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2-三氟甲基喹啉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672756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类2-三氟甲基喹啉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类2-三氟甲基喹啉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30?40%的农用化学品以及20?30%的药物中,至少有一个氟原子,三氟甲基化合物在含氟化合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三氟甲基可以增强目标化合物的极性,提高其稳定性和亲油性。喹啉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在生命科学、药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合成喹啉类化合物的主要方法有Skraup 和Doebner-von Mi 1 ler法,Combes法,Knorr法,Conrad-Limpach法,Friedlander法,Pfitzinge法。在这些合成方法中,Skraup和Doebner-von Miller法由于反应简单、底物易得等特点而被广泛地应用有机物中(Nat.Prod.,2003, 66: 217-220 ; Chem.Res.,2002, 35: 167-174)。本发明采用三氟甲基不饱和酮为原料,在Skraup和Doebner-von Miller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关环,得到的是非传统式喹啉类化合物,具有原料稳定易得、产物选择性好、区域选择性方向与传统喹啉合成方法恰好相反、操作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等特点。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类2-三氟甲基喹啉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2-三氟甲基喹啉类化合物结构如图1,其中RSR2,!?3和R4为氢原子,烧基,芳基,卤素,烧氧基,芳氧基等,R5为氢原子,R6为氢原子,烧基。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主要步骤是:三氟甲基不饱和酮和苯胺在酸的催化下,76 °C反应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有机溶剂洗涤,浓缩,柱层析提纯,得到环氧2-三氟甲基喹啉类化合物,产率在50?83%。所得化合物经核磁共振谱图(屯_匪R和13C-NMR)和高分辨质谱确定,结构无误。
本发明采用取代三氟甲基不饱和酮为实验室自己合成。
本发明采用取代苯胺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购买。
本发明采用的酸酸为三氟乙酸,三氯乙酸,甲酸等,用量为1毫升。
本发明的柱层析所用的洗脱剂是石油醚或烷烃等。
【附图说明】
[0004]图1是2-三氟甲基喹啉的结构图。
图2是以不饱和酮和苯胺为原料制备2-三氟甲基喹啉的反应方程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5]其反应过程如图2所示,其中R1,R2,R3和R4为氢原子,烷基,芳基,卤素,烷氧基,芳氧基等,R5为氢原子,R6为氢原子,烧基。 具体制备方法举例:1毫摩尔三氟甲基不饱和酮,0.5毫摩尔苯胺和1毫升三氟乙酸混合在一起,在76 ° C温度下充分搅拌反应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有机溶剂洗涤,浓缩,柱层析提纯,得到2-三氟甲基喹啉,收率为70%。核磁共振氢谱七-匪以300MHz,⑶Cl3):δ 8.29 (d, J = 8.7Hz, 1H), 7.99 (d, J =8.4Hz, 1H), 7.85-7.80 (m, 1H), 7.68(s, 1H) , 7.64-7.59 (m, 1H),7.55-7.54 (m, 5H);核磁共振碳谱 13C_NMR (75MHz,CDC13): 151.0, 148.0, 147.7 (q, J= 34.2Hz),137.3, 130.7, 129.7, 129.2, 129.0,128.7, 127.6, 126.1,121.9 (q, J= 273.2Hz), 117.2,高分辨质谱 MS(EI): m/z(%):273(100)[M]+, 252(30), 232(6), 204(52), 176(16), 151(6), 127(10), 101(14)。
本发明涉及一种喹啉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三氟甲基不饱和酮和苯胺类化合物为原料,具有原料稳定易得、产物选择性好、区域选择性方向与传统喹啉合成方法恰好相反、操作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等特点。上述具体实施举例紧是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
【主权项】
2.本发明通常采用的其中酸为三氟乙酸,三氯乙酸,甲酸等。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类2-三氟甲基喹啉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2-三氟甲基喹啉类化合物结构式如附图所示,其中R1,R2,R3和R4为氢原子,烷基,芳基,卤素,烷氧基,芳氧基等,R5为氢原子,R6为氢原子,烷基。制备方法:三氟甲基不饱和酮和苯胺在酸的催化下,76oC反应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有机溶剂洗涤,浓缩,柱层析提纯,得到2-三氟甲基喹啉类化合物,产率在50~83%。其中酸为三氟乙酸,三氯乙酸,甲酸等。本发明具有原料稳定易得、产物选择性好、区域选择性方向与传统喹啉合成方法恰好相反、操作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等特点。
【IPC分类】C07D215/20, C07D215/18, C07D215/12
【公开号】CN105439949
【申请号】CN201510813838
【发明人】王 琦, 吴彦超, 李惠静, 王洪双, 吉元昭
【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