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浆料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铝合金半固态加工技术的生产以电磁搅拌为主,首先采用电磁搅拌制备出半固态坯料,根据零件要求将坯料切割成铝锭,把铝锭放入二次加热设备进行二次加热,部分重熔,带铝锭恢复到半固态状态时,将其放入压铸机的压室里进行半固态压铸成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浆料制备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浆料制备装置,包括:储料容器,形成有用存储熔融状态的金属的一级容纳腔;浆料制备装置还包括:
中转容器,形成有用于存储由储料容器倒出的熔融状态的金属的二级容纳腔;
压铸料缸,形成有用于存储由中转容器倒出的熔融状态的金属的三级容纳腔;
压射冲头,设置在三级容纳腔中用于挤压三级容纳腔中的熔融状态的金属;
驱动气缸,用于驱动压射冲头沿第一方向移动;
接料斗,用于承接由中转容器倒出的熔融状态的金属,接料斗与三级容纳腔相连通;
支撑柱,用于使中转容器可转动的支撑在压铸料缸的上方;
其中,储料容器位于中转容器的上方;中转容器一端封闭另一端设置一个敞口,中转容器所形成的二级容纳腔的腔壁和中转容器的外壁之间填充有冷却水的夹层。
进一步地,压射冲头相对压铸料缸滑动的第一方向与中转容器的转动轴向均平行于水平面。
进一步地,压射冲头相对压铸料缸滑动的第一方向与中转容器的转动轴向垂直相交。
进一步地,接料斗顶部形成敞口,其底部与压铸料缸连通。
进一步地,接料斗内部构成圆锥形结构。
进一步地,驱动气缸设置在压铸料缸的上方。
进一步地,支撑柱设置在驱动气缸和接料斗之间。
进一步地,中转容器还包括:
波纹板,设置在二级容纳腔中;
波纹板形成有波浪或锯齿形的凸起。
进一步地,波纹板设置在二级容纳腔中靠近压铸料缸的一侧。
进一步地,中转容器的转动轴线高于接料斗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现了一次性将熔融状态的金属半固态流变,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其中:1-储料容器,2-一级容纳腔,3-中转容器,4-二级容纳腔,5-压铸料缸,6-三级容纳腔,7-压射冲头,8-驱动气缸,9-接料斗,10-支撑柱,11-波纹板,A-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浆料制备装置,包括:储料容器1,形成有用存储熔融状态的金属的一级容纳腔2;浆料制备装置还包括:中转容器3,形成有用于存储由储料容器1倒出的熔融状态的金属的二级容纳腔4;压铸料缸5,形成有用于存储由中转容器3倒出的熔融状态的金属的三级容纳腔6;压射冲头7,设置在三级容纳腔6中用于挤压三级容纳腔6中的熔融状态的金属;驱动气缸8,用于驱动压射冲头8沿第一方向A移动;接料斗9,用于承接由中转容器3倒出的熔融状态的金属,接料斗9与三级容纳腔6相连通;支撑柱10,用于使中转容器3可转动的支撑在压铸料缸5的上方;其中,储料容器1位于中转容器3的上方;中转容器3一端封闭另一端设置一个敞口,中转容器3所形成的二级容纳腔的腔壁和中转容器的外壁之间填充有冷却水的夹层。
压射冲头7相对压铸料缸5滑动的第一方向A与中转容器3的转动轴向均平行于水平面,压射冲头7相对压铸料缸5滑动的第一方向A与中转容器3的转动轴向垂直相交,接料斗9顶部形成敞口,其底部与压铸料缸3连通,接料斗9内部构成圆锥形结构,驱动气缸8设置在压铸料缸5的上方,支撑柱10设置在驱动气缸8和接料斗9之间。
中转容器3还包括:波纹板11,设置在二级容纳腔4中;波纹板12形成有波浪或锯齿形的凸起,波纹板11设置在二级容纳腔4中靠近压铸料缸5的一侧,中转容器3的转动轴线高于接料斗9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中熔融状态的金属经储料容器1倒入中转容器3,再由接料斗进9进入压铸料缸5的过程中,熔融状态的金属经冷却水降温的同时,在波纹板11的阻碍和干扰下出现枝晶破碎,并且被多次剪切和破碎,最终由压射冲头7压射进入压室完成压铸。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储料容器1内熔融状态的金属倒入中转容器3中,中转容器3在重力作用,向封闭端下沉,熔融状态的金属一方面在冷却水的作用下温度下降进入液相线,另一方面受到钢波板11的阻碍和干扰,造成枝晶破碎;当中转容器3内的熔融状态的金属达到一定容量,中转容器3开始向敞口端倾斜,熔融状态的金属再次通过钢波板11,枝晶得到再次剪切、破碎,熔融状态的金属从中转容器3内倾泻出快速通过内部构成圆锥形结构的接料斗9进入压铸料缸5,经过接料斗9的漩涡式流入,熔融状态的金属内的枝晶再次得到搅拌,破碎;熔融状态的金属进入压铸料缸5时,温度接近固相线温度,最后经过压射冲头7将熔融状态的金属压射进入压室完成压铸过程,实现半固态流变成形。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加工制造,使用和维护方便。通过本实用新型实现半固态流变成形,缩短了现有技术中复杂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