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引导装置及套筒轴、耐火管和含其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95504发布日期:2022-05-18 10:42阅读:92来源:国知局
流体引导装置及套筒轴、耐火管和含其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冷却套筒轴周围的空间的方法、一种用于沿着套筒轴的外表面区域引导流体的装置、一种包括所述装置的套筒轴以及插有所述套筒轴的耐火管。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所述套筒轴和/或所述耐火管的系统。


背景技术:

2.在针对机械玻璃管拉拔工艺(如:丹纳法)的现有技术中,使用了支承耐火管的支架,并且,支架和耐火管均以非旋转的方式彼此连接。耐火管又设置了表面区域,熔融玻璃流动到该表面区域上,然后,在布置在耐火管的一端的成形区域中,将熔融玻璃成形为玻璃管。在拉拔工艺中,支架进行旋转运动,从而耐火材料管也进行旋转运动。
3.在此,支架可以为套筒轴的形式,例如,所述套筒轴通常是由钢制成的空心轴。
4.根据该工艺,由于熔融玻璃在耐火管的表面区域流动,因此耐火管的温度为,例如1100℃至1200℃。
5.然而,在传统的玻璃拉拔工艺中,据观察,提高玻璃管线的几何参数,仍然可以提高玻璃管线的质量。例如,玻璃管的壁厚的均匀性可以得到改善,或至少得到更好的控制。
6.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提供方法和装置来克服有关现有技术的缺点,所述方法和装置能够以简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生产质量得以改进的玻璃管。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克服了已知缺点的套筒轴、耐火管和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通过提出一种用于冷却套筒轴周围的空间的方法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所述套筒轴用作耐火管的支架,在玻璃管拉拔过程中,熔融玻璃在所述耐火管上流到所述耐火管的至少一个表面区域上,
8.其中,从相对于至少一个旋转组件(所述组件包括所述耐火管和所述套筒轴,所述套筒轴以非旋转的方式连接至所述耐火管)在固定位置的至少一个流体出口处,在朝向至少一个体积域的方向上排放至少一个流体流,所述体积域至少被部分地围在所述套筒轴的至少一个外表面区域和所述耐火管的至少一个内表面区域之间,并且所述体积域以非旋转的方式设置有所述套筒轴,
9.所述体积域被分隔为多个体积部分域,所述体积部分域在所述体积域内至少部分成对地和/或逐区域地彼此流体连接,以及
10.在所述体积域内或所述体积域的部分内产生交替的流体流,因为由于所述组件的旋转,由所述流体出口排放的流体流的至少一部分被依次注入不同的体积部分域中。
11.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令人惊讶的发现:通过在耐火管和套筒轴之间围成的限定体积域内(特别是沿着套筒轴的外表面)建立受控的强制对流(该强制对流具有以空间和/或时间方式变化的流动方向),可以有助于能量的有效消散。能量以热能的形式从套筒轴和耐火管之间的空间消散。因此,为该空间内的空气提供了冷却效果。结果表明,这种冷却效
果也使耐火管得到冷却。令人惊讶的发现是:随着耐火管温度的降低,在玻璃管的拉伸工艺中能显著改善玻璃管的质量。
12.虽然实用新型人没有严格的科学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使耐火管的温度降低能够在最初的热玻璃材料和冷却后的耐火管之间产生有利的相互作用,因此,能够得到明确限定的玻璃管线几何参数。
13.此外,令人惊讶的是,因为体积域是分区的并且依次将流体流排放到体积域的彼此流体连接的不同部分,因此,对于流体而言,能够以特别简单、有效的方式在限定的体积域中实现受控的强制对流,所述受控的强制对流具有不同的且不断变化的流动方向。
14.在玻璃拉拔领域,人们已经发现特别具有前景的是,利用固定布置的流体出口与体积域的旋转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在不同的体积部分域中依次排放流体的条件。
15.因此,根据体积部分域相对于(至少一个)流体出口的旋转位置,首先,能够将每个体积部分域视为起到流体引导元件的作用,在此,从体积域的外部注入流体流,其次,能够将每个体积部分域视为起到流体引导元件的作用,在此,从体积域的内部(即:通过流体连接)注入流体流。这导致了在体积域内或体积域的部分内形成交替的(空间和/或时间)流体流,即:空间和/或时间不同的强制流动方向。
16.优选地,假定在体积域内,体积部分域彼此流体连接。但是,这并不排除体积部分域也可以通过体积域外部的某些连接而彼此流体连接。
