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合成用残液转换排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004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以液体原料反应合成气体的过程中进行残液排放的装置,属于二氧化氯发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有些气体是用液体原料反应合成的,如二氧化氯一般是采用盐酸与氯酸钠(或亚氯酸钠)定量注入到反应罐内,反应罐在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氯与氯气,反应后的残液一般直接排放。

但是,有时残液中仍含有一定浓度的气体,如果直接排放,即浪费原料又存在危险性。如何使残液中的气体得到充分释放及充分利用,是目前气体合成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气体合成技术存在的残液排放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使残液安全排放的气体合成用残液转换排放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气体合成用残液转换排放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装置,包括反应罐、第一残液罐和第二残液罐;反应罐通过第一电动阀与第一残液罐连接,反应罐通过第二电动阀与第二残液罐连接;反应罐、第一残液罐和第二残液罐的上部均设置有出气口,反应罐、第一残液罐和第二残液罐的出气口均与出气总管连接;第一残液罐和第二残液罐的底部均设置有排液口。

反应罐、第一残液罐和第二残液罐内设置有搅拌装置,以使其内气体充分释放。该搅拌装置可以采用气搅管。

第一残液罐和第二残液罐内均设置有液位计。

料液进入反应罐内发生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大部分气体由反应罐上的出气口排出,少量气体残存在残液中。当反应罐内的残液达到设定液位时,第一电动阀开启,第二电动阀关闭,残液进入第一残液罐,达到第一残液罐内设定液位时,关闭第一电动阀,开启第二电动阀,残液流向第二残液罐。残液在第一残液罐和第一残液罐内停留一段时间,气体充分溢出,由其出气口进入出气总管排出,最后残液由排液口排出。反应罐产生的残液交替进入两个残液罐中,释放残存气体后排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使残液交替进入两个残液罐,释放残存气体后排出,提高了产气量,节约了原料,实现了安全排放,保证了气体合成反应的连续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气体合成用残液转换排放装置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其中:1、出气口,2、反应罐,3、第一电动阀,4、第二电动阀,5、第一残液罐,6、第二残液罐,7、第二排放阀,8、第二气搅管,9、第二液位计,10、第一排放阀,11、第一气搅管,12、第一液位计,13、进料口,14、第一排液口,15、第二排液口,16、第一出气口,17、第二出气口,18、出气总管,19、反应气搅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的气体合成用残液转换排放装置主要包括反应罐2、第一残液罐5和第二残液罐6。反应罐2上设置有进料口13和出气口1。反应罐2通过第一电动阀3与第一残液罐5连接,反应罐2通过第二电动阀4与第二残液罐6连接。第一残液罐5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出气口16,第二残液罐6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出气口17。出气口1、第一出气口16和第二出气口17均与出气总管18连接。第一残液罐5内设置有第一液位计12,第二残液罐6内设置有第二液位计9。第一残液罐5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液口14,第二残液罐6内设置有第二排液口15。第一排液口14上设置有第一排放阀10,第二残液罐6内设置有第二排液口15上设置有第二排放阀7。

为了使气体充分溢出,在反应罐2上内设置有反应气搅管19,第一残液罐5内设置有第一气搅管11。在第二残液罐6内设置有第二气搅管8。第一残液罐5和第二残液罐6内也可安装其它类型的搅拌装置。

料液由进料口13进入反应罐1内,发生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大部分气体通过出气口1进入出气总管18,少量气体存留于反应后的残液中。残液达到反应罐1内设定的液位高度时,开启第一电动阀3,关闭第二电动阀4,残液进入第一残液罐5,当第一液位计12检测到第一残液罐5内的液位到达设定的高液位水平面时,关闭第一电动阀3,开启第二电动阀4,残液由第二电动阀4流向第二残液罐6。残液在第一残液罐5中停留一段时间(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通过第一气搅管11对第一残液罐5内的残液进行气搅,使存留于残液中的气体充分溢出,由第一排气口12进入出气总管18。搅拌一定时间后,打开第一排放阀10,残液由第一排液口14排出。在反应罐1内液料反应之前和第一残液罐5及第二残液罐6进液之前,反应气搅管19、第一气搅管11和第二气搅管8先通入压缩空气。

进入第二残液罐6的残液同样延时一段时间,通过第二气搅管8对第二残液罐6内的残夜进行气搅,使存留气体充分溢出,由第二残液罐6上部的第二排气口9进入出气总管18,残液由第二排液口15排出。

残液按上述过程交替进入第一残液罐5和第二残液罐6,并在两个残液罐中释放残存气体后排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