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83408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一种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
【背景技术】
[0002]长螺栓,为常见的一种用于起到连接作用的紧固件。可以理解,其中直径较小的长螺栓其在热处理过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弯曲,为了保证长螺栓这一产品的直线度符合使用要求的范围,需对热处理过后的长螺栓用矫直管轮进行矫直。
[0003]目前,现有的用于对长螺栓进行矫直的矫直机,其只能依靠人工用手操作的方式来对长螺栓进行送料,进而完成对长螺栓的矫直作用。具体地,工人用手把长螺栓放在两个转动的矫直滚轮中间,当滚压滚轮接触到螺栓时,工人师傅松手,长螺栓开始矫直,并重复操作。
[0004]可以理解,以上的矫直机在工作时,其对于长螺栓的矫直送料方式,由于其完全需要人手操作,其人工成本高;而且,工人在长时间作业其会产生疲劳感,这样就会影响工人人手操作时对长螺栓送料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矫直机对长螺栓的矫直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对工人的人手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
[0006]具体地,一种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设于长螺栓矫直机用轨道上,用于对置入轨道上的长螺栓进行间隔分离;包括安装面板,所述安装面板上设置有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的缸体部固定地设置在安装面板的侧面上,伸缩杆部通过连接件固定有一拨片,其中所述拨片的一侧端部通过连接件与驱动气缸的伸缩杆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拨片的另一侧分别以铰接方式连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并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的位置处用销钉与安装面板进行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分别通过限位块限位在安装面板上,且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与驱动气缸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对于安装面板部分伸出设置,并可在拨片的驱动下用该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对轨道进行交替阻隔。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设置为U形槽板,所述拨片夹设在U形槽板上开设有的U形槽上,并用贯穿该U形槽板与拨片的插杆进行连接固定。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拨片与第一连杆的铰接连接结点设置在所述拨片中心所在的位置处。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拨片与第二连杆的铰接连接结点设置在所述拨片远离驱动气缸的一侧端部。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杆通过设于该第一连杆两侧的限位块限位在安装面板上,以在拨片地驱动下间隔对轨道进行阻隔。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杆通过设于第一连杆邻近驱动气缸一侧的限位块限位在安装面板上。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间接给料机构进一步包括传感器,并可用其对置入轨道上的长螺栓数量进行监测。
[0013]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应用,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本实用新型的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通过合理的结构设置,可在驱动气缸的驱动下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交替对轨道上的长螺栓进行阻隔,实现每次间隔只下放一个长螺栓,进而便于该矫直机的机械手对长螺栓的抓取以下放至矫直滚轮进行矫直作业,其代替工人人手操作,不仅使用成本低,而且从根本上避免了工人人手操作时所产生的稳定性问题,以及安全隐患的存在,满足企业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7]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100,包括安装面板10,及设于安装面板10上的驱动气缸20、通过连接件30与驱动气缸20中伸缩杆部固定连接的拨片40,以及实现对轨道进行间隔交替阻隔的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60。
[0018]所述安装面板10为该间接给料机构100的支撑结构,可以理解,其固定地设置在邻近轨道的一侧,以便于第一连杆50及第二连杆60对轨道的间隔交替阻隔。所述驱动气缸20的缸体部固定地设置在安装面板10上,伸缩杆部通过连接件30固定有一拨片40,其中所述拨片40的一侧端部通过连接件30与驱动气缸20的伸缩杆部进行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连接件30设置为U形槽板,所述拨片40夹设在U形槽板上开设有的U形槽上,并用贯穿该U形槽板与拨片40的插杆(图未示)进行连接固定。这样驱动气缸20的伸缩杆部在伸缩时,可以带动拨片40的一侧进行前后移动。
[0019]所述拨片40在远离连接件30的另一侧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60,其中第一连杆50及第二连杆60均以铰接方式与拨片40进行连接,其中,所述拨片40与第一连杆50的铰接连接结点设置在所述拨片40中心所在的位置处;而所述拨片40与第二连杆60的铰接连接结点设置在所述拨片40远离驱动气缸20的一侧端部。所述拨片40在第一连杆50与第二连杆60之间的位置处用销钉70与安装面板10进行铰接连接,使得该拨片40在驱动气缸20中伸缩杆部的驱动下,可以以销钉70为旋转支点,在安装面板10上进行来回往复旋转,进而实现对第一连杆50以及第二连杆60的交替驱动。
