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炉水渣转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77054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基于高炉水渣转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炼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高炉水渣转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转鼓法高炉炉渣处理工艺主要包括因巴法、IDE法和CISDI转鼓法等,以水渣转鼓为核心设备的水渣工艺由于其具有自动化水平高,占地面积小、水渣质量好等优点,在国内大中型高炉应用最为普遍。但是因巴法、IDE法和CISDI转鼓法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由于三种工艺在转鼓设备下方都设置有集水池以及与集水池底部相连通的底流泵,通过底流泵将集水池中带有残渣的水返送回粒化装置进行处理,这样的结构导致转鼓下方的底流泵易被粗渣磨损,维修和更换频繁,导致成本增加。而且传统的泵房为地下泵房易淹没,检修不便;设备维护要求高;运行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高炉水渣转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以解决传统底流泵系统易因粗渣磨损泄露的问题,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高炉水渣转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包括相连接的粒化装置和水渣转鼓设备,还包括转鼓滤出水收集装置和循环泵站系统,所述转鼓滤出水收集装置包括排水池和排水沟,所述排水池设置在水渣转鼓设备下方,所述排水沟进水口连接排水池,出水口连接循环泵站系统,循环泵站系统与粒化装置连接,所述排水池底面与水渣转鼓设备出水口正对,该排水池的底面为倾斜面,排水池底面的高度沿排水池至排水沟的方向逐渐降低。
[0005]水渣转鼓设备下方设置排水池,无需底流泵,这样因转鼓滤网破损后维护不及时掉落或溢流出的粗渣会在排水池底部形成一定的厚度,起到料磨料的好处。由于排水池底部呈倾斜面,粗渣落下后在倾斜面的作用下向排水沟流去,该渣层厚度会因转鼓滤出水的冲刷作用达到动态平衡,不会无限制增高,通过排水沟对粗渣进行沉淀,定期清理,解决了传统的集水池底部清理不方便的问题。解决了传统底流泵系统易因粗渣磨损泄露的问题。降低了运行和维护成本。
[0006]作为优选:所述循环泵站系统为立式循环泵站系统,包括搅拌池、热水池以及分别与搅拌池和热水池对应连接的立式搅拌泵站和立式粒化泵站,所述搅拌池与排水沟连接,热水池通过溢流管与搅拌池连接,该立式搅拌泵站和立式粒化泵站分别通过循环过滤管路和粒化水供水管路与粒化装置连接。
[0007]通过立式搅拌泵站对搅拌池内的搅拌,防止细渣在搅拌池内沉积,避免频繁的清理,搅拌池中的细渣和部分水由立式搅拌泵站通过循环过滤管路送往粒化装置再到水渣转鼓设备中进行二次过滤。
[0008]作为优选:所述立式搅拌泵站和立式粒化泵站分别设置在搅拌池和热水池上方。立式泵站设置在相应水池上方,避免了传统的地下泵站检修维护不便的问题,同时解决了传统泵站被淹没的问题。
[0009]作为优选:所述排水池底面的最低处与所述排水沟的底面相平齐。便于清理排水池和排水沟内的沉积渣。
[0010]作为优选:所述排水沟的长度大于等于15米。随着排水沟的长度增加,其沉淀效果更好。
[0011]作为优选:所述粒化装置包括熔渣沟、冲制箱和水渣槽,所述水渣转鼓设备包括脱水转鼓、分配器和皮带机,所述循环泵站系统与冲制箱连接,所述水渣槽与脱水转鼓连接。该结构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12]如上所述,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水渣转鼓设备下方设置排水池,无需底流泵,这样因转鼓滤网破损后维护不及时掉落或溢流出的粗渣会在排水池底部形成一定的厚度,起到料磨料的好处。2、由于排水池底部呈倾斜面,粗渣落下后在倾斜面的作用下向排水沟流去,该渣层厚度会因转鼓滤出水的冲刷作用达到动态平衡,不会无限制增高。3、通过排水沟对粗渣进行沉淀,定期清理,解决了传统的集水池底部清理不方便的问题,解决了传统底流泵系统易因粗渣磨损泄露的问题,降低了运行和维护成本。4、通过立式搅拌泵站对搅拌池内的搅拌,防止细渣在搅拌池内沉积,避免频繁的清理。5、立式泵站设置在相应水池上方,避免了传统的地下泵站检修维护不便的问题,同时解决了传统泵站被淹没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0014]零件标号说明
[0015]I粒化装置
[0016]2水渣转鼓设备
[0017]3排水池
[0018]4排水沟
[0019]5搅拌池
[0020]6溢流管
[0021]7热水池
[0022]8立式搅拌泵站
