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绿叶菜类的酵素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89673阅读:7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肥料加工利用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绿叶菜类的酵素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正式登记的叶面肥虽已达700多种,但这些叶面肥产品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对叶面肥标准判断错误,单从叶色、长势看,对提高产量、品质的效果常被忽略;产品方面,更存在诸多问题:不少产品属“传统型”,营养元素单一,未达施用效果,而大多未跟进现代研究成果,如不重视营养元素配伍性能,比例不科学,或营养元素含量低,水溶性差,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差;过多重视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忽视提高养分吸收率;不用叶面助剂,或叶面助剂种类不恰当,叶面铺展度与渗透力低;对中微量元素不注重其杂质和毒性,如陪伴元素含量超高,重金属含量超标;对中微量元素、硒元素和稀土元素保护差,使用的螯合剂种类不恰当或者是大分子,直接影响到营养元素的有效吸收率,等等。技术实现要素: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绿叶菜类的酵素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改善叶表面对养分的吸收率,促进光合作用,叶片生长旺盛,且具有抗菌驱虫功效。本发明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用于绿叶菜类的酵素叶面肥,由溶液A和溶液B按重量比为1∶(1.0~1.3)混合配制而成并经加酸调整混合液的pH值为6.0~6.5,其中:所述溶液A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在发酵温度为25℃~35℃进行3个月~5个月的发酵后滤去酵素渣而得:红糖10~13份、氯化钠2~3份、蚕沙10~15份、茶粕3~5份、新鲜果蔬残余25~35份、水110~150份、经活化的EM菌群10~15份及每升接种10万~15万个的醋酸杆菌;所述溶液B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加水至100份配制而成:生化黄腐酸B型5~10份、糖醇20~30份、尿素5~8份、硼酸2~3份、硫酸铵5~8份、硫酸锌3~5份、硫酸镁5~8份、硫酸锰2~3份、硫酸亚铁3~5份、钼酸铵2~3份、磷酸二氢钾2~3份、渗透剂3~5份。优选地,所述尿素的缩二脲含量低于1%。优选地,所述渗透剂为浓度为98%的乙二醇、浓度为95%的HP-1或浓度为98%的二甲基亚砜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以质量比为1∶1混合的混合物。优选地,所述EM菌群的活化具体为:取EM菌群1份、红糖8~10份、食盐0.1~0.2份、尿素0.5~1份及水10~20份,将水煮沸后加入红糖,持续沸腾5min~10min,冷却到40℃~50℃时加入EM菌群、食盐、尿素,室温下密封发酵3~5天获得经活化的EM菌群。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绿菜叶类的酵素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包括:一)溶液B的制备:准确称取经机械粉碎后的所述重量份数的硼酸、硫酸铵、硫酸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亚铁、钼酸铵和磷酸二氢钾,然后放入容器中再加水搅拌溶解,搅拌10min~15min后依次加入所述重量份数的糖醇和生化黄腐酸B型,继续搅拌至完全溶解;接着在搅拌过程中继续加入所述重量份数的渗透剂,再搅拌10min~15min后加入所述重量份数的尿素,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加水至溶液B的总重量份数达100份;二)溶液A的制备:准备酵素桶,其中酵素桶的桶盖包括盖体及与盖体连接并向桶内下伸的搅拌桨,所述搅拌桨的下伸长度可伸缩;往酵素桶内加入所述重量份数的红糖、茶粕、蚕沙和新鲜果蔬残余,并按照红糖与水的重量配比为1∶10往酵素桶内加入水,然后接种所述重量份数的经活化的EM菌群,搅拌后密封发酵1个月、温度为25℃~35℃并在期间每日开盖放气,在开合桶盖的同时利用搅拌桨进行搅动;接着投入所述重量份数的氯化钠并接种所述醋酸杆菌,继续密封发酵2个月~4个月直至pH值降至3.5~4.0,滤去酵素渣;三)叶面肥调配:将步骤二)中制备好的溶液A与步骤一)中制备好的溶液B按照重量配比为(1.0~1.3)∶1混合并搅拌均匀,然后加酸调整pH值为6.0~6.