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器漆用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及木器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0844发布日期:2018-09-21 22:32阅读:6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涂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木器漆用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及木器漆。



背景技术:

木器漆是用于木制品上的一类树脂漆,有聚酯漆、聚氨酯漆等。主要用途是:用于木器的涂饰,起保持木器和增加美观作用的涂料。其中丙烯酸漆是最主要的品种之一。丙烯酸树脂不仅具有良好的粘结力、附着力以及快干的特点,丙烯酸树脂具有丰满光亮、快干、光泽高、耐候性佳、价格较高。在木器漆中单独使用一种树脂总有一些缺陷。如何使木器漆的装饰效果既有醇酸树脂漆的优点又具有丙烯酸树脂漆的优点,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绿色健康、生态环保主题类型的木质漆,环保健康家居的需求渐渐增长。木器漆涂刷在木质物件表面上不仅起到防护作用、还具有一定美观作用;而现在的木器漆不仅仅要达到无毒、无气味、绿色环保的要求,还要求木器漆具有良好的品质、力学性质等,以满足现代社会使用需求。目前丙烯酸树脂漆本身具有良好耐候性,但依然存在力学性能较差、附着力度不够等不足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木器漆用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及木器漆,可有效的提高木器漆整体的附着力、柔韧性以及抗冲击强度等,进一步提高改善木器漆的耐磨性、耐高温性质。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木器漆用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所述的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包含以下组分:a组分135~180份、b组分105~160份;其中,所述a组分由以下重量组分制成:邻苯二甲酸酐45~60份、二甲苯30~35份、丁二酸酐20~25份、邻苯二甲酸10~15份、丙二醇10~15份、甲醇15~20份、酯催化剂5~10份;所述b组分由以下重量组分制成:甲基丙烯酸甲酯40~60份、二甲苯20~30份、丙烯酸甲酯20~25份、丙烯酸正丁酯10~15份、2,3-二甲基丁烯硫醇10~15份、引发剂5~15份。

优选的,所述的木器漆用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各组分的含量为:a组分149~175份、b组分122~151份;其中,所述a组分由以下重量组分制成:邻苯二甲酸酐50~60份、二甲苯32~35份、丁二酸酐20~22份、邻苯二甲酸10~13份、丙二醇12~15份、甲醇17~20份、酯催化剂8~10份;所述b组分由以下重量组分制成:甲基丙烯酸甲酯50~60份、二甲苯20~25份、丙烯酸甲酯22~25份、丙烯酸正丁酯10~13份、2,3-二甲基丁烯硫醇10~13份、引发剂10~15份。

优选的,所述酯催化剂为三乙胺、n,n-二甲基苄胺、三乙醇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为:按照组份配比称取各原料,将邻苯二甲酸酐、丁二酸酐、邻苯二甲酸、丙二醇、甲醇、酯催化剂投入1号反应釜中搅拌,并按照1~2℃/min升温速率升温至140~160℃,进行酯化,升温结束后保温10~15min后,降至室温并调节反应物体系ph至6.2~6.8,过滤,得反应a物。

优选的,所述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为:将b组分投入2号反应釜中,升温至70~85℃,均匀加入反应a物,在转速为300~500r/min下边搅拌边加入所述添加剂,升温至180~200℃,反应2~3h后,降至室温,过滤。

一种木器漆,该木器漆包含c组份和固化剂,所述的c组份包含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上述制得的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45~65%、二甲苯5~10%、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0.1~1%、乙烯基三胺1~3%、三丙二醇甲醚0.5~1.5%、、硅油2~5%、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1~0.2%、五氯酚钠0.1~0.3%、去离子水余量;使用时,c组份和固化剂n-3390,按照13:1的重量比混匀使用。

由于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制备得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乳液和水性丙烯酸树脂乳液混合,体系间交联密度增大,分子间骨架缩合紧密,有效的提高木器漆间的致密性,有效增强木器漆抗冲击强度和耐水性;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木器漆与木质间的结合力,改善木器漆自身的柔韧性,还提高了的耐候性能等。

(2)本发明的木器漆具有良好的丰满度、硬度以及耐候性,有效的弥补木器漆遇潮起泡、漆膜粉化等问题,还具有无毒、无公害、无气味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木器漆用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改性丙烯酸树脂包含以下组分:a组分155份、b组分133份;其中,a组分由以下重量组分制成:邻苯二甲酸酐50份、二甲苯32份、丁二酸酐23份、邻苯二甲酸13份、丙二醇12份、甲醇18份、酯催化剂7份;b组分由以下重量组分制成:甲基丙烯酸甲酯50份、二甲苯25份、丙烯酸甲酯23份、丙烯酸正丁酯13份、2,3-二甲基丁烯硫醇12份、引发剂10份。

