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破口快速排列打磨定型收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9880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破口快速排列打磨定型收集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活塞环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破口快速排列打磨定型收集设备。



背景技术:

活塞环是常用的机械零部件,活塞环生产过程中,一般都是环先在破口机上破好口,然后工人将破好口的活塞环拿去打磨,有的是手工一个个打磨,这样打磨的活塞环质量较好但是效率低下,人力成本高;一些能实现自动化打磨的设备一般也是需要人工将活塞环按破口处排列整齐然后上料打磨,工人需要站在一旁不停的拨正破口位置,操作较为麻烦,并且活塞环的破口打磨也是一个一个的采用液压缸推压的方式进行打磨,活塞环较为细小单个打磨支撑力不够容易弯折,稳定性差且效率低。

授权公开号为CN103753374B的专利文献,公布日为2016年02月17日,其公开了了一种活塞环自动修口机,该装置实现了活塞环以开口朝上水平吊挂式数控推料方式上料,推料时能精确定位,压料稳定可靠,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保证了活塞环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但是该设备并没有和破口机有效结合起来,仍然是破口机上破好口后操作人员理齐活塞环的开口,开口朝上安放在水平上料T型导板19上,从破口机到破口打磨仍然需要耗费较大人力并且设备结构较为复杂,活塞环打磨完成后不能定型收集。因此需设计一款能实现自动排列并打磨的设备,该设备需要结构简单易维护,排列效果良好不会出错,省去人力,排列效率要高不能影响生产效率,打磨完成后能对活塞环进行定型收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活塞环破好口后不能实现自动按开口位置排列,耗费人力,打磨开口一个一个进行效率低且效果差,打磨后活塞环不能定型收集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破口快速排列打磨定型收集设备。

一种破口快速排列打磨定型收集设备,包括破口机、自动排列装置、打磨装置以及定型收集装置;所述自动排列装置设置在破口机的料出口处,用于把破口好的活塞环按破口处一字形整齐排列;所述打磨装置设置在自动排列装置后端,用于对整齐排列好的活塞环的破口处进行打磨;所述定型收集装置设置在打磨装置的后端,用于收集打磨好的活塞环并保持打磨时的压合状态;所述自动排列装置包括可旋转的落料杆、落料杆下方的卡料部分、以及卡料部分下方的固定杆;所述卡料部分包括托板以及设置在托板上的卡料筋;所述落料杆的弧顶到固定杆曲面最下端的垂直距离为d1,d1小于活塞环的直径d2;所述活塞环挂在落料杆上,内壁与固定杆接触,落料杆转动带动活塞环的内壁贴着落料杆和固定杆转动;所述定型收集装置包括转盘以及设置在转盘上的若干卡料装置;所述卡料装置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若干曲型卡料片,所述若干曲型卡料片的内壁轨迹为同一圆且半径等于活塞环打磨时压合状态的半径。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底座为U型状,所述转盘上设置有若干和底座形状配合的U型槽,底座可拆卸安装在U型槽。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落料杆的直径比活塞环的破口的宽度小1mm~2mm;所述落料杆表面环绕设置有摩擦层,落料杆以v1转速转动。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卡料部分与落料杆平行设置;所述卡料筋的直径比活塞环的破口宽度小2mm~3mm;所述托板的宽度大于活塞环破口的宽度。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落料杆与水平面成30°~35°夹角。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打磨装置包括打磨机和活塞环夹持装置,活塞环夹持装置夹持若干活塞环的力度刚好使活塞环的破口处两端贴合在卡料筋的两侧面,所述卡料筋的宽度等于打磨机的打磨片的厚度。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活塞环夹持装置包括机械夹手和沿落料杆轴向推动的气缸。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机械夹手的夹持部靠近打磨机的一端边缘设置有挡料片。

作为又一种优选,所述气缸上设置有感应开关,当机械夹手夹持好若干活塞环,气缸沿轴向推进时感应开关控制打磨机启动,当气缸回退时感应开关控制打磨机停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通过在破口机的出口位置设置落料杆自转排列装置对破好口的活塞环进行自动稳定的排列,排列后的活塞环再由机械夹手夹持向后推送,经过设置在排列装置后端的打磨机完成批量打磨,实现了活塞环的高质量以及高效率打磨。

(2)本发明中通过承载活塞环的落料杆自转,以及固定杆对活塞环内壁的支撑使得活塞环在落料杆上转动,设置落料杆的直径比活塞环开口小,使开口转到落料杆时自动下落,再通过在落料杆下方设置卡料部分,使得活塞环按开口方向排列并落在卡料部分。