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由于在溶液A制备中加入经活化的EM菌群,EM菌群是以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和放线菌为主的10个属80余个微生物复合而成的一种微生活菌制剂,能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分解在常态下不易分解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并使蚕沙、茶粕和新鲜果蔬残余内的有机物发酵分解,同时产生更多利于植物叶面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合成前体,促进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的代谢功能。2.由于在溶液A制备中加入醋酸杆菌和氯化钠,利用醋酸杆菌将发酵中间产物酒精分解为利于植物叶面吸收的有机酸,并通过氯化钠控制醋酸杆菌的发酵速率和程度,增强抗逆性。3.由于在溶液B制备中加入尿素,尿素分子体积小,水溶性好,扩散性大,对表皮细胞的角质层有软化作用,便于使养分容易透过细胞膜而被植物叶面吸收。同时,糖醇具有渗透和润湿功能,叶面喷施后叶面肥能较好的附着于叶片并迅速扩展,增大叶片的吸收面积,能促进养分透过叶片的角质层进入叶片内部,并大大提高养分在作物韧皮部的运输速度。另外,茶粕经过发酵后除了提供多种有机成分及矿物质,其中含有12-18%的茶皂素,茶皂素作为湿润剂可提高叶面肥中各物质的湿润性能和悬浮率,增加叶面肥营养成分,改善叶面肥理化性质,提高附着力,使之利于肥效发挥,具有增效作用。通过配方中的尿素、糖醇、茶皂素及渗透剂对植物叶面进行预处理,可大大提升叶片对养分的吸收率。4.由于在溶液B制备中通过糖醇和生化黄腐酸B型分别与植物生长需要的中微元素(比如硼、氮、镁、铁、锰、锌、磷、钾、钼等)进行螯合反应生成小分子螯合物,很容易被叶片吸收,进入到植株体内,容易降解释放出养分,耗能低。而且,溶液A中发酵产生的大量氨基酸也可与营养元素和矿物质作用产生溶解度好、易被作物吸收的螯合物,对养分元素产生保护作用,提高其有效性。本发明通过糖醇、生化黄腐酸B型和氨基酸作为营养元素的载体,大大提升了营养元素移动速率,直接提高了营养元素吸收率、光合率。5.另外,糖醇是参与细胞内渗透调节的重要物质,在盐害、干旱、淹水等逆境胁迫下,糖醇可通过调节细胞渗透性使作物适应逆境生长,充分发挥糖醇对作物的活性作用,提高植株的抵抗能力;糖醇可以提高对活性氧的抗性,避免由于日灼、干旱、病害、缺氧等原因造成的植株活性氧损伤。6.茶皂素是一种糖式化合物,并且是一种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本身也是一种植物源农药,对蛴螬、线虫、蚜虫、蛾类等均有明显的毒杀作用,并且茶皂素能自动降解,无毒害。蚕沙富含天然有机质,蚕沙发酵产生的抗菌肽具有广谱高效杀菌活性,与含有各种中微元素的有机肥均匀融合,能够有效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同时蚕沙中富含叶绿素,提高了光合作用,加快农作物根系对各种中微元素的吸收,大大提高农作物营养吸收率和肥料利用率。7.由于在溶液A制备前期一个月内要每日开盖放气,酵素桶的桶盖开合过程中带动搅拌桨对桶内的蚕沙、茶粕和新鲜果蔬残余进行搅动,相对传统的仅开盖放气动作而言,能够更加促进桶内液体的溶氧量增加及臭氧等气体的外排速率,激发EM菌群中的好氧型菌种活性及延长好氧发酵时间,保证好氧发酵与厌氧发酵的交替作用,丰富发酵产物比如各种抗生物质、维生素及酶,可以直接抑制病原菌,并创造出其它有益微生物增殖的生存环境。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绿叶菜类的酵素叶面肥,其由溶液A和溶液B按重量比为1∶1混合并搅拌均匀,并经加酸调整混合液的pH值为6.0~6.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溶液A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红糖10份、氯化钠2份、蚕沙10份、茶粕4份、新鲜果蔬残余25份、水120份、经活化的EM菌群10份及每升接种10万个的醋酸杆菌。