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检测过滤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2218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生物检测过滤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微生物检测过滤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食品、制药、疾控、化工等领域对微生物检测越来越重视,检验量也不断增加;传统的过滤支架大部分为一体化设计,可以湿热灭菌满足使用要求,但外观设计不够人性化和美观、不利于管路清洁、不利于样品排放干净容易有积液、不可选配不同规格的过滤器满足检测需求。管路存在大量死角,液体样品残留严重,清洁困难,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溶质析出沉积或微生物滋生,影响过滤效率甚至导致检验结果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便于使用拆卸、不留积液的微生物检测过滤支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生物检测过滤支架,包括管路、设置于管路上至少一个阀体、阀体上设有过滤头,所述的阀体上设有阀芯及手柄,所述的管路一端设有堵头,另一端设有排液管,作为改进,所述的阀芯及手柄可拆卸的设置于阀体上,所述的阀体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的阀芯设置于连接孔一端、手柄设置于连接孔另一端,所述的手柄与阀芯套接,套接对应处设有连接孔及设置于连接孔内的销钉、螺钉或螺栓。上述的管路为直线管路。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排液管内壁底端不高于管路的内壁底端。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排液管偏心设置于管路上。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过滤头与阀体卡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过滤头与阀体之间设有相配合的卡槽及凸柱,所述的卡槽设有包括相互连通的导槽及弯曲的卡紧槽。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卡紧槽设有卡口及死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有益效果是将阀芯与手柄可拆卸的设置于阀体上,可便于阀体的分解清洗,不留死点。分别设置于阀体连接孔两端的手柄与阀芯套接,通过销钉、螺钉或螺栓按压、快速连接,易拆卸,易清洁,可整体湿热灭菌,也可拆下零件湿热灭菌。每个零件均可拆开,清洁维护无死角,管路弯曲少,液体流动无死角。本实用新型过滤更快速、排液更顺畅,操作更平稳;过滤头可更换,可选配不同的过滤器进行实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是图2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5是图1a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5,本实施案例包括管路1、设置于管路1上至少一个阀体2、阀体2上设有过滤头3,阀体2上设有阀芯4及手柄5,管路1一端设有堵头21,另一端设有排液管22,阀芯4及手柄5可拆卸的设置于阀体2上,阀体2上设有连接孔6,阀芯4设置于连接孔6一端、手柄5设置于连接孔6另一端,手柄5与阀芯4套接,套接对应处设有连接孔6及设置于连接孔内的销钉、螺钉或螺栓。管路1采用直线管路。

通常管路1上可设置3个阀体2,每个阀体2上设置过滤头3,管路1设有支架。管路1与阀体2采用连接密封可靠的无缝焊接。阀芯4和阀体2通过机械结构来保证可旋转的位置、角度及起始位置,用密封圈来保证阀芯4开关顺畅自如及可靠密封。手柄5固定在阀芯4上易确认仪器处于开或合的状态。

排液管22也可以根据需要居中设置,以简化制造工艺、降低成本。本实施案例中,排液管22内壁底端不高于管路1的内壁底端,排液管22偏心设置于管路1上。最好排液管22内切于管路1内壁底端点。这样可确保样品排放干净不会有积液。

过滤头3与阀体2卡接。过滤头3与阀体2之间设有相配合的卡槽31及凸柱32,卡槽31设有包括相互连通的导槽及弯曲的卡紧槽,卡紧槽设有卡口及死点,导槽用于凸柱32的安装,卡紧槽的卡口及死点用于锁住凸柱32,凸柱32设置于过滤头3上,卡槽31设置于阀体2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