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ps抗菌膜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610433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ps抗菌膜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医用PS抗菌膜及其制备方法,按照重量份数配比称取PS、CPE、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纳米LDPE、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表面处理剂、LDPE、过氧化二异丙苯、POE、紫外线吸收剂、N,N-二乙基乙醇胺、三氯化铝、硬脂酸锌和四氯化碳,混合均匀后挤出造粒即可;产品0℃纵向伸长率5-45%,拉伸强度45-65MPa;大肠杆菌抗菌率95.9-99.9%,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97.5-99.5%;纵向热收缩25-45%,横向收缩率为20-40%;撕裂强度10-12kN/m。
【专利说明】一种医用PS抗菌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属于医用新材料工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PS抗菌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生物医学材料指的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特种功能,用于人工器官、外科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治疗疾患,而对人体组织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材料。现在各种合成材料和天然高分子材料、金属和合金材料、陶瓷和碳素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其制成产品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和科研。中国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目前约有50多个单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现有医用高分子材料60多种,制品达400余种,用于医疗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每年达300 t。然而,中国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经验和半经验阶段[5],还没有能够建立在分子设计的基础上。因此,应该以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材料的化学组成、表面性质和生命体组织的相容性之间的关系为依据来研究开发新材料。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进行了广泛合作,从而使制造具有完全生物功能的人工器官展示出美好的前景。人体组织和器宫的修复,将从简单的利用器械机械固定发展到再生和重建有生命的人体组织和器宫;从短寿命的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发展至永久性的修复和替换。这一医学革命(特别是外科学),对生命利学和材料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诸多需求,对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生物医学材料的建议生物医用材料学生物医用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分支,其最大特点是学科交叉广泛、应用潜力巨大、挑战性强。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涌现,吸引了许多科学家投人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为当今材料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在中国,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虽然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整体水平不高,跟踪研究多,源头创新少。在产业化方面,生物医学材料及其制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不足2%,主要依靠进口,产品技术结构和水平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结合中国国情和学科发展趋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的原贝U,我们建议,应在五个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一是生物结构和生物功能的设计和构建原理研究。着重研究具有诱导组织再生的骨、软骨及肌腱等基底材料和框架结构的设计及其仿生装配;二是表面/界面过程-材料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研究材料与特定细胞、组织之间的表面/界面作用,揭示影响生物相容性的因素及本质。三是生物导向性及生物活性物质的控释机理研究。研究可自控或靶向释放蛋白、基因等特异性生物活性物质的材料的设计以及生物导向性原理;用于组织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半渗透聚合物膜的设计、自装配及特异性细胞密封技术;四是生物降解/吸收的调控机制研究。研究生物降解/吸收材料的分子结构和生物环境对其降解的影响、降解/吸收速度的调控、降解/吸收及代谢机制,以及降解产物对机体的影响。其目标是为组织工程化人工器官生物材料及药物控释材料的自成、改性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实现材料参与生命过程和构建生命组织的目的。五是材料的制备方法学和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主要研究生物医用材料及修复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过上述研究的开展,将使中国生物材料的研究水平有较大提高,为中国生物医用材料科学及其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生物医用材料为挽救生命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正面临重大突破。