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清除铸造飞边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5043发布日期:2019-01-04 22:59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清除铸造飞边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铸造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清除铸造飞边的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铸造管状金属坯件的模具一般都是由多个模体拼装而成,采用拼装式模具加工的产品,其很容易在与不同模体的拼接边界相对应的位置处出现薄薄的往外延伸的凝固体。这凝固体俗称飞边,是由于铸造液体沿模具的各模体拼接边界缝隙外渗造成的。这些飞边需要在后续的加工工序中去除。因此,飞边的存在,会大大降低产品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了一种易清除铸造飞边的模具,其可大大降低飞边的产生量,使后续的清除飞边的过程更加简单、更快速。其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易清除铸造飞边的模具,包括有圆桶状的外模体、圆管状的内模体、盖板;外模体内腔的底面开设有第一环槽,内模体的底部插合在第一环槽内;盖板的下表面抵合在外模体的顶部、内模体的顶部,外模体、内模体、盖板围成管状的浇注腔体;盖板设有输液管,输液管贯穿盖板,且与浇注腔体连通;外模体的底面侧壁内穿插有冷却管,冷却管沿浇注腔体底部管口的内侧边的圆周方向弯曲成圆环形,浇注腔体底部管口的内侧边的竖向投影位于冷却管上,冷却管的两端口通过焊接连通;冷却管的侧壁上设有进液管、排液管,进液管及排液管均与冷却管连通;进液管的其中一端及排液管的其中一端均延伸至外模体之外。

进一步地,进液管上设置有用于对进液管内的冷却液升温的加热装置。

进一步地,输液管具有竖向段、横向段,横向段的端部往下弯曲成弧形,横向段的端部贯穿盖板下侧面、连通浇注腔体,横向段的端口的一侧与内模体的内侧壁齐平;竖向段的下端连通横向段,竖向段的上端贯穿盖板的上侧面。

进一步地,内模体内侧壁的相对两侧设有一组对称的圆环组件,圆环组件包括有环状主体、连杆,连杆一端与环状主体焊接固定,连杆的另一端与内模体的侧壁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圆环组件位于内模体的上部。

进一步地,内模体的底部侧壁沿自身圆周方向设有第一凸环,第一凸环插合于第一环槽内。

进一步地,内模体的内圆周侧壁的相对两侧设有一组外凸的镶件。

进一步地,外模体的顶部侧壁沿自身圆周方向开设有第二环槽,盖板的下侧面边缘具有第二凸环,第二凸环插合于第二环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管可以使铸造液体在到达内模体与外模体的拼接处时,能较快速地冷却,大大降低铸造液体外渗程度,降低飞边的产生量,进而使后续的清除飞边的工序更简单、快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外模体100,加热装置101,排液管102,冷却管103,进液管104,内模体200,圆环组件201,镶件202,盖板300,竖向段301,横向段302,浇注腔体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阅附图。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易清除铸造飞边的模具,包括有圆桶状的外模体100、圆管状的内模体200、盖板300,优选地,外模体100、内模体200、盖板300均由铸铁材质制成;外模体100内腔的底面开设有第一环槽,内模体200的底部插合在第一环槽内,这可以提高内模体200与外模体100之间的组合稳定性及密封性;通过向盖板300的上侧面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使盖板300的下表面抵合在外模体100的顶部、内模体200的顶部,以便密封外模体100的顶部及内模体200的顶部,使外模体100、内模体200、盖板300围成管状的浇注腔体400,优选地,可以通过液压气缸向盖板300提供一个向下的推力;盖板300设有输液管,输液管的一端贯穿盖板300,且与浇注腔体400连通,通过输液管往浇注腔体400内注入铸造液体;外模体100的底面侧壁内穿插有冷却管103,冷却管103沿浇注腔体400底部管口的内侧边的圆周方向弯曲成圆环形,浇注腔体400底部管口的内侧边的竖向投影位于冷却管103上,冷却管103的两端口通过焊接连通;冷却管103的侧壁上设有进液管104、排液管102,进液管104的上端及排液管102的上端均与冷却管103连通,进液管104的下端及排液管102的下端均往下贯穿外模体100的底面侧壁,延伸至外模体100之外,工作时,通过进液管104往冷却管103内通入冷却液,优选采用油冷却,然后吸收了热量的冷却液从排液管102排出,冷却管103可以降低浇注腔体400底部管口的内圆周侧边附近部位的温度。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管103可以使铸造液体在到达内模体200与外模体100的拼接处时,能较快速地冷却,大大降低铸造液体外渗程度,降低飞边的产生量,进而使后续的清除飞边的工序更简单、快速。

进一步地,进液管104上设置有用于对进液管104内的冷却液升温的加热装置101。具体地,加热装置101由圆柱形的外壳、位于外壳内的电热丝组成,进液管104上具有一个用于导热的金属部段,可以选用铝合金,电热丝缠绕在进液管104的金属部段上。加热装置101的作用是提升冷却液的温度,一般使冷却液的温度升温到30度-50度左右,这是为了防止在寒冷的地区使用时,冷却液温度太低,导致在铸造过程中,铸造液体的冷却过程过快进而进入凝固或半凝固的过程,使铸造液体不能充分填充满浇注腔体400。

进一步地,输液管具有竖向段301、横向段302,横向段302的端部往下弯曲成弧形,横向段302的端部贯穿盖板300下侧面、连通浇注腔体400,横向段302的端口的一侧与内模体200的内侧壁齐平,这可以使铸造液体沿着内模体200的内侧壁流下,降低铸造液体对模具的冲击力,特别是对浇注腔体400底部管口的内侧边的冲击力,不仅可以避免铸造液体内部参杂气泡,还降低铸造液体沿着浇注腔体400底部管口的内侧边的拼接缝隙往外渗透;竖向段301的下端连通横向段302,竖向段301的上端贯穿盖板300的上侧面,铸造液体从竖向段301的上端注入。

进一步地,内模体200内侧壁的相对两侧设有一组对称的铸铁材质的圆环组件201,圆环组件201包括有环状主体、连杆,连杆一端与环状主体焊接固定,连杆的另一端与内模体200的侧壁焊接固定。脱模时,可以采用起重设备作用于圆环组件201,例如用钩子勾住圆环组件201的圆环主体,然后启动起重设备,把内模体200移出,简化了脱模过程。

进一步地,圆环组件201位于内模体200的上部,方便圆环组件201与起重设备连接,简化了脱模过程。

进一步地,内模体200的底部侧壁沿自身圆周方向设有第一凸环,优选地,第一凸环与内模体200一体成型,第一凸环插合于第一环槽内,提高了内模体200与外模体100的拼接稳定性及密封性。

进一步地,内模体200的内圆周侧壁的相对两侧设有一组外凸的镶件202,优选地,镶件202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内模体200上,镶件202可以使铸件的内圆周侧壁表面产生凹槽,方便起重设备与凹槽配合固定,方便脱模。

进一步地,外模体100的顶部侧壁沿自身圆周方向开设有第二环槽,盖板300的下侧面边缘具有第二凸环,优选地,第二凸环与盖板300一体成型,第二凸环插合于第二环槽内,这可以提高盖板300与外模体100之间配合的稳定性及密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