[0020]为了实现该间接给料机构30对轨道上的长螺栓进行间隔分离,进而实现轨道每次间隔只下放一个长螺栓。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杆50与第二连杆60分别通过限位块限位在安装面板10上,以与驱动气缸20相平行,且该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60部分伸入轨道。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杆50通过设于该第一连杆50两侧的限位块80限位在安装面板10上,所述第二连杆60通过设于第一连杆50邻近驱动气缸20 —侧的限位块80限位在安装面板10上。这样该间接给料机构100工作时,在驱动气缸20的驱动下,第一连杆50以及第二连杆间接伸入至轨道,实现了对轨道内的长螺栓进行交替阻隔。
[00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间接给料机构100还包括传感器(图未示),并可用其对置入轨道上的长螺栓数量进行监测,具体地,当检测到轨道内的长螺栓数量积累到一定量时,可以将该传感器检测的信号反馈给用于往轨道内置入长螺栓的振动盘,使其停止往轨道内再置入长螺栓,这样在保障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减轻了间接给料机构100的工作强度。
[00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通过合理的结构设置,可在驱动气缸的驱动下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交替对轨道上的长螺栓进行阻隔,实现每次间隔只下放一个长螺栓,进而便于该矫直机的机械手对长螺栓的抓取以下放至矫直滚轮进行矫直作业,其代替工人人手操作,不仅使用成本低,而且从根本上避免了工人人手操作时所产生的稳定性问题,以及安全隐患的存在,满足企业的使用需求。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设于长螺栓矫直机用轨道上,用于对置入轨道上的长螺栓进行间隔分离;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面板,所述安装面板上设置有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的缸体部固定地设置在安装面板的侧面上,伸缩杆部通过连接件固定有一拨片,其中所述拨片的一侧端部通过连接件与驱动气缸的伸缩杆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拨片的另一侧分别以铰接方式连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并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的位置处用销钉与安装面板进行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分别通过限位块限位在安装面板上,且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与驱动气缸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对于安装面板部分伸出设置,并可在拨片的驱动下用该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对轨道进行交替阻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设置为U形槽板,所述拨片夹设在U形槽板上开设有的U形槽上,并用贯穿该U形槽板与拨片的插杆进行连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拨片与第一连杆的铰接连接结点设置在所述拨片中心所在的位置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拨片与第二连杆的铰接连接结点设置在所述拨片远离驱动气缸的一侧端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通过设于该第一连杆两侧的限位块限位在安装面板上,以在拨片地驱动下间隔对轨道进行阻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通过设于第一连杆邻近驱动气缸一侧的限位块限位在安装面板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接给料机构进一步包括传感器,并可用其对置入轨道上的长螺栓数量进行监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矫直机用间接给料机构,包括安装面板,设于安装面板上的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缸体部固定地设置在安装面板上,伸缩杆部通过连接件固定有拨片,其中拨片的一侧端部通过连接件与驱动气缸的伸缩杆部进行固定连接;拨片的另一侧分别以铰接方式连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并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的位置处用销钉与安装面板进行铰接连接;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分别通过限位块限位在安装面板上,且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与驱动气缸平行设置;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对于安装面板部分伸出设置,并可在拨片的驱动下用该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对轨道进行交替阻隔。本实用新型代替工人人手操作,实现轨道每次间隔只下放一个长螺栓。
【IPC分类】B21D43/10, B21D3/02
【公开号】CN204892782
【申请号】CN201520697330
【发明人】李龙
【申请人】浙江纳特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