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墙体隔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79876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墙体隔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能耗在世界各国的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都是相当大的,而对于我国来说,巨大的建筑能耗已经逐渐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节能只要取决于外墙、门窗及屋面保温隔热的效果,而这其中外墙所承担的保温隔热节能效果占整体的50-60%,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建筑物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决定建筑整体节能效果的关键。

现有技术中,生产的建筑用的轻质墙体材料一般都是采用电加热或者自然养护。如电加热或者是自然养护生产的建筑用的轻质墙体材料,需要将近一个月才能生产出厂,其生产周期比较长,而且这样的生产的墙体材料受热不均匀,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及资金的周转。上述的墙体材料不能充分的发挥隔热的性能,因此节能效果差。

根据以上所述,需要提供一种更好的节能隔热墙体材料,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墙体隔热材料,本发明具有相变热交换的功能,平衡室内温度,产生节能效果,环保无污染,降低了材料的重量,并且有着加工简便、工艺流程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适合大规模生产制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墙体隔热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氧化铝10-17份、氧化硅13-22份、氧化铁7-12份、氧化镁6-15份、碳酸钙10-15份、聚乙烯12-18份、植物纤维11-16份、无机纤维22-27份、球形石油石蜡20-29份、发泡剂10-15份、助溶剂8-14份、粘结剂5-10份和水10-18份。

优选的,所述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氧化铝12-15份、氧化硅16-20份、氧化铁8-11份、氧化镁8-12份、碳酸钙11-13份、聚乙烯14-16份、植物纤维12-15份、无机纤维22-24份、球形石油石蜡23-28份、发泡剂10-13份、助溶剂11-14份、粘结剂7-10份和水14-16份。

优选的,所述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氧化铝15份、氧化硅18份、氧化铁10份、氧化镁10份、碳酸钙12份、聚乙烯15份、植物纤维12份、无机纤维24份、球形石油石蜡27份、发泡剂12份、助溶剂12份、粘结剂10份和水16份。

优选的,所述无机纤维由玻璃纤维、硼纤维、陶瓷纤维和金属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使得该墙体材料具有相变热交换的功能。

优选的,所述发泡剂为松香发泡剂,该材料成本低廉,材料来源广泛,且性能、效果好。

一种节能墙体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镁、碳酸钙和三分之一水加入到混料机中混合,在10-20r/min的转速下搅拌20-30min,得到混合物一;

b、将聚乙烯、植物纤维、无机纤维、球形石油石蜡、发泡剂、助溶剂、粘结剂和余下的水加入到混合物一中,在100-150℃下加热并搅拌,搅拌速率为80-100r/min,20min后,迅速将温度提升至200-300℃,维持20-30min,再采用冷凝循环的方式将温度冷却至常温,得到混合物二;

c、将混合物二放入密闭环境中进行蒸汽加热,温度在200-350℃,加热40-60min;

d、将步骤c产物倒入模具中冷却至常温即可得到成品材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b加热在密封环境中加热,有利于制备的产品不掺杂质,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制备周期。

优选的,所述步骤c蒸汽加热使用去离子水,有利于气浴加热过程中不掺杂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的纤维材料大大的提高了材料的韧性,是材料不易产生裂纹或破损;其中添加的无机纤维,具有一定的相变热交换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室内温度,产生节能效果;其添加的球形石油石蜡,有利于使墙体材料具有很好地隔热和保温效果,其比热容较高,具有很好的吸热效果,从而达到隔热的功能。

本发明环保无污染,降低了材料的重量,并且有着加工简便、工艺流程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制造,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节能墙体隔热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氧化铝17份、氧化硅22份、氧化铁12份、氧化镁15份、碳酸钙15份、聚乙烯18份、植物纤维16份、无机纤维27份、球形石油石蜡29份、发泡剂15份、助溶剂14份、粘结剂10份和水18份。

无机纤维由玻璃纤维、硼纤维、陶瓷纤维和金属纤维组成,使得该墙体材料具有相变热交换的功能。

发泡剂为松香发泡剂,该材料成本低廉,材料来源广泛,且性能、效果好。

一种节能墙体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镁、碳酸钙和三分之一水加入到混料机中混合,在20r/min的转速下搅拌30min,得到混合物一;

b、将聚乙烯、植物纤维、无机纤维、球形石油石蜡、发泡剂、助溶剂、粘结剂和余下的水加入到混合物一中,在150℃下加热并搅拌,搅拌速率为100r/min,20min后,迅速将温度提升至300℃,维持30min,再采用冷凝循环的方式将温度冷却至常温,得到混合物二;

c、将混合物二放入密闭环境中进行蒸汽加热,温度在350℃,加热60min;

d、将步骤c产物倒入模具中冷却至常温即可得到成品材料。

步骤b加热在密封环境中加热,有利于制备的产品不掺杂质,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制备周期。