中国加入WTO后,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生物材料科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跨部门、跨学科通力合作,通过走自力更生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在生物材料组织工程化、分子设计、仿生模拟、智能化药物控释等方面重点投人,生物医用材料必将为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造福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0003]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用以制造人体内脏、体外器官、药物剂型及医疗器械的聚合物材料。20年来,用于这方面的高分子材料有聚氯乙烯、天然橡胶、聚乙烯、聚酰胺、聚丙烯、聚苯乙烯、硅橡胶、聚酯、聚四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氨酯等。主要有人造脏器、医疗器械和药物剂型三种类型。人造脏器,包括内脏和体外装置。内脏:有代用血管、人工心脏、人工心脏瓣膜、心脏修复、人工食道、人工胆管、人工尿道、人工腹膜、疝补强材料、人工骨和人工关节、人工血浆、人工腱、人工皮肤、整容材料及心脏起搏器等。②体外器官和装置:有人工心肺机、人工肺、人工肾、人工肝、人工脾、麻痹肢刺激器、电子假肢、假齿、假眼、假发、假耳、假手、假足等。医疗器械,一般医疗及看护用具,如眼带、洗肠器、注射针、听诊器、直肠镜、点眼器、腹带和连结管等;麻醉及手术室用具,如吸引器、缝线、咽头镜、血管注射用具等;检查及检查室用具,如采血管、采血瓶、心电图用的电极、试验管、培养皿等。药物剂型,药物的助剂:高分子材料本身是惰性的,不参与药的作用,只起增稠、表面活性、崩解、粘合、赋形、润滑和包装等作用,或在人体内起“药库”作用,使药物缓慢放出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聚合物药物:将低分子药物,以惰性水溶性聚合物作分子载体,把具有药性的低分子化合物,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与载体的侧基连接,制成聚合物药物。
[0004]抗菌塑料是一类在使用环境中本身对沾污在塑料上的细菌、霉菌、醇母菌、藻类甚至病毒等起抑制或杀灭作用的塑料,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繁殖来保持自身清洁。目前,抗菌塑料主要通过在普通塑料中添加少量抗菌剂的方法获得。抗菌塑料使用中首先要满足塑料作为基本材料使用时对其物理、化学、机械等性能的必要要求,同时要考虑具备抗菌这一特殊功能的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附加因素。中国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目前约有50多个单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现有医用高分子材料60多种,制品达400余种,用于医疗的聚甲基PS酸甲酯每年达300t。然而,中国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经验和半经验阶段,还没有能够建立在分子设计的基础上。因此,应该以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材料的化学组成、表面性质和生命体组织的相容性之间的关系为依据来研究开发新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要应用于生物体必须同时要满足生物功能性、生物相容性、化学稳定性和可加工性等严格的要求。发展趋势,研究开发满足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材料,以聚烯烃、聚硅氧烷、氟碳聚合物和聚氨酯为重点;开发控制药物释放、人工脏器、医疗器械和控制生育所用材料。发展小型化、便携带、内埋化等类型的人工器官装置。
[0005]聚苯乙烯(Polystyrene,缩写PS)是指由苯乙烯单体经自由基加聚反应合成的聚合物,日文名称为# U 7 f 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热塑性塑料,具有高于100°C的玻璃转化温度,因此经常被用来制作各种需要承受开水的温度的一次性容器,以及一次性泡沫饭盒等。聚苯乙烯(PS)包括普通聚苯乙烯,发泡聚苯乙烯(EPS),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及间规聚苯乙烯(SPS)。普通聚苯乙烯树脂为无毒,无臭,无色的透明颗粒,似玻璃状脆性材料,其制品具有极高的透明度,透光率可达90%以上,电绝缘性能好,易着色,加工流动性好,刚性好及耐化学腐蚀性好等。普通聚苯乙烯的不足之处在于性脆,冲击强度低,易出现应力开裂,耐热性差及不耐沸水等。普通聚苯乙烯树脂属无定形高分子聚合物,聚苯乙烯大分子链的侧基为苯环,大体积侧基为苯环的无规排列决定了聚苯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透明度高.刚度大.玻璃化温度高,性脆等。可发性聚苯乙烯为在普通聚苯乙烯中浸溃低沸点的物理发泡剂制成,加工过程中受热发泡,专用于制作泡沫塑料产品。高抗冲聚苯乙烯为苯乙烯和丁二烯的共聚物,丁二烯为分散相,提高了材料的冲击强度,但产品不透明。间规聚苯乙烯为间同结构,采用茂金属催化剂生产,发展的聚苯乙烯新品种,性能好,属于工程塑料。塑料检测是将塑料原料或塑料制品通过多种分离技术,利用高科技分析仪器进行检测,而后将塑料检测的结果通过经过技术人员的逆向推导,最终对完成对样品未知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除了依靠先进设备支持外,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理论知识。
[0006]聚苯乙烯(PS)是一种热塑性树脂,由于其价格低廉且易加工成型,因此得以广泛应用。聚苯乙烯有均聚物(透明粒料)或增韧接枝共聚物或与弹性体的共混体(抗冲击聚苯乙烯IPS)形式。聚苯乙烯共聚物在物理性能和热性能上比均聚物有所提高。这几类聚苯乙烯有多种品级,如标准IPS和标准透明品级、抗环境应力开裂品级(ESCR)、耐紫外线级。阻燃级、耐磨级、制轻质制件的高挠性品级、可发泡品级、超初级以及低残余挥发分品级等。聚苯乙烯树脂用于制造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餐具、汽车部件、包装材料、玩具、建筑材料、电器和家庭用品等。大力发展原料苯乙烯的生产,彻底解决聚苯乙烯原料缺乏的问题。原料不足制约了聚苯乙烯生产的发展,因此解决原料问题是发展聚苯乙烯生产的关键之一。根据预测,到2005年,国内聚苯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220万吨,2010年将达到300万吨,对苯乙烯的需求量非常大,而规划的苯乙烯生产能力仍不能满足需要。聚苯乙烯对苯乙烯的庞大需求给石油和石化两大集团公司提供了发展苯乙烯生产的良机,两大集团公司是国内重要的苯乙烯生产商,尽力扩大苯乙烯的生产能力既可以为国内聚苯乙烯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又能趁机占领市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抓住时机,积极占领国内市场。