17.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或另外优选地:由所述流体出口排放的流体的量介于20升/分钟和200升/分钟之间、优选介于20升/分钟和100升/分钟之间或介于90升/分钟和200升/分钟之间,和/或根据所述组件的旋转速度和/或根据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套筒轴的所述外表面区域和所述耐火管的所述内表面区域之间测得的温度来控制由所述流体出口排放的流体的量,和/或其中,所述组件的所述旋转速度介于每分钟10转和每分钟20转之间、优选介于每分钟13转和每分钟17转之间。
18.流体的量是控制冷却效果的优选参数。通常,较高流体的量会增强耐火管和套筒轴之间的空间中的空气的冷却效果,因此进一步降低耐火管的温度。
19.如果根据组件的旋转速度和/或根据所测得的温度来控制流体的量,那么可以使一定范围内的空气温度恒定在预定水平。这使得生产的玻璃管质量提高、均匀性提高。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通过提出了一种用于沿着套筒轴的至少一个外表面区域引导至少一种流体的装置而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所述套筒轴用作耐火管的支架,在玻璃管拉拔工艺中,熔融玻璃在所述耐火管上流到所述耐火管的至少一个表面区域上,其中,所述装置以非旋转的方式至少逐区域地布置在或能够布置在所述套筒轴上和/或在所述耐火管中,所述装置包括:
21.至少一个外壁,当所述装置被安装在所述套筒轴上时,所述外壁距所述套筒轴的所述外表面区域至少逐区域地具有至少一个径向距离,并且所述外壁限定至少一个体积域,所述至少一个体积域被围在所述外壁和至少部分径向向外的所述套筒轴的所述外表面区域之间;以及
22.一个或多个分隔元件,所述一个或多个分隔元件被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体积域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分隔元件将所述体积域分隔为多个体积部分域,所述体积部分域在所述体积域内至少部分成对地和/或逐区域地彼此流体连接。
23.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令人惊讶地发现:通过在所述耐火管和所述套筒轴之间围成的限定体积域内(特别是沿着套筒轴的外表面)建立受控的强制对流(所述强制对流具有以空间和时间方式变化的流动方向),可以有助于能量的有效消散。能量以热能的形式从套筒轴和耐火管之间的空间消散。因此,为该空间内的空气提供了冷却效果。结果表明,这种冷却效果也使耐火管得到冷却。令人惊讶的发现是:随着耐火管温度的降低,在玻璃管的拉伸工艺中能够显著改善玻璃管的质量。
24.虽然实用新型人没有严格的科学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使耐火管的温度降低能够在最初的热玻璃材料和冷却后的耐火管之间产生有利的相互作用,因此,能够得到明确限定的玻璃管几何参数。
25.令人惊讶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通过结合适当的流体引导元件能够建立所述有利的流体流。在此,能够容易地实现流体引导元件,因为外壁在径向方向上限制了体积域,并且使用一个或多个分隔元件来构建体积部分域。为了实现流动方向的空间和/或时间变化,实用新型人认识到,只要至少有一些单个体积部分域在体域内彼此流体连接就足够了。
26.因此,首先能够将由该装置设置的每个体积部分域用作流体引导元件,其中,从体积域的外部注入流体流,然后,能够将每个体积部分域用作流体引导元件,其中,从体积域的内部(即:通过流体连接)注入流体流。如果在不同的体积部分域中依次排放流体,这会在体积域内或体积域的部分内形成交替的(空间和/或时间的)流体流,即:空间和/或时间上不同的强制流动方向。
27.该装置能够以简单、坚固的方式实现。
28.优选地,假定在体积域内,体积部分域彼此流体连接。但是,这并不排除体积部分域也可能通过体积域外部的某些连接而彼此流体连接。
29.优选地,特别是相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径向和/或轴向方向描述了当该装置安装在套筒轴上时的径向或轴向方向。即:若该装置安装在套筒轴上,则径向或轴向方向是可以确定的。该定义特别适用于径向方向,即:径向向外地限制体积域。
30.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可以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述的装置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结合使用。