(3)本发明中在机械夹手夹持部一端边缘设置有挡料片,对排列好待打磨的活塞环起支撑作用并且保证活塞环整齐排列与夹持部垂直。

(4)本发明中在液压缸上设置感应开关,合理控制打磨机的工作情况,有量开始向后推动时才启动,可以节省电力。

(5)本发明中通过设置与机械夹手夹持部配合的定型收集装置,使完成打磨后的活塞环能保持打磨时的状态形状不变被定型收集装置收集,避免了完成打磨后机械夹手一松活塞环又变成凌乱的状态,使后面的加工工序变得麻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一种破口快速排列打磨定型收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定型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活塞环挂在落料杆上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活塞环落到卡料部分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自动排列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实施例

图1为一种破口快速排列打磨定型收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定型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活塞环挂在落料杆上时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活塞环落到卡料部分时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自动排列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一种破口快速排列打磨定型收集设备,包括破口机1、自动排列装置2、打磨装置3以及定型收集装置4;所述自动排列装置2设置在破口机1的料出口11处,用于把破口好的活塞环10按破口处一字形整齐排列;所述打磨装置3设置在自动排列装置2后端,用于对整齐排列好的活塞环10的破口处进行打磨;所述定型收集装置4设置在打磨装置3的后端,用于收集打磨好的活塞环10并保持打磨时的压合状态;所述自动排列装置2包括可旋转的落料杆21、落料杆21下方的卡料部分22、以及卡料部分22下方的固定杆23;所述卡料部分22包括托板221以及设置在托板221上的卡料筋222;所述落料杆21的弧顶到固定杆23曲面最下端的垂直距离为d1,d1小于活塞环的直径d2;所述活塞环10挂在落料杆21上,内壁与固定杆23接触,落料杆21转动带动活塞环10的内壁贴着落料杆21和固定杆23转动;所述定型收集装置4包括转盘41以及设置在转盘41上的若干卡料装置42;所述卡料装置42包括底座421以及设置在底座421上的若干曲型卡料片422,所述若干曲型卡料片422的内壁轨迹为同一圆且半径等于活塞环10打磨时压合状态的半径;所述底座421为U型状,所述转盘41上设置有若干和底座421形状配合的U型槽411,底座421可拆卸安装在U型槽411;所述落料杆21的直径比活塞环10的破口的宽度小1mm~2mm;所述落料杆21表面环绕设置有摩擦层211,落料杆21以v1转速转动;所述卡料部分22与落料杆21平行设置;所述卡料筋222的直径比活塞环10的破口宽度小2mm~3mm;所述托板221的宽度大于活塞环10破口的宽度;所述落料杆21与水平面成30°~35°夹角;所述打磨装置3包括打磨机31和活塞环夹持装置32,活塞环夹持装置32夹持若干活塞环10的力度刚好使活塞环的破口处两端贴合在卡料筋222的两侧面,所述卡料筋222的宽度等于打磨机31的打磨片311的厚度;所述活塞环夹持装置32包括机械夹手321和沿落料杆21轴向推动的气缸322;所述机械夹手321的夹持部3211靠近打磨机31的一端边缘设置有挡料片3212;所述气缸322上设置有感应开关5,当机械夹手321夹持好若干活塞环10,气缸322沿轴向推进时感应开关5控制打磨机31启动,当气缸322回退时感应开关5控制打磨机31停机。

工作时,活塞环在破口机上破好口后顺着落料杆下滑,落料杆自转使得活塞环在落料杆上转动,固定杆对活塞环的内壁其支撑作用,提高活塞环的转动效果,当开口转动到落料杆位置时,活塞环下落到落料杆下方的卡料部分完成排列,活塞环顺着托板下滑受夹持部分挡料片的作用在固定杆端部堆叠,到一定量时机械夹手夹持活塞环,力度刚好使开口侧面贴在卡料筋侧面上,夹持完毕液压缸推动机械夹手沿支撑杆轴线方向移动同时感应开关控制打磨机启动,活塞环的开口对准打磨片,完成活塞环批量打磨,感应开关控制打磨机停机,液压缸继续推动机械夹手到卡料装置,卡料装置的曲型卡料片插入到机械夹手夹持部的间隙中,此时卡料装置和夹持部拼接形成圆柱状,机械夹手松开后活塞环留在了卡料装置内并且保持原来打磨时的形状,卡料装置可以从转盘上拆卸下,拿到下一工序加工。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发明的限制。

当然在本技术方案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