步骤c蒸汽加热使用去离子水,有利于气浴加热过程中不掺杂质。

实施例2

一种节能墙体隔热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氧化铝10份、氧化硅22份、氧化铁7份、氧化镁15份、碳酸钙15份、聚乙烯18份、植物纤维11份、无机纤维22份、球形石油石蜡20份、发泡剂10份、助溶剂8份、粘结剂5份和水10份。

无机纤维由玻璃纤维、陶瓷纤维和金属纤维组成,使得该墙体材料具有相变热交换的功能。

发泡剂为松香发泡剂,该材料成本低廉,材料来源广泛,且性能、效果好。

一种节能墙体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镁、碳酸钙和三分之一水加入到混料机中混合,在10r/min的转速下搅拌20min,得到混合物一;

b、将聚乙烯、植物纤维、无机纤维、球形石油石蜡、发泡剂、助溶剂、粘结剂和余下的水加入到混合物一中,在100℃下加热并搅拌,搅拌速率为80r/min,20min后,迅速将温度提升至200℃,维持20min,再采用冷凝循环的方式将温度冷却至常温,得到混合物二;

c、将混合物二放入密闭环境中进行蒸汽加热,温度在200℃,加热40min;

d、将步骤c产物倒入模具中冷却至常温即可得到成品材料。

步骤b加热在密封环境中加热,有利于制备的产品不掺杂质,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制备周期。

步骤c蒸汽加热使用去离子水,有利于气浴加热过程中不掺杂质。

实施例3

一种节能墙体隔热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氧化铝15份、氧化硅18份、氧化铁10份、氧化镁10份、碳酸钙12份、聚乙烯15份、植物纤维12份、无机纤维24份、球形石油石蜡27份、发泡剂12份、助溶剂12份、粘结剂10份和水16份。

无机纤维由硼纤维、陶瓷纤维和金属纤维组成,使得该墙体材料具有相变热交换的功能。

发泡剂为松香发泡剂,该材料成本低廉,材料来源广泛,且性能、效果好。

一种节能墙体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镁、碳酸钙和三分之一水加入到混料机中混合,在15r/min的转速下搅拌25min,得到混合物一;

b、将聚乙烯、植物纤维、无机纤维、球形石油石蜡、发泡剂、助溶剂、粘结剂和余下的水加入到混合物一中,在120℃下加热并搅拌,搅拌速率为100r/min,20min后,迅速将温度提升至250℃,维持23min,再采用冷凝循环的方式将温度冷却至常温,得到混合物二;

c、将混合物二放入密闭环境中进行蒸汽加热,温度在230℃,加热46min;

d、将步骤c产物倒入模具中冷却至常温即可得到成品材料。

步骤b加热在密封环境中加热,有利于制备的产品不掺杂质,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制备周期。

步骤c蒸汽加热使用去离子水,有利于气浴加热过程中不掺杂质。

实施例4

一种节能墙体隔热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氧化铝15份、氧化硅16份、氧化铁11份、氧化镁8份、碳酸钙13份、聚乙烯14份、植物纤维15份、无机纤维22份、球形石油石蜡28份、发泡剂10份、助溶剂14份、粘结剂7份和水16份。

无机纤维由玻璃纤维和金属纤维组成,使得该墙体材料具有相变热交换的功能。

发泡剂为松香发泡剂,该材料成本低廉,材料来源广泛,且性能、效果好。

一种节能墙体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镁、碳酸钙和三分之一水加入到混料机中混合,在20r/min的转速下搅拌25min,得到混合物一;

b、将聚乙烯、植物纤维、无机纤维、球形石油石蜡、发泡剂、助溶剂、粘结剂和余下的水加入到混合物一中,在130℃下加热并搅拌,搅拌速率为85r/min,20min后,迅速将温度提升至250℃,维持25min,再采用冷凝循环的方式将温度冷却至常温,得到混合物二;

c、将混合物二放入密闭环境中进行蒸汽加热,温度在250℃,加热50min;

d、将步骤c产物倒入模具中冷却至常温即可得到成品材料。

步骤b加热在密封环境中加热,有利于制备的产品不掺杂质,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制备周期。

步骤c蒸汽加热使用去离子水,有利于气浴加热过程中不掺杂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