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模淬火热处理用加工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2494发布日期:2020-03-27 12:53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模淬火热处理用加工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模淬火热处理用加工炉。



背景技术:

热处理用加工炉简称热处理炉,它是是指供炉料热处理加热用的电炉或燃料炉,常用的热处理炉有箱式电阻炉、井式电阻炉、气体渗碳炉和盐浴炉等,通常使用连续式炉,工件从加料门连续装入,通过炉膛,从出料门连续卸出,一般常用的炉内传送方式是,将工件载于耐热钢导轨上,以步进式移动梁或推杆移送,近年来,逐渐采用耐热钢制输送带运料的方式,这样一来,热处理操作更加合理化,大大增加了热处理过程自动化和无人管理的可能性。

现有的压模淬火热处理用加工炉在使用时,大多采用耐高温的隔热板材作为隔绝高温的炉内结构,但是在长期的淬火热处理过程中,持续的高温会使得隔热效果较差,热量散出,不利于设备的正常使用,同时也会存在高温烫伤的安全隐患,此外,现有的炉底板大采用滑块滑槽的方式滑动,摩擦较大不利于炉内外来回移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压模淬火热处理用加工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提出的一种压模淬火热处理用加工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压模淬火热处理用加工炉,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面四个拐角处安装有四个支撑脚,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安装有外壳,所述外壳的右侧壁下方安装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外侧壁上方安装有排水阀,所述外壳的前表面左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中部安装两个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前方安装有手摇杆,所述手摇杆的主轴贯穿所述支撑板,且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手摇杆的外侧壁中部贯穿安装有限位插销,所述外壳的右侧壁中部安装有炉门,所述外壳的右侧壁靠近所述炉门的前后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滑轨,所述滑轨的外侧壁开设有滑槽,所述炉门的前后两侧壁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滑杆,所述炉门与所述滑轨通过所述导向滑杆和滑槽滑动连接,所述外壳的左侧壁后方安装有重锤筒,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左侧对称安装有两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上端贯穿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前端外侧壁套设有链轮组,所述转动轴的外侧壁靠近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对称套设有两个收卷轮,所述收卷轮的外侧壁收卷有钢丝拉绳,所述炉门的前后两侧壁中部均安装有连接块,所述钢丝拉绳的下端与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的侧壁内部开设有注水通道,所述注水通道呈s型均匀分布在所述隔热板的侧壁内部,所述隔热板的内部设置有保温炉内壁,所述保温炉内壁的内侧壁镶嵌安装有多个电热元件,所述保温炉内壁的内部底面安装有炉底板,所述电热元件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安装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外侧壁上方连接有抽水管,所述抽水泵的外侧壁下方连接有注水管,所述注水管与所述注水通道相连通,所述抽水泵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的外侧壁靠近所述重锤筒的正上方安装有牵引轮,所述牵引轮的外侧壁收卷有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下端靠近所述重锤筒的内部连接有重锤。

优选的,所述炉底板的底面安装有多个支柱,且所述支柱的底面呈半球状,所述支柱的底面镶嵌安装有滚珠。

优选的,所述链轮组由两个齿轮和一个链条组成,且一个齿轮安装在所述转动轴的外侧壁,另一个齿轮安装在所述手摇杆的主轴靠近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的位置处,链条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两个齿轮的外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压模淬火热处理用加工炉,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抽水泵和抽水管将外部冷却池中的冷水抽取,并经由注水管注入呈s型分布在隔热板的侧壁内部的注水通道内,使得冷水流经注水通道,注水通道内部的冷水与隔热板进行热交换,并利用排水管排出,从而带动隔热板内部的大量的热量,起到降温的效果,增强隔热板隔热效果,减小安全隐患,同时排出的水重新注入冷却池中静置冷却,方便重复利用,节约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在炉底板的底面安装有多个支柱,且支柱的底面呈半球状,支柱的底面镶嵌安装有滚珠,借助支柱将炉底板支撑起来,减少炉底板与保温炉内壁的接触面积,并借助滚珠将滑动变为滚动,从而减少摩擦,方便炉底板在保温炉内壁的底部来回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压模淬火热处理用加工炉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压模淬火热处理用加工炉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压模淬火热处理用加工炉图1中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压模淬火热处理用加工炉图1中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收卷轮1、钢丝拉绳2、连接块3、炉门4、导向滑杆5、滑轨6、重锤筒7、支撑板8、限位插销9、手摇杆10、固定板11、底座12、炉底板13、支撑脚14、排水管15、排水阀16、注水通道17、隔热板18、外壳19、保温炉内壁20、电热元件21、注水管22、抽水管23、抽水泵24、支撑架25、转动轴26、链轮组27、牵引轮28、牵引绳29、重锤30、滚珠31、支柱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压模淬火热处理用加工炉,包括底座12,底座12的底面四个拐角处安装有四个支撑脚14,底座12的上表面安装有外壳19,外壳19的内部安装有隔热板18,隔热板18的侧壁内部开设有注水通道17,注水通道17呈s型均匀分布在隔热板18的侧壁内部,隔热板18的内部设置有保温炉内壁20,保温炉内壁20的内侧壁镶嵌安装有多个电热元件21,保温炉内壁20的内部底面安装有炉底板13,电热元件21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通过抽水泵24和抽水管23将外部冷却池中的冷水抽取,并经由注水管22注入呈s型分布在隔热板18的侧壁内部的注水通道17内,使得冷水流经注水通道17,注水通道17内部的冷水与隔热板18进行热交换,并利用排水管15排出,从而带动隔热板18内部的大量的热量,起到降温的效果,增强隔热板18隔热效果,同时排出的水重新注入冷却池中静置冷却,方便重复利用,节约水资源。

