5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52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推动杆52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动杆5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气缸51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气缸51带动所述第二推动杆52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推动杆
52的下端设有第三凹槽521,所述第三凹槽52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三滚轮53呈圆柱体,所述第三滚轮53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521中且与所述第二推动杆52转轴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54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5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缸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54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54上设有第一矩形孔541,所述第一矩形孔541贯穿所述第一固定架54的左右表面。所述第四横杆55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横杆55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横杆55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54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55的左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推动杆52的右表面上。所述第二固定架56呈凹字形,所述第二固定架5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缸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56的另一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固定架57呈L型,所述第三固定架57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5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架57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架57上设有第二矩形孔571,所述第二矩形孔571贯穿所述第三固定架57的左右表面。所述第四斜杆58呈倾斜状,所述第四斜杆58的一端与所述底板I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斜杆5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5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0025]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装置6包括支撑台61、位于所述支撑台61左侧的第五斜杆62、位于所述第五斜杆62上方的第三竖杆63、位于第五斜杆62下方的第四竖杆64及位于所述支撑台61右侧的第六斜杆65。所述支撑台6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台61的上表面呈向上凸起的曲面状。所述第五斜杆62呈倾斜状,所述第五斜杆62的右端与所述支撑台6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斜杆62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气缸4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杆63呈竖直状,所述第三竖杆63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支架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杆63的下端与所述第五斜杆6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杆63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三矩形孔631。所述第四竖杆64呈竖直状,所述第四竖杆64的下端与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竖杆64的上端与所述第五斜杆62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斜杆65呈倾斜状,所述第六斜杆65的一端与所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