31.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或另外优选地:所述外壁被设计为一体的和/或所述外壁至少部分为中空圆柱形,和/或
32.所述外壁由多个外壁部分构成,当所述装置被安装在所述套筒轴上时,所述外壁部分优选完全或至少部分地彼此隔开,其中,优选地,每个所述外壁部分限定至少部分径向向外的一个或多个所述体积部分域。
33.一体式外壁易于制造和处理。
34.若外壁为圆柱形,则能够将其布置在所述套筒轴和所述耐火管之间的空间内,因为许多组件也是圆柱形的。此外,当所述装置连接至所述套筒轴时,所述外壁的圆柱形形状可以防止在所述套筒轴旋转的过程中引入不平衡。
35.若所述外壁由多个外壁部分构成,则更容易将该壁布置在所述套筒轴处,因为能够将所述外壁部分依次布置在所述套筒轴上。此外,若所述外壁具有多个部分,则所述装置
可能会更加容易存储。
36.在优选实施例中,只要流体连接正常,在安装状态下外壁可以是分开的。这样,在安装过程中不需要满足公差小的条件。这样简化了所述装置的安装。
37.若每个体积部分域均有其自己的外壁部分,则也可以通过设置相应数量的外壁部分来选择特定数量的体积部分域。
38.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或另外优选地:所述装置是以模块化方式设计的,其中,当所述装置安装在所述套筒轴上和/或每个外壁部分由至少一个模块构成时,优选地,多个模块围绕所述套筒轴的所述外周的至少一部分邻近彼此地布置在所述套筒轴上,
39.其中,优选地,至少一个分隔元件由至少一个模块的至少一个壁的部分构成,特别地,所述分隔元件由两个相邻模块的两个相邻的壁的部分构成,和/或所述壁的部分在所述体积域内在轴向和/或径向方向延伸。
40.因为能够将每个模块依次布置在所述套筒轴处,所以模块化装置能够轻松地将所述装置布置在所述套筒轴处。
41.若所述分隔元件本身由所述模块的壁的部分(或两个相邻模块的两个壁的部分)构成,则特别简化了所述装置的设置。
42.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每个模块设计为一般形状的“盒子”,所述“盒子”具有顶壁(例如,所述外壁)、后壁和一个或两个侧壁(即:所述壁的部分)。将其设置在套筒轴处后,在顶壁、后壁、侧壁和所述套筒轴外表面区域之间围有体积部分域。限制体积域的两个侧壁可以属于同一模块(即,每个模块具有两个侧壁)或属于两个相邻模块(即,每个模块具有一个侧壁)。
43.若壁的部分在体积域内沿轴向和/或径向方向延伸,则相对于流体流,能够实现具有特别好的体积几何形状的体积部分域。
44.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或另外优选地:所述分隔元件包括至少一个金属片,所述金属片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体积域内,其中,优选地,所述金属片在所述体积域内在轴向和/或径向方向延伸,和/或
45.所述分隔元件从所述外壁的内周侧延伸到所述体积域内,所述分隔元件与所述外壁成约90度的角,所述分隔元件与所述外壁设计成一体,和/或当所述装置安装在所述套筒轴上时,所述分隔元件布置在所述套筒轴的所述外表面区域上。
46.能够通过特别简单的方式设置金属片。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设置不同形状的金属片。
47.若所述分隔元件与外壁是一体的,则该装置可以设计的特别坚固。
48.通过约90度的角,能够相对于流体流获得具有特别好的体积几何形状的体积部分域。
49.当所述装置安装在所述套筒轴上时,如果所述分隔元件布置在所述套筒轴的外表面区域上,则在各个体积部分域内流动的流体不会相互产生不利影响。换句话说,减少甚至防止了流体流的“泄漏”。
50.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或另外优选地:优选在所述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端部中,所述分隔元件至少逐区域地在轴向和/或径向延伸方向减小,这样,在所述体积域中提供了所述流体的至少一个流体溢流区域,使得所述流体能够从至少一个第一体积部分域流向至
少一个第二体积部分域。
51.因为分隔元件在体积区内设置了一些开口,所述开口可以使得流体在所述体积域内从一个体积部分域流向另一体积部分域,所以能够特别容易且有效地实现在成对的体积部分域之间的流体连接。
52.如果所述流体溢流区域设置在所述装置的所述第一端部,所述流体能够从进入所述体积部分域(例如,位于所述装置的另一个相对的端部处)到所述流体溢流区域流动最大距离。这样使得在所述体积域内和所述体积部分域内具有特别有效的流体流动态。
53.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术语“轴向减小”是指与所述体积域的相应的延伸相比减小。
54.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术语“径向减小”是指与所述体积域的相应的延伸相比减小。