[0023]9 立式热水泵站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高炉水渣转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由依次设置的粒化装置1、水渣转鼓设备2、排水池3、排水沟4、搅拌池5、溢流管6、热水池7等组成。粒化装置包括熔渣沟、冲制箱和水渣槽,水渣转鼓设备包括脱水转鼓、分配器和皮带机等,水渣槽与脱水转鼓连接,排水池3设置在水渣转鼓设备2的下方;排水池3底面与水渣转鼓设备2的出水口正对,排水池3底面为沿排水池3至排水沟4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的倾斜面,即以水流出的方向逐渐降低,排水沟4的进水口连接排水池3,出水口连接搅拌池5 ;排水池3底面的最低处与排水沟4的底面相平齐,排水沟4的长度大于等于15米,搅拌池5上方设有立式搅拌泵站8,搅拌池5通过溢流管6与热水池7连接;热水池7上方设有立式粒化泵站9 ;立式搅拌泵站8和立式粒化泵站9分别通过循环过滤管路和粒化水供水管路连接粒化装置I,循环过滤管路和粒化水供水管路均包括阀门、管道等。
[002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27]高炉熔渣在粒化装置I处被立式粒化泵站9供来的冲渣水粒化后,渣水混合物进入到水渣转鼓设备2中进行渣水分离。滤出水落进转鼓下方的排水池3,汇集流进排水沟4后沿其流进搅拌池5,水中如有粗渣则部分在排水池3中沉积,部分在排水沟4中沉积,待维护时清理。搅拌池5中的细渣和部分水由设在上方的立式搅拌泵站8送往粒化装置I再到水渣转鼓设备2中进行二次过滤,其余水经溢流管6流进热水池7,热水池7中的水由设在上方的立式粒化泵站9加压后送往粒化装置I循环使用。
[0028]该系统在水渣转鼓设备2下方设置排水池3,无需底流泵,这样因转鼓滤网破损后维护不及时掉落或溢流出的粗澄会在排水池3底部形成一定的厚度,起到料磨料的好处,由于排水池3底部呈倾斜面,粗渣落下后在倾斜面的作用下向排水沟4流去,该渣层厚度会因转鼓滤出水的冲刷作用达到动态平衡,不会无限制增高,避免将水渣转鼓设备2下方堵塞;排水池3的深度和排水沟4相当,便于清理,同时通过排水沟4对粗渣进行沉淀,定期清理,解决了传统的集水池底部清理不方便的问题,解决了传统底流泵系统易因粗渣磨损泄露的问题,降低了运行和维护成本;通过立式搅拌泵站对搅拌池内的搅拌,防止细渣在搅拌池内沉积,避免频繁的清理;立式泵站设置在相应水池上方,维修更方便,同时避免了泵站被淹没。
[0029]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主权项】
1.一种基于高炉水渣转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包括相连接的粒化装置和水渣转鼓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鼓滤出水收集装置和循环泵站系统,所述转鼓滤出水收集装置包括排水池和排水沟,所述排水池设置在水渣转鼓设备下方,所述排水沟进水口连接排水池,出水口连接循环泵站系统,循环泵站系统与粒化装置连接,所述排水池底面与水渣转鼓设备出水口正对,该排水池的底面为倾斜面,排水池底面的高度沿排水池至排水沟的方向逐渐降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炉水渣转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站系统为立式循环泵站系统,包括搅拌池、热水池以及分别与搅拌池和热水池对应连接的立式搅拌泵站和立式粒化泵站,所述搅拌池与排水沟连接,热水池通过溢流管与搅拌池连接,所述立式搅拌泵站和立式粒化泵站分别通过循环过滤管路和粒化水供水管路与粒化装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高炉水渣转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搅拌泵站和立式粒化泵站分别设置在搅拌池和热水池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炉水渣转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池底面的最低处与所述排水沟的底面相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炉水渣转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的长度大于等于15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炉水渣转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化装置包括熔渣沟、冲制箱和水渣槽,所述水渣转鼓设备包括脱水转鼓、分配器和皮带机,所述循环泵站系统与冲制箱连接,所述水渣槽与脱水转鼓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高炉水渣转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包括相连接的粒化装置和水渣转鼓设备,还包括循环泵站系统、排水池和排水沟,排水池设置在水渣转鼓设备下方,排水沟进水口连接排水池,出水口连接循环泵站系统,循环泵站系统与粒化装置连接,排水池底面与水渣转鼓设备出水口正对,该排水池的底面为倾斜面,排水池底面的高度沿排水池至排水沟的方向逐渐降低。本实用新型无需底流泵,这样因转鼓滤网破损后维护不及时掉落或溢流出的粗渣会在排水池底部形成一定的厚度,起到料磨料的好处,该渣层厚度会因转鼓滤出水的冲刷作用达到动态平衡,不会无限制增高;解决了传统底流泵系统易因粗渣磨损泄露的问题,解降低了运行和维护成本。
【IPC分类】C21B3-08, C21B3-06, B01D36-04
【公开号】CN204385220
【申请号】CN201420864899
【发明人】朱宁, 林西平, 徐小刚, 何强, 范志刚
【申请人】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