其中,所述新鲜果蔬残余由以下重量份数组分组成:草莓2份、葡萄3份、柠檬3份、菠菜2份、芹菜4份、油菜3份、胡萝卜3份、西红柿5份。其中,所述EM菌群的活化具体为:取EM菌群1份、红糖8~10份、食盐0.1~0.2份、尿素0.5~1份及水10~20份,将水煮沸后加入红糖,持续沸腾5min~10min,冷却到40℃~50℃时加入EM菌群、食盐、尿素,室温下密封发酵3~5天获得经活化的EM菌群。本实施例的溶液A的制备流程为:准备酵素桶,其中酵素桶的桶盖包括盖体及与盖体连接并向桶内下伸的搅拌桨,所述搅拌桨的下伸长度可伸缩;往酵素桶内加入所述重量份数的红糖、茶粕、蚕沙和新鲜果蔬残余,并按照红糖与水的重量配比为1∶10往酵素桶内加入水,然后接种所述重量份数的经活化的EM菌群,搅拌后密封发酵1个月、温度为25℃~35℃并在期间每日开盖放气,在开合桶盖的同时利用搅拌桨进行搅动;接着投入所述重量份数的氯化钠并接种所述醋酸杆菌,继续密封发酵2个月~4个月直至pH值降至3.5~4.0,滤去酵素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溶液B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加水至100份配制而成:生化黄腐酸B型7份、糖醇20份、缩二脲含量低于1%的尿素5份、硼酸2份、硫酸铵7份、硫酸锌4份、硫酸镁6份、硫酸锰2份、硫酸亚铁3份、钼酸铵2份、磷酸二氢钾3份、浓度为98%的乙二醇3份。本实施例的溶液B的制备流程为:准确称取经机械粉碎后的所述重量份数的硼酸、硫酸铵、硫酸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亚铁、钼酸铵和磷酸二氢钾,然后放入容器中再加水搅拌溶解,搅拌10min~15min后依次加入所述重量份数的糖醇和生化黄腐酸B型,继续搅拌至完全溶解;接着在搅拌过程中继续加入所述重量份数的渗透剂,再搅拌10min~15min后加入所述重量份数的尿素,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加水至溶液B的总重量份数达100份。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绿叶菜类的酵素叶面肥,其由溶液A和溶液B按重量比为1∶1.3混合并搅拌均匀,并经加酸调整混合液的pH值为6.0~6.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溶液A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红糖13份、氯化钠3份、蚕沙10份、茶粕5份、新鲜果蔬残余35份、水150份、经活化的EM菌群15份及每升接种13万个的醋酸杆菌。其中,所述新鲜果蔬残余由以下重量份数组分组成:草莓3份、枇杷2份、葡萄3份、桑椹3份、火龙果5份、菠菜3份、芹菜3份、空心菜4份、胡萝卜4份、黄瓜5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溶液B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加水至100份配制而成:生化黄腐酸B型5份、糖醇30份、缩二脲含量低于1%的尿素8份、硼酸3份、硫酸铵8份、硫酸锌5份、硫酸镁5份、硫酸锰3份、硫酸亚铁5份、钼酸铵2份、磷酸二氢钾3份、5份的浓度为95%的HP-1。溶液A和溶液B的制备流程参照上述实施例1所述,各物料的重量份数参照本实施例2所述进行调整适用。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绿叶菜类的酵素叶面肥,其由溶液A和溶液B按重量比为1∶1.1混合并搅拌均匀,并经加酸调整混合液的pH值为6.0~6.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溶液A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红糖12份、氯化钠3份、蚕沙12份、茶粕3份、新鲜果蔬残余30份、水130份、经活化的EM菌群12份及每升接种13万个的醋酸杆菌。其中,所述新鲜果蔬残余由以下重量份数组分组成:草莓4份、葡萄3份、桑椹3份、火龙果5份、菠菜3份、芹菜3份、胡萝卜4份、黄瓜5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溶液B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加水至100份配制而成:生化黄腐酸B型8份、糖醇25份、缩二脲含量低于1%的尿素7份、硼酸2份、硫酸铵5份、硫酸锌3份、硫酸镁8份、硫酸锰2份、硫酸亚铁4份、钼酸铵3份、磷酸二氢钾2份、浓度为98%的二甲基亚砜4份。