55.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或另外优选地:所述装置包括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个分隔元件,这些分隔元件沿着所述外壁的所述内周以等角布置,特别地,所述装置包括四个分隔元件,这些分隔元件围绕所述内周彼此以约90度的角间隔布置。
56.在此,优选地,术语“等角”是指:在垂直于所述装置的轴向延伸的横截面中,所述分隔元件以彼此间隔相等的角度布置,例如,若有四个分隔元件,则等角为90度。
57.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或另外优选地:(i)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锥形的第二端部,特别地,所述第二端部为面向所述流体出口的所述端部和/或与所述装置的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所述端部,和/或(ii)所述外壁在所述装置的所述第二端部呈锥形扩宽。
58.若所述装置和/或所述外壁包括锥形端部,则能够更加直接且更加安全地将所述流体流注入所述体积域,特别是注入所述体积部分域。
59.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或另外优选地:所述体积域被设计在类似环状的至少一个横截面平面中,和/或至少一个体积部分域被设计在类似一段环状的横截面平面中。
60.环状的体积域表示所述装置在所述套筒轴上同心布置,这样特别有利于防止所述套筒轴或所述玻璃拉拔系统的不平衡。
61.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或另外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内壁,并且所述体积域至少被部分地围在所述外壁和所述内壁之间,其中,当所述装置被安装在所述套筒轴上时,所述内壁至少逐区域地与所述套筒轴的所述外表面区域直接或间接接触,或者能够至少逐区域地与所述套筒轴的所述外表面区域直接或间接接触,
62.其中,优选地,所述内壁至少部分地与所述外壁同心布置,和/或所述分隔元件连接至所述内壁和/或与所述内壁形成为一体;和/或
63.所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后壁,所述后壁至少部分地在轴向方向上限定所述体积域,优选地,所述后壁至少部分地与所述外壁、所述内壁和/或所述分隔元件连接。
64.内壁使得所述装置设计紧凑,以便其可以非常轻松地安装在所述套筒轴上。此外,所述内壁可以设计成使得其不会显著地将热量从所述体积域传导至所述套筒轴。这样确保了通过流体流散热。
65.所述装置被安装在套筒轴上后,优选采用同心设计,以避免系统不平衡。
66.后壁使得该装置具有高稳定性和适当限定的体积域。
67.若所述分隔元件连接至所述内壁或与所述内壁形成一体,则在这种情况下,所述
装置特别坚固。这同样适用于后壁。
6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通过提出了一种套筒轴解决存在的问题。所述套筒轴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述的装置,所述装置安装在所述套筒轴的至少一个外表面区域,其中,优选地,安装有所述装置的所述套筒轴的所述外表面区域部分或全部覆盖有至少一种绝缘材料,例如:纤维非织造材料。
69.若套筒轴设置有相应的装置,则无需任何进一步努力即可应用相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述的上述装置的优点。
70.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可以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所述的套筒轴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结合使用。
71.设置隔热材料进一步有助于流体流带走了热量。
72.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或另外优选地:所述装置在至少一个轴向方向延伸穿过所述套筒轴,延伸长度介于所述套筒轴长度的0.4倍和0.8倍之间,优选地,所述装置在所述套筒轴的至少一个端部中延伸。
73.如果根据所述套筒轴的长度来选择所述装置延伸穿过所述套筒轴的方式,那么能够提供特别的平衡系统和适当的冷却能力。
74.优选地,所述长度介于所述套筒轴长度的0.4倍和0.6倍之间、介于所述套筒轴长度的0.5倍和0.7倍之间、和/或介于所述套筒轴长度的0.6倍和0.8倍之间。
75.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或另外地,所述套筒轴的轴向延伸长度介于2米和4米之间、优选介于2.3米和3.5米之间、最优选介于2.5米和3.5米之间、介于2.8米和3.2米之间或介于2.3米和3.05米之间。