国家近年来严厉打击走私,规范进口,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国内一些原来使用进口原料的用户开始寻找能够代替进口产品的国内供应商,这给国内聚苯乙烯生产企业带来了极好的机会。国内聚苯乙烯生产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努力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力争在最大范围内替代进口产品。总之,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国内聚苯乙烯生产完全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采取轻易放弃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中国国产产品性能和质量较差。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中国聚苯乙烯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较差,除外资及合资企业产品外,国内厂商的产品多数不能满足电子行业等用户对产品性能和质量的要求,难以进入这个庞大的市场。在聚苯乙烯需求量最大的电子/电器行业中,进口产品占绝对优势,国产树脂只有少量应用,而且只能用于低档产品。国内知名电器制造商为了保证其产品质量,全部使用进口原料或外资合资企业的产品,连用于防震外包装的发泡聚苯乙烯也通常使用进口产品或合资企业的产品。装置规模偏小,缺乏竞争力。目前国内有聚苯乙烯生产厂近40家,大部分能力在3万吨/年以下,还有不少规模在I万吨/年左右的小型装置。能力达到10万吨/年的生产厂仅有5家。小装置不但产品质量不能和先进的大型生产装置相比,而且生产成本也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原料供应不足,装置开工率低。与聚苯乙烯生产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其原料苯乙烯生产发展相对较慢,聚苯乙烯装置的原料来源受到限制,开工率受到影响。1999年,中国苯乙烯生产能力为84.6万吨/年,产量60.2万吨,即使全部用于生产聚苯乙烯也仅能满足国内聚苯乙烯生产需要的43%。原料供应的不足是造成装置开工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1999年,中国聚苯乙烯产量约94万吨,装置的平均开工率仅为67%,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对进口聚苯乙烯的依赖程度。而随着人性化理念的普及,及新型和谐社会的构成,设计一种大肠杆菌抗菌率、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热收缩率和伸长率高的医用PS抗菌膜及其制备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0007]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医用PS抗菌膜及其制备方法,解决现有医用新材料大肠杆菌抗菌率、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热收缩率和伸长率低等技术问题。
[0008]技术方案:
一种医用PS抗菌膜,所述医用PS抗菌膜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PS100份;CPE10-30份;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1-5份;纳米LDPE5-25份;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20-40 份;SEBS10-30 份;表面处理剂 1.5-5.5 份;LDPE20-40 份;二氯甲烷 40-80 份;Ρ0Ε为15-35份;紫外线吸收剂0.1-0.5份;N,N- 二乙基乙醇胺为1_3份;三氯化铝10-30份;硬脂酸锌为2-8份;四氯化碳为40-60份。
[000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医用PS抗菌膜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PS100份;CPE15-25份;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2_4份;纳米LDPE10-20份;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25-35份;SEBS15-25份;表面处理剂2.5-4.5份;LDPE25_35份;二氯甲烷50-70份;Ρ0Ε为20-30份;紫外线吸收剂0.2-0.4份;N, N-二乙基乙醇胺为1.5-2.5份;三氯化铝15-25份;硬脂酸锌为4-6份;四氯化碳为45-55份。
[00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医用PS抗菌膜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PS100份;CPE20份;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3份;纳米LDPE15份;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30份;SEBS20份;表面处理剂3.5份;LDPE30份;二氯甲烷60份;Ρ0Ε为25份;紫外线吸收剂0.3份;N,N- 二乙基乙醇胺为2份;三氯化铝20份;硬脂酸锌为5份;四氯化碳为50份。
[00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表面处理剂采用硅烷表面处理剂或硼酸酯表面处理剂。
[00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紫外线吸收剂采用UV-P或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
[00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医用PS抗菌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按照重量份数配比称取PS、CPE、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纳米LDPE、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表面处理剂、LDPE、过氧化二异丙苯、Ρ0Ε、紫外线吸收剂、N, N- 二乙基乙醇胺、三氯化铝、硬脂酸锌和四氯化碳;
第二步:将PS、CPE、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纳米LDPE和POE投入反应釜中加热至65-85 0C,搅拌20-40min,搅拌速度400-600转/分钟;