溶液A和溶液B的制备流程参照上述实施例1所述,各物料的重量份数参照本实施例3所述进行调整适用。实施例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绿叶菜类的酵素叶面肥,其由溶液A和溶液B按重量比为1∶1.2混合并搅拌均匀,并经加酸调整混合液的pH值为6.0~6.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溶液A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红糖13份、氯化钠3份、蚕沙15份、茶粕3份、新鲜果蔬残余30份、水140份、经活化的EM菌群15份及每升接种15万个的醋酸杆菌。其中,所述新鲜果蔬残余由以下重量份数组分组成:草莓4份、葡萄3份、火龙果5份、菠菜3份、木耳菜4份、胡萝卜4份、黄瓜5份、苦瓜2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溶液B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加水至100份配制而成:生化黄腐酸B型5份、糖醇25份、缩二脲含量低于1%的尿素8份、硼酸2份、硫酸铵7份、硫酸锌3份、硫酸镁7份、硫酸锰2份、硫酸亚铁3份、钼酸铵2份、磷酸二氢钾2份、浓度为98%的二甲基亚砜2份、浓度为98%的乙二醇2份。溶液A和溶液B的制备流程参照上述实施例1所述,各物料的重量份数参照本实施例4所述进行调整适用。实施例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绿叶菜类的酵素叶面肥,其由溶液A和溶液B按重量比为1∶1混合并搅拌均匀,并经加酸调整混合液的pH值为6.0~6.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溶液A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红糖11份、氯化钠2份、蚕沙13份、茶粕4份、新鲜果蔬残余29份、水135份、经活化的EM菌群12份及每升接种11万个的醋酸杆菌。其中,所述新鲜果蔬残余由以下重量份数组分组成:草莓4份、柠檬2份、火龙果4份、菠菜3份、木耳菜3份、油麦菜4份、胡萝卜2份、黄瓜5份、丝瓜2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溶液B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加水至100份配制而成:生化黄腐酸B型10份、糖醇28份、缩二脲含量低于1%的尿素8份、硼酸3份、硫酸铵5份、硫酸锌5份、硫酸镁8份、硫酸锰3份、硫酸亚铁4份、钼酸铵3份、磷酸二氢钾2份、2份的浓度为95%的HP-1、浓度为98%的二甲基亚砜3份。溶液A和溶液B的制备流程参照上述实施例1所述,各物料的重量份数参照本实施例5所述进行调整适用。下面结合实验对本发明叶面肥的肥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施肥实验分11组进行,各组施肥对象均为水培小白菜,所采用的水培管及营养液供给系统及营养液配方都相同,小白菜种苗性状相近,叶面肥喷施次数及液量相同,唯一区别在叶面肥的配制不同。具体设为:其中五组分别采用的是上述实施例1至5所述配方和所述制作方法制得的叶面肥,代号A1、A2、A3、A4、A5;五组分别采用上述实施例1至5所述配方、但制作工艺不同在于溶液A发酵前期开盖放气时没有进行对新鲜果蔬残余等进行搅动,代号B1、B2、B3、B4、B5;另外一组采用清水喷施作为对照组,代号C0;每6株小白菜作为一组。测定方法:于采收时对各组叶片颜色进行了肉眼分级判别;用加拿大进口设备叶绿素指数测定仪进行了叶绿素指数测定,测定方法为每组各株的第三片叶中部进行测定,然后取平均值;取各组每株的第四片叶的长、宽、表面积进行测定然后取平均值;将每组各株分别放入烘箱内60℃烘干直至恒重,测其产量干重,并取平均值。实验测试结果如下表:表1:各组叶绿素指数、叶片数、叶片大小和生物产量干重统计表组别叶绿素指数叶片总数绿叶数叶长/cm叶宽/cm干重gC028.7453825.115.589.1A133.4514727.517.1108.4A234.5535027.917.4111.1A333.9504427.317.4108.5A434.4514628.217.3109.3A533.6514627.016.9107.4B131.2474226.116.298.4B232.3494426.416.695.8B331.7504626.316.897.3B431.8474127.016.596.7B532.1494625.916.496.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