7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通过提出了一种耐火管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所述耐火管特别用于玻璃管拉拔工艺或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所述的套筒轴插入所述耐火管,特别是以同轴的方式插入所述耐火管。
77.若耐火管设置有相应的套筒轴,则无需任何进一步努力即可应用相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所述的上述套筒轴的优点。
78.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可以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所述的耐火管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结合使用。
7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通过提出了一种系统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所述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所述的套筒轴和/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所述的耐火管,并且,所述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出口相对于所述旋转的套筒轴和/或耐火管在固定位置,
80.其中,优选地,所述系统被配置为使得能够通过所述流体出口在朝向至少一个体积域的方向上排放至少一个流体流,所述体积域至少被部分地围在所述套筒轴的至少一个外表面区域和所述耐火管的至少一个内表面区域之间,特别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述的装置安装在所述套筒轴上,并且所述体积域被围在所述装置的外壁和所述套筒轴的所述外表面区域之间。
81.流体出口与相对于流体出口旋转的体积域相结合是实现流体交替流动的特别有效的方式,从而有益于所述套管轴的散热。
82.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优选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所述的系统与根据本实
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结合使用。
附图说明
83.根据所附示意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84.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分别具有套筒轴和装置的耐火管的局部切面透视图;
85.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耐火管的剖视图;
86.图3示出了图1和图2所示的装置的切面透视图;以及
87.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装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88.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耐火管的局部切面透视图。
89.将套筒轴3同轴地插入耐火管1中。
90.套筒轴3包括装置5,装置5安装在套筒轴3的至少一个外表面区域7上。
91.所述装置5具有外壁9,当装置5安装在套筒轴3上时(如图1所示),所述外壁9距所述套筒轴3的所述外表面7至少逐区域地具有至少一个径向距离d,并且所述外壁9限制体积域11,所述体积域11被围在所述外壁9和至少部分径向向外的所述套筒轴3的所述外表面区域7之间。
92.装置5还包括多个分隔元件13(在图1中可以看到其中三个),分隔元件13至少部分地布置在体积域11中。分隔元件13将体积域11分隔为多个体积部分域15,体积部分域15在体积域11内至少部分成对地和/或逐区域地彼此流体连接。
93.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耐火管1(以及插入后的套筒轴3和安装后的装置5)的剖视图。图2所示的剖面位于垂直于图1所示的耐火管1的轴向延伸方向的平面内。
94.装置5包括四个分隔元件13,所述四个分隔元件13沿着外壁9的内周以等角布置。即,四个分隔元件13围绕内周以90度角的距离彼此间隔布置。更确切地说,在图2中示出了分隔元件13位于十二点钟(0度)方向、三点钟(90度)方向、六点钟(180度)方向和九点钟(270度)方向。