第三步:然后加入剩余原料,升温至95-135°C,搅拌10-30min,搅拌速度600-1000转/分钟; 第四步:将混合后的物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料筒温度120°C、130°C、140 V、150 V、155 V、160 V、165 V和170 V,螺杆转速55-75转/分钟,压延机压延温度175-185°C,扩幅机温度150-170°C,卷取后包装即可。
[0014]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一种医用PS抗菌膜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产品0°C纵向伸长率5-45%,拉伸强度45-65MPa ;2、大肠杆菌抗菌率95.9-99.9%,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97.5-99.5% ;3、纵向热收缩25_45%,横向收缩率为20-40% ;4、撕裂强度10-12kN/m,可以广泛生产并不断代替现有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实施例1:
按照重量份数配比称取PS10份;CPE10份;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I份;纳米LDPE5份;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20份;SEBS10份;硼酸酯表面处理剂1.5份;LDPE20份;二氯甲烷40份;Ρ0Ε为15份;2_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0.1份;N,N- 二乙基乙醇胺为I份;三氯化铝10份;硬脂酸锌为2份;四氯化碳为40份。
[0016]将PS、CPE、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纳米LDPE和POE投入反应釜中加热至65°C,搅拌20min,搅拌速度400转/分钟,然后加入剩余原料,升温至95°C,搅拌1min,搅拌速度600转/分钟。
[0017]将混合后的物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料筒温度120°C、130°C、140 V、150°C、155°C、160°C、165°C和170°C,螺杆转速55转/分钟,压延机压延温度175°C,扩幅机温度150°C,卷取后包装即可。
[0018]产品(TC纵向伸长率5%,拉伸强度45MPa ;大肠杆菌抗菌率95.9%,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97.5% ;纵向热收缩25%,横向收缩率为20% ;撕裂强度10kN/m。
[0019]实施例2:
按照重量份数配比称取PS10份;CPE30份;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5份;纳米LDPE25份;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40份;SEBS30份;硼酸酯表面处理剂5.5份;LDPE40份;二氯甲烷80份;Ρ0Ε为35份;2_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0.5份;N,N- 二乙基乙醇胺为3份;三氯化铝30份;硬脂酸锌为8份;四氯化碳为60份。
[0020]将PS、CPE、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纳米LDPE和POE投入反应釜中加热至85°C,搅拌40min,搅拌速度600转/分钟,然后加入剩余原料,升温至135°C,搅拌30min,搅拌速度1000转/分钟。
[0021 ] 将混合后的物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料筒温度120°C、130°C、140°C、150°C、155°C、160°C、165°C和170°C,螺杆转速75转/分钟,压延机压延温度185°C,扩幅机温度170°C,卷取后包装即可。
[0022]产品0°C纵向伸长率15%,拉伸强度50MPa ;大肠杆菌抗菌率96.9%,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98% ;纵向热收缩30%,横向收缩率为25% ;撕裂强度10.5kN/m。
[0023]实施例3:
按照重量份数配比称取PS10份;CPE15份;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2份;纳米LDPElO份;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25份;SEBS15份;硅烷表面处理剂2.5份;LDPE25份;二氯甲烷50份;POE为20份;2_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0.2份;N,N- 二乙基乙醇胺为1.5份;三氯化铝15份;硬脂酸锌为4份;四氯化碳为45份。
[0024]将PS、CPE、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纳米LDPE和POE投入反应釜中加热至70°C,搅拌25min,搅拌速度450转/分钟,然后加入剩余原料,升温至105°C,搅拌15min,搅拌速度700转/分钟。
[0025]将混合后的物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料筒温度120°C、130°C、140°C、150°C、155°C、160°C、165°C和170°C,螺杆转速55-75转/分钟,压延机压延温度177°C,扩幅机温度155 °C,卷取后包装即可。
[0026]产品0°C纵向伸长率25%,拉伸强度55MPa ;大肠杆菌抗菌率97.9%,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98.5% ;纵向热收缩35%,横向收缩率为30% ;撕裂强度llkN/m。
[0027]实施例4:
按照重量份数配比称取PS10份;CPE25份;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4份;纳米LDPE20份;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35份;SEBS25份;硅烷表面处理剂4.5份;LDPE35份;二氯甲烷70份;Ρ0Ε为30份;UV-P0.4份;N,N- 二乙基乙醇胺为2.5份;三氯化铝25份;硬脂酸锌为6份;四氯化碳为55份。
[0028]将PS、CPE、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纳米LDPE和POE投入反应釜中加热至80°C,搅拌35min,搅拌速度550转/分钟,然后加入剩余原料,升温至125°C,搅拌25min,搅拌速度900转/分钟。
[0029]将混合后的物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料筒温度120°C、130°C、140°C、150°C、155°C、160°C、165°C和170°C,螺杆转速70转/分钟,压延机压延温度183°C,扩幅机温度165°C,卷取后包装即可。