其中,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为:按照组份配比称取各原料,将邻苯二甲酸酐、丁二酸酐、邻苯二甲酸、丙二醇、甲醇、(三乙胺、n,n-二甲基苄胺、三乙醇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投入1号反应釜中搅拌,并按照2℃/min升温速率升温至150℃,进行酯化,升温结束后保温13min后,降至室温并调节反应物体系ph至6.5,过滤,得反应a物。

其中,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为:将b组分投入2号反应釜中,升温至80℃,均匀加入反应a物,在转速为400r/min下边搅拌边加入添加剂,升温至190℃,反应2.5h后,降至室温,过滤。

实施例2:

一种木器漆用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改性丙烯酸树脂包含以下组分:a组分135份、b组分105份;其中,a组分由以下重量组分制成:邻苯二甲酸酐45份、二甲苯30份、丁二酸酐20份、邻苯二甲酸10份、丙二醇10份、甲醇15份、酯催化剂5份;b组分由以下重量组分制成:甲基丙烯酸甲酯40份、二甲苯20份、丙烯酸甲酯20份、丙烯酸正丁酯10份、2,3-二甲基丁烯硫醇10份、引发剂5份。

其中,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为:按照组份配比称取各原料,将邻苯二甲酸酐、丁二酸酐、邻苯二甲酸、丙二醇、甲醇、(三乙胺、n,n-二甲基苄胺、三乙醇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投入1号反应釜中搅拌,并按照2℃/min升温速率升温至160℃,进行酯化,升温结束后保温10min后,降至室温并调节反应物体系ph至6.8,过滤,得反应a物。

其中,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为:将b组分投入2号反应釜中,升温至85℃,均匀加入反应a物,在转速为500r/min下边搅拌边加入添加剂,升温至180℃,反应3h后,降至室温,过滤。

实施例3:

一种木器漆用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改性丙烯酸树脂包含以下组分:a组分180份、b组分160份;其中,a组分由以下重量组分制成:邻苯二甲酸酐60份、二甲苯35份、丁二酸酐25份、邻苯二甲酸15份、丙二醇15份、甲醇20份、酯催化剂10份;b组分由以下重量组分制成:甲基丙烯酸甲酯60份、二甲苯30份、丙烯酸甲酯25份、丙烯酸正丁酯15份、2,3-二甲基丁烯硫醇15份、引发剂15份。

其中,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为:按照组份配比称取各原料,将邻苯二甲酸酐、丁二酸酐、邻苯二甲酸、丙二醇、甲醇、(三乙胺、n,n-二甲基苄胺、三乙醇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投入1号反应釜中搅拌,并按照2℃/min升温速率升温至140℃,进行酯化,升温结束后保温10min后,降至室温并调节反应物体系ph至6.2,过滤,得反应a物。

其中,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为:将b组分投入2号反应釜中,升温至70℃,均匀加入反应a物,在转速为300r/min下边搅拌边加入添加剂,升温至200℃,反应2h后,降至室温,过滤。

实施例4:

该木器漆包含c组份和固化剂,所述的c组份包含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50%、二甲苯7%、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0.5%、乙烯基三胺2%、三丙二醇甲醚1%、硅油4%、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1%、五氯酚钠0.2%、去离子水余量。

制备工艺:

使用时,c组份和固化剂n-3390,按照13:1的重量比混匀使用。

实施例5:

该木器漆包含c组份和固化剂,所述的c组份包含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45%、二甲苯5%、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0.1%、乙烯基三胺1%、三丙二醇甲醚0.5%、硅油2%、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1%、五氯酚钠0.1%、去离子水余量。

制备工艺:

使用时,c组份和固化剂n-3390,按照13:1的重量比混匀使用。

实施例6:

该木器漆包含c组份和固化剂,所述的c组份包含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65%、二甲苯10%、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1%、乙烯基三胺3%、三丙二醇甲醚1.5%、硅油5%、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2%、五氯酚钠0.3%、去离子水余量。

制备工艺:

使用时,c组份和固化剂n-3390,按照13:1的重量比混匀使用。

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对本发明实施例制得的木器漆与普通市售的木器漆进行检测,测试结果下表所示。

综合上表可得出,本发明制得的木器漆较普通市售的木器漆相比,显著增强了木器漆力学性能,有效的提高了木器漆对物件的吸附力度,改善了木器漆的耐磨性、耐腐蚀性能等。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