95.外壁9被设计为一体,且其为中空圆柱形。分隔元件13从外壁9的内周侧延伸至体积域11中。分隔元件13与外壁9成90度的角,并且分隔元件13与外壁9设计为一体。此外,如图2所示,当装置5安装在套筒轴3上时,分隔元件13布置在套筒轴3的外表面区域7上。
96.装置5适于沿着套筒轴3的外表面区域7引导至少一种流体,套筒轴3用作耐火管1的支架。装置5以非旋转的方式布置在套筒轴3上。
97.如果套筒轴3旋转,进而装置5旋转,进而体积域11旋转,由于套筒轴3的旋转,相对于旋转的套筒轴3固定布置的流体出口(图1和图2中未示出)可以在各个体积部分域15中依次注入流体流。
98.图3示出了已经参考图1和图2描述的装置5的切割透视图。图3示出了穿过其整个轴向延伸方向的装置5的一半的视图。为了便于说明,由弧段a和外表面区域7表示套筒轴(如:套筒轴3)。
99.装置5包括锥形的端部17。该端部17可以是朝向可能的流体出口(图3中未示出)的端部,使得流体能够被有效地引向体积部分域15。
100.在装置5的与端部17相对的端部处,分隔元件13在轴向延伸方向上减小,使得在体积域11内提供了多个用于流体的流体溢流区域19。这样,流体能够从至少一个第一体积部分域15流向至少一个第二体积部分域15。
101.为了便于说明,请注意,图3中虚线表示的横截面c是体积域11的横截面。由于根据定义体积域11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被外壁9限定,因此体积域11不在由锥形的端部17围成的体积中延伸。这是因为在装置5的具体实施例中,装置5包括端部17,但外壁9不包括端部17。
102.在体积域11内,体积部分域15彼此流体连接。这并不排除体积部分域15也可以通过体积域11外部的某些连接而彼此流体连接。
103.每个分隔元件13包括金属片,且至少部分地布置在体积域11中。事实上,分隔元件13也在体积域11的外部延伸,即,在由端部17围成的体积中延伸。
104.该装置还包括后壁,但在图3中未示出该后壁。该后壁可能在轴向方向上(特别是在靠近流体溢流区域19处)限定体积域11。
105.图4示出了相对于图3所描述的装置5的部分的透视图。更确切地说,图4示出了分隔元件13,所述分隔元件13在体积域11内设置流体溢流区域19。同样,在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由弧段a和外表面区域7表示套筒轴(如:套筒轴3)。
106.为了方便描述,现在通过体积部分域15a至15d来分别描述四个体积部分域(以上统称为体积部分域15),并且,现在通过流体溢流区域19a至19d(但在图4中完全看不到流体溢流区域19d)来分别描述四个流体溢流区域(以上统称为流体溢流区域19)。
107.在每两个相邻的体积部分域15a至15d之间,各个流体溢流区域19a至19d在各个体积部分域15a至15d之间提供流体连接。因此,在体积部分域15a至15d之间,至少存在成对的连接。
108.在图4中,示出了流体流被注入体积部分域15a时指示流体流的方向的箭头。被注入体积部分域15a的流体流流向装置5的端部,在装置5的端部处,设置有溢流区域19a和19b。在此,排放的流体流的第一部分经由流体溢流区域19b进入体积部分域15b,排放的流体流的第二部分经由流体溢流区域19a进入体积部分域15d。
109.然后,排放的流体流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份在体积部分域15b内回流,流向装置15的另一个端部。排放的流体流的第一部分的第二份经由流体溢流区域19c进入体积部分域15c。
110.同样,排放的流体流的第二部分的第一份在体积部分域15d内回流,流向装置15的另一个端部。排放的流体流的第二部分的第二份经由流体溢流区域19d(图4中未示出)进入体积部分域15c。
111.若排放流体的体积部分域15a至15d随时间而变化,则在体积域11内得到相应的空间和/或时间交替的流体流。如图4中的曲线箭头所示,示例性的实现方式可能包括:装置5和相对固定的流体出口随着套筒轴的旋转而旋转,套筒轴上安装有装置5。
112.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中公开的特征件可以是单独必不可少的,也可以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例中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每种组合必不可少的。
113.附图标记列表
114.1耐火管
115.3套筒轴
116.5装置
117.7区域
118.9壁
119.11体积域
120.13分隔元件
121.15、15a、15b、15c、15d体积部分域
122.17端部
123.19、19a、19b、19c、19d区域
124.a段
125.c横截面
126.d距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