炉底板13的底面安装有多个支柱32,且支柱32的底面呈半球状,支柱32的底面镶嵌安装有滚珠31,借助支柱32将炉底板13支撑起来,减少炉底板13与保温炉内壁20的接触面积,并借助滚珠31将滑动变为滚动,从而减少摩擦,方便炉底板13在保温炉内壁20的底部来回滑动。

外壳19的上表面安装有抽水泵24,抽水泵24的外侧壁上方连接有抽水管23,抽水泵24的外侧壁下方连接有注水管22,注水管22与注水通道17相连通,抽水泵24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方便向注水通道17内部注入辅助降温隔热的冷却用水。

外壳19的右侧壁下方安装有排水管15,排水管15的外侧壁上方安装有排水阀16,外壳19的前表面左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的上表面中部安装两个有支撑板8,支撑板8的前方安装有手摇杆10,手摇杆10的主轴贯穿支撑板8,且与支撑板8转动连接,手摇杆10的外侧壁中部贯穿安装有限位插销9,外壳19的右侧壁中部安装有炉门4,外壳19的右侧壁靠近炉门4的前后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滑轨6,滑轨6的外侧壁开设有滑槽,炉门4的前后两侧壁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滑杆5,炉门4与滑轨6通过导向滑杆5和滑槽滑动连接,外壳19的左侧壁后方安装有重锤筒7,外壳19的上表面左侧对称安装有两个支撑架25,支撑架25的上端贯穿安装有转动轴26,转动轴26的外侧壁靠近重锤筒7的正上方安装有牵引轮28,牵引轮28的外侧壁收卷有牵引绳29,牵引绳29的下端靠近重锤筒7的内部连接有重锤30,利用重锤30的重量拉扯牵引绳29,从而使得牵引轮28反向转动,方便带动转动轴26反转,从而便于实现炉门4的自动关闭。

转动轴26的前端外侧壁套设有链轮组27,链轮组27由两个齿轮和一个链条组成,且一个齿轮安装在转动轴26的外侧壁,另一个齿轮安装在手摇杆10的主轴靠近两个支撑板8之间的位置处,链条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两个齿轮的外侧壁,通过链轮组27保持手摇杆10与转动轴26的传动连接。

转动轴26的外侧壁靠近两个支撑架25之间对称套设有两个收卷轮1,收卷轮1的外侧壁收卷有钢丝拉绳2,炉门4的前后两侧壁中部均安装有连接块3,钢丝拉绳2的下端与连接块3固定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摇动手摇杆10带动链轮组27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26、收卷轮1和牵引轮28同步转动,收卷轮1收卷钢丝拉绳2,从而拉动炉门4沿着滑轨6方向,向上打开,牵引轮28收卷牵引绳29,从而带动重锤30在重锤30内部向上移动,此时,利用限位插销9将手摇杆10与固定板11插接固定,限制手摇杆10转动,打开炉门4后,借助炉底板13底面安装的支柱32和滚珠31将其拉出,然后将待淬火的材料放置在炉底板13上表面,并将其推动炉内,拔出限位插销9,松开手摇杆10,在重锤30自身重量的拉扯下,牵引绳29拉动牵引轮28反向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26反转,使得两个收卷轮1松开钢丝拉绳2,从而实现炉门4的自动关闭,待到炉门4关闭后,将装置连接到外部电源,并启动电热元件21对炉底板13上摆放的材料进行淬火处理,同时启动抽水泵24,借助抽水管23抽取外部冷却池的冷水,并经由注水管22注入呈s型分布在隔热板18的侧壁内部的注水通道17内,使得冷水流经注水通道17,注水通道17内部的冷水与隔热板18进行热交换,并利用排水管15排出,从而带动隔热板18内部的大量的热量,起到降温的效果,增强隔热板18隔热效果,同时排出的水重新注入冷却池中静置冷却,方便重复利用,节约水资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