[0030]产品0°C纵向伸长率35%,拉伸强度60MPa ;大肠杆菌抗菌率98.9%,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99% ;纵向热收缩40%,横向收缩率为35% ;撕裂强度11.5kN/m。
[0031]实施例5:
按照重量份数配比称取PS10份;CPE20份;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3份;纳米LDPE15份;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30份;SEBS20份;硅烷表面处理剂3.5份;LDPE30份;二氯甲烷60份;Ρ0Ε为25份;UV-P0.3份;N,N- 二乙基乙醇胺为2份;三氯化铝20份;硬脂酸锌为5份;四氯化碳为50份。
[0032]将PS、CPE、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纳米LDPE和POE投入反应釜中加热至75°C,搅拌30min,搅拌速度500转/分钟,然后加入剩余原料,升温至115°C,搅拌20min,搅拌速度800转/分钟。
[0033]将混合后的物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料筒温度120°C、130°C、140°C、150°C、155°C、160°C、165°C和170°C,螺杆转速65转/分钟,压延机压延温度180°C,扩幅机温度160°C,卷取后包装即可。
[0034]产品0°C纵向伸长率45%,拉伸强度65MPa ;大肠杆菌抗菌率99.9%,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99.5% ;纵向热收缩45%,横向收缩率为40% ;撕裂强度12kN/m。
[0035]以上实施例中的组合物所有组分均可以商业购买。
[0036]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阐述,而不是限制,因此在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相当的含义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都应该认为是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用PS抗菌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PS抗菌膜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PS100份;CPE10-30份;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1_5份;纳米LDPE5-25份;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20-40份;SEBS10-30份;表面处理剂1.5-5.5份;LDPE20_40份;二氯甲烷40-80份;POE为15-35份;紫外线吸收剂0.1-0.5份;N, N- 二乙基乙醇胺为1-3份;三氯化铝10-30份;硬脂酸锌为2-8份;四氯化碳为40-6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PS抗菌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PS抗菌膜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PS100份;CPE15-25份;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2_4份;纳米LDPE10-20份;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25-35份;SEBS15_25份;表面处理剂2.5-4.5份;LDPE25-35份;二氯甲烷50-70份;POE为20-30份;紫外线吸收剂0.2-0.4份;N, N- 二乙基乙醇胺为1.5-2.5份;三氯化铝15-25份;硬脂酸锌为4_6份;四氯化碳为45-5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PS抗菌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PS抗菌膜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PS100份;CPE20份;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3份;纳米LDPE15份;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30份;SEBS20份;表面处理剂3.5份;LDPE30份;二氯甲烷60份;POE为25份;紫外线吸收剂0.3份;N,N- 二乙基乙醇胺为2份;三氯化铝20份;硬脂酸锌为5份;四氯化碳为5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PS抗菌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处理剂采用硅烷表面处理剂或硼酸酯表面处理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PS抗菌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吸收剂采用UV-ρ或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
6.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医用PS抗菌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按照重量份数配比称取PS、CPE、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纳米LDPE、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表面处理剂、LDPE、过氧化二异丙苯、POE、紫外线吸收剂、Ν, N- 二乙基乙醇胺、三氯化铝、硬脂酸锌和四氯化碳; 第二步:将PS、CPE、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纳米LDPE和POE投入反应釜中加热至65-85 °C,搅拌20-40min,搅拌速度400-600转/分钟; 第三步:然后加入剩余原料,升温至95-135°C,搅拌10-30min,搅拌速度600-1000转/分钟; 第四步:将混合后的物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造粒,料筒温度120°C、130°C、140 V、150 V、155 V、160 V、165 V和170 V,螺杆转速55-75转/分钟,压延机压延温度175-185°C,扩幅机温度150-170°C,卷取后包装即可。
【文档编号】C08K3/32GK104387684SQ201410676886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4日
【发明者】徐勤霞, 李苏杨 申请人:苏州市贝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