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灯罩的压铸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29460发布日期:2019-05-11 00:01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属灯罩的压铸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压铸模具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金属灯罩的压铸模具。



背景技术:

压铸是一种金属铸造工艺,其特点是利用模具内腔对融化的金属施加高压。模具通常是用强度更高的合金加工而成的,这个过程有些类似注塑成型。大多数压铸铸件都是不含铁的,例如锌、铜、铝、镁、铅、锡以及铅锡合金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灯罩大多是通过压铸批量生产的,但是现有的灯罩压铸模具由于模具内部结构原因,在产品的压铸成型中,常常在成型后容易出现气泡或者在表面容易出现流痕等现象,严重影响产品外观。

因此,发明一种金属灯罩的压铸模具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灯罩的压铸模具,通过设置有第一浇筑流道和第二浇筑流道,当金属液从进料孔进入动模内并向成型腔内流动时,会通过第一浇筑流道和第二浇筑流道,最后通过引流槽进入成型腔,由于第一浇筑流道与第二浇筑流道均设置在成型腔外侧,有利于使金属液均匀的进入成型腔,避免产品出现流痕的现象,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良品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金属灯罩的压铸模具,包括动模,所述动模一侧设置有定模,所述动模与定模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成型腔,所述动模中部设置有进料孔,所述进料孔底部设置有第一浇筑流道,所述定模一侧的成型腔外侧设置有第二浇筑流道,所述第一浇筑流道一端与第二浇筑流道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浇筑流道和第二浇筑流道与成型腔之间均设置有若干引流槽,所述定模一侧的成型腔一侧设置有第一溢流槽,所述第一溢流槽一侧设置有导向口,所述导向口底部设置有U形空腔,所述导向口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溢流槽,所述第一溢流槽与U形空腔之间设置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二溢流槽与U形空腔之间设置有第二弧形槽,所述动模面向定模的一侧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另一侧设置有定位杆,所述定模一侧设置有定位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浇筑流道与第二浇筑流道相配合,所述进料孔与第一浇筑流道相通。

优选的,所述导向杆与导向口相配合,所述定位杆与定位孔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动模与定模一侧均设置有把手,所述第一溢流槽与U形空腔之间通过第一弧形槽相通,所述第二溢流槽与U形空腔之间通过第二弧形槽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浇筑流道和第二浇筑流道均设置在成型腔的外侧,所述动模与定模的一侧均设置有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通过设有第一浇筑流道和第二浇筑流道,当金属液从进料孔进入动模内并向成型腔内流动时,会通过第一浇筑流道和第二浇筑流道,最后通过引流槽进入成型腔,由于第一浇筑流道与第二浇筑流道均设置在成型腔外侧,有利于使金属液均匀的进入成型腔,避免产品出现流痕的现象,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良品率,引流槽可以提高金属液进入成型腔内的速度,提高压铸的效率,通过设置有第一溢流槽和第二溢流槽,第一溢流槽与第二溢流槽通过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相通,可以有效使成型腔内的空气排出,防止产品出现气泡,而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之间的U形空腔,即可以有效防止金属液在第一溢流槽内回流,而导致产品出现流痕的现象,还可以与导向杆相配合,可以提高动模与定模之间的稳定性,本装置结构简单,通过添加浇筑流道和溢流槽,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品的良品率,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定模俯视图。

图中:1动模、2定模、3成型腔、4进料孔、5第一浇筑流道、6第二浇筑流道、7引流槽、8第一溢流槽、9导向口、10U形空腔、11第二溢流槽、12第一弧形槽、13第二弧形槽、14导向杆、15定位杆、16定位孔、17把手、18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金属灯罩的压铸模具,包括动模1,所述动模1一侧设置有定模2,所述动模1与定模2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成型腔3,所述动模1中部设置有进料孔4,所述进料孔4底部设置有第一浇筑流道5,所述定模2一侧的成型腔3外侧设置有第二浇筑流道6,所述第一浇筑流道5一端与第二浇筑流道6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浇筑流道5和第二浇筑流道6与成型腔3之间均设置有若干引流槽7,所述定模2一侧的成型腔3一侧设置有第一溢流槽8,所述第一溢流槽8一侧设置有导向口9,所述导向口9底部设置有U形空腔10,所述导向口9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溢流槽11,所述第一溢流槽8与U形空腔10之间设置有第一弧形槽12,所述第二溢流槽11与U形空腔10之间设置有第二弧形槽13,所述动模1面向定模2的一侧设置有导向杆14,所述导向杆14另一侧设置有定位杆15,所述定模2一侧设置有定位孔16,便于装置的组装。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浇筑流道5与第二浇筑流道6相配合,所述进料孔4与第一浇筑流道5相通,可以合成一个完整的浇筑流道;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杆14与导向口9相配合,所述定位杆15与定位孔16相配合,便于动模1与定模2的组合;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动模1与定模2一侧均设置有把手17,所述第一溢流槽8与U形空腔10之间通过第一弧形槽12相通,所述第二溢流槽11与U形空腔10之间通过第二弧形槽13相配合,空气可以在溢流槽内流通;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浇筑流道5和第二浇筑流道6均设置在成型腔3的外侧,所述动模1与定模2的一侧均设置有万向轮18,便于动模1或定模2的移动。

本实用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3,在使用时,将动模1与定模2组装好,将金属液从进料孔4进入成型腔3内,进行压铸过程,当金属液从进料孔4进入动模1内并向成型腔3内流动时,会通过第一浇筑流道5和第二浇筑流道6,最后引流槽7进入成型腔3,由于第一浇筑流道5与第二浇筑流道6均设置在成型腔3外侧,有利于使金属液均由的进入成型腔3,可以产品出现流痕的现象,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良品率,引流槽7可以提高金属液进入成型腔3内的速度,提高压铸的效率,通过设置有第一溢流槽8和第二溢流槽11,第一溢流槽8与第二溢流槽11通过第一弧形槽12和第二弧形槽13相通,可以有效使成型腔3内的空气排出,防止产品出现气泡,而第一弧形槽12和第二弧形槽13之间的U形空腔10,即可以有效防止金属液在第一溢流槽8内回流,而导致产品出现流痕的现象,还可以与导向杆14相配合,可以提高动模1与定模2之间的稳定性,本装置结构简单,通过添加浇筑流道和溢流槽,